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干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的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传说的内容从性质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迁移、战争、胜利以及民族或部族英雄、首领和帝王将相的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传说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凶杀、暴力、恐怖活动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危险社会现象。
传说有时候又被称为“民间历史”,这主要是由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传说一直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说。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年代,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尽管传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①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的要求。
神话和故事在叙述风格上基本一致,而传说却由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的多变性。例如:宗教传说的目的在于传播、确立和巩固某种信仰,因而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而当代城市传说则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
另外,在谈到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差异时,迈克斯·路蒂认为:民间故事主要描写的是英雄人物的追求和他们的传奇经历,而传说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的经历和遭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能动的,主动去追求,去发现,而传说中的主人公只是非常被动地接受和经历突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故事中的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如主人公因善良和勇敢而得到神仙的帮助,而传说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间就发生了,很少交代起因,听者也不关心起因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肩负重任,在某种神灵的指引下去面对一切.而传说中的人物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对事件做出反应。
(节选自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有删改)
材料二: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释的要求,大而日月星辰,小而一木一石,都希望懂得它的未历,这是好奇心的驱使,这是历史兴味的发展。但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和科学家不同,科学家要从旁静观,徐徐体察它的真实,一般人则只要在想象中觉得那种最美妙,最能满足自己和别人情感的,便是最好的解释。他们最美妙的想象是神,所以他们的事物解释就是他们的泛神论。他们在无数古人中只认得几个古人,所以他们所解释的事物的主人说来说去总是这几个。事物是最美妙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所以一种解释出来,便会给大众所乐道,成为世代相传的传说。
从前的学者不明白这个情形,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至于各地志书里记的古迹也是真实的。从我们看来,这是强生分别,它们的不同除了已写出来和未写出来的一点以外再没有什么。
我记得我对于古迹最早的怀疑,是吴王试剑石。这在虎丘山上已看见了,到虞山上又看见。我想,难道吴王铸了一把剑,从梅里(吴国之都)赶了六十里到虎丘试一下,再从虎丘赶了七十里到虞山试一下吗?因此我猜想,大约凡是一块石头而突然中断的,只要它在那时的吴国境界以内,便都可算作吴王试剑的成绩,刻上“试剑石”三字,算作定案。
历史家是最煞风景的,他用了考证的方法来拆穿许多美丽的想象。文学家却很近人情,他会将许多美丽的故事渲染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里归纳出许多故事的型式。例如说神力的迅速,便在一昼造好一座宝塔,一夜筑起一座泥城,说神鬼的怕鸡啼,就有许多可以成功而不得成功的工作。说堪舆术的灵验,就有许多科第仕宦和那地风水的种种关系出来。说人力可以克制神鬼,就有黑狗血、海棠油等等药方。这些传说,就为一般民众思想的反映,可以当作他们的思想史看。
(节选自顾颉刚《论地方传说》,有删改)
[注]①民间故事多以“从前”开头,以“从此以后”结尾,且多为大团圆式喜剧结局;情节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三段式”情景结构,相同性质的事件重复三次;多表现“惩恶扬善”的程式化主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传说往往是基于传统母题或观念架构起来的,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真实发生过的。
B.传说按内容可划分为两种:反映英雄业绩的传说,反映城市生活中凶杀、暴力等活动及相关危险社会现象的传说。
C.面对需要解释的事物,科学家通过静观体察其真实,一般人则通过想象进行最美妙、最能满足情感的解释。
D.学者往往认为古籍、地方志所记载的传说和民间传说区别很大;但除了是否被写出来,它们之间没有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说产生的年代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并包含历史因素,故易被视作真实。
B.传说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越相似,传说的可信度就越强。
C.宗教传说和当代城市传说的叙述风格不同,这与它们的叙述目的不同有关。
D.文学家对美丽的故事进行加工,历史学家却拆穿想象,消减了传说的价值。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吴越王钱锡为制服水患频发的钱塘江,命令数百弓弩手张弓射潮,使潮水害怕而后退,故后来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了。
B.天帝看到人间有一青年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就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
C.民间有大量关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断案传说,据研究,这些故事不少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部分是人们创作的。
D.民间传说李闯王本该坐江山十八年,但因为他入京后连续十八天吃了过年才能吃的饺子,所以只做了十八天皇帝。
4.两则材料都认为“传说并不是历史”,它们的依据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的内容被人们归类为“传说”,为什么?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6分)
关于飞来峰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杭州灵隐寺的南宋高信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将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见惯济公疯疯癫癫的状态,以为他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理会他。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赌局的开始(节选)
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在确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方针后,朱元璋从庐州调回了徐达的部队,并召集了他所有的精锐力量,包括二十万士兵,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连刘基这样的文人谋士也随军出征,与陈友谅一样,朱元璋这次也算是空国而来。
迟早有这一仗,躲也躲不过,那就打吧。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像两个赌徒,一个带了六十万。一个带了二十万,去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局。他们使用的筹码是无数人的生命,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
但这个赌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赢的人将获得这片大地的统治权。这个奖励太让人动心了,没有人能够拒绝。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六日,朱元璋带着他的全部赌注从应天出发,去参加这场赌局。朱元璋不会真的让朱文正守一个月,他的军队以急行军向洪都前进,不分昼夜,不停地走,向着他们的宿命宁的战场前进。
朱元璋在行军的路上,这是一个晴朗的白天,江上不时刮起阵风,却让人感觉相当温和舒爽。朱元璋却没有欣赏景色的心情,他的旗舰正向洪都前进,当他回头时,看到的是他的众多战船,以及统帅战船的文臣武将,这是二十万的大军。朱元璋每当想到这里,心里就止不住的激动。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到今天千军万马的统帅者,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啊,那么多的艰难与困苦,悲凉与绝望,我都挺过来了,现在我要去争夺天下!陈友谅是如此的强大,无敌的战船,勇猛的士兵,他一直都比我强,一直都是。已经不是三年前了,已经没有伏击这样的便宜可捡了。这一次我要面对的是他真正的力量,只能硬碰硬!
朱元璋的手不禁颤抖抖起来,这种颤抖是畏惧,也是期望。
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说。这个行为的错误之处在于,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当朱元璋弱小时,他专注于扩大自己的地盘,占据滁州!占据和州!陈友谅、张士诚算是什么东西!然而随着他自己的不断强大,他才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是怎样的可怕与不可战胜。他终于开始畏惧。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
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朱元璋不断的追赶陈友谅,不断地了解陈友谅的可怕,也不断地增强着自己的实力,只为那最后的决战,战胜了他,天下再无可惧!
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
陈友谅,我已经有了和你决战的本钱,你已经在洪都耗了两个月,士气和粮食还能剩下多少,我虽兵少,但绝不怕你!只要打倒了陈友谅,我就是天下之主!
此时江上突然狂风大作,朱元璋的坐船摇晃起来,他也从沉思中猛然醒来,这里不是决战的战场,陈友谅也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要战胜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胜利仍然遥不可及,还是考虑一下怎么作战吧。
陈友谅,我来了!
(节选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注】①咸阳:咸阳是秦代一统中国的帝都。②洛阳:楚汉相争时,刘邦在洛阳成皋与项羽鏖战,形势严峻,胜负未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决战之前,经历了“确定战略方针——派兵防守洪州——召集所有精锐——赶赴洪州”的过程。
B.“宿命”,表明朱元璋深刻认识到他与陈友谅的这场战争是历史大势所趋,这是积极主动、未雨绸缪的自觉行为。
C.“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朱元璋对自己的自信,表现了朱元璋面对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勇敢无畏、一往无前的品格精神。
D.诗以言志,“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既表达了朱元璋渴望统一天下的愿望,也写出了朱元璋的猛然醒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友谅和朱元璋赌局所使用的筹码中有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无数人生命,说明这两人都是冷酷无情、不顾后果的人。
B.多元化的叙述视角,“我”“你”“他”的称谓转换,让读者以亲历者、旁观者、评论者的身份体验和审视历史大事件。
C.“此时江上突然狂风大作”,“突然”一词,既照应了前文“江上不时刮起阵风”,也将朱元璋从沉思状态拉回现实。
D.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许多短句单独成段,既简洁有力地加快了小说叙事的节奏,又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流畅性。
8.小说中,在行军的路上,看到自己行进的二十万大军时,心情激动后的朱元璋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4分)
9.《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历史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品”是绝大多数读者的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周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動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 其有愧石苟殉国也,多矣。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材料三: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動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因。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羝乌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节选自明·简祖英《陈情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而臣俯顾A自惭B不敢 拜命者D以罪戾E已深F不宜职G在民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中的“见”词义不相同。
B.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服丧年。
D.简祖英《陈情表》中的“臣祖英九岁失怙”,与“怙恩恃宠”中的“怙”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所以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这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C.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D.“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分)
(2)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4分)
14.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他是如何论述的?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襄陵令李君
欧阳修
绿发襄陵①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
【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
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新任具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
C.颈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秋收时节红枣的成熟,也用“御春寒”来比喻李君在任期内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保护百姓免受困苦。
D.尾联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
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两句是“ , ”。
(2)《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的句子是“ ,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看视频喜欢切换二倍速;空闲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是看平板,很少在屏幕之外看上一眼;发现手机电量告急就焦虑得满世界找充电线、充电宝…...当今社会,许多人深受"电子屏幕依赖”问题的困扰。
部分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探寻摆脱的方法。有人卸载了购物软件,有人试图戒断短视频,有人尝试使用老年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强制剥离。还有部分年轻人尝试践行“网络隐居”,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他们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而采取了许多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设置“防火墙”日新月异的做法。这些都反映了当今社会对数字技术负面效应的焦虑。
然而,①当前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益,各种大模型持续进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②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深入,已经改变了许多事务的处理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③通过扔掉智能手机、一味拒绝新兴技术的方式来缓解信息焦虑.④无疑是因咽废食。我们能做的应是学会和数字技术共处,⑤在实践运用中驱利避害,让数字技术“为我所用。
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几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修改!(2分)
19.文中加点的“戒断”“私信”两词,运用巧妙,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以“数字技术”为主语改写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贴切,表达流畅,保持原意,不超过30个字。(3分)
22.准备参加高考的晓华同学经常使用手机学习,他的父母为此感到担忧。为了打消父母的忧虑,晓华决定给父母写一张留言条。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帮他填写好留言条正文的空缺部分,不超过80字。(5分)
留言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
儿子已经长大,请相信儿子的分辨力和自制力!
晓华
2025.3.29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论语》有言:“三思而后行。”生活中,凡遇事多想想,这是成熟稳重的体现。而很多时候,如果想得太多,简单的事情又会变得复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赣州中学2025届高三年下学期3月份语文模拟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六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式 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吉林省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名校联盟2025年3月校际联考名校卷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