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题(18分)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 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 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 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 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 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 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 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 “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 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3分)
5. 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6分)
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二.提升题(15分)
阅读提示:《红楼梦》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到:宁国府秦可卿病亡,公公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自己伤心难支,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宁国府无人主事,乱成一团。贾宝玉向贾珍推荐王熙凤。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请求,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针对宁府的五件积弊: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理。凤姐如何处治呢?且看第14回。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正说着,只见来旺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票上批着数目。众人连忙让坐倒茶,一面命人按数取纸来抱着,同来旺媳妇一路来至仪门口,方交与来旺媳妇自己抱进去了。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一宿无话。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又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描赔。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摊赔。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立刻来回我。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
众人领命而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juān“除去”的意思)了。
凤姐儿因见尤氏犯病,贾珍又过于悲哀,不大进饮食,自己每日从那府中做了各样细粥,精致小菜,命人送来劝食。
那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凤姐起身,别过族中诸人,自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正说着,只见荣国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巴不得先问他完了事,连忙进去说:“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凤姐方欲说话时,见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念过,听了一共四件,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凤姐因见张材家的在旁,因问:“你有什么事?”张材家的忙取帖儿回说:“就是方才车轿围作成,领取裁缝工银若干两。”凤姐听了,便收了帖子,命彩明登记,又发与这人去了。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彼时宁府荣府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人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有删改)
6.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段反映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一个场面,情节场面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出场人物众多,主次有序;人物刻画手法多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与《林黛玉进贾府》那个笑语盈盈、粉面含春、八面玲珑王熙凤相比,选段“协理宁国府”中的王熙凤语言泼辣,行动果断,杀伐决断,神态威严。
C.“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因为“那人”自知理亏,含羞抱愧,因而心服王熙凤的处理,才会“叩谢”。
D.细读此文,不难看出文字极“忙”。主要体现在:文章开门见山,写凤姐一到,即刻忙开了。来旺媳妇第一个到: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紧接下文出现六个动作,即凤姐“命彩明、传来升媳妇、查看花名册、听差、点单册、坐车回家”等。然后写凤姐面对百十号人分配工作,明确责任,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7.节选部分写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塑造王熙凤形象,请加以鉴赏。(6分)
8.王熙凤是如何成功协理宁国府的?请结合现实,对此作简要评价。(6分)
三.挑战题 (17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9. 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陵怀古》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B. 《金陵怀古》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C. 《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磅礴壮美的秋色映入眼帘。这样起笔,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D. 《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10. 王安石《金陵怀古(其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怀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不同情感?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①)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②)”,则是人生一快。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③)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_________,_________。
11.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①③处的括号中填写恰当的成语,在②处括号中填入一句五言诗。(3分)
① ② ③
12. 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和谐一致。(2分)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为:“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育他的乡土。乡土的山水虫鸟,丝缕饮啜,寒暑时俗,草木星月,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3分)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八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