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13次周测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4-01-04 下载支付: 3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19世纪的读者还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住,不太舍得跳读

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所代表的,通常都是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化或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议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话语包裹在一切事物之上,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之中。文学如果要描述这些事物,表现人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处理这些附着在事物或人的行为之上的话语,对它们展开分析,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关系。否则,作家们或许根本无法抵达事物

第二,从18世纪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日益严重,使得个人向内心退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以及自我意识的过剩。当代小说如果不去关注思想或意识问题,单纯通过个体的行为,已无法呈现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辩证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如果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掩盖自己的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来思考议论的作用。

(摘编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材料二:

议论在西方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或升华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或概括整部作品的价值,或加入作者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或直接评论作品本身,或表现作者的政治、教育观念,或抨击时弊,或间离读者的情绪,如萨克雷在他的小说《名利场》中不断提醒读者:书中的人物是他制造的傀儡。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是不爱在小说中发表议论的,甚至是摈弃小说中的议论成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没有议论,或者说绝对没有如西方长篇小说中的那种议论。如果说有、就是用诗,如《三国》借用前人的诗来评论书中历史人物。严格地说,只有《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作者。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

何以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罕有呢?第一,与社会、文化发展有关。西方古典长篇小说无议论,到文艺复兴时才有。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文化进步了,作家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作家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小说也体现出这种变化。第二,受传统影响。西方有以议论入小说的传统,中国没有。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写入小说,这是由正统规定的。第三,也不妨说这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摈弃议论,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气势。

(摘编自李万钧《关于议论与纯小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在小说中可以直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议论,方式多种多样。

B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C.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在小说中摈弃议论不发表议论体现出他们对纯小说的自觉追求。

D.小说中议论的多寡受社会文化的发展、小说的传统、作家的认知水平等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议论如果博学、风趣、睿智,就不会打断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能吸引读者。

B.现代小说如果要抵达事物,作家就应该减少人物行为的呈现而增加议论篇幅。

C.悬疑或侦探小说靠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是议论最小化的小说创作箴规导致的。

D.材料二作者认为《红楼梦》第一回虽出现作者,但其仍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材料一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A.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B.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C.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D.至于他的声音的变化,那无非是某种重感冒的前兆,一种旅行者职业病的预兆而已,对此他深信不疑。(卡夫卡《变形记》)

4.材料一作者为什么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是根本错误的?请简要说明。

                                                                                         

                                                                                          

                                                                                          

                                                                                   5.拉法格曾说: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个工匠而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中)(节选)

贾 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注】元元:善良。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收孥,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公,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运用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

B.选文与课文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也能从客观上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10.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犯了什么错误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横行天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注]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有删改)

[]缪公:秦穆公。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C.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D.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等为雍王、塞王、翟王,合称三秦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在古代是国家大事。

C不患不得意于海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字含义不同。

D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所以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诸侯并起,秦国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却图谋不轨,秦国大臣都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

B.秦始皇之前的二十多个国君并不是每一个都贤明,但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是因为地势优越。

C.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加上之前两代君王的暴政,根本就无力挽救秦国。

D.面对即将覆亡的局面,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秦国出现了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谋的局面。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

                                                                                  

2)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15.文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13次周测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