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题(20分)
材料一
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维新失利后,社会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于是借鉴西方话剧的所谓长于演说。新文化主帅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见识”。戏台上遂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
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着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为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注意配角”,“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
(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
材料二 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男旦演员的化妆而言,以往只是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盛行的点唇樱桃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女性的自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就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
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虚拟为山。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京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京剧在经营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海派京剧受新理念的驱使,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在看戏时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海派京剧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回忆道:“上海的舞台第一个大规模用布景的就是新舞台……他们的布景最初是完全仿效日本,他们派人到日本去……聘了一个布景师和一个木匠,又照日本造了转台,因此演戏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他们的办法,在当时正算一种大改革。”这种仿真的舞台布景的设置,实物道具的上台应用,以及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使观众看戏从完全的虚拟化领悟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了,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
(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
B.注重剧本作用、凝练戏剧情节和平衡舞台角色使得欧阳予倩的改良京剧获得了一定的舞台价值,成为有意义的戏曲改革。
C.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
D.海派京剧仿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
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良。
C.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必要条件。
D.材料二分别引用的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背景的话,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程度。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平逆》 B.《二十世纪新茶花》 C.《民国万岁》 D.《新罗马》
4.请将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5分)
答:
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
答:
二.提升题(20分)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 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 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 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死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 (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 呱呱,呱呱!
二喜 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 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 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 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 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 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 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 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 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贵 你把腰哭疼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求医生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
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8.结合文本一、二,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8分)
9.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6分)
三.挑战题 (20分)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①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有删改)
[注] ①分宜:严嵩。严嵩为江西分宜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B.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C.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D.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马伶”是姓马的演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也称“优”。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
B.金陵,今南京,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成为古代许多帝王建都之地。东西两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此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传,是指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史外传是不附于史书、以单篇流传的传记,又称杂体传。《马伶传》属于史外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伶技艺精湛。马伶是金陵梨园的艺人,当时金陵梨园有名的艺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兴化部的李伶、华林部的马伶。
B.马伶耻为人下,自强不息。马伶在第一次对垒失败后,戏未终场就遁走了,到当时相国顾秉谦门下去学习,三年后技艺大进,在第二次竞技中大获全胜。
C.马伶刻苦学习,努力探索。马伶面对技不如人的事实并没有气馁,而是远走京城,不惜为人奴仆,刻苦学习,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
D.马伶对艺术有独特的认识。马伶认为要使技艺达到一定的境界,除了要刻苦学习外,还要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4分)
译文:
(2)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4分)
译文:
14.文章在结构上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马伶精神的?(3分)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八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