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0-13 下载支付: 3 立即下载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

总分值: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时间的延伸,也是空间的拓展,标注的是世界范围、世界影响、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这就依然需要我们向恩格斯请教,像他那样时刻关注这个世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科学的回答。同时,若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就必须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引领中国发展的强大威力,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

(摘编自何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材料二: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B. 当面临全球化的困境和难题时,我们可以从革命导师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

C. 无产阶级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人类解放这场社会运动。

D. 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诸多变化,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与动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

B. 《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C. 变革资本社会并非易事,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

D. 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B.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

C.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D.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马克思墓地

唐弢

马克思墓在伦敦市郊北部的海格特小山上。我在英国时正值铁路工人罢工,交通不便,陪我的孔慧怡女士又没有去过那里。7月12日早晨,我们决定先到北区的查林再说。大风骤起,阴云密布。从筑路工人口中问明路由,缓步上坡,路不太陡,但对像我这样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还是有点吃力。两旁是属于中等阶级的住宅,看去简单朴素,幽静整洁。大约走了半小时,便到坡路尽头,绿树成荫的滑铁罗公园已在眼前。进入大门,绕着池塘穿行,芳草如茵,杂花满圃。出北门向左一拐,便是与小山同名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和他的爱妻燕妮、外孙哈利·龙格、“忠诚的琳蘅”——海伦·德穆特等葬在一起。公墓的铁门半掩。里面到处是十字架,到处是大小不同、式样各别的墓碑。我们沿着一条长满蔓草的小径往南,读着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其中有资本家、小商人、教师、海员……找不到一个我们曾经听到过的熟识的名字,更不用说全世界都知道的卡尔·马克思了。

不久,我从小径左边发现一座方形尖顶、巍然矗立的高高的碑石,碑座正面刻着墓中人姓名。原来这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埋骨之处。艾略特生前从热心教会的善行转变到介绍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大大地轰动了当时英国的思想界。她的长篇小说《亚当·比德》《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取材农村,描写社会动态,刻画人物心理,从生活里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笔底的人物一样,马克思也引用过艾略特小说里的人物,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在给他女儿燕妮的信里,就说地质学家达金斯有点像艾略特小说《费里克斯·霍尔特》的主人公,不过达金斯不像费里克斯“装腔作势,而是有学识的”。他还告诉燕妮,自己曾开玩笑警告达金斯,要他别让艾略特夫人遇见,否则,“她会立刻抓住他,把他写进她的文学作品”。看来马克思酷爱文学,很有风趣,常用艺术形象强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方的感受,不肯轻易地放过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一切动人的印象。

我们继续前行。远处,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有个老人将成堆的枯枝点燃了,一面烧,一面不停地从四周把落叶扫拢来。我们加快步子,正待向前问讯,立刻发现自己原来走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绿荫环抱,不需要再问什么,马克思的头像已经赫然在望了。

头像底座是一块方形的浅色大理石。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正面中间微凹的小块白石,刻着墓中人姓名及其生卒年月,底座上端是英文金色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端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比起中国传统的墓碑来,两句话也许简单了一些,但我以为选得十分恰当。正如李卜克内西说的:马克思不需要人家为他立纪念碑,他已经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是的,这才是不朽的纪念碑。因此,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三天,他被合葬在海格特公墓一角他的爱妻燕妮的墓穴里,离此一箭之地。我们现在站的并不是当年恩格斯作墓前演说的地方。这里是1954年新迁的墓址,由几个国家的共产党筹资建成。它并不豪华,却显得庄严、大方、雄伟,特别是1956年劳伦斯·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安上以后,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

布雷德肖的马克思头像的确是一个杰作,就我见过的马克思画像或者塑像而言,似乎还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为政治伟人——尤其是像马克思那样伟大的思想家造像是不容易的。布雷德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罗丹的《巴尔扎克》放手大胆,给人以一种粗犷的美,而他的《维克多·雨果》却是浑朴的、厚实的。我们的雕塑家为了保持严肃而不敢过于放任,为了表示正直而不想使棱角流于圆熟,我的印象是有点拘谨。这是艺术上的问题,又不完全是艺术上的问题。

我们在墓前大约流连了半小时,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当我转到滑铁罗公园,出了大门,踏着坡路走上归途的时候,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

恩格斯的墓前演说开头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我现在要说,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一百年过去了。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小山上,我亲眼看到马克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

马克思在沉思。

1983年6月30日追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克思用艾略特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既表现了马克思的风趣性格,也说明了他酷爱文学的特点。

B. 作者引用李卜克内西的话,旨在表明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论为他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C. 1954年筹资迁墓、1956年安上青铜头像等,既表明马克思的理论广为传播,也表明后人对他的纪念与缅怀。

D. 恩格斯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而作者却说“他没有停止思想”,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表达了相同的含意。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情况,这既突出了艾略特的文学成就,也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B. “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微凹的小块白石”“英文金色大字”等数字说明和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具体的印象。

C. 文章用罗丹的雕塑作品作对照,指出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艺术方面的。

D. 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英国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8.“大风骤起,阴云密布”“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两处天气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马克思有何期待?下文又两次写到马克思的这种期待的神情,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共21分)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的字母。(3分)

老子修道德 A其学B以自隐C无名为务D居周E久之F见周之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蓬累,飞蓬随风飘行。比喻人的行止不能自主,飘忽不定。本文指隐居。

B.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因亦谓道家为黄老。

C. 数,屡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 归,回去,与《侍坐章》里“咏而归”的“归”词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子认为孔子所问之礼已过时,君子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这体现了道家和儒家对礼制的不同态度。

B. 孔子认为老子的言谈无法忖度和知晓,用龙来比喻他,含有钦佩的意思,也隐有对老子的批评之意。

C. 韩非痛恨韩王治理国家不致力于加强法制,反凭借君主的权势去支使臣下;不能富国强兵任用贤才,反而提拔那些于国有害之人,让他们位居功臣之上。

D. 从“未信用”“以为然”“后悔之”等记叙可以看出,秦王虽然赏识韩非,但对他的态度一直游移不定,最终导致韩非的悲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14.李斯对韩非的态度和他在《谏逐客书》里对秦国客卿的态度截然相反,为什么?请简述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共9分)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其二

苏轼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注】①周邠是苏轼通判杭州时的僚属和诗友,诗、画兼擅,当他向苏轼寄赠《雁荡山图》及新诗之后,苏轼便写了和诗。②郫筒:县名,在成都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像马奔走于尘埃,像鹤关进了鸟笼,俗务缠身。

B.颔联诗人由眼前的雁荡山图,想象朋友游览时脚踏长虹般美丽石桥的场景。

C.颈联写诗人常在酒宴间提起周邠这个病翁,语言沉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心。

D.本诗由过去写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时空巧妙转化拓展了诗歌意境。

16.这首诗尾联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                ”。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_________。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   )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   )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   );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摘自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8.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删少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呼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的“什么”含义一致的是(     )(3分)

A.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了你的。

B.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C.甭说什么客气话了,有事儿就说吧。

D.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结合上下文谈谈这种表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对爱妻深情地诉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科技攻关隐姓埋名,与家人失去联系17年,曾被子女埋怨不像个父亲……

这些仁人志士、功勋楷模的人生选择与作为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基因与血脉。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历史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回响,同频共振。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理解“我”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我”的时代坐标?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发。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