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思维的精进》一书中,大卫·罗伯森探讨了一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会犯错?罗伯森指出,智力测试并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所有能力。与智商相比,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那些犯错的“聪明人”,正是在这点上出现了短板。
②聪明人可能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发现,理性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其实十分薄弱。而在一组研究认知偏见的试验中,斯坦诺维奇发现,SAT(美国大学用来招生的学业能力倾向测验)成绩更高的人其实“偏见盲点”更大一些,因为“认知能力更好的成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水平,并期望在大多数认知任务上胜过他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贵所主持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赌徒谬误”在学习成绩好的参与者身上更为普遍,因为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比轮盘聪明。智商高的人也不一定能更好地权䚘短期效益和长期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罗伯森引用了“动机性推理”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情絖化的、自我保护性的思维方式。首先,更高的智力并非必然会阻止偏见的形成。罗伯森指出,虽然爱因斯坦曾大大受益于他的直觉,但这直觉也使他在晚年误入歧途,让他对任何可能推翻自己理论的说法都充耳不闻。而且,这种偏见不仅让天才们受阻,也影响着那些智商稍高的普通人。
④那么,如何避开这些“智力陷阱”呢?罗伯森用汽车打了个比方;一个强大的引擎意味着车子可以跑得更快。但除了强劲的马力,我们还需要刹车、方向盘、里程表、指南针和一幅准确的地图来确保汽车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如果没有这些装备,更好的引擎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你很可能会撞上对面的车柄,或者是在原地兜圈子。
⑤在避开“智力陷阱”上,那些“看起来没有很聪明”却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德尔斐神谕中曾写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堪”。但苏格拉底得知此事后,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并不拥有特别的知识。他开始与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进行对话,比如政治家、诗人和工匠,试图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然而他发现,这些人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专门知识,但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而忽视了自己的无知。最终,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哲学至今仍影响着对“智力陷阱”的讨论。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指出,适度水平的智力对实践中所涉及的复杂思考是有必要的。不过越过某个特定门槛之后,其他特质,例如智力的谦逊和开放性思维,对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决策而言就变得更加关键。换句话说,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
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小时候在智力测试中只获得了125分。虽然起初“智力有限”,但好奇心使费曼能够持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头脑。他记起了儿时的自己是如何享受物理学,似乎那是一件玩具。自那时起,他决心只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人怎么想。在康奈尔大学的自助餐厅里,他看到一个男人往空中扔盘子又接住它们。那几个盘子的运动让费曼痴迷,他开始思考它们摆动的样子和它们的旋转速度有怎样的关联,并发现这与电子的轨道惊人的相似。最终,他提出了影响卓著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正如费曼的经历所说明的那样,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也证明了,好奇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还能防止人陷入片面的思维——对新信息的渴求将允许证据渗入观念的舒适区,增强我们吸收替代性观点的能力。
⑦罗伯森总结道,智力陷阱远非某个个体犯错的故事,而是事关我们所有人的一种现象。它提醒整个社会去实践那些可能被忽略了的思维方式。令罗伯森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倡导的这些品质和能力正在被纳入到我们的教育、就业和社会系统中。比如,与费曼所展示出的好奇心相关,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强调一种“成长型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和失败时更有可能坚持不懈,更愿意学习新东西,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罗伯森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似乎也正在贡献于一套新的“认知的历史”:学校和大公司开始将“开放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情绪感知能力”进行量化,构建起一套新的、关于“优绩”和“成功”的评价体系。
(节选自段弄玉《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会犯错?》)
材料二:
①我们回顾人类历史,会发现所谓天才人物的出现不可预测。有的时代会显得干涸单调,有的时代则称得上星光璀璨,天才人物经常成群出现,在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又销声匿迹。这关系到人与时代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最鲜明的特征,即所谓的“时代精神”。当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能为人提供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与鼓励竞争的环境, 自然会有众多的天才人物“应运而生”。另外,在富有活力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往往也存在着非常频繁且激烈的交流和竞争,这便更促进了更多天才人物的涌现。谈到这样的时代,我们往往首先想到那些相对和平、温和且开放的时代和社会,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先贤所生活的古希腊城邦时代,诞生出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③时代与属于它的天才人物相互成就、相互辉映,固然是美丽的故事,但是我们回顾人类历史,有些事件的发生和一些天才人物的出现可能是由更伟大的力量所驱使,其所发生的时代也远非完美。在一些危难且混乱的战争年代,往往也会有一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天才出现。最鲜明的两个例子非两次“物理学革命”莫属。第一次物理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尚属西北欧一个偏远贫穷的国家,社会动荡。偏偏在这样的国家和时代中诞生出以牛顿和胡克等科学家为首的一批科学天才,开启了现代物理学之路;第二次物理学革命首先发生在德国,其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依然诞生出如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众多璀璨的青年才俊。可以说正是这些不朽的天才人物,定义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节选自苗千《关于天才与天才研究的问与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伯森认为智力测试完全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能力。
B. 理性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其实十分薄弱,因为聪明人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
C. 因为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所以他拥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
D. 好奇心对于锻炼我们的智力和防止陷入片面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觉是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天才,也产生出偏见阻碍他们。
B. 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和适当的约束,智商越高也许危害越大。
C. 能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
D. “智力陷阱”现象提醒我们所有人,思维方式比智商更重要。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涌现出了不少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
B. 先秦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碰撞,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奋斗定义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D. 危难且混乱的战争年代比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完美时代更能造就天才。
4. 两则材料都是对高智商人群的研究,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 2024华为“天才少年”招募计划启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假如你是“天才少年”招募计划负责人,请结合材料补充几条招募要点,并说明补充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日彩云归
裴指海
那天一大早,就有一只喜鹊落在我窗前的树上叫个不停,声音婉转动听,就像唱歌一样。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以前没有听过,以后也没有听过。我披衣起床,拉开门来,那只喜鹊看着我,竟然也不害怕,似乎还冲着我笑了一下。年轻人,我不骗你,我能看出来,它就是冲我笑了一下。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我就知道,肯定会有天大的好事要发生了。
果然,快到中午时,赵铁牛来了。他骑着马冲到我跟前,脸上的笑意就像,透的石榴籽一样接二连三地进了出来。我愣愣地看着他,我就知道,那个天大的好事来了。他跳下马,向我敬了个礼,大声地说:“报告院长,云云找到了,云云找到了……”
他的声音那么大,嗡嗡地响,每个字就像炸弹一样,在我眼前炸开了。我的眼前一黑,身子软软地要歪下去。我知道是天大的好事儿,却没想到会这么大。赵铁牛抢上一步,扶住了我。我愣愣地看着他,有好多话要说,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他,但我就是说不出来,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是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赵铁牛美哈哈地对我说:“院长,你放心,云云一点事儿都没有,有胳膊有腿,活蹦乱跳,李田生也没有事儿,他们两个在首长那里,正等着你……”
我抓住他的手,翻抖着说:“快,快,快……”
云云已经失踪一年多了,所有人,甚至包括我,都认为她早就不在人世了。现在,云云失而复得,我觉得像做梦一样呢。
我骑上马,跟着赵铁牛向军部奔去。风儿在我耳边呼呼地吹着,速度已经够快了,但我还是不停地拍打着那匹马,我想快点见到云云,只有亲眼看到她活蹦乱跳地站在我面前,我才能放下心来。
她是我唯一的孩子。
我生下云云之前,曾经有过三个孩子,但他们都没能活下来。
后来,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生下了彩云。
组织上看我辛苦,主动帮我找了一个保育员,叫李田生,三十来岁。他是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时参的军,在抗战快结束时,他在战斗中负伤,成了病子,只好留在延安保育院当了一名保育员。他心很细,天生就是一个保育员。孩子出生没多久,我就没奶水了,全靠李田生搞的面糊糊喂着她,他还在面糊糊里加上了剁碎的蔬菜,研磨成粉末的干虾,把彩云养得白白胖胖的。
彩云出生两个月后,形势紧张起来,国民党反动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在彩云刚刚过了百日,部队要上战场,我只得把孩子留在河北邯郸留守处,由李田生抚养。我们约定,等战争结束后,我就回来。
一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跟随部队一路南征北战,打到了大别山,让李田生带着彩云前来大别山与我团聚。
胜利的脚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它甚至超出了李田生和彩云的脚步。在他们11月出发,历经艰险,第二年4月到达大别山时,部队已经转移出了大别山,到了河南。他们又追着赶往河南。但在他们赶到河南时,部队又转移到了湖北参加襄阳战役,然后又前去豫西南麦县打了一仗。等到李田生带着彩云赶到麦县,我又去参加淮海战役了。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与他们两个失去了联系。一直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他们仍然没有消息。我跟随部队在安徽蒙城一边紧张地进行强渡长江的准备,一边焦灼地等待着他们。我不断找寻他们的踪迹。保卫部长问了很多人,反复确认,了解到李田生和彩云最后消失在了一个叫庙岭的村庄,而那个村庄当时遭到了敌机轰炸,早被夷为平地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把尖刀,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心中。
如今,赵铁牛赶来告诉我,李田生和彩云安然无恙地到达了军部。你能想象那一刻我的心情吗?那是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仿佛黑暗的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既耀眼又令人心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是感激、是欣慰、是思念,也是愧疚。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这就是生活啊,总是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田生后来告诉我,他们的确是在河南麦县遇到了空袭,不过,不是在庙岭,而是在一个叫皇路店镇的地方。他为了保护彩云,腿被炸伤了,为了养伤,他们在那里耽搁了大半年。
李田生带着彩云,跟着我从江南打到了西南;我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田生看我工作太忙,就继续带着彩云,一直到1960年,彩云上中学了,他这才复员。他坚决不要任何职务,只要回去当个农民。
好了,年轻人,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你了。你要是还想知道其他的,就去采访云云她们去吧。
(节选自《青年作家》2024年第8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我”和云云历经艰辛相聚故事,是大战中的一个“插曲”,从侧面反映出战争带来的磨难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B.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开篇写喜鹊叫声的“婉转动听”,还是写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既具体写实,也烘托出“我”欢乐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C. 作者选择以人物自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既表现“我”坚韧中的柔情,也推进情节的发展,给读者带来真实客观的阅读感受。
D. 当“我”得知彩云的消息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是感激、是欣慰、是思念,也是愧疚”,从中能看出小说语言直白质朴、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7. 下列对小说中划横线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首、尾处的“你”和贯穿全文的“我”,两种人称的使用,让叙述从现实进入回忆,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
B. “天大的好事”在文中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我”的期待之情越来越迫切,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对“好事”的好奇。
C. “胜利的脚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它甚至超出了李田生和彩云的脚步。”这句话既有革命胜利的自豪感,也有没跟女儿团聚的遗憾。
D. “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运用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这个消息给“我”带来了惊喜。
8.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有读者认为本文读起来有纪实文学般的真实感,请分析这篇小说的真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9. 习总书记说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平凡造就伟大”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首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唐太宗《帝范》)
材料三:
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雨骤而不可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若闭门A自守B虏C必纵兵D大掠E强弱F之势G在今H一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津,渡口,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津”意思相同。
B. 就,被、受,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
C. 务,要务、事务,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 郡县,使……成为郡县,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麇鹿”的“侣”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逼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矢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
B. 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
C. 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
D. 王夫之认为,夷狄和我方一样,会避免直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
14. 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见杏花
梅尧臣
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
浅红欺醉粉,肯信有江梅?
和梅圣俞杏花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诗前两句点题,诗人于早春时节雾气萦绕的树林见到刚刚开放的杏花。
B. 梅诗以“醉粉”指代梅花,并以“肯信有江梅”暗示其花事已接近尾声。
C. 欧诗以“岂是”来表示反问,明确反对世人认为残冬里也有春天的观点。
D. 两诗一唱一和,都将杏花与梅花进行比较,也都有意突出早春杏花之美。
16. 这两首诗借花来表达不同的哲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示意义。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便以“______,______”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组对偶表现杭州市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
(3)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点着。蝙蝠就是经典的吉祥图案,在建筑、器物和服饰上随处可见。而蝙蝠图案之所以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甲 )。蝙蝠还经常与铜钱搭配,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俗称为“钱眼”,所以这一图案寓意着“福在眼前”。
人们也将面貌同样丑陋的蜘蛛当作吉祥图案的原因是蜘蛛的别称“嬉子”中的“嬉”与“喜”谐音。常见的图案是一只蜘蛛从蛛网上面垂悬而下,寓意着“ A ”。
以上例子都是用谐音法来创造吉祥图案的。不过,谐音法有可能导致表意不够明确,尤其是( 乙 )。比如,一幅图上面有莲花、芦笙、桂花和儿童等图案,乍一看不知所云;再从读音的角度细细琢磨,才 B :“连生贵子”嘛!
除了谐音法,创造吉祥图案的方法还有象征法、文字法和符号法等。
象征法需要利用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比如,鸳鸯成双成对,象征着婚姻美满;石榴籽多,象征着多子多孙;松柏长青,象征着健康长寿……
文字法直接用文字来表达吉祥寓意,比如“福”“寿”“喜”等字。经过艺术化加工这些图案往往体现书法之美或装饰之美。符号法通过创造出来的符号表达吉祥寓意。第一种方法是将“喜”“寿”“回”等文字转换成图案。①第二种方法是创造合体字,②比如“招财进宝”四个字,③巧妙组合成一个字。④利用符号法创造各类图案,⑤深受人们喜爱,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场合。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集中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艺术水平,具有深入人心的美学价值。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蜘蛛”为陈述主体的4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22. 学校举办“中国福文化”展览,你是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结合下边这幅图片,把解说词补充完整,不超过 100 字。
同学们,图片正中间的“福”,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有“天下第一福”的美誉。结合文字四周的提示,大家能看出这个“福”字隐藏的奥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第一福”果然名不虚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赣州中学2025届高三年下学期3月份语文模拟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六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式 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吉林省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名校联盟2025年3月校际联考名校卷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2025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