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
欲望 需要 紧张状态 功能 计划
二、作者主要观点:
靠欲望和经验行事,不必计划,自然会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产生了更高的期望,所以现代社会中 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此有了“计划”。
三、段落大意:
1、从欲望到需要,是 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2、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人类行为是有 的。
3、“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是 的过程。
4、探讨人类依着欲望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持续。
5、紧接上段,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6、人类本性的欲望引导出来的行为总与人类的 相符合。
7、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合于人类生存条件,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 。
8、深入探讨欲望与文化的关系,那些不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和接受这种文化的人会被淘汰。
9、人类的欲望影响了文化的形成。用孙末楠的观点来总结上面的现象。
10、乡土社会中,孙末楠的这一观点也是正确的。
11、 中人们的行为看似达到某种其他欲望,但实际上还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12、当乡土社会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依着欲望的行为与人类的生存条件相印合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解释上一段提出的潜在疑问,并说明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的 和介入。
13、现代社会中,当欲望不能有效满足生活时,人们就要重新推求行为和目的间的关系。客观地看待行为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的作用,即 ;自觉地分析个人的生存条件,即需要。根据需要去计划自己的行为,使之更为理性、科学。
14、总结,乡土社会依靠自主的欲望和传统的经验造就长老权力,而现代社会依靠理性的需要去做计划和知识造就了 。
四、整体感知
本章指出乡土社会到 的标志是人们从欲望转向需要,进一步厘清了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差别。
首先,作者深入细致地阐释了 和“需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乡土社会的特点阐述个人的欲望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人可以靠欲望来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 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五、结构思路
六、文本探究
1.欲望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
2.“欲望”和“需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对社会进步而言,由“需要”带来的理性的、自觉的计划,是否总是优于由“欲望”驱使的行为?
4.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从欲望到需要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演练卷(二)(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演练卷(一)(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81-12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61-8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41-6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31-4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21-3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11-2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1-10回 测试(附word版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红楼梦》与《乡土中国》的交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