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即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那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那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记无昇。随着密教的兴起和呲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
(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来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
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 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 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 《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路径。
B. 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 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 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
3. 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 哪吒“析肉刻骨还父”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 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D. 《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五千个买买提
刘亮程
巴扎日,站在库车河大桥上喊一声买买提,至少有五千个人答应。
维吾尔人重名多。走到南疆哪座城镇,哪个乡村,都有许多叫库尔班、司马义、玉素甫这些名字的人。
叫买买提的人就更多了。
库车老城短短的一条小街上,就有几十个做生意的买买提。这么多买买提怎么区别呢?我的维语翻译库尔班·买买提是县政府退休干部。他父亲就叫买买提。维吾尔人的起名习惯是把父亲的名字缀在后面。库尔班在库车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认识的买买提就有上千人了。一天我们转累了,在老城街边的“买买提饭馆”吃烤包子。然后就听他讲起有关买买提的故事。
这家饭馆的老板就叫买买提。你看,脖子上搭块毛巾,又黑又壮的那个,人们叫他“喀拉买买提”,意思是“黑买买提”。那个倒茶的伙计,白白胖胖的,都叫他“阿克买买提”(白买买提)。
街对面那两个卖馕的买买提,一大一小,大的叫“琼买买提”(大买买提),小的叫“克齐克买买提”(小买买提)。大家都这样叫,他们也就接受了。要不然没办法,叫一个买买提,过来一群。
还有按职业来分别。街南边,那个小巷子里打铁的买买提叫“铁匠买买提”。整天穿着制服,在街上收税的买买提叫“工商局的买买提”。斜对过的市场里,一排坐着五个鞋匠,其中两个买买提。如果都叫“鞋匠买买提”,便又分不清了。正好一个从轮台来的。轮台的补鞋生意全叫外地来的鞋匠抢了。他只好跑到库车。库车老城的鞋匠全是维吾尔人,他们牢牢占据着墙根街角的有利位置,靠一毛钱两毛钱的小生意维持生计。人们叫他“买买提比古勒”(轮台的买买提)。
更多的是以外号来区别,这条街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外号。
街那头,拐过去那条小巷子里,有个做驴拥子的买买提,有名的酒鬼。做一个驴拥子,能喝掉两瓶酒。他的驴拥子顶多能换回酒钱。所以,做了大半辈子皮活儿,还是个穷光蛋。
他做驴拥子时,酒瓶子酒碗放在身边,缝几针,喝一口一拃长的大铁针,穿上鞋带一般粗的皮条线。针用得发烫了就伸进酒碗里蘸一下。买他的驴拥子根本不用看,鼻子凑上去闻一下,一股酒香气,压过皮子的膻臊味。这样的拥子驴也爱戴,人自然喜欢买。有趣的是,买买提酒喝得越多,皮活儿做得越细。两瓶酒下肚,身子不晃,手不抖,针脚走得又匀又细。驴拥子上的酒香味也更足。人们给他的外号叫“肖旁”(酿酒房)——买买提肖旁。
还有一个买买提,整天没事干,在街上闲转,看哪家饭馆哪个烤肉摊上有认识的人,就凑上去白吃白喝。人们都叫他“哈勒达”(口袋)。
另外一个爱混饭吃的买买提,混了一个“波劳”(抓饭)的外号。他的真名都没人叫了。
早几年,街上有个卖烤肉的买买提,每逢巴扎天,他的烤肉摊前便摆满卖衣服杂货的地摊。他发现有个卖“卡拉西”(套鞋)的,生意特好,他卖十串烤羊肉,人家就卖两三双套鞋,他过去一打问,人家卖一双套鞋挣的钱,比他卖十串烤肉的利润还高。买买提一下子动心了,烤肉炉子停掉,租了辆卡车,从乌鲁木齐贩了一车“卡拉西”,堆在烤肉炉子旁叫卖。
当地的维吾尔人喜欢在鞋或靴子外套一双鞋,主要为了保护皮靴子。
套鞋多用橡胶制作,一种圆头的叫“玉德克卡拉西”,套在马靴或皮鞋外面穿。一种尖头的叫“买赛卡拉西”,套在较体面的软底皮靴上,多为老年人穿。
到维吾尔人家做客,有穿鞋上炕的习惯,光脚上炕被认为是不礼貌。炕上铺地毯或花毡,穿鞋上去很容易弄脏。所以有了套鞋便方便了,上炕只须脱掉套鞋就可以了。
那些在土巷土路上行走的维吾尔人,雨天趟泥,晴天趟土,幸亏有一双套鞋护着鞋子。维吾尔人爱惜自己的鞋子。一双好皮靴穿半辈子,套鞋磨破一双又一双,皮靴的底还好好的,跟新的一样。
买买提的那一车套鞋却把自己套了进去。他进价太高,没人要。嗓子都叫哑了,也没卖掉几双。全库车人都知道这条街上有个卖烤肉的买买提,卸了一大车卡拉西在卖。却没人过来买一双。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卡拉西”(套鞋)。尽管他现在早不卖套鞋了。又架起炉子卖烤肉了,人们还这样叫他,恐怕要叫一辈子。
还有一些买买提,名字后面缀上自己妻子的名字,就像买买提·阿依古丽,买买提·热依汗。都是些没名气的买买提,一没特长,二没缺陷,不好区别。妻子的名声都比他大,只好把妻子的名字带上,不然就混到千万个买买提中找不见了。
女人的重名更多。库车四十万人,二十万女人,大概有十万个“古丽”(花朵)。要区分起来,比买买提更复杂,也更有意思。好在我们一辈子认识不了多少个古丽。那些千姿百态争芳斗妍的古丽,见一面就能记住,有多少也不会忘记。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学是作家的内心生活。那些在内心发生,没有付诸现实的生活,被文学实现了。我有时在聊天时讲年轻时经历的事,总有人说,你经历的生活太有意思了,怎么没写进书里。我说,凡是我能说出来的,都不会写成文字。那只是一个个故事,尽管真实可信,讲出来也好玩。但是,这故事太实在了,它没有生长出更多的意义。所以它还不是文学。我要写的,必定是说不出来,也没法跟别人去说的那些事情,是不可言之言。或者,即使写亲身经历的故事,这故事也是在时间中长成了另外的样子。一个作家的内心,是可以养育故事的。把一个个小故事养成一个大的心灵事件,便可以写出来了。
(节选自刘亮程《一生的麦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维吾尔人起名时,习惯把父亲名字缀在后面,库尔班·买买提便是如此,这种起名方式往往寄寓着家族传承的愿望。
B. “缝几针,喝一口”“针用得发烫了就伸进酒碗里蘸一下”等细节,可以看出买买提肖旁做皮活时态度懒散,技艺粗糙。
C. “哈勒达”和“波劳”都是爱白吃白喝的买买提,文本一对二人的描写并无道德批判色彩,反而流露着温情。
D. 卖烤肉的买买提转行卖套鞋失败了,即便后来重操旧业,人们还是叫他“卡拉西”,说明人们对此事印象深刻,含有调侃意味。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我”和维语翻译库尔班在“买买提饭馆”吃烤包子的经历为起点,引出一个个买买提的故事,行文自然流畅。
B. 文本一插入了维吾尔人穿鞋上炕、用套鞋保护皮靴子等内容,看似偏离主题,实际是为了交代卡拉西卖套鞋失败的原因。
C. 文本一语言质朴平实又妙趣横生,通过人物的有趣经历来营造幽默氛围;此外还融入大量维吾尔语词汇,地域特色鲜明。
D. 文本一以“巴扎日”为切入点,写了市集、饭馆、打铁铺等不同场景,展现库车老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烟火气十足。
8. 文本一重在叙写不同“买买提”,为何以“古丽”结尾?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文学创作要“把一个个小故事养成一个大的心灵事件”,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中梅花,玄墓、光福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福,而至洞庭。
自昆山发棹,明日渡湖,舍于山之阳路苏生家。时梅花尚未放,余亦有笔墨之役,至元夕后始及游。侯月鹭、翁于止各携酒至郑薇令之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口占二绝句,大醉而归寓。其明日,乃为长圻之游,盖长圻梅花,一山之胜也。乘篮舆,一从者携幞被,屐过平岭,取道周湾,一路看梅至杨湾,宿于周东藩家。
明日,东藩移樽并挈山中酒伴同至长圻。先至梅花深处名李湾,又止湖滨名寿址者。既登高丘,则山坞湖村二十余里,琼林银海,皆在目中。还,过能仁寺,寺中梅数百株,树尤古,多苔藓斑剥。晴日微风,飞香满怀。遂置酒其下,天曛酒阑,诸君各散去,余遂宿寺之翠岩房。
自是日,令老僧为导,策杖寻花,高下深僻,无所不到。其胜处,有所谓西方景览胜石、西湾骑龙庙者。每日任意所之,或一至,或再三,或携酒,或携笔砚弈具,呼弈客登山椒对局,仍以其间,闲行觅句,望见者以为仙人。足倦则归能仁寺。山中友人,知余在寺,多携酒至,待于花下。往往对客吟诗挥翰,无日不醉。余意须俟花残而去。
薇令语余,家园梅花尚未残,可往尽余兴。欣然诺之。薇令读书学道吾之畏友顾取余狂兴高怀出酒共酌。时夕阳在树,花容光洁,落英缤纷,锦茵可坐。酒半,酌一卮环池行,遍酹梅根,且酹且祝。
(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有删改)
材料二: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选自钟惺《夏梅说》,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薇令读书学道吾之畏友顾取余狂兴高怀出酒共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临近,靠近,与《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中的“临”意思相同。
B. 策,拄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中“策”意思相同。
C. 往往,常常,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的“往往”意思不同。
D. 属,嘱托,与《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的“属”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庄认为,洞庭山的梅花不比玄墓、光福两座山的梅花差,他到朋友郑薇令的园中观赏梅花,园中的梅花赏心悦目,引得作者作诗饮酒。
B. 归庄在李湾赏梅,在太湖边的寿址住宿。他登上丘陵,山坞湖村二十多里,一片银白;返回时经过能仁寺,寺中有几百株梅花,古老斑驳。
C. 归庄探寻梅花,有时带着酒,有时带着笔砚等,还抽空吟诗觅句,累了就回寺中休息,在寺中天天挥毫大醉,喝完后还采梅花才离去。
D. 材料一以赏梅为中心,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表达了作者钟情于梅、寄情于梅的雅士情怀;材料二不是游记,作者只是借梅花说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墓、光福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
(2)每日任意所之,或一至,或再三。
14. 材料二中,作者写夏天的梅花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甲)
宋·黄庭坚
小虫心在一啄间,得失与世同轻重。
丹表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题子瞻墨竹(乙)
宋·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象①,问取人间老斫轮。
【注】①无象: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题目着一“戏”字,表达对画中小雀捕飞虫这一生活瞬间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B. 乙诗第一句借“毫端”二字指出竹子的细节部分,赞叹了苏子瞻所画竹子的细腻逼真。
C. 甲诗前二句笔触细腻,写出小虫的心思集中于啄食间,和世人一样看重自己的得失。
D. 乙诗第三句说明画作是在白绢上画出来的,奥妙在于画家胸有成竹,化无形为有形。
16. 《庄子·天道》中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能工巧匠。两首诗都化用“斫轮”的典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知名文化学者现身说法,用《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听众理解学习不能流于空想,而要脚踏实地去学的道理。
(2)听说公司要举办野炊活动,小王借《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话,畅想杀鸡宰牛,畅快喝酒的场景。
(3)唐宋文人表述天气寒冷,往往并不直接写“天寒”,而是通过写其它景物的“寒”来表达,如“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在皖西霍山。这里自古崇德尚文,腊月里“请对子”的传统 A 。打年货时,人们就会备好大红纸、墨汁,以供“请对子”之用。
何谓“请对子”?①家乡人对大门的对联非常考究,②认为对联是家庭的脸面,最能体现家庭的文化素养、家风传承,③所以一定要郑重地请学富五车的老者拟定,④把上年的收获、感悟,来年的愿景、渴望,⑤都凝聚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联里,⑥这是相沿成习的自觉。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现在,虽然自己也能拟联,但人们依然尊从“请对子”的习俗,一示重视,二含自谦,三显恭敬,觉得请来的对子,更具仪式感,贴在大门和庭院,喜气洋洋,火火红红,“门楼子”气字轩昂,神采涣发,这个年才过得有意义,心里才踏实。
进入腊月,有名望、善书法的文化人,成为十里八乡的“香饽饽”,这家拽,那家请,一天到晚忙得 B 。但是,多年积累的功力被乡亲认可,他们倒也乐此不疲,依然愿往。
按照约定的日子,家主早早上门请先生。听闻先生将到,周围的乡邻手拿准备好的红纸,也一起涌来,笑脸迎候。先生来到主家的堂屋,主妇忙着倒茶,主人敬烟,先生入座,稍事休息。一会儿,先生一声:“干活!”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忙不迭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先生诙谐地说:“那就劳你发财的大手,牵牵纸吧。”先生起身,来到桌前,从自己的行头中,取出大小不等的毛笔,顺势摆在笔架上。然后挑上尺寸相适的毛笔,在清水碗里沾了沾,提起来看了看,觉得可以,随手拿起墨汁瓶,拧开盖子,将墨汁倒入空碗中,顿时,浓浓的墨香飘散在空气中。先生双手把铺在面前的红纸捋了捋,消除凹凸,使其平展。随后,提起笔,在盛着墨汁的碗里蘸了蘸,屏住呼吸,聚气凝神,挥毫泼墨,无拘无束,笔走龙蛇。少顷,一副对联即大功告成。主人边连声道谢,边把写成的对联移至空白地方晾着,等候收墨。大家围拢过来,一饱眼福,啧啧称赞。
18. 下列各项中的“请”,与文中“请对子”的“请”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柬 B. 请罪 C. 请教 D. 请辞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20. (1)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⑥句中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
(2)画波浪线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做修改。
21. 文章第四段中运用了“沾了沾”“捋了捋”“蘸了蘸”三个短语,请任选两个说说它们与“沾”“捋”“蘸”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2. 大门的对联最能体现家庭的文化素养、家风传承,爷爷拟写了大门的上联,请你帮忙拟写下联。
上联:梅影临窗知守志
下联: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开展“提升青年网络素养,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主题班会。有同学认为守住“底线”最为重要,没有底线,何谈素养?有同学认为追求“上线”最为重要,没有上线的追求,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赣州中学2025届高三年下学期3月份语文模拟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六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式 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吉林省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名校联盟2025年3月校际联考名校卷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