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语文统编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9次同步检测卷(附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3-05-31 下载支付: 3 立即下载

一. 基础题(20分)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牛思贤走过“旭日东升”前,看见矮矮的石头围墙里面有个小院子,落地玻璃窗里是个小茶室,茶室里放着一张沙发,客人来了,坐在那里喝茶,能沐浴一身的明媚阳光。如果是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啪嗒啪嗒打在芭蕉叶上,好一幅听雨图。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牛思贤已经不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了,很多同学看到他发的白云村的照片,反而开始羡慕起他的生活。

那天,我和牛思贤、老支书一起喝茶。正是六月的雨季,远处群山笼着一层雨雾白纱,几只白鹭在田野间起落蹁跹。屋檐水从瓦背淌下来,哗啦啦,哗啦啦。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B.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C.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D.花市上,牡丹、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2.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借代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好一个听雨的场面”。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 制订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高三(1)班李雷同学,你于1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中国工商银行卡一张,现金320元,请你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找到钱包的失主。(4分)

                                                               

二.提升题(19分) 

材料一 瑞典学者布鲁恩提出跨媒介的两种主要模式:一、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一个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奥地利学者沃尔夫提出跨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两个大类是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前者又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转移:所谓超媒介性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跨媒介的转移是指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作品内的跨媒介性是相对狭义的界定也包含两种主要的类型: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比如戏剧中的音乐、舞蹈等;二、一种媒介对于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和利用比如小说的音乐性。受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戏剧—小说”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小说作品内部而言“戏剧—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媒介混合型比如莫言的《蛙》、伍尔夫的《幕间》等;媒介指涉型比如《霸王别姬》《歌剧魅影》等。

“戏剧—小说”强调戏剧机构、演出形式、舞台空间等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产生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强调小说如何利用剧场实现文学性的目的不同“戏剧—小说”将剧场作为讨论的核心“我们也可以认为‘戏剧—小说’是从剧场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戏剧创作者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此种次文类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小说”超越了“戏剧性的小说”后者的使用有时过于随意定义比较宽泛。“戏剧—小说”意味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并置、碰撞、互动和交叉。但是在“戏剧—小说”中戏剧性也一样得到重视。“我并非建议摒弃所有的隐喻式戏剧性毕竟很多‘戏剧—小说’明显地让戏剧和表演跨越文字舞台的边界注入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很多‘戏剧—小说’家在书写叙事小说时大量使用戏剧隐喻。”

“戏剧—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戏剧化有关。“戏剧—小说”不仅仅是有关次文类的一个描述而且也是一个批评概念主要讨论作者创作的意图性、社会历史语境、跨媒介的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研究中需要纠正以文学为中心的批评传统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这个跨媒介的文学现象。当代剧场理论关注身体、即兴表演、情动、观演关系、操演性转变等给“戏剧—小说”研究增派了新的理论资源有利于揭示媒介互动带来的创新同时也关注媒介间的差别带来的创作性潜力。

戏曲的审美特点是虚拟、夸张和程式化与现实拉开距离。戏剧化的情节使故事发展及小说人物被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凭借其狂欢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文类的自觉改写以及对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精妙运用莫言已经牢牢地占据世界文学的先锋地位。在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戏剧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手段。

(摘编自何成洲《跨媒介视野下的“戏剧—小说”研究》)

材料二 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中国的演义小说改编为戏曲极其方便因为结构方法相近。

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极其自由尤其是空间空间是随着人走的一场戏里可以同时表现不同的空间(中国剧作家不知道所谓“三一律”因此不存在打破“三一律”的问题)。这种表现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的方法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全方位观察。

中国戏曲不很重视冲突。有一个时期有一种说法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不成其为戏剧。中国戏曲从整出看当然是有冲突的但是各场并不都有冲突。《长生殿》的《闻铃》和《哭像》也只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发感情。《琵琶记·吃糠》只是赵五娘因为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和蔡伯喈的遭际痛哭了一场。《描容》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赵五娘并没有和什么人冲突。这些著名的折子在西方的古典戏剧家看来是很难构成一场戏的。这种不假借冲突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的构思是小说的非戏剧的。

戏剧是强化的艺术小说是入微的艺术。戏剧一般是靠大动作刻画人物的不太注重细节的描写。中国的戏曲强化得尤其厉害。锣鼓是强化的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中国戏曲又往往能容纳极精微的细节。《武家坡》里薛平贵在窑外述说了往事王宝钏确信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开门相见:

薛平贵(唱):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三姐不信菱花照不似当年在彩楼前。

王宝钏(唱):寒窑哪有菱花镜?

薛平贵(白):水盆里面——

王宝钏(接唱):水盆里面照容颜。(夹白)老了!(接唱)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

水盆照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王宝钏穷得置不起一面镜子她茹苦含辛也无心对镜照影。今日在水盆里一照: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千古一哭!

这种“闲中著色”涉笔成情的手法不是戏剧的而是小说的。

有些艺术品类如电影、话剧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有道理的。这些艺术形式绝对不能成为文学的附庸对话的奴仆。但是戏曲问题不同。因为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                     (摘编自汪曾祺《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

A.正是在布鲁恩、沃尔夫两位学者跨媒介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下,有学者第一次提出戏剧小说这一概念。

B.“戏剧小说在使用、定义上比“戏剧性的小说”严谨,只用于指出作者在创作、跨媒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C.中国戏曲在空间处理上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所以也很难构成戏剧冲突,这与西方古典戏剧存在较大差异。

D.电影、话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宣布要与文学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甘于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文学性掩盖。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两则材料同中有异,材料一阐述戏剧和小说融合形成的新的次文学类别,材料二侧重阐述戏曲和小说的相互借鉴。

B.材料一指出,在评价戏剧小说类作品时不能以文学为中心,要结合剧场和表演理论来分析。

C.材料一提到的次文类概念可以理解为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类概念下出现的具有独特性的微型文类。

D.材料二提到的中国戏曲的问题,是表演对于文学太负心了!可以理解为表演不能够很好地表现戏曲的文学价值。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作品的跨媒介模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鲁迅的小说《祝福》经戏剧家夏衍改编,被拍成电影,这属于作品外的跨媒介转移。

B.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源自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呈现作品叙事结构的超媒介性。

C.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紧扣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展开剧情,这属于媒介共存。

D.莫言《檀香刑》既是小说化的戏曲也是戏曲化的小说,由此可知该书体现了媒介指涉。

9.中国戏曲和文学能够复婚的基础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戏剧小说这种次文类曾被英国著名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艺术的窄桥》一文中预言小说会变得戏剧化,但并不是戏剧。它会被阅读,而不是被表演。请你结合材料一合理推测这类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题 (20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

C.,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侯和大夫去世称

D.太子,指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

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等,他都出了不少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解释李斯叹息的原因。(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高三期中)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曹雪芹作)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红楼梦》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17《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统编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第9次同步检测卷(附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