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04-1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基础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基础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十二钗及其他人物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基础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3分)

A.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基础题)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

(思维提升题)5.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   孙犁

黄昏时候,水生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明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望着这个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孩子,她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想起了过去的一切,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然乱,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了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下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呢。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不会,这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在霜雾气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部队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才说:“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冰床跑进了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基础题)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人见到丈夫后,先“咧开嘴笑”“又转过身哭”,这些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久别重逢后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B.“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既渲染了氛围,也预示了胜利即将到来。

C.本文题为“嘱咐”,通过妻子临别前对丈夫的嘱咐,重在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

D.“她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表现出女人撑冰床动作的娴熟,为后文穿过急流的情节做了铺垫。

(基础题)7.关于文中女人问丈夫“是否想过自己””的一段夫妻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人逼着丈夫问“怎么想法”,表现了她对分别八年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B.“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体现了女人性格中温柔和深明大义的一面。

C.这段温馨的对话与下文分别的仓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叙述节奏张弛有致。

D.女人说“胡说”,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

(基础题)8.小说特别写了水生夫妻俩的孩子小平,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中档题)9.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前书誉之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求学实无捷径必得之术。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节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注]①王庠,苏辙女婿,苏轼对其多有教诲。

材料二: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吾少也有志于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节选自苏轼《稼说送张琥》)

材料三:
  沈枫墀以书问学,余报之以学在自立,患己不能自成家耳。或问苏君曰:“公之博赡,亦可学乎?”苏君曰:“可。吾尝读《汉书》矣,凡数过而尽之。如兵、农、礼、乐,每过皆作一意求之,久之而后贯彻。”因取譬于市货意谓货出无穷而操贾有尽不可不知所择云尔。学者多诵苏氏之言,以为良法,不知此特寻常摘句。问者但求博赡,固无深意。苏氏答之,亦不过经生决科之业,今人稍留意于应举业者,多能为之,未可进言于学问也。举业而与学问科殊,末流之失耳。
  博学强识,儒之所有事也,以谓自立之基,不在是矣。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然亦未有不约而能博者也,未有不专而可成学者也。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

(基础题)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取A譬B于市货C意谓货出D无穷E而操贾F有尽G不可H不知所择云尔
(基础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超过,与《苏武传》中“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的“过”字意思不同。
B.“信”,通“伸”,伸张,与《屈原列传》中“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意思不同。
C.“固”,本来,与《离骚》中“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固”字意思相同。
D.“殊”,不同,与《过秦论》“余威震于殊俗”的“殊”字意思相同。

(中档题)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苏轼回信用语十分谦逊,既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又尽显长者之风。
B.材料二第一节以种庄稼为喻,讲述了两种做学问的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C.材料二第二节以古人做学问的境界来激励张琥,积学以时日,勤苦修养。
D.材料三章学诚批评苏轼读书法,虽已超出科举范围,但仍未到达学问之境。
(中档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2)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中档题)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阐释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徧,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2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注】①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遭谗言落职,他从桂林北归,泛舟湘江,写下这首词。2《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基础题)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化用《楚辞》,着笔于词人的外在形态,又切合舟行途中的情景。

B.“此事天公付我”,写天公为“我”作美,泛舟江上,实现夙愿,表达欢喜愉悦之情。

C.“制荷衣”承上启下,由上片的潇湘之景,转入下片的虚幻想象之景,超越时空。

D.“莫遣”二句用典,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

(中档题)16. 后人评价,张孝祥这首词写尽绵邈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基础题)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了《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同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度过最后阶段的高中学习生活。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以飞禽难越比喻蜀道高危,“________________”赋予水流争鸣以人性。

(3)小月同学喜欢绘画并擅长画“桥’,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画成了意境深远的国画参赛,获得了评委一致好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春节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申遗工作           。截至日前,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总数第一。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          。春节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和合共生,引发共鸣共情。近年来,每逢春节,许多国家和地区便同时进入“春节时间”——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高悬起大红灯笼,新加坡“春到河畔”的巨龙灯饰璀璨夺目。中国戏曲、舞蹈、音乐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国家的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基础题)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基础题)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基础题)20.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火车站轧票处前面。

D.别里科夫说:“一个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

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仍,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_____①_____。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桑基鱼塘造就了这片土地的繁盛,它使其成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它也同时留下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_____②_____。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_____③_____,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也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基础题)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基础题)22. 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6分)

(思维提升题)23写作(60分)

有人说,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有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