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突破和进入各种领域,2017年微软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诗集推荐序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激动地写下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迎来了又一次变革。无论是人工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创造,其共同点在于都得到了算法运作的支持,因此,即使进入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创造仍旧延续着算法写作本身的优势。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渐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时间成本的投入,相较于人类写作巨大的时间耗费,AI写作以极快的速度、准确的输出以及随时随地的写作来满足人们对日常文案编辑的需求。AI可以在短短几秒之内按照事先录入的要求完成文案的编辑,并准确传达人类要获取的信息内容,较有代表性的AI写作机器人,如ChatGPT、文心一言、微软小冰等都可以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例如,在与文心一言的对话框中输入“新闻稿”的指令,在短短十秒的时间内就可获得一篇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引用准确且颇具文采的新闻稿,AI写作所具有的即时性优势人类难以望其项背。
现在,AI写作将其即时性的优势带入感性创作领域,带给人类更为新奇的认知与创作体验。例如,尝试测试小冰作诗的速度,在对话框中输入指令“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同时,用秒表计时,可以发现在接到指令的4.97秒后,小冰即完成了它的诗作,“雨丝轻拂花枝间,滴滴落在湖面上。清凉的雨滴带来宁静,洗去尘世的喧嚣”。用同样的方法,反复实验三次,剩余两次的用时分别为4.02秒和4.42秒。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冰每首诗的创作速度保持在4秒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在接收到创作指令的同时,小冰就可以完成诗歌的写作。AI写作在此时表现出其即时性的巨大优势,它可以当机立断地完成诗歌写作的任务,相较于人类写作,其省略了大量的思考时间与书写时间,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对于以诗歌为例的感性创作来讲,AI写作突破了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AI写作永远是精力旺盛的“少年”。正如沈向洋博士讲,“与人类相比,微软小冰创造力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人类的创作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付出,纵使人类的体力充沛,可以保证持续性创作,但其脑力和创作热情也难以做到像AI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类的感性创作往往需要一定的写作契机,并且从产生灵感到呈现作品这期间还会受内在与外在的多重因素制约,这多重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人类写作完成度的不确定性。AI在写作过程中则规避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一篇又一篇地接续写作,并且做到花样翻新。例如,在小冰完成一次“创作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歌”的指令后,继续输入该指令,小冰仍然可以在接收到指令的同时创作一首新的诗歌:“雨点纷纷洒在窗前,思绪随着雨丝飘远。湿润大地滋养万物,淅淅沥沥落在心田。”连续重复该指令,小冰依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首又一首新的诗歌。从小冰的创作来看,在平均4秒左右的创作时间、平均1秒的创作间隙中,小冰迅速完成多首中心明确、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正体现出AI写作的高效性特点。
AI写作有着如此大的优势主要基于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以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人类用自20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千余首诗作对小冰进行“喂养”学习,每轮的学习时间为36秒,如此循环往复进行1万次共计100个小时的学习,小冰便获得了写作现代诗的能力。小冰学习的诗作也成为它日后创作的语料库,每当接收到诗歌创作的指令后,小冰便基于自己近万次学习所形成的算法路径对语料库中的诗句进行重新编排处理,最终写出一首新的现代诗。
AI介入写作领域,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从而释放更多的社会资源空间以完成更多的写作任务,进一步优化写作领域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AI完成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创作瓶颈期的人类提供创作的参考与思路的启发。就目前来看,AI写作的发展势头迅猛,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进步不断带给世界惊喜。
(摘编自李晓贤《人工智能写作与诗歌鉴赏的“相遇”》)
材料二:
冯娜:我认为DeepSeek一个很大的贡献是向大众普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就写诗而言,DeepSeek挑战了很多没有原创力、知识性、拼凑型的写作,人工智能的迅猛迭代也意味着对人类主体性的意志彰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诗歌在任何时代都无法成为“人类存在的实证”;麻木、庸常、缺乏感受力、人云亦云的心灵也从未吟唱出动人的诗行,人工智能只不过让这一切迅速显影。
黄礼孩:AI狂飙年代,写诗意若如何?这确实需要诗人去思考。人类创造新科技,但更需要伟大的心灵引领新技术。当下的人工智能写诗,它不是启蒙,也不是现代思想的诞生,在心智上还不能超越人类,还没办法再现人类灵魂的新图景。倘若未来AI孕育伟大的诗篇,那它就会替代诗人,AI在警示人类文明必须有更高的创造。今天,探讨人工智能写诗的影响,等同于探讨未来人文写作的危机与可能性。不过,DeepSeek表现出的语言狂欢、献媚,以及对诸多话题的回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这样的陷阱也会吞噬人的信念。由此,我们必须懂得,所有被操控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后面,都需要怀疑精神的存在。
王单单:从创作结果来看,如果“指令”足够精准,DeepSeek的高仿能力确实令人惊叹。但对于诗人而言,或许创作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创作主体的思考、回忆,情感抒发,自我心灵与世间万物的沟通,以及诗人在此间获得的安慰、趣味和生命价值体现等等,这是DeepSeek无法取代的。
(摘编自诗刊社《诗人、评论家谈人工智能写作》)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软小冰”发表了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开启了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
B. “文心一言”创作的新闻稿中心明确、格式规范、数据准确且有文采,这是人类难以相比的。
C. “微软小冰”4秒左右可以创作一首诗,这意味着其在接受指令的同时就完成了创作。
D. AI借助其算法写作的运行模式拥有很大优势,它的这种优势是通过不断接受“喂养”学习获得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写作突破人类写作能力随时枯竭的窘境,而人类这种困境是由于体力和脑力会逐渐消退。
B. DeepSeek给人类诗歌写作带来了挑战,使那些庸常、缺乏感受力 诗歌的弊端快速显现。
C. 就目前形势而言,AI尚不能完全超越人类,但却警示人类在写作诗歌时要有更高的创造。
D. AI创作诗歌直奔结果,而诗人或许更应注重涵盖创作主体思考、回忆和情感的创作过程。
3. 下列论述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十月》杂志要求投稿者必须明确说明AI的参与程度和步骤,所进行的人工编辑与修改,作品要注明“AI参与度”。
B. 《青春诗刊》在推文中公布了一批AI诗歌作品,如果不是功底深厚的专业读者或学者,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
C. 在某高校举办的诗词创作大赛中,AI创作的诗词在格律、意境等方面都毫不逊色于人类选手,甚至在一些指标上还超越了人类。
D. 诗人可借助AI生成初稿,再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独特风格,“人机协作”模式越来越受到诗人们的追捧。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谈论关于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问题,却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 《诗刊》“后浪新声”栏目,将组织以“AI时代,我们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为主题的征文,请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要点并简要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成都,遇见杜甫
阿来
公元759年冬天,为寻找一个存身之地,杜甫从秦岭深处的同谷县出发,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到765年离开,他在成都与蜀中生活了6个年头。
在此期间,他写了200多首作品,显现他的情趣与胸怀,显现他集大成的诗歌向更多样、更深沉、更成熟转变。更可贵的是,他为那个时代的成都,从自然到人文,留下了一份鲜活生动的档案。
从2022年2月开始,每两周一次,每个周六下午,我都会在成都的“阿来书房”进行“杜甫诗中的成都”系列讲座,既讲杜甫的诗,也讲他诗中唐代成都的面貌。后者讲的可以说是杜甫眼里、笔下的成都。
我不是治杜诗专家,误读之处,应该不少。之所以按捺不住,要来做这个讲座,并且前前后后讲了一年多时间,是要向诗圣致敬——一个晚生的写作者对伟大前辈的敬意。同时,也是作为一名成都居民,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有人会问:你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为什么要读文言世界里的杜甫?要知道,白话文写作至今才100多年时间,很多观念特别是小说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其实来自西方。我自己写小说,知道小说要有故事,要有思想,但不只是故事,不只是思想,文学家的根本责任是用语言建构世界。杜甫讲“别裁伪体亲风雅”,文学要追寻雅正之意,杜甫还说“清词丽句必为邻”,好的修辞是诗人的天职。从语言来看,我们使用全世界独一份的汉字进行写作,从诗经时代开始积累的巨大审美经验主要还不在小说里,而是在诗歌和散文传统中。要保持这种语感,保持中国风的、雅正的、含蓄的、蕴藉的这样一种语言,必须向古典学习。
今天,我们可以随口说出“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诗句,也会背诵写蜀地山水的《春夜喜雨》,说明大家对杜甫诗有高度的认同,对杜甫笔下的成都有高度的认同。明人李长祥读了杜甫在四川写的诗后,是这样表达的:“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诗歌界普遍认为,杜甫从入川以后,才真正进入他诗歌上的成熟期。得蜀山水,杜甫扬眉吐气了,不是浮于表面的扬眉吐气,而是他找到了审美的精髓——诗歌如何与自然结合,如何与生命结合,如何与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结合。李长祥接下来这一句话更为重要:“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有了杜甫的诗,蜀山水也得到了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成都的文化、成都的诗意,没了杜甫诗,会有很大的缺失。杜甫给蜀地独特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定下了调子。
讲杜诗可以讲字、词、句,讲写作、修辞的技巧,讲思想意义,但是我不太想这样讲,我想讲一个人。这个人一方面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不普通,因为写作而不普通。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物转心则凡,心转物则圣。”我们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如果任由物质世界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全部战胜、淹没了,这就是“物转心”,物质转化了心灵,人就成了凡人;反过来,“心转物”,虽然身处物质世界,但肉身生存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我们还有情感,有审美,有理想,有梦,有远方,当我们用意志、情感、理想去映照物质世界,使它发生新意义的时候,这就是在往圣人的方向前进。
很多杰出的诗人都是这样,官场失意、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他们在写作中焕发光彩,这光彩直到今天还在映照着我们。在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显示出强大力量的时代,我们来重温杜甫这样的诗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当下利益、超越当下处境的温暖与感动。
中国人向来有让孩子背唐诗宋词的传统,但是当我们变成青年、中年的时候,除了少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已经跟这个传统越来越疏远了。过去孔子编《诗经》,是为了诗教,用诗歌教育人。今天的教育把学问分门别类,文学变成了一个专业,甚至可能还被学物理、学生物的人瞧不起。其实文学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专业,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诗经》虽然是一本诗集,但在古代是五经中的一经,是必须读的一部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就是说晚上因想念而睡不着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这里面包含了情感与美,描述了劳动,描述了情感,描述了时代。诗歌所蕴含的知识、经验与审美,是对物欲的一种克服、一种超越,使我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诗人里尔克曾说:“从此以后,你就爱上了这个人。这意味着你要努力地用你温柔的双手将他的人格的轮廓按照你当时看到的样子描绘出来。”这也是我读杜甫诗,想那个时代的那个人,所生发出来的感受。
我们当然不可能再看到杜甫,也不可能回到唐朝的成都,但杜甫那些充满当时现实感受、时代气息的诗歌,却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声音响亮,音调铿锵。阅读、欣赏、体味杜甫成都诗,却能把他、把一座城市、把一个时代在想象中重新复活,看到一个远去了千年的生命,依然那么地生动鲜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在成都,遇见杜甫”,今人与古人“相遇”,表达上充满新鲜感;同时,能引发读者对跨越时空与杜甫“相遇”的联想。
B. 杜甫在成都和蜀中生活的6年里创作了200多首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诗歌内容的转变,也为唐代成都留下了生动的档案。
C. 白话文写作观念和方式都来自西方,而我们作家要向古典学习,保持中国风的、雅正的、含蓄的、蕴藉的语言。
D. 本文写的是杜甫,却又写到《诗经》,原因是《诗经》和杜诗一样都包含了情感、审美等超越物质的东西,让人心灵得到浸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介绍杜甫入川的经历,为后文作者讲述杜甫与成都的关系以及对杜诗的解读做铺垫。
B. 文中引用李长祥的话,从杜诗与蜀地山水相互成就的角度,阐述了杜诗对成都文化的重要意义。
C. 文本将“物转心”和“心转物”进行对比,揭示了凡人与圣人的本质区别,使说理更加深刻。
D. 作者引用里尔克的话,强调了读者应努力描绘出杜甫人格的轮廓,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8. 作者说自己之所以要做“杜甫诗中的成都”的系列讲座,一是向诗圣致敬,二是表达对成都的热爱。请联系全文,具体阐述你对这两点的理解。
9. 文中说“其实文学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专业,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杜诗中的“精神底色”指什么,并结合杜甫的诗歌简要说明。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窦参阴狡而愎恃权而贪每迁除多与族子给事中申议之。申招权受赂,时人谓之“喜鹊”。上颇闻之,谓参曰:“申必为卿累,宜出之以息物议。”参再三保其无他,申亦不悛。左金吾大将军虢王则之,李巨之子也,与申善。左谏议大夫、知制诰吴通玄与陆贽不叶,窦申恐贽进用,阴与通玄、则之作谤书以倾贽。上皆察知其状。夏,四月,丁亥,贬则之昭州司马,通玄泉州司马,申道州司马。寻赐通玄死。乙未,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贬窦申锦州司户。
初,窦参恶左司郎中李巽,出为常州刺史。及参贬郴州,巽为湖南观察使。汴州节度使刘士宁遗参绢五十匹,巽奏参交结藩镇。上大怒,欲杀参,陆贽以为参罪不至死,上乃止。既而复遣中使谓贽曰:“参交结中外,其意难测,社稷事重,卿速进文书处分。”贽上言:“参朝廷大臣,诛之不可无名。昔刘晏之死,罪不明白,至今众议为之愤邑,叛臣得以为辞。窦参贪纵之罪,天下共知;至于潜怀异图,事迹暧昧。若不推鞫,遽加重辟,骇动不细。窦参于臣无分,陛下所知,岂欲营救其人,盖惜典刑不滥。”三月,更贬参驩州司马,男女皆配流。上又命理其亲党,贽奏:“罪有首从,法有重轻,参既蒙宥,亲党亦应末减。况参得罪之初,私党并已连坐,人心久定,请更不问。”从之。上又欲籍其家赀,贽曰:“在法,反逆者尽没其财,赃污者止征所犯,皆须结正施刑,然后收籍。今罪法未详,陛下已存惠贷,若簿录其家,恐以财伤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
材料二: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
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节选自《旧唐书·陆贽传》)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窦参A阴狡B而愎C恃权D而贪E每迁除F多与族子G给事中H申议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与……交好,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的“善”意思不同。
B. 若,如果,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若”意思相同。
C. 始,才,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始”意思相同。
D. 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申因收受贿赂而名声不好,却不知悔改。他还联合吴通玄、李则之一起诽谤陆贽,皇帝并没有相信他们的话。
B. 汴州节度使刘士宁送给窦参五十匹绢,李巽趁机上奏说窦参与藩镇结交,这是因为窦参在任常州刺史期间与当时的左司郎中李巽交恶。
C. 陆贽因受到张镒的赏识而担任朝中职务,张镒被卢杞排挤时,陆贽常常感到忧虑和不安,等到卢杞被贬黜后,他才敢上书谈论政事。
D. 陆贽因为受到皇帝的优待,不敢爱惜自己,遇到不可行的事,就极力直言不讳。朋友们规劝他,他也不想改变。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颇闻之,谓参曰:“申必为卿累,宜出之以息物议。”
(2)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14. 读传观史,“互文印证”是阅读的绝佳方法。材料二中陆贽的“斟酌决断,不失锱铢”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①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剩喜:非常喜。②然犀处:指采石矶。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描绘了战乱平息后的宁静景象,暗示了和平的到来。
B.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豪情壮志的怀念和对眼前壮阔风景的感慨。
C.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D.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表达了词人决心乘风破浪、誓死奋斗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现了踔厉奋发的自我形象。
16. 古诗词中写“喜”的佳作少于写“愁”的佳作,在宋词中此篇也大致可以算一首写“喜”的佳作。为什么说是大致算是?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凝练勾画出金陵山水宏阔清丽的画面,成为后世传诵的写景名句。
(2)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让蛟龙起舞、寡妇哭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春水”常用来象征生机、希望或时光流逝,在唐诗中它既可以描绘自然景色,也可以寄托情感与哲理,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腊月的寒风席卷大地,万物萧瑟之际,有一种植物却如金色的微光,在遒劲的枝条间悄然点亮。它的花色温润如蜜,晶莹中透着古朴,甜美的香气令人流连陶醉,带着生命的芬芳与暖意泌入身心,这就是——蜡梅。自古以来,蜡梅便被赋于高洁与坚韧的品格,在文人墨客心中占居着特殊的位置。
从植物学上看,蜡梅属于樟目蜡梅科蜡梅属,产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和武当山等地。因其多在腊月开放,也被称作“腊梅”。尽管名字里带有“梅”字, A 。正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言:“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和梅花虽然花期相近,且都是先花后叶,散发香气,但是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蜡梅是灌木,花色以蜡黄色为主,香气浓郁,果实为不可食用的蒴果;而梅花则是小乔木,花色多样,香气清淡,果实是酸甜可口的梅子。另外, B ,①早花品种自11月中旬至12月绽放,晚花品种则可延续到次年1月底至3月初,花期超过两个月;而梅花一般在1月至2月开放。②在寒冷的季节,不仅蜡梅为大地带来生机,也为昆虫提供了稀缺的花蜜和花粉资源,在冬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蜡梅不仅是庭园中的美景,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宋代以后,蜡梅从皇家园林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冬日里不可或缺的装饰。③腊月时节,人们常剪几枝蜡梅插瓶,蜡梅清香袅袅,伴着腊八粥和腊肉,为冬季带来温暖与喜悦。④蜡梅以其不畏寒冬的坚韧,湖北省鄂州市等多个城市选它为市花。这些城市在冬日里用蜡梅装点街道与庭园,也将这份韧性与生机传递给每一个人。
当寒冬的风让人瑟缩之时,蜡梅却用低调而动人的方式,将生命的坚毅与温柔融入这冰冷的季节。那点点温暖的微光似乎在告诉我们,冬日的萧瑟只是生命的片刻停顿,春天的希望早已潜藏其中。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蜡梅”的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光 B. 扎根 C. 枇杷 D. 陶醉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1. 文中四处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以“菊”为主题写一个句子。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满江红》一词中写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导演饺子在谈到《哪吒2》的成功时说:“成功哪有什么轻而易举,不过是花了足够的时间,走了非走不可的远路,一路撑下去,才迎来了喷薄日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高中等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年春学期4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