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分享:杨老师 2023-09-05 下载支付: 2 立即下载

《论语》十二章

一、文化常识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生平

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开私人办学之风。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品德方面,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二.通假字     

知者不惑   ”同“”,智慧

三.古今异义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     今义:一个词,表同意或可能。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   今义:一天。

(3)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四.一词多义

(1)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奉行,实践)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④感吾生之行休(将,将要)

⑤兵车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⑥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háng,队伍)

(2)

①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

③前后告喻,曾无悛改(晓谕,开导)

(3)

①譬如为山(像,如同)                      ②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

③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⑤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去)

(4)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

③就有道而正焉(连词,表顺承)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

⑤吾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五.词类活用

(1)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2)可以群(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六.文言句式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检测练习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2. 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文胜质则史        D.如礼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大学之道》

一、文化常识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二、古今异义

致知在格物    古义:推究    今义:规格,格式。

三、一词多义

(1)

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考察)       ④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⑤若止印三二本(书册的计量单位)

(2)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诚实)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③帝感其诚(真心,诚心)                 ④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如果)

(3)

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连词,那么)      ②年十岁则诵古文(连词,就,便)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却)

3.词类活用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动用法,使……整齐)

(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动用法:正,使……端正;诚,使……诚实)

(3)在明明德(形容词做动词,彰显)

4.文言句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状语后置句

检测练习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3.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识作者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门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主张“性善论”,但同时也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本文是孟子论述这一主张的一篇文章。

二、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结交。  (2)若火之始然        “”,同“”,燃烧。

三、古今异义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古义:安定         今义:保护,保卫。

(3)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古义:侍奉          今义:事情。

四、一词多义

(1)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突然)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初)

(2)

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yāo,求取)   ②良因要项伯见沛公(同“邀”,邀请)

③要留清白在人间(希望)                  ④北收要害之郡(重要,险要)

(3)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        ②东坡右手执卷端(边际、末端)

③席不端弗坐(端正)                      ④祸集非无端(征兆,迹象)

(4)

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如果)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③一丝不苟(随便,轻率)

(5)

①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正确)                ②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这)

③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赞同,认为正确)    ④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表判断,是)

⑤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文言句式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状语后置句

(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

检测练习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端正            D.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若火之始然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各句中的“要”,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北收要害之郡

C.张良出,要项伯                 D.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

4.下列各句中的“辞”,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辞让之心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C.《归去来兮辞》                   D.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观之       无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6.下列选项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可之掌上         ①治:治理     ②运:运动

B.今人见孺子将于井     ①乍:刚刚     ②入:掉进

C.恻隐之心,仁之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

D.若火之然,泉之始     ①始:开始     ②达:到达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曰余食赘行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9.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使……安定

10.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论语》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D.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的正职。

 

《老子》四章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二、古今异义

1、跨者不行     (不行  古义: 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强行者有志   (强行  古义: 勤勉而行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3.民之从事     (从事  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  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4.自见者不明   (不明  古义:不能明察           今义:不明亮;不清楚;不懂。)

三、一词多义

1.

(1)当其无,有车之用 (介词,在)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面对)

(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挡)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

(5)北邀当国者相见(动词,掌管)

2.

(1)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               (2)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

(3)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攻打,讨伐)   (4)坎坎伐檀兮(动词,砍伐)

(5)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

3.

(1)为之于未有(动词,做)             (2)我世世为泮澼絖 (动词,从事)

(3)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         (4)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

(5)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6)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一二个“为”,判断动词,是;第三个“为”,语助词,句末表反问)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自是者不彰(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其未兆易谋(名词用作动词,显露迹象)

3.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        4.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5.不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          6. 慎终如始(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对待)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句  )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宾语前置句)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 

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

六、文化常识

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多以政治为旨归,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2.三玄: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检测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B.自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其微易散  泮:同“判”,判断     D.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②自者无功     伐:讨伐

察乱何自起     当:应当        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⑥吾为其无用而之     掊:击破

⑦夫子固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树之成而五石     实:收获的果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埏埴以为器: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讨伐

B. ①跨者不行:跃、越过           ②自矜者不长:夸耀

C. 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强壮

D. 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②自知者明:知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    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         知:了解           B.慎终如始      慎:谨慎对待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实际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当其无,有器之用”中“当”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         B.木兰当户织      C.当是时也                  D.安步以当车

8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   ②其易泮   ③学而大遗   ④不学   ⑤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9.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

10.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12.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 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五石之瓠》

一、通假字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絖,同“”,丝绵絮)

二、一词多义

1)举

其坚不能自举也(动词,拿起来)    举世无双      (副词,全部)

2)过

不过数金      (动词,超过)    过敌人庄      (动词,拜访)    寡人之过也    (名词,过错)

(3)或

以封  (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而或长烟一空  (副词,有时)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或许)

4)固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副词,实在,确实)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不如也        (副词,本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

(2)名词的活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作动词,种植)

吴王使之将      (名词作动词,率部队)

与越人水战冬(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

四、古今异义

(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一朝一旦。       译文: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

(2)越有难:有难,指的是越人发兵侵略吴。   译文:越国发兵侵犯吴国。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以说吴王     (即“以之说吴王”)      与越人水战   (即“吴军与越人水战”)

2宾语前置         其坚不能自举也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也”)

(3)状语后置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即“请(以)百金买其方”)

(4)定语后置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5)判断句      则所用之异也 (“......也”表判断)

检测练习

1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4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说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与越人水战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左右欲刃相如

6下列各句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惠子谓庄子曰  ②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①请买其方百金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②素善留侯张良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      D其坚不能自举也

 

《兼爱》

一、识作者

墨子(约前468—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好学而博”,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的平民思想家。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二、通假字

(1)故不孝不慈亡       ”同“”       

(2)当察乱何自起       ”同“”,尝试

(3)故盗贼有亡         ”同“”   “”同“

三、古今异义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古义:古代贵族等级名称,亦为职官等级名称,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

四、一词多义

(1)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治理)            ②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社会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整训)                ④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⑤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惩处)

(2)

①当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当,充当)

③木兰当户织(面对着)                 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⑤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

①故贼人以利其身(伤害)              ②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

③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4)

①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哪里)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

④则牛羊何择焉(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⑤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5)

①虽父之不慈子(连词,表假设,即使)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连词,表转折,虽然)

五、词类活用

1)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名词用作动词,伤害)

2)故亏父而自利(使动用法,使……受损害;使……得利)

3)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使动用法,使……混乱,扰乱)

4)虽父之不慈子(形容词做动词,慈爱)

5)恶施不慈/孝(形容词做名词,慈爱的事/孝顺的事)

六、文言句式

(1)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判断句                (2)子自爱         宾语前置句

(3)故亏父而自利             宾语前置句              (4)当察乱何自起   宾语前置句

检测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施不孝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C.常于几成而败之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C.欲速则不达      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怎么      B.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弗:不

C.故亏父而自利                            而:表目的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以:把

6.下列对本课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

B.家、国,各诸侯的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由此而来。

C.室,堂内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引申泛指居室。

D.子,“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

7.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天下之乱物      乱物:纷乱之事

C.虽父之不慈子            虽:虽然        D.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9.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故亏兄而自利      D.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10.下列句中的“爱”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起不相爱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若使天下人兼相爱

11.下列句中的“以”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B.樊哙侧其盾以撞    C.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B.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D.察此何自起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