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0-13 下载支付: 3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检测题

总分值: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无可避免地置身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两大传统的阴影”之中。在看待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问题上大致有三种观点和态度:一种观点认为新诗对古典诗歌造成了“断裂”,“和传统及历史相呼应的品质在新诗创作中消失了……是新诗显得单薄、落寞、无传统支撑的原因”;另一种观点刚好与此相反,论者提出“从现代性的角度看,新诗的诞生不是反叛古典诗歌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新的审美空间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种观点持调和论,认为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研究者甚至从具体的元素如词汇、句法、意象乃至情调入手,看到了新诗在某些方面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改造”。

摘编自张桃洲《如何重返新诗本体研究》

材料二:

从胡适的“两只蝴蝶”、郭沫若的“天狗”开始,中国新诗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各种艺术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它已经告别了古典诗歌,走出古典汉语的家族,在不停地流浪。它不希望自己与几千年的家族血缘有什么联系,更不希望在形体、五官上与家族成员有什么遗传上的相似。

回顾这近百年的新诗的足迹,我们发现它到过下列几个世界诗歌圣地:第一站是美国,在那里它采集了美国意象主义;第二站是伦敦,它采集了浪漫主义;第三站是巴黎,它采集了象征主义;第四站是柏林,它采集了歌德、里尔克。至此,在短短约30年(1920一1950)内,新诗匆匆走过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50年代后,新诗转向莫斯科取经,主要遵循革命英雄主义的信条,一直延续到70年代。80年代初改革开放,几个年轻诗人在翻阅上半世纪的现代主义诗集时,发现了灰尘覆面、劫后余生的40年代的诗作。他们以此为效法对象,培育出一个稚嫩的新品种:朦胧诗。

平心而论,朦胧诗的崛起是一次心灵的苏醒和精神的抗争,突破了假、大、空的封锁,吐出新诗的新声。但如果将80年代的朦胧诗与上半世纪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它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从诗歌艺术上讲并没有多少崛起。由于没有重视朦胧诗崛起与现代新诗的源由关系,朦胧诗的崛起被夸大了,后来的诗人总是以“揭竿而起”的心态推动当代汉诗的发展,形成各代都以为新诗从我开始的浮躁心态。如某派诗人曾公开宣布:中国当代新诗,每五年一换代,PASS前一代。

诗歌不是流行歌曲,它不是消费文化,不能追求畅销,岂能以每月每季每年来排名次?

诗人不是诗星,它不是青春的事业,乔丹35岁就算是老球星了,而诗人35岁恐怕才握熟诗笔,才从青春期的本能写诗走出来,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人不是鲜花嫩草,只能展览几周;诗人是一棵松树,他的成长需要时间。

世界诗歌的几百年的路,我们在几十年间就都飞驰了一遍。但我们还是不清楚,中国新诗究竟向哪里走?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有什么汉语文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于西方诗歌之处?西方新诗诚然走在我们的前面,比我们进入诗歌艺术要深、尝试要广,自然有不少我们可以学习参照的。但如果不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的心态,不能耐心钻研西方新诗的过去与今天,只是急于搬弄某些技巧,就会误入歧途误导自己宝贵的才华。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诗歌文学的目光一直停在欧美与前苏联的诗歌上。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采风阶段应当变为辅助的,而非主要的诗歌建设活动。经过世纪下半的几十年的实践,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前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向西方借鉴成了依赖性的借债行为。在近一个世纪告别汉诗自己的古老传统后,向拼音语言的诗歌文化借债,显然遇到了语言与文化双重的困难。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语言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拼音文字转化,而借贷来的西方诗歌文化与诗歌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土、本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很自然地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土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强大的秦汉以来建立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使之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没有了自己的汉文化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汉语及汉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症状。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理处置与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关系,是中国新诗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B.胡适和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开创者,研究中国新诗史时要阅读到他们的作品。

C.中国新诗在几十年间走完了世界诗歌几百年的路,学习了世界诗歌的所有流派。

D.一些80年代后的诗人缺少对于新诗发展历史的清晰认识,显得浮躁和狂妄。

2.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上,郑敏先生支持第一种主张,即二者出现断裂。

B.比起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中国新诗只有百年历史,尚不成熟不足为怪。

C.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不可能西化,这决定了我们学习西方诗歌理论是无效的。

D.秦汉以来强大的文化传统是唐朝能吸收西域文化但又没有失去自我的重要基础。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回顾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新诗存在的问题,立论有据。

B.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分析了中国新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C.作者以体育明星乔丹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诗人的成长和成熟需要时间和耐心。

D.作者善用比喻,如积食病”“他文化”“向西方借债等,使理论文章通俗易懂。

4.材料一列举了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三种主张,你认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各能支持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两首加以简要分析。

                                                                                            

                                                                                            

                                                                                            

5.汉语新诗要走出眼前的困境,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节选)

瓦西列夫斯卡娅

顾尔泰把小衫撕开。小儿子鼓着小肚子,捏着小拳头,小腿蜷到肚子上,赤裸裸地躺在桌子上哭。顾尔泰像抓小狗似的,抓住孩子的脖子,用两个手指提起来。孩子两只小脚在空中乱蹬,粉红色的透亮的脚指甲,像小花瓣似的。

怎么样?

他慢慢举起手枪来。

娥琳娜呆住了,手脚像冰一般。房屋高大起来,德国人在她面前也不断高大起来了。现在对着她站在桌子后边的,已经不是从前同她说话的那个人,而是头挨着云,奇大无比的怪物。在这不断延伸的无边无际的空中,只有她那孤零零的、赤裸裸、粉红色的儿子,悬在天与地之间战栗着。大概绷紧的肉皮,使他上不来气了。他不哭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只有小腿在痉挛地抖动,小拳头一捏一放像在捕捉空气。喂,你说你是谁,是布尔什维克的孩子呢,还是母亲?

娥琳娜醒悟过来。上尉再不像巍峨的山一般,在天与地之间摇摆。房间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

回答吧。

我是母亲。娥琳娜回答,她用的是森林里人家对她的称呼,他们这样称呼是为了答谢她的关心,答谢她的亲切话语,答谢她为他们煮饭,洗衣服。

那么,你说,他们在什么地方?

她不看自己的儿子,她一直望着那淡色睫毛围绕着的水汪汪的眼睛。

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说……

手枪的枪口,向小脸上移动。她没有望就看见了。

这是你唯一的儿子,对吗?顾尔泰问道。

她否定地摇摇头。

握着手枪的手,一下不动地停在空中。

怎么?你还有孩子?是儿子,还是姑娘?人在哪里?是在村子里吗?

光彩照人的微笑,突然出现在肿胀的、发裂的、干透了的嘴唇上。

是儿子……净是儿子……好多好多儿子……在那儿,在森林里……卷毛、游击队……都在那儿,在森林里……

砰的一声枪响了。正好打在小脸上。发出一股烟气和火药气,抓住娥琳娜的士兵们,都打了一个冷战。

上尉把孩子抖了一下。

瞧瞧吧,母亲啊……

两只小腿死死地下垂着,捏着紧紧的小拳头下垂着。

瞧你把自己的儿子弄成什么样子了。顾尔泰说。

她摇了摇头。这一刹那,她距这里很远很远了,到森林了。他们此刻在森林里做什么呢?坐在篝火旁呢,还是沿着林中小路悄悄偷袭德国部队呢?是包围驻扎的德国司令部的房子呢,还是抬着自己的伤员并向森林里撤退呢?德国士兵们带着恐怖的表情望着她。

喂,我最后再问你一次,你说还是不说?

娥琳娜没有回答,她甚至没有听见。①窗外,野地里飞扬的暴风雪,像死神一样在用沙嗓子哈哈大笑着。

如果你不回答,现在也把你结果了。

她没有听见,没有回答。因为一切的一切完了。孩子没有了,她等了二十年的儿子没有了,心平气静了,内心没有恐怖,没有惊慌,没有战栗,只有死一般的空虚。

娥琳娜用空虚的眼光,向上尉望了一眼,冷淡得就像望一块木石,就像望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

把她带出去结果了!上尉吩咐道,不过别在房子跟前,这儿死的够多了。最好弄到河里去!

她被枪托推着,顺从地走了。是的,这是她的村子,她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在这里出嫁,一直期待着孩子,这孩子终于出世了,同她相处了几小时,可是现在他已经没有了。是她,是她自己,把他的命断送了,她亲眼看见手枪口偏着移近,可是她没有说出那可以使这枪口从孩子的小脸上拿开的那句话。不,她没有说出那句话。

…………

顾尔泰向后退了一步,拼全力把刺刀刺进女人的脊背。她倒下去了,脸贴在冰窟窿的边缘,仰面看到被晨曦唤醒的虹。②虹倾泻着蔷薇瓣似的色,闪着早春紫丁香的色,发着鲜莴苣叶的翠绿,射着铃铛花的紫蓝色,映着玫瑰花鲜艳的深红色和剪秋萝花瓣的金黄色。它的周身放射着温慈透明的、不灭的光辉。

上尉鼓起力气,拔出刺刀,又刺了一刀。女人颤抖了一下,挺直身子,一动不动地躺在盖着雪的冰上,一缕缕乱发垂下来,挨住了水。水托着头发,波浪冲刷着,乱发像精灵似的,在水里跳跃着。

把她扔到水里!上尉命令说。

士兵们跳到跟前,用枪托把尸身往下推。冰窟窿很小,头栽倒在水里,可是胳膊竖在两边,仿佛还在抵抗。

你们怎么了,连一个女人也对付不了?上尉气得发昏,咆哮着。

士兵们匆匆扑到死人跟前。他们把她的胳膊往里扭,用力把她往冰下推。她胸部先没入到水里,后来肚子也没入到水里,现在他们在上尉的眼光逼视下,慌慌张张用枪托、皮靴把她往下推。最后,水哗啦一声,尸体落了下去。现在冰窟窿只露出两只又青又肿、没有一点人样的脚。他们用枪托照着这可怕的、四不像的无趾的脚打着。最后,水哗啦又响了一声,呻吟了一下,涨起来。尸体不见了。汩汩响着的小小的浪花,从冰下涌出来,又在冰下消失了,顺着自己漫长的道路,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奔腾而去了。

雪白的河面上,留着一块清晰的鲜红的红斑,那是孩子的身体掉落的时候留下的。看来它永远不会消失,它会永远留在这儿,直到春光明媚的日子来临。那时冰化了,雪消了,自由的河水在辽阔的平原上奔流,汇入无边无际的大海,汇入祖国亲人似的大海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儿子”“小肚子”“小拳头”“小腿”“小脚”“小花瓣,写出了新生儿的幼小、娇嫩,突出了顾尔泰等德国侵略者的残忍。

B.新生儿被杀死之后,小说连用没有听见”“没有回答”“没有恐怖”“没有惊慌”“没有战栗等,写出娥琳娜的心如死灰。

C德国士兵们带着恐怖的表情望着她,是因为侵略者发现娥琳娜貌似弱小却宁死不屈,因而从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D冰窟窿只露出两只又青又肿、没有一点人样的脚暗示娥琳娜在生前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与这儿死的够多了相呼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多的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如德军军官顾尔泰审问娥琳娜时的对话。

B.小说没有从正面展现战斗场景,而是主要表现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死难人民的同情。

C.小说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娥琳娜的苦难和英勇不屈是一种象征,娥琳娜这个坚强的母亲形象成了不可战胜的祖国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写孩子的尸体掉落的时候留下的红斑永远不会消失,流露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作品添上一抹亮色。

8.在德军军官顾尔泰审问娥琳娜的时候,母亲一词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母亲的含义。

                                                                                            

                                                                                            

9.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百战奇略·教战》

材料二:

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因蓟门多险,请召俞大猷、戚继光专训戍兵。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锒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

《明史·戚继光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年A倭大举BC福建闽中D连告急E宗宪复F檄继光G剿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麾,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现代汉语中麾下一词即来源于此。

B字从,杀死敌人后割其左耳计功;俘馘,即俘获和斩杀的敌人。

C.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的年号,中国古代常以帝王年号纪年。

D.冲突,即碰撞、冲撞,这里指因为列阵不当导致己方骑兵产生相互冲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阐述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为提升训练效果,吴起提出抓骨干带全体的训练方式,放到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

B.戚继光虽然出身贫苦平民,但自幼有豪放不凡之志,且喜好读书、知晓经史大义,这为他后来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道德和文化基础。

C.在攻击横屿的战斗中,戚家军遇到壕沟拦路,戚继光下令士卒携带草束前进,最后大破敌军,这显示出戚继光长于谋略的智将风采。

D.隆庆初年,皇帝调戚继光训练边军,说明他善于练兵的名声已经传遍朝野上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14.戚继光的军事活动怎样体现了材料一吴起的主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丘逢甲

入眼惊看秋气新,孤芳难掩出丛榛。

英华岂复关培植,烂熳依然见本真。

淡极君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

陶潜死后无知己,沦落天涯为怆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吟咏的是野菊,但全诗正文并未出现字,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B.诗歌写于早秋时节,首联中字表现了诗人觉察出秋天到来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由花联想到人,诗人用一组工整的对仗表达了对野菊高洁品格的赞美。

D.尾联说陶渊明也要为野菊的沦落天涯而黯然神伤,给全诗蒙上了伤感色彩。

16.尾联中诗人从野菊联想到陶渊明,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则》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           

2)《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                         

3)《<老子>四章》                        两句说明了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坊间一直流传着输液可以清理血管垃圾、每天喝一杯红酒能够活血化瘀的秘方。其实,我们担心的血管垃圾这一说法并不存在。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等器官进行排泄,是人体正常的工作模式,并不存在所谓的血管垃圾

事实上,大家真正担心的其实是血管狭窄堵塞引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不是输液可以解决的,更没有任何研究提示, ①                    。相反,常常不当输液,还可能增加出血、药物过敏以及静脉炎等风险。

对于每天一杯红酒活血化瘀的说法,专家表示并没有十足的科学依据。更何况喝酒容易上瘾,稍不注意就会过量,如果纵酒或者酗酒,带来的健康风险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专家还提醒, ②                         。不少人认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少肠道癌症等,似乎是个万能药。但阿司匹林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已经得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此后是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擅自服用 ③                          ,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溃疡、出血等副作用。

1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春节前夕,我们全家收拾好行李,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B.事实上,我们的机体是否缺钙,与多种因素有关。

C.我们一起打扫、布置好教室,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D.运动会上,我们班运动员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知道那扇门后是何等世界?我把门打开,岂料外面风大,鱼贯而入,吹乱了我的生活。我的时间被切割成很多碎片,每一片单独命名。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一个声音就告诉你:时间到。另一个声音又响起:时间开始了。

朋友们说,这是通病。在北京都得小跑着生活,慢了就要受指针的罪,那家伙比刀锋利,拦腰撞上咔嚓一下人就废了。他们说得真切生动,可我希望时间慢下来,生活简单些,让我从容地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我开始怀念过去工作过的小城,慢悠悠的运河水流的节奏,我骑着单车在水边巷子里穿梭,几百年的老房子静立两旁,没有人催你;而不是现在这样,你要赶在红灯之前冲过路口,你要跟上大部队的节奏,慢了背后就喇叭齐鸣。你需要一天一天计算着过,精确到小时和分钟,还要提防那些突发事件,它们会把你打倒推翻,把你抹净吃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得不让自己的想法逐渐务实,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来得及做,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去做。这,不好也好,好也不好。二十五岁以后的北京生活,我被迫一只眼睛看路,一只眼睛看手表。

20.作者说他们说得真切生动,请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是怎样做到真切生动的。

                                                                                            

                                                                                            

21.重复的词语,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处,对其中重复词语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试作赏析。

                                                                                            

                                                                                            

22.语言文字运用中加点的部分,都用了何等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唐代鉴真东渡,其勇气和信念何等坚贞!

2)谁知道那扇门后是何等世界?

                                                                                            

                                                                                            

七、材料作文

23.作文。

2023年10月1日,是祖国母亲的74华诞。我的祖国,她有壮丽的河山;我的祖国,她有灿烂的文明;我的祖国,她有智慧劳动的人民;抬头望天,有北斗卫星系统;低头看海,有辽宁舰”“山东舰;往外远眺,有港珠澳大桥。有一种感动,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安全,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

74年的风雨兼程,74年的艰苦奋斗,才迎来今日的盛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逢国庆之际,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围绕新青年的使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符合演讲稿的要求;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