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在于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不同阶级的人和不同思想的人,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于是彼此引起矛盾,互相发生冲突。戏剧以冲突为基础,剧中人物的利益和要求既然各不相同,那就必然在动作中表现出来,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就指出戏剧所模仿的对象是“在动作中的人”,并且认为“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就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在这不断的前进运动中,性格和冲突互为表里,性格引起冲突,冲突发展性格,而戏剧的主题就被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在戏剧作品中,语言的性格化和语言的动作性是密切相联系的,剧中人物既然都是“在动作中的人”,那么剧作家用语言来描写性格时,必须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因此高度性格化的语言经常就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曹禺的戏剧语言就是这样。
在《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这一场中,周朴园在初见鲁侍萍时随便问道:“你——你贵姓?”鲁侍萍答道:“我姓鲁。”当鲁侍萍谈到“梅姑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抬起头来问道:“你姓什么?”鲁侍萍回答:“我姓鲁,老爷。”当他听到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他忽然立即问道:“你是谁?”她回答道:“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最后她提起他的一件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她说:“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他到此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在鲁侍萍自己叙述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问她是什么人,先是随便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认是侍萍。随着他的罪恶历史的逐步揭露,戏剧动作在一起一伏之中逐步发展。关于一个人的姓氏和身份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本来是极平凡的事,但是在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中却极富动作性。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摘编自陈瘦竹、沈蔚德《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
材料二 莎士比亚的台词中,充满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音响悦耳,光彩耀眼,简直使人穷于应接。其中虽然也有着明显的动作性,也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戏剧冲突)向前推进的,但它是四处奔突、闪烁不定,跳跃式地、冲击式地前进的;它与戏剧冲突间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忽近忽远的。契诃夫的台词,虽然也有着很强烈的动作性,但这种动作性,粗粗一看是不明显的、不易察觉的。因为他的人物的意志,似乎并没有为共同的事件所牵引住,他们有时似乎只是在各说各的话,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了人物对待当前环境的不同态度,对待他们周围同一的情调、气氛的不同反应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了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的不同,注意到了他们的心情、气质的不同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冲突的存在、动作性的存在。它的冲突,它的动作性,表现在人物内心的伏流上,因而是隐潜的,是比较深藏的。曹禺的台词的动作性,却是既鲜明而又强烈的。他的人物都有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志,而且相互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焦点,他们大家都在围绕着这个焦点而进行斗争。因此,他们的对话与戏剧冲突扣得很紧,它的动作性不但是明显的,而且是紧张的。所以曹禺的剧作,是最符合黑格尔、勃吕纳谛耶等人的戏剧概念的,他的剧作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矛盾冲突的尖锐、紧张;体现在对话上,则是动作性的鲜明与强烈。
(摘编自钱谷融《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
材料三 能够推动剧情发展,激起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内心动作,这样的戏剧语言才算具有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还有一种复杂的表现形态:人物表面上在做某一件事,却偏要夹杂着说几句与这件事无关的话,似乎用不着说的话,实际上这些话倒是透露人物真意的一种动作。《雷雨》第二幕,蘩漪要周萍留下来,周萍拒绝,下场。鲁贵偷偷地进来,见蘩漪哭,低声说:“鲁妈来了好半天啦!”言下之意,他也等了好半天了,把太太与大少爷刚才那场戏全听到了。蘩漪问:“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告诉我?”鲁贵回答:“我倒是想着,可是我(低声)刚才瞧见太太跟大少爷说话,所以就没敢惊动您。”
这里的“我倒是想着,可是我”就是夹杂进去的、与报告鲁妈等候太太接见的事无关的话。然而,正好是这一句,最为传神,它透露了鲁贵的真意:叫太太心里明白,他掌握着她和大少爷的“把柄”呢!这句话就是鲁贵透露自己真意的一种“动作”。
(摘编自王世德《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戏剧的主题是在剧中人物不断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中,被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B.《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时的问话,既是性格化的语言,也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
C.契诃夫的台词有着很强烈的动作性,这种动作性表现在人物内心的伏流上,是比较深藏的。
D.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有时会表现为剧中人物的语言“一箭双雕”,就是一句话同时完成两件事。
解析:D项中“就是一句话同时完成两件事”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三“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还有一种复杂的表现形态:人物表面上在做某一件事,却偏要夹杂着说几句与这件事无关的话,似乎用不着说的话,实际上这些话倒是透露人物真意的一种动作”可知,这里的“一箭双雕”是指做某件事时夹杂着看似与事件无关的话,而这句话就是透露人物真意的“动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冲突是由性格引起的,性格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戏剧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显示不断发展的性格。
B.《哈姆莱特》的台词充满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悦耳耀眼,但并没有影响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C.相较莎士比亚、契诃夫,曹禺的台词更具有动作性,最符合黑格尔、勃吕纳谛耶等人的戏剧概念。
D.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都能在曹禺的《雷雨》中找到最典型的例子进行阐释。
解析:A项中“戏剧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显示不断发展的性格”错误,材料一说的是“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在于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并没有说根本任务是“显示不断发展的性格”。B项中“但并没有影响戏剧语言的动作性”错误,由材料二“其中虽然也有着明显的动作性,也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戏剧冲突)向前推进的,但它是四处奔突、闪烁不定,跳跃式地、冲击式地前进的;它与戏剧冲突间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忽近忽远的”可知,显然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有影响的。C项中“曹禺的台词更具有动作性,最符合黑格尔、勃吕纳谛耶等人的戏剧概念”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曹禺的剧作,是最符合黑格尔、勃吕纳谛耶等人的戏剧概念的”,是“剧作”,不是“台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的一项是( D )(3分)
A.《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鲁大海冲突的对白。
B.《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
C.《窦娥冤》第三折窦娥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唱词。
D.《雷雨》第二幕开始时有关天气的一段舞台说明。
解析:材料三说“能够推动剧情发展……实际上这些话倒是透露人物真意的一种动作”。D项中“有关天气的一段舞台说明”是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两种,而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与人物说话、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相关,而有关天气的舞台说明显然与这些无关,所以不能体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引用论证,引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观点论证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②举例论证,列举《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这一场论证高度性格化的语言经常就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这一观点,展现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
5.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侧重论述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用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材料二侧重论述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材料三侧重论述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另一种复杂的表现形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只马蜂(节选)[注]
丁西林
吉先生 (念信)“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
老太太 我有什么事不称心?
吉先生 (不答,继续念信)“第一,她这次来京的目的,本想劝她的儿子,赶紧讨个媳妇,她可早点抱个孙儿,方头大耳,既肥且皙。哎!不想来京两月,绝少成绩。媳妇,毫无影响;孙子,渺无消息。第二……这几日来,口中不言,心中闷闷。”说得对不对?不要生气啊。
老太太 (稍有不快之意)我有这些闲工夫来同你们生气!你们的事,我老早就对你们讲过,由你们自己去,我一概不管。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吉先生 (耸肩)要是找老婆如同找数学的未知数一样,能够立出一个代数方程式来,那倒容易办了。
老太太 你是总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
吉先生 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要是我把它当作配眼镜一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了中学。
老太太 (觉得对他没有办法)倒一杯茶给我。
[吉先生倒了一杯茶送给老太太,自己亦倒了一杯,慢慢饮之。
老太太 (沉思半晌)你知道不知道,你的表兄已经同我说了几次,要我替他做媒?
吉先生 怎么不知道?
老太太 你知道他要说的是谁么?
吉先生 余小姐,是不是?你问过了她没有?
老太太 (很慢地答)没有。
吉先生 为什么不问她?
老太太 为什么不问?(少顿)我想今天问她,——好不好?(语时视吉先生)
吉先生 很好,看护妇配医生,互助的原则,合作的精神,结婚时最好的演说资料。
[老太太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
余小姐 我去看看老太太去。(起立欲走)
吉先生 (起立阻之)不要走,不要走,我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没有对你说。请坐。
[两人同坐下。
吉先生 我不在这里的时候,老太太同你讲了很多的话,是不是?
余小姐 是的。
吉先生 她说到我不想结婚的话没有?
余小姐 说了很多。
吉先生 你知道,我不想结婚。
余小姐 为什么不想结婚?
吉先生 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
余小姐 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
吉先生 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余小姐 陪你做什么?
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小姐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
余小姐 (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情所动)可以。(以手与之)
吉先生 给我一个证据。
余小姐 你要什么证据?
吉先生 你让我抱一抱!(释其手,作欲抱状)
余小姐 (走开)等你再生病的时候。
吉先生 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
余小姐 (得意)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
吉先生 对,我知道,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趁其不防,双手抱之)
余小姐 (失声大喊)喔!
[老太太由右门,仆人由左门,同时惊慌入,吉先生已释手。
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事?
[余小姐以一手掩面,面红不知所言。
吉先生 (走至余小姐前,将余小姐手取下,视其面)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
老太太 什么事?怎么一回事?
余小姐 (呼了一口深气)喔,一只马蜂!(以目谢吉先生)
(有删改)
注这篇独幕剧取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觉醒的新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与守旧势力抗争的一幕喜剧。开头的“信”是吉先生替母亲吉老太太写的家信,信中的“她”指吉老太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媳妇,毫无影响;孙子,渺无消息”等略显俏皮的话语,表现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成家的急切心情。
B.从母子对话看,吉老太太非常关心儿子吉先生的婚姻大事,而吉先生未婚是因为把婚姻看得“太正经”。
C.吉老太太嘴上说“我一概不管”,但实际上对儿子的婚事十分着急,真与假的矛盾和谐统一于她的性格之中。
D.受吉先生表兄的委托,吉老太太打算把余小姐介绍给吉先生当医生的表兄。吉先生认为很好,二人十分般配。
解析:D项中“吉先生认为很好,二人十分般配”错误,结合后文吉先生让余小姐陪自己不婚,并要求拥抱余小姐,可见原文里吉先生说“很好”是反语,吉先生并不认为余小姐与其当医生的表兄很好、很般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戏剧开篇就是吉先生在念信,由信的内容引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引出在吉先生婚事上母子之间的矛盾。
B.选文虽仅有三个主要人物,情节比较简单,戏剧冲突也不强烈,但构思精巧而严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C.舞台说明有刻画人物的作用,如“得意”是对余小姐神情的说明,表明她为自己得到吉老太太看重而开心。
D.选文的戏剧语言轻松、俏皮,饶有风趣,人物之间的对话虽较为生活化,但笔触细腻,传达出作品的主题。
解析:C项中“表明她为自己得到吉老太太看重而开心”错误,这里的“得意”是在向吉先生表明,虽然她答应了吉老太太,但不必担心,她的父母是不会同意把她嫁给医生的,为自己有理由拒绝吉老太太而开心。
8.请简要分析剧本最后一句台词“一只马蜂”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化解尴尬,使结尾出乎意料,既有喜剧效果又耐人寻味。②凸显了余小姐聪明机智的形象。③充满爱意的谎言表现了新青年争取婚姻的自由和对爱情自主的追求。④照应题目(点题);照应前文情节,再次印证了“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
9.曹禺认为“写戏主要是写‘人’”。这部独幕喜剧中的吉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他对吉老太太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孝顺母亲,善解人意。②从他与余小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是敢于坚持自己的婚姻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新青年。③从他为吉老太太读信、与吉老太太的对话以及与余小姐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他机智灵活,幽默风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平兴国①六年九月壬寅,以左拾遗、直史馆田锡为河北南路转运副使,因入辞,直进封事,言军国要机者三,朝廷大体者四,即赐诏书,因赐钱五十万。或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且天植其性,岂一赏可夺耶?”至河北,复驿书言边事。锡好直言,上或时不能堪,锡从容奏曰:“陛下日往月来,养成圣性。”上悦,益重焉。端拱二年八月癸亥,开宝寺浮屠工毕,巨丽精巧,锡尝上疏谏,其言切直者则曰:“众以谓金碧荧煌,臣以谓涂膏衅血。”上亦不怒。上他日谓宰相吕端曰:“群臣奏对,惟田锡、康戬陈词不繁,指事尤切。”咸平②五年,田锡权干当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此乃给事中之职,故事隶枢密院。后三日,锡奏请访宰相、枢密以决胜千里之筹。锡再掌银台,每览天下章疏,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六年十二月辛未,田锡卒。锡耿介寡合,严恭好礼。居公廷,必危坐终日,未尝有懈容。慕魏征、李绛之为人,及居谏署,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尝曰:“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悉取焚之。临终,自作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居安思危,居理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天何夺之速耶!婴疾以来,朕日遣太医诊疗,卒不能起。尽心匪懈,终始如一,若此谏官,诚不易得。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不顾其身,惟国家是忧,孰肯如此?朕每览其章,必特召与语,以奖激之。锡尝虑奏疏不得速达,遂令每季具所上事目及月日以闻,而所修二书,竟弗克就,深可悯也。”优诏赠工部侍郎,赙赗加等,命有司录其事,布告天下。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奖用贤臣》,有删改)
注①太平兴国:宋太宗的年号。②咸平:宋真宗的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
B.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
C.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
D.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
解析:“皆……也”是判断句,中间不可断开,且“谏臣”即“谏官”,专有名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言苟获从”是说进言被皇上听取,不是被“吾”听取,所以“吾”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路,宋朝行政区域名,与“烽火扬州路”的“路”意义相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省。
B.驿书,指经过驿站递送的文书。驿,古时传递公文的人在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C.从容,委婉得体之意,《屈原列传》中“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亦为此意。
D.银台,指银台司,因司署设在银台门内得名,隶属枢密院,负责户籍、财政等事务。
解析:D项中银台“负责户籍、财政等事务”错误,银台掌管天下奏状案牍,户部掌管户籍、财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田锡因对军国要事献言献策得到皇帝褒奖,有人劝他要远离谗言和妒忌,但他仍坚持己见,继续进言。
B.开宝寺佛塔建成以后,众人都称赞佛塔建得金碧辉煌,唯独田锡直言不讳,指出这是在榨取民脂民膏。
C.田锡非常仰慕魏征、李绛的为人,等到他担任谏官以后,接连呈上了八道奏疏,直指当时朝政的得失。
D.田锡担忧自己的奏章不能按时送达,就让人每季都详细地列出要上奏的事项和时间,并报告给皇上。
解析:D项中“田锡担忧自己的奏章不能按时送达,就让人……”错误,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遂令每季具所上事目及月日以闻”可知,是皇上让田锡每季都详细地列出上奏的事项和时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臣奏对,惟田锡、康戬陈词不繁,指事尤切。
(2)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
参考答案:(1)大臣在朝廷回答问题时,只有田锡、康戬的陈述要言不烦,指陈事务尤为切要。
(2)朝廷稍有失误,我还正在考虑,田锡的奏章就已呈上来了。
14.为政者应如何对待贤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及时隆重奖励有功绩的贤臣;②宽容接受贤臣直谏和冒犯;③善于发现、发挥贤臣的优点。
参考译文: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壬寅日,让左拾遗、直史馆田锡担任河北南路的转运副使,田锡于是进宫请辞,直接进献奏章,对三件军国要事和四件有关朝廷大局的事献言献策,皇上当时就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有人对田锡说:“今日的事太少见了,你应该稍稍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说:“我侍奉国君的忠诚,唯恐不能竭尽,况且这是天生的本性,怎会因为一次赏赐就改变呢?”到河北后,又由驿使送信给皇帝,论述边防大事。田锡喜好直言进谏,皇上有时也不能忍受,田锡就委婉地上奏说:“陛下在日来月往之间,养成了圣人的性情。”皇上非常高兴,更加器重田锡。端拱二年八月癸亥日,开宝寺的佛塔建造完成,色彩非常华丽,做工精细巧妙,田锡曾经上疏进谏,其中有些话非常恳切率直:“众人都认为这个佛塔富丽堂皇,但我却认为它是榨取民脂民膏的结果。”皇上也不生气。皇上有一天对宰相吕端说:“大臣在朝廷回答问题时,只有田锡、康戬的陈述要言不烦,指陈事务尤为切要。”咸平五年,田锡暂时掌管通进银台司,兼任门下封驳事,这是给事中的职责,按旧例隶属枢密院。过了三天,田锡就上奏请示向宰相、枢密请教决胜千里的策略。田锡第二次掌管银台司,每次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果有说百姓饥荒、盗贼兴起以及诏令不方便百姓的奏章,田锡都逐条上奏。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深得诤臣之体”。六年十二月辛未日,田锡去世。田锡生性耿直,很少迎合别人,庄严恭敬,讲究礼节。在官署办公,一定整天都端正地坐着,脸色不曾有一丝懈怠。他仰慕魏征、李绛的为人,等到他任谏官时,连续上奏八道奏疏,都直讲当时朝政的得失。他曾经说:“我在朝为官以来,上疏奏章五十二次,都是谏官职分内的通常应说的话。进言如果能被皇上听取,那我就很荣幸了,又怎么可以收藏副本给后人看,靠批评时局来卖弄自己的公正忠直呢?”把这些奏章全都取出焚烧了。临去世的时候,亲自写遗表,规劝皇上用仁慈节俭来维护统治,居安思危,在治世时思虑祸乱。皇上看了颇为感动,对宰相李沆说:“田锡,是个忠直的臣子,苍天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他的性命呢!他生病以来,我每天派太医给他诊断治疗,最终也不能康复。他竭尽忠心,毫不懈怠,始终如一,像这样的谏官,确实不容易得到。朝廷稍有失误,我还正在考虑,田锡的奏章就已呈上来了。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一心为国担忧,谁又肯这样呢?我每次阅览他的奏章,一定特地召见他同他交谈,以此来褒奖激励他。田锡曾担忧他的奏章不能快速送达,我就让他每季都详细列出上奏的事项和时间来报告给我,他所编写的两本书,最终不能完成,真是令人同情啊!”下诏嘉奖田锡,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赠给他办丧事的财物提高一个等级,命令有关部门记述他的事迹,布告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张将军
杨巨源
关西诸将揖容光,独立营门剑有霜。
知爱鲁连①归海上,肯令王翦②在频阳。
天晴红帜当山满,日暮清笳入塞长。
年少功高人共③羡,汉家坛树④月苍苍。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侠士,助平原君功成后浪迹海上,不肯出仕。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大将。帮助秦王灭楚后,主动辞官,回归乡野。③共:一作“最”。④汉家坛树:《唐诗纪事》作“汉坛烟树”,“汉坛”指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首联描绘了张将军在关西地区居功自傲及其在军中所展现的威武姿态的画面。
B.颈联虽然不着战斗的痕迹,但是依然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边塞战斗场面的激烈。
C.诗歌选用了霜剑、红帜、清笳等意象,体现出了苍劲雄壮的风格特色。
D.诗歌借用鲁仲连、王翦和汉坛拜将的典故,丰富了诗歌意蕴,提升了诗歌境界。
解析:A项中“居功自傲”错误,首联描绘张将军在关西的声望仪容,上一句写关西诸将对他尊敬有加,下一句用一个特写镜头写张将军的英武之气,没有“居功自傲”的意思。
16.前人谈到这首寄赠诗的创作背景时提出:“岂将军有归隐之志?”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我认为该诗是在张将军有归隐之意的背景下创作的。①颔联借用鲁仲连和王翦归隐的典故,委婉劝告张将军不要有归隐的想法,因为他正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②尾联用典,交代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为陈迹,劝诫张将军要珍惜机遇,把握当下,实现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可以达到“ ”的结果,但对于礼乐的事情,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只能“ ”。
(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认为“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的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 , ”。
答案:(1)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 (2)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3)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 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 ,受众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失语”,关注度自然不高。可与此同时,无论是这些年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证明了“旧经典不旧”的事实。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没见过”“不了解”。多给濒危剧种一些 的舞台,让它们走出去,唱起来。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活”起来,活下去,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沉淀 立足 琳琅满目 抛头露面
B.汇集 根植 目不暇接 抛头露面
C.沉淀 根植 琳琅满目 大显身手
D.汇集 立足 目不暇接 大显身手
解析:沉淀:凝聚,积累。汇集:聚集。由“源远流长”“千百年”可知,此处是说中国戏曲从古至今积累了国人的审美意趣,应使用“沉淀”。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立足:站得住脚,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此处是说各种地方戏扎根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应使用“根植”。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是说“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之多,是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应使用“琳琅满目”。抛头露面: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此处是说给濒危剧种展示的舞台,应使用“大显身手”。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B.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C.时代更迭之所以使很多剧种走近濒危,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
D.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没有生命力是原因之一,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
解析:从语境来看,文段陈述的话题是“很多剧种”,不是“时代更迭”,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从选项来看,“没有生命力”“没有‘被看见’”都是“很多剧种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的原因,选项强调的重点是“没有‘被看见’”,且从语意连贯以及句式一致的角度来看,D项,“没有生命力是原因之一,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两句语意不连贯,且句式不一致,故排除。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参考答案:这些年无论是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说明了“旧经典不旧”的事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北京冬奥会的五个标志性竞赛场馆的别名,简洁晓畅、音义皆佳又名副其实。
(国家雪车雪橇场馆)
“雪游龙”, 。
“雪如意”,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其剖面的S形曲线和顶端犹如“如意”的“两身”和“柄首”,而“如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寓意吉祥如意、称心如意。“雪飞天”是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别名,其绚烂、扭转的外形好似敦煌莫高窟的名片——“飞天”灵动而飘逸的身形。“水立方”作为国家游泳中心早已闻名遐迩,如今“水立方”华丽转身“冰立方”,实现了两种运动的无缝衔接。“水”与“冰”的差异就在于是否有表意符号“冫”。“冰丝带”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设计者受老北京传统冬季游戏“冰陀螺”启发,用环绕于外层的22条晶莹“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来“描摹”运动员飞速滑过的影迹。
21.请根据“雪游龙”鸟瞰图,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为“雪游龙”场馆写一段介绍词。要求:符合场馆特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参考答案:即国家雪车雪橇场馆,设计理念取自中华文化图腾“龙”,其造型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巅,而“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寓意吉祥、兴旺和力量。
2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五大场馆设计所体现出的四个特点。要求:每个特点不超过15个字。(6分)
参考答案: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②与冬奥冰雪项目紧密关联;③与现代高端科技巧妙融合;④与冬奥理念、愿景高度契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材料二 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材料三 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属于多材料作文题,前两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主张信息多样化,避免信息单一化;第三则材料则强调在多元化信息中保持理性,不迷失自我,不丧失个性。材料一的意思是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容易产生片面性。材料二解说了个人判断力与信息来源多寡(多样与单一)的关系,强调长期生活在单一的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里是导致愚昧且自信的原因,这也是对材料一“偏信则暗”的诠释,从反面强调信息多样化的重要性。材料三提出有鲜明个性的孤立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会被群体思想取代的问题。三则材料都涉及个体与外在信息的相互关系,体现多样信息对个体判断、认知与思想的复杂影响。可在材料基础上,联想相关事例,如楚怀王“偏信则暗”导致亡国,唐太宗“兼听则明”而有贞观之治的事例;也可联想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导致人们不能“兼听”的现象;也可在材料基础上思考“兼听”即接受多样信息的必要性,思考保持个体独立、避免被群体思想淹没的策略,在信息洪流里“兼听多样”且“守住自我”。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八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