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0-13 下载支付: 3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

总分值: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象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注】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别的游子最珍惜老树,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

B.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树呈现了线结构之美、抽象之美,夏天的树具有郁郁葱葱之美,二者平分秋色,各具其美。

C.文中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植树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D.文章最后一句发人深省,从中可以体会到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浓郁的民族风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童年的故乡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常爬上高枝去掏鸟窝,为下文写探寻树的神韵、树的精灵做铺垫。

B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语言质朴,感情弥满,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作者对故乡、大树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

C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杨柳永葆婆娑风范的特点。

D.文章不受时空限制,写了故乡的老树、冬天的树、江南的树、美国的大松树等各种树,重在探寻树的气质、灵魂、风格等,形散而神聚。

8.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请对这几句话加以赏析。(6分)

9.本文的题目为说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二月二日挑菜节①大雨不能出

[北宋]张耒

久将崧芥笔②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②笔: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

B.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

C.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

D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

11.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又叫子规,相传为周朝末年蜀王杜宇死后所化。“杜鹃”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2)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在古诗文中也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凭栏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联,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诗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人认为得到江河山川的帮助,视野会更加开阔,诗歌也会更有品味。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短文写作(10分)

13.林庚在研究木叶时,引述和分析大量诗歌资料来探讨现象背后的道理。这提示了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知识的方法。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探究一下古代诗歌中字的意蕴,写一篇150字以上的短文。

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语言文字运用(2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小题。

7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光幻视现象能被人为地引发:我们可以跳过视网膜的输入,直接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施与一次电刺激,在视觉空间的特定位置产生一个光点,让被试看到本不存在的视觉信号。这一发现让不少学者走上了开发视皮层假体的道路,希望通过直接刺激视觉皮层,使后天失明的盲人恢复视力。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视觉假体诞生以来,(    )—外来电刺激产生的光幻视信号大多是非常单一且数量较少的人工像素点,这距离帮助丧失了视力的后天性眼盲人群回归正常生活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这项新研究中,由 Pieter Roelfsema带领的荷兰神经学研究所的团队运用了更加稳定耐用的新技术,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视觉假体技术继续向前。他们研发出了由1024个电极组成的植入芯片,并将其植入到了两只视觉能力正常的猴子的视觉皮层中,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芯片中不同电极同时产生多个电刺激,能够在猴子的大脑中激活一个由多个光幻视(点)组成的可理解的图像。虽然这些被试们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 ②   )并且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令盲人复明的希望,终将依靠科学的力量实现。

14.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是遇见美女蛇了。

B.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建筑的屋顶都采用了这种博壳结构

C.他们的维持他们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在安妮·萨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15.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8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近年来,科普旅游逐渐发展,尤其是每逢假期,备受学生和家长追捧。“票秒空”的科技展览、人头攒动的观星胜地,无不印证着旅游新业态、休闲新场景的繁荣发展。

科普旅游的兴起,是我国旅游消费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升级的缩影。随着社会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度假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凸显,对旅游产品内涵性、体验性的要求逐渐提高。眺望遥远的星系,探索岩石的奥秘,倾听风云的故事,赋予了旅游更多的意义与价值。

科普旅游的兴起,离不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全民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天眼”探空,                   ……一个个创新成果,推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让更多人对科技成就和创新故事萌发了好奇之心。参观科研基地,了解科学研究,既能拉近普通人与科技创新的距离,也能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还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列举科技创新成果,与“‘天眼’探空”形成排比。(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社交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多元频繁的今天,人们对很多标志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你是否想过,它们为何能在无形中打动你,让你“一眼入心”?简约而独特、文艺大气且有视觉冲击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事实上,无论是广告,还是标志设计,能让大众看着喜欢、记得牢靠,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高水准标志作品如一样涌现。这些标志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不少标志善于对汉字拆解妙用。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众多大学校徽设计,更是体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便是经典之作,北京大学沿用至今。篆书“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字图形组成,徽章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强大的文化。然而,在进行创作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并予以创新,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审美意识相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从而更好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创作更多引领潮流的经典标志作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或新词语。(3分)

19.文中两处画线句都是介绍标志设计成功的标准,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

20.下图是上海书展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中英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6分)

 图片1.png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数学中有这样的表达: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点动成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长度无法度量;射线由一个端点引出的另一边可以无限延长的线,无法测量长度;线段是指直线或射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两端都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有别于直线与射线,但可包含于直线与射线。

请以材料表述为前提,联系人类社会,作哲理思辨,完成一篇议论文,要体现你自己的认知与思考。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