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绘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损皆损,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加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话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保得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幕了,还可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许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多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通过鸟雀吱叫、水汽弥漫、翁孩曝背等场景,写出了江南冬日里的温润灵动,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令人神往。
B.作者巧用描述雪景的名句,通过对江南日暮、夜晚等雪景的实地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明朗、闲适的氛围。
C.作者写北国冬天人们蛰居家中,围炉煮茗等日常生活场景,表现出北国冬天特有的温情,给读者以美好惬意的感受。
D.作者选用“芦花”“红叶”“雪白的乌桕子”等江南冬天常见的自然景物,是为了借其明艳色调表现自己内心的舒心愉悦。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江南植被充满生机的色彩点染到文字里,又引用名人的诗句,使文章更有底蕴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B.文章首段写北国老人、孩子对冬天的怀恋是为了与下文写江南的冬天作对比,彰显江南冬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C.文章构思巧妙,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冬天写起,宕开一笔,将江南冬天的可爱与温和表达得更为真切自然。
D.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对江南冬景进行描写,语调舒缓,语言清新雅致,与《故都的秋》所呈现的语言风格不同。
6.文中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7.《江南的冬景》一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行文特点:意象、色彩、写作顺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王曰:“善哉!请无攻宋。”
(节选自《战国策·宋卫策》)
材料二: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注],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
8.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盗起而不知御A民B困而不知救C吏D奸而不知禁E坐F糜G廪粟而不知耻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舍重茧”,“舍”为量词,古代行军一宿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思相同。
B.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古代百姓日常服饰的一种,用来形容平民的衣着。
C.“若所市于人者”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
D.“人争鬻之”与“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韩非子·难一》)两句中的“鬻”含义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宋国无罪,不应受到攻打,他诱使公输般说出“义不杀王”的道德准绳,然后揭露公输般在道义上的自相矛盾,使其信服攻宋无义。
B.楚国土地广阔,物产富饶,而宋国既没有雉、兔、鲋、鱼,也没有较好的木材,如果楚国派臣僚攻打宋国,就和犯偷窃病的人的性质一样了。
C.面对“我”的责问,卖果者笑着解释,他认为卖果是自己谋生的手段,自己并没有骗人,而世上骗人的事很多,只不过“我”没有去联想。
D.卖果者觉得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文臣,虽然气宇轩昂,很像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们不能建立像伊尹、皋陶那样的功业。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1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其三)
王之道
云影曚昽日洒晖,金湖西畔晚阴微。
渔舟缭绕青山去,枫叶追随白鸟飞。
摩诘家风非世有,渊明心性与时违。
近来病瘠连诗瘦,翻爱西台字样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影”一句,云层变幻,日光透过云层洒落大地,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的自然美景。
B.“晚阴微”三字,点明时间已是深夜,与前句“日洒晖”形成对比,凸显秋日昼夜温差之大。
C.颔联通过“缭绕”“追随”等词,刻画了渔舟与青山、枫叶与白鸟的动态关系,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
D.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却暗藏筋骨,章法谨严而气韵贯通,于深沉内敛中抒发诗人的情志。
14.本诗结尾两联在情感表达上独具匠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来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分别用“ ”和“ ”表达劝酒和祭奠之意。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 ”两句话消除了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畅所欲言。
(3)秋天万物凋零,因此“秋”字本身就包含有萧瑟悲凉的味道,古人也常借“秋”来丰富、深化某种情感,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节目应援打赏……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一些难得回趟家看望父母的网友惊叹,父母成了“网瘾老年”。
有网友吐槽,现在角色反过来了,以前父母总叮嘱自己“少玩手机,不要沉迷”,如今换作自己敦促父母“放下手机,早点睡觉”。还有网友为了父母健康将手机设成青少年模式,不料却引发家庭矛盾。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③截止2022年12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往往还会增加。
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
比如,不久前,被称为“中老年饭圈顶流”的网红主播“秀才”塌房,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粉丝中老年人占比高达80%。他们把“秀才”看成“云陪伴”的亲人或朋友,在评论区倒苦水、话家常、疯狂表白。不仅将其视为精神寄托,还把情感投射转化为金钱打投。
老年人何以有“网瘾”?“孤独”是主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不适应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
所以,对于“网瘾老年”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本文的标题是《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这三种“药方”。
让亲情成为一剂“解药”。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
让优质网络内容成为一剂“补药”。网络内容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假新闻、养生伪科学等车载斗量,侵蚀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应当从关爱老人角度出发,提供适老的、健康优质的内容,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16.写出文中加点成语的近义成语,使其放入原成语的位置不改变语段原意。
(1)混为一谈:
(2)车载斗量:
1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解说(见括号内)错误的一项是( )
A.“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节目应援打赏……”与“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两句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
B.“父母成了‘网瘾老年’”与“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两句中引号的作用不同)
C.“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此句中有使用错误的标点)
D.本文的标题是《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这三种“药方”。(此句中的标点使用正确)
18.文中第3段有三处表述有误,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章结尾处的“解药”和“补药”可否互换位置?请简要阐述理由。
20.请你根据全文内容,开出给“网瘾老年”的第三张药方,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与艺术王国里的 ① 不同,是一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传统曲艺,历经几代创作者的 ②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唱腔体系和音乐程式。它擅长抒情,旋律徐缓,以腔取胜,以情动人,为观众所喜爱。无论是去农村、工地演出,为基层群众带去 ③ ;还是进校园、社区推广传统艺术,辅导曲艺爱好者;或者参加全国曲艺传承人示范交流展演,我都能感受到曲艺深厚的群众基础。
人们喜爱曲艺,听其中的味儿,也琢磨其中的理儿。曲艺兼有审美、娱乐、教育、认知的功能,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不仅曲艺人是反映现实,说新唱新,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更要表演和传承传统艺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梅花大鼓的三种推广方式。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个人抱负,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视死如归;袁隆平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扎根农田,耕耘不辍……他们的抱负与担当,对我们当代青年亦有深刻的启示。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山东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高中等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