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年春学期4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4-07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式线下聚会娱乐方式,被不少城市青年所追捧,这与该游戏打破传统玩家地位桎梏、使受众地位产生变革有极大关联。传统传播文体,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长久以来使接受者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观看思维,剧情再精彩也由角色来演绎,受众以旁观视角参与欣赏过程,其存在本身对作品的完成并无影响。剧本杀在接受体验上真正赋予了受众一定程度的主导权力。它使玩家如愿以偿地成为游戏规则中的主导者。这种主导权力的赋予不仅体现在游戏规则设置上,更体现在游戏营造的角色沉浸感之中。剧本杀编剧主要负责架构故事背景、分配角色及任务,给予玩家一定程度上的情节选择性空间。在游戏过程中,任何角色都有可能掌握决定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也都有机会成为本场的重要角色,这样的设计机制增加了玩家对游戏角色的驾驭意识。

国内由《明星大侦探》等综艺节目逐渐衍生出了实景推理类游戏,这种游戏在短时间内拓展了受众基数,也为线下衍生游戏项目提供了充分的市场预热和较大的接受潜力。由于青年受众是为剧本杀类节目贡献关注度与点击量的主要群体,所以当剧本杀下沉至线下衍生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时,青年观众也大多“平移”过渡为游戏玩家,并进一步在同年龄层面传播推广。对于剧本杀受众来说,推理类节目在认知结构上培养了受众的前期关注度与审美经验,受众钟爱节目所呈现的角色扮演、推理破案、实景沉浸等一系列游戏元素,并期待自己也能拥有明星同款游戏体验,这实际代表了受众从观看到参与的需求心理转换以及对现有“期待视野”的更新渴望。这种“期待”,只有当玩家亲身实践剧本杀游戏、真正拥有推理体验并在合作推理中取得符合逻辑的结果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因此,在剧本杀游戏中,玩家依靠自身的“期待视野”,主动沉浸在游戏过程中,不断生成、诠释意义。

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空间集体创作”的游玩形式与社交属性。参与剧本杀需要不同的玩家的集体进入,才能完成其意义的建构与游戏性的达成。玩家在进入游戏后能够打破日常生活中的性格拘束,进而完成社会交流,弱化了虚拟空间内的社交壁垒。依托线下剧本杀的物理空间,重新建立起暂时性的非真实环境,并在这个空间中依靠语言、情节、装置、道具等元素营造出超然于现实的虚拟想象。角色无关主次,每位玩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角色设定及功能,他(她)所掌握的线索都可能对剧情走向产生影响。这样的游戏叙事逻辑实际模拟了个体在共同体结构中的价值创造过程,并以游戏的虚拟成就感模拟了玩家的存在感与归属感。由此,游戏中对每个人的参与需求,也最终直接引发对“共同创作”的意义建构。

(摘编自车晓宇、龚琛洁《青年角色沉浸的接受美学诠释与意义建构——以剧本杀青年玩家为例》,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游戏世界中找寻情感慰藉。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在空间上与平常生活的脱离”。游戏开辟了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个平行空间,其本质是追求“快乐的良性刺激”的过程。玩家通过参与游戏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这种即时反馈性,能够生成用户黏性并促使用户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动力。

随着5G、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借助先进的媒介技术深层融入身体来统合感官知觉和协调反馈功能,游戏用户更加追求极致的沉浸体验、立体的内容生态和超时空的社交体系。作为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类型,剧本杀游戏力求融合完整的感官系统体验去构建真实感更强的叙事空间。从剧本故事的发生背景出发,注重细节的丰富性和饱满度,在场景搭建、物件摆置、服装道具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模拟出不同类型的故事环境。陌生化、超现实的角色与剧情体验,结合游戏叙事暂时脱离现实身份,尽情阐发新角色,实现对他者身份的摹仿“体验”,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达到共情角色、宣泄情感的心理净化效果。

这种跨媒介叙事空间完全脱离了桌游时代的空间限制,丰富了游戏体验,增加了通关难度,能够使青年参与游戏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更加丰富。当青年群体沉浸在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里,用身体感官体验着剧本人生的喜怒哀乐时,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现实社交互动的边界和形式。这种高感官、强情感的具身参与,有利于建立起对游戏本身更深刻的认知,也能够建立起与同伴之间的情感链接并引发情感共鸣。

(摘编自胡玉宁:《剧本杀:青年浸入游戏叙事的认知图式及其文化嵌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传统传播文体不同,剧本杀的受众不再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作品的完成。

B. 剧本杀游戏文本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有利于玩家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交流,打破社交壁垒。

C. 剧本杀设计机制赋予玩家一定的选择空间,这导致了剧本的未定性,增加了玩家的体验感与驾驭意识。

D. 数字时代的到来,助推了先进的媒介技术应用到剧本杀中,因此大大提升了玩家参与游戏的感官体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剧本杀的编剧注重逻辑推理、情节选择,因而能够为玩家提供线下社交的新路径。

B. 剧本杀凸显用户体验,能调动玩家的身体感官及情感参与到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

C. 剧本杀游戏能够提高玩家的个人能动性,调动玩家充沛的情感,使玩家有获得感。

D. 剧本杀游戏能够使玩家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助其宣泄情感和心理净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   )

A. 据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

B. 受访者表示,剧本杀中的推理只是一种基于游戏需要的设置,并非真实逻辑推理。

C. 某玩家说:“玩剧本时,发现自己逐渐地代入了游戏人物,好像自己就是这个角色。”

D. 小明常看一些推理类综艺,因为喜欢实景推理类游戏,成为剧本杀的资深玩家。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有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桌游,剧本杀备受青年玩家欢迎是因其社交属性、情感体验和充分的个人表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一种叙述(节选)

宋雨薇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自身。

这一年的夏天,我的心情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

这些年自己拼命地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的沉重。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辈的村庄彻底割裂、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

把时间拔回到二〇一六年秋天。十月三十日,呼啸的东北风刮了一夜。清展醒来,推开房门,一股逼人的寒气瞬间袭来。屋外正飘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早已不再年轻的父母已全副武装收拾妥当,套上了牛车,正准备向田地出发。我缩着扁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你吃完早饭留在家里看家。他们必须去田里,及时把脱了玉米衣的玉米抢收回来。

看着一前一后赶着牛车攀爬在山路上的父母,我没有去动热在锅里的早饭,而是回到屋内,迅速穿上厚一点儿的棉衣裤,又找出雨靴穿上。我寻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塑料布,将两端打了个活扣系在脖子上,沿着牛车的痕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五里外的田野走去。

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牛车停在玉米地的坡顶,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耕牛正埋着头,撕扯着面前的一堆玉米秸,①仿佛在用力咀啃一段苦涩的旧时光

这里的田地多以山坡地为主,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了我们家秋收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每一年的秋收,我们全家人都要用尽全部力气,一点一点地用麻袋将玉米背到坡顶,再用牛车运回。远远地,我看见父亲在拾满了一麻袋玉米后,想站起身。②他低着头看了麻袋一会儿,似乎是在掂量自己的力气能否与它的重量对抗

父亲向较低的地势走下一步,蹲下身,试图用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一麻袋玉米。可是,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重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他带倒在泥泞的地上……

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父亲跌倒的方向跑去,很多原本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悲伤,在那一瞬间一股脑儿地挤到了我的喉咙里,它们把我的声音彻底淹没了。我所有的情绪都深陷于自责中,我难过于自己的无能和无用,难过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将亲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工作十余年,我在别人羡慕的光鲜里过着生活。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那么苍白无力。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被冷漠地轻视。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儿,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我常常想,或许能够通过文字改变命运。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这样暗暗地为此努力着。很多时候,我会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体,向别人做一个充分的自我介绍。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会忘掉所有的世俗意识,以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真诚接纳我,并且欣赏我。可是在另一种声音的笼军下,我又能是谁?我经常会在一句你爸爸是谁的询问里困惑。工作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询问背后的世故,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没有故事和城府的人,又哪里会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呢?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

当我跑到父亲身边的时候,他已慢慢坐起身,湿漉漉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看见我,他微微一愣,非常直接地将他刚才经历的痛苦,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进行了转换,僮硬地挤出了一个笑脸。③那个笑,像是把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比哭泣还让人难受

坡高路滑,我和父亲躬着腰,背着麻袋一次次向坡上翠爬的身影,渐渐地拉大了山坡的弧度。雨越下越大。疲劳之至,父亲想坐下来抽支旱烟解解乏。他摸出口袋里的旱烟和剪裁好的烟纸,打开烟袋,却发现烟叶早已在雨水的关照下面目全非了。父亲又摸了摸全身上下的衣服,已没有一寸是干爽的。他叹口气,故作轻松地朝我笑笑,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快点儿干,干完了就可以回家了。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铁青的脸色下,冻到发紫的嘴唇在寒凉的雨水中打着战。

从我懂事起,父辈就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与贫穷抗争。在我的记忆里,村庄留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贫穷与自卑,因为这些,才有了我后来挣命般的苦读与逃离。多少次,我只身携带着文字,从现实中出逃,又被生活一次次无情地遣返。④这个村庄,竟让我无力爱恨相抵………

一周后,我家的秋收运动接近尾声,我的假期也结束了。在一个东方泛着鱼肚白的清晨,我走过曲曲折折的十五里山路,搭上了一天只有一趟的回城客车。而我的父母,在剩下的时间里,在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疼痛和重感冒的围困里,继续他们的劳作。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写了作者负责脱贫攻坚的感受,将所写内容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触发读者对乡村变迁的更多思索。

B. 文章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作者的感受,有利于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突显城乡的差异。

C. 父亲抽烟这一细节描写,既能表现辛苦劳动给父亲带来的疲惫,又能体现父亲在女儿面前掩饰尴尬的心理状态。

D. 文章末尾将离乡回城与父母继续辛苦劳作对举,既表现作者对父母的牵挂,又隐含着无力将亲人从困苦中拯救出来的自责。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牛仿佛“咀嚼”“苦涩的旧时光”,也正是“我”面对父母依旧辛苦劳作时苦涩的心理感受。

B. 句子②中的“低头看”、似乎是在“掂量”,写出了父亲的犹豫,表现父亲已经年老,劳动已经力不从心。

C. 句子③中“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表现父亲笑得不自然,反映他在女儿面前极力掩饰年老体衰的心理。

D. 句子④中的“爱“指对亲人、对家乡的爱,”恨“指乡村贫困给她带来的心痛,“恨”的存在,冲淡了“爱”。

8. “工作十余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人生体验。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背离·回归·痛苦;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真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赣闻之,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冠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现,纳履则踵决。子赣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子赣逡巡,面有愧色,不辞而去。原宪曳杖拖履,行歌《商颂》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累之?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圉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佚乐,今妻子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其罪我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非自知A我者也B以人之言而遗我CD其罪E我又将以人F之言GH吾所以不受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轩车不容巷”与《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中的“容”意思相同。

B. “孰能累之”与《(老子〉四章》“起于累土”中的“累”意思不同。

C. “婴可以辞而无弃乎”与《苏武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中的“辞”意思相同。

D. “犹不苟取”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中“苟”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宪居住环境恶劣,穿着打扮简朴,即便是房屋漏雨他也能端坐屋里弹琴,可看出他安于贫困的精神。

B. 子赣轻裘肥马、华服轩车见原宪,并嘲笑原宪,但原宪用没有钱财叫贫穷、学习东西不会实践叫患病,自己只是贫穷而不是有病的观点回击了子赣。

C. 把越石甫待为上宾的晏子不同于当时的世俗之人,世俗之人认为自己对人有功劳就是对别人有恩德,会表现出傲慢,但晏子对待越石甫很谦卑。

D. 列子的妻子说有大道的人,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逸的生活,而现在他们却面带饥色,从中可看出她认为列子不是有道之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宪曳杖拖屦,行歌《商颂》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

2)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

14. 文中越石甫、列子各自表现出怎样的高贵人格?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春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春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④莫:即“暮”。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扣题入手,交代环境及滞留的原因,同时对小城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描述。语言淡雅朴素。

B. 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

C. 颈联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作者反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D. 诗歌在骈偶中参以散文句法。领联对偶工切,如“双属玉”对“一春锄”,颈联与尾联用散文句法。

16. 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比较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______”,所以如果你只是整天思考,还“______”。

(2)明代屈大均以“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表达明亡后自己的无尽愁绪,与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小刚给同学写毕业赠言,但不知写什么好。老师建议借用古代诗词名句,如“____________”就十分应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①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   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   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造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虽是隆冬,小小腊梅就用枝头萌动的春意、芬芳馥郁的香气悄悄拉开了春的序幕。和许多在春天开花的木本植物一样,腊梅也是先开花后长叶。开花初期,枝头还有少量黄叶留存;待到盛花期,    ①     ,只剩金灿灿的满树繁花。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隔着老远都可以闻到。

当然,腊梅令人陶醉的香气本意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类,     ②     。但是在冬季,因为气温极低和昆虫活动的减少,大多数的花通常不会选择此时绽放;腊梅却选择了在最冷季节开花,开花后,腊梅花被片基部的蜜腺会分泌花蜜。飘散在空气中的花蜜气味,对于寒冬食物匮乏型的昆虫来说,极具诱惑力。       ③      ,而这些昆虫也帮助了腊梅传宗接代。

虽然说腊梅的芳香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散发,但人类却被腊梅的芬芳深深吸引,中国“赏梅”的传统足以为证。我们在赏腊梅时,偶尔会发现枝头上零星生长的腊梅果实,形如小坛子模样,那是上一年还未完全干枯脱落的果托。

21. 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既然他不来,那我就不再等了。

B. 那时候的广州,不叫广州,叫番禺。

C. 才刚抹眼泪,又装没事人,那熟练那专业,真让人佩服。

D. 回南天结束,抽湿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还买那干啥?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60 分)

23. 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长时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体悟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学说的智慧,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戏曲的风采,感受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的魅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与“祝福”文化、封建礼教有关。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太强。

校学生会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与高一学生在复兴中学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你作为学校国学社的一员,你会讲些什么呢?请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年春学期4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