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题
总分值: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文化把“中和”看成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和”就是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与和谐。其本质在于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他们的力量被折中、被中和,且具辩证统一的思想。对待事物而言,强调含蓄平和。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过犹不及。儒家推崇平和含蓄,反对情感上的大喜大悲。《尚书·舜典》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不傲”可视为“中和之美”观念的全面深刻解读。孔子提倡“文质彬彬”、荀子的“美善相乐”、《礼记·经解》的“温柔敦厚”等在人的行为与人格风范上的体现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中庸必然派生并导致“中和”美学,“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范畴的延伸。孔子评论《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可见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为美。“中和为美”已不再局限于儒家诗教的狭义范围,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和之美”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有许多表现,诸如画面的虚与实、浓与淡、繁与简、似与不似等多对关系的对立统一,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中和”审美理念:淡雅、含蓄的画面风格,内敛的笔墨情思,和谐统一的画面意境。“中和”作为中国最早确立的审美理想,对历代山水画的发展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潘望森、徐青《中国山水画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儒家文化中的中和之美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绘画主体即画家的个人修养上。绘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作活动,绘画作品是画家的情感表达渠道,因此,画家要想实现山水画的中和之美,首先要保证自身的中正、平和。“文质彬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赞美,其中“文”为外在的学识文采,“质”为内在的精神境界,“彬彬”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由此可知,绘画是思想情感的延伸,画家要想创作出蕴含中和之美的作品,一方面要保证思想境界的平和稳定、宁静淡泊,另一方面要保证在创作过程中凝神静气,安闲从容。中国传统文人乐于将作品与作者的品德相结合,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也是如此,所谓“画品即人品”,山水画的中和之美更多体现的是画家的品德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寄情于景、融情于物的特点,中国山水画也是如此。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会利用特定的意象表达特定的情感。山水比德,中国文人有寄情山水的情结,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会通过对山水的刻画表现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画家的气质与素养不同,对于山水主题的表达也会有所差异。如,清朝的展子虔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鼻祖,在绘画中倾向于用色彩强调“青山绿水”的效果,其《游春图》就是通过对色调的巧妙经营表现了一派朦胧、清新的江南春色意境;而唐代的王维推崇佛教,在绘画中追求“画中有诗”的境界,其在《千岩万壑图》中就将溪水、幽谷连绵不绝、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不论画家采取哪种表达方式,在主题表达中都渴望实现人与画的和谐统一。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绘画技巧,而绘画技巧中的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山水画的绘画主体自然是高山、流水、树木、田野等自然景致,在构图和造型中如何保证这些主体意象的协调统一则考验着创作者的功力。如,在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中,几株孤树位于中心,远处水滩渺渺、山峦隐隐,一片宁静、凄凉,这样的构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各个意象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呼应与融合。二是笔墨。中国山水画离不开笔墨,画家通过题字、印章的方式进一步揭示山水画的主题,从而实现绘画与文字的融合。三是着色。整体色彩协调搭配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目标,因此,画家在上色的时候会坚持淡而不薄、浓而不浊、艳而不俗的原则,对山川、河流、树木、草地等刻画对象进行有层次的区分,以把握色彩的“度”。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利用密集的墨痕和锯齿状皴纹,刻画山石的浑厚苍劲,同时利用留白的方式描绘一泻千里的瀑布,整个画面色彩冷暖适宜、厚薄得当,很好地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效果。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于意境的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创作者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观者感受山水的魅力,还希望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在山水中所体悟出来的人生哲学。山之高峻、水之灵动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品德修养不谋而合。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绘画语言,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摘编自祁自敏《试析中国山水画的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说明“中和”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关乎天地万物的生存与运行的高度。
B.中国山水画在“中和之美”审美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淡雅含蓄的画面风格,内敛的笔墨情思,和谐统一的画面意境。
C.画品即人品。中国画家乐于将画作与自己的品德相结合,中国山水画的中和之美可以反映画家的品德之美。
D.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意境空旷,给人荒寒萧瑟、凄苦悲凉的感觉,是作者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使得中国山水画中没有浓墨重彩的作品。
B.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平和稳定、安闲从容的状态才能创作出蕴含“中和之美”的作品。
C.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的气质与素养不同,主题的呈现的方式也会有差异。
D.中国山水画画家运用独特而多样的绘画技巧,使人与作品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
A.孙过庭在《书谱》中盛赞王羲之的书法“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B.中国古典舞蹈外观绵软松弛,气、力内运以为骨鲠,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
C.罗丹雕塑《思想者》力图让“思想者”的每一块肌肉和每一寸肌肤都可以表达思想的力量。
D.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将贵族女子蒙娜丽莎的愁容用深邃的眼神取代,将欢乐用短暂的微笑来传达。
4.请简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结合材料内容,评析王维诗歌《山居秋暝》的“中和之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
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
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③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南亚风格的餐厅、外语歌曲《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格调,体现了舅舅的生活情趣,隐约透露出舅舅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B.“我”只是因为特别喜欢东南亚餐厅的饭菜,开始才能忍受驻唱歌手跑调的弹唱,但经过五年时间,“我”却喜欢上了这种跑调。
C.缺少天赋并没有阻挡舅舅当歌唱家的理想,但厂文艺汇演失败后,他偃旗息鼓,可见对自尊心的打击更容易让人受到伤害。
D.小说把目光投向舅舅这个小人物,反映了舅舅曾经的追求和现状,能引发读者对以舅舅为代表的普通人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
B.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
C.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
8.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9.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乙酉,以天神降,诏告在位,作《天圣降临视见记》。癸丑,(宋徽宗)诏:“天下应道教仙经不以多寡,许官吏、道俗、士庶缴申所属附,急递投进,及所至,委监郡守搜访。”九月辛卯朔,诣玉清和阳宫,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微号宝册。丙申,令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
蔡京等奏甘露降侍郎厅,延福宫所奏竹生紫花黄蕊,秘阁槐枝连理。御笔曰:“昨日仙鹤三万馀嘡盘旋云霄之上。”京又奏有仙鹤数万嘡蔽空飞鸣。又奏建州竹生花,结成稻米,搬入城市,货粜所收数十万石。又奏穰县生瑞谷,安化县生芝草,都计五万本。蔡京导主上酷好祥瑞。自古物以罕见为奇,岂有芝草五万本而仙鹤数万嘡,竹生米数十万石以为祥瑞?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上在藩潜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及即位,谦恭雅尚,崇宁中,始命官访古图牒宫中。独观书临字,却去华丽之饰,玩味竹石而已。使命伯氏俾朱动密取江、浙花石,其初得小黄杨木三株,以黄帕覆之而进也,上大喜异。每花石至,动数十舟,号成纲矣。勐之纲为最,延福宫、艮岳诸山皆仰之。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二: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责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微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本纪二十二·徽宗四》)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玩物B而丧志C纵欲而败D度E鲜不亡F者G徽宗H甚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委派”之意,与《庖丁解牛》中“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委”意义不同。
B.粜,“卖出粮食”之意,与“籴”相对,古代有专门的店铺,可进行粮食买卖。
C.崇宁,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D.济,“满足”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徽宗信奉道教,下诏遍求道教经书,进献册封道教神君徽号的宝册,后又修建道观,塑造神像。
B.宋徽宗在位期间,多次天降祥瑞,万鹤齐鸣,芝草生出,竹生石米,君臣大喜。
C.宋徽宗未登基时,喜欢读书学画,喜爱古器、山石,擅长写文章,与其他王爷大不同。
D.宋徽宗即位后,官员投其所好,进献大量的花石,运送船只多达几十条船,极奢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2)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14.请结合材料概括宋徽宗失国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
李贺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
光风转①葱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②暖。
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注】①转:催发。②夹城:唐玄宗时所筑的从皇宫通向曲江等游乐地的复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深宫的暮春生活出发写三月景致,可谓与众不同,不落俗套。
B.第二句言“愁杀人”,是因为城内百花吐艳,绿柳成荫,春天即将过去。
C.三、四两句将修竹与宫女相连,两个形象交映迭现,可谓新颖别致。
D.七、八两句写宫女们不爱红装爱武装,在春三月打着锦旗到野外操练。
16.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渲染,最后点题。试结合全诗给以说明。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真相。
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8.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涵养厚的人,就像是婴儿)。”
B.李贵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C.乔布斯说:“成功源于童心,清新的童心可以带来亮丽的人生。”
D.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儿童的心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也是美好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了山起卖罐罐儿馍的梆子声。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立 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赳赳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底钱。嘉轩跷出厦屋门槛,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嘉轩解释说:“不该再吆偏食了,他俩大了。人说‘财东家惯骤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白叔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儿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①你的心真硬!”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街巷里的梆子声更加频繁地敲响,干散清脆的吆喝声也愈加洪亮:“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仙草从织布机上转过头说:“你去把那个卖馍客撵走,甭叫他对着门楼子吆喝了,引逗得娃们尽哭。”嘉轩反而笑说:“人家在街巷里吆喝,又没有钻到咱们院子里来吆喝,凭啥撵人家?吆喝着好,吆喝得马驹骡驹听见卖馍卖糖的梆子铃鼓响,就跟听见卖辣子的吆喝一样就好了。”仙草咬着嘴唇重复一遍婆婆的话:“②你真心硬!”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20.“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的意思与“今儿个算是最后一回”的意思相同,文中的说法好在哪里?试作分析。
21.请结合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效果。
22.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意思类似而又有细微的差别,请结合其中加点的“真”字分析两个句子表意的不同。
七、材料作文
23.作文。
橘卿、千惠、皓髯三人感慨过往。谈到亲友故旧,橘卿说,那一抹幽深的回眸,落眉间是一曲曲的思念之歌;谈到学生时代,千惠说,回眸里一花一叶,绕指陈香,绚烂而温馨;聊起入职后的感受,皓髯说,秋风起,夏花残,回眸是生命里又一次的相逢。
请就以上文字,请你在“回眸”中寻找记忆中的一段生活,若干场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八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