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测试卷

分享:spring 2023-02-21 下载支付: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仁”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济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民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决不能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国”“家”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

B.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使我国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匡济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际层面可能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B项中“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错误。材料一只是说“‘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仁”的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治理国家,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其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包含“仁政”“中和位育”“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D.我们对传统文化“两创”,是要汲取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

解析:A项中“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仁’的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错误,原文为“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应为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仁’的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第3段论据来支撑“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解析:由材料一第3段“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可知,“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主要是指“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A项强调需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不断达到新境界。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B项强调要透彻理解知识,必须注重实践。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C项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相关内容。所以,适合作为论据。D项描写的是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不适合作为论据。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因果论证,文本对儒学充满了“现代性”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②引用论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意义,引用了“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内容。③对比论证,如对比中西方国家治理方式,从而得出儒学文化的优势结论。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4分)

参考答案:①统一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②明确个人责任:注重人格修养、道德教化,锻炼个人意志,强调个人的家国责任。③具有世界价值:强调和谐共存、贤能政治、道义经济、天下主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对化解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积极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野中的庄子

鲍鹏山

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

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没什么操守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荀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挡车的螳螂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他的同乡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面前时,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消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沟中长脓的痔疮,这种讥刺后来成了中国民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是其一。

庄子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着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的心灵有什么好处呢?“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苏秦、张仪这类人和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一类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他们在道德操守、价值标准方面大不相同。

B.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其作品描写了南飞的大鹏、挡车的螳螂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等意象,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

C.先秦诸子中的其他人热衷于宣传如何“治人”,庄子却宣传如何自尊自爱,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

D.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着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但庄子告诫人们要破除执念,保持心灵的安定与清净,切勿丧失本性。

解析:B项中“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错误,原文第3段中说“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是因为他对功名富贵的蔑视,所描写的大鹏等意象也不是表达对乡野生活的向往。C项中“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错误,《庖丁解牛》所宣传的养生之道是遵循规律,远避矛盾。D项中“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着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错误,原文尾段是说“很多我们执着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的心灵有什么好处呢”,意即没有好处。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文章以“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开篇,行文过程中,围绕庄子的独特之处来写,思路清晰而严谨。

B.文章第4段写孔子的世俗生活,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在以孔子衬托庄子,突出庄子的“挨饿本色”。

C.文章以记叙为主,写了向监河侯借粮、讥刺曹商等和庄子相关的故事,又通过议论升华了这些故事的意义,使文章更为深刻。

D.作为一篇文化类散文,文章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精神世界、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字里行间充满对庄子的敬仰。

解析:C项中“以记叙为主”错误,从全文看,文章以议论为主。

8.文章从苏秦、孔子、孟子等人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将苏秦、孔子、孟子等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和庄子远离都市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庄子的独特之处,使庄子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先写他们,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庄子的有关评论,行文思路流畅。

9.文章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含义深刻,请各举一例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幽默诙谐,如“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用现代生活中非常流行的词语形容古人,显得幽默诙谐。②生动形象,如“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运用比喻,把庄子的作品比作野花,并且进行具体描绘,生动形象。③含义深刻,如“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简明扼要地指出庄子思想内涵之深刻和具有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其后十八岁而虏魏王。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太史公曰: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B.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D.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解析:“闻之”为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D两项;“曰”为对话标志,其后断开;且“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都是“闻”的宾语,中间不必断开,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处士,古时候称有品德、有才能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免冠,指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此处指平原君向魏公子谢罪。

C.宗庙,在古代指奉祀祖先的宫室,又可指代王室、国家,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D.薨,指诸侯死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解析:C项中“在文中的意思是后者”错误。结合“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可推知,这里的“宗庙”指的是奉祀祖先的宫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信陵君礼贤下士、不计身份。他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打听到他们的藏身之地,亲自步行去找他俩。

B.信陵君深明大义。他听说魏王派使者请自己回国抗秦,起先告诫门客不得通报,听毛公和薛公阐明魏国存亡的利害后他毅然回国。

C.信陵君大破秦军,威震天下。他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败,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

D.信陵君贤德有才,深得敬重。高祖没有发迹时,就多次夸赞魏公子,等到他做了皇帝,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解析:D项中“就多次夸赞魏公子”错误,错在对“数闻公子贤”的理解,应该是“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2)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参考答案:(1)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声在诸侯间闻名,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

(2)天下各公子也有喜欢士人的,但是信陵君结交深山野谷中的隐士,不以与比自己低下的人交游为耻,是有道理的。

14.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离开的时候,为什么坚决挽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①平原君不识毛公、薛公是贤能之人,误解了信陵君;②认为信陵君志向不凡,不同于常人;③信陵君曾经救过赵国,对自己有恩。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测试卷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