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4-03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

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秦汉以后全面转化为政治实践。一是高度重视中央权威。中央的统摄地位和中央在国家制度总体安排上的权威是大一统的首要特质,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

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其核心是积极主张国家应当保民、重民、爱民。

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形成德主刑辅特色。德主刑辅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不滥施刑罚。

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二是维护公平。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选官制度在隋唐时确立。士人自由报考,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将才作为第二位的标准。

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国语》中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论断,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民族政权、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模式。三是追求对外开放。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

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

(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B.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够同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与互鉴。

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

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

C.中国古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D.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就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6分)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

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202312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马   

蒋子龙

老马,大名马步良,年已七十有五。身体羸弱,心脏不好,肠胃不好,睡眠不好,血压还有点高……总之浑身是病。幸好有个好老伴照顾,活得倒也滋润。这天老伴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来,还咳了一摊血,送到医院一查,竟是肺癌晚期。

从老伴住院的那一刻起,他就抓着老伴的手不放,嘴里说个不停:“都怪我,都是为了照顾我把你累成这样的,我总以为你比我年轻两岁,身体也比我好,闹了半天你是强撑着!你可不能出事,花多少钱咱都治,咱有积蓄,闺女也有钱,他们都是孝顺孩子。没有你我可没法活,闺女忙,谁管我?咱俩不是早就说好了吗,我先走,你送我……”老伴的病情越来越重,不是一天比一天重,而是一刻比一刻重,老马神情凄惶,双眼迷离,不再出声,跟谁也不再说话,谁问什么也不搭腔,只是默默地抓着老伴的手,一刻也不松开。直到晚上被逼着回家睡一觉,至于睡着睡不着,那就另说了。

他走后,老伴强打精神嘱咐女儿,我不放心你爸,平时家里的药都是我管着,放药的抽屉里有个安眠药的小瓶,里面大概还有二十多粒,白天趁你爸在医院的时候你回家一趟,把安眠药片倒出来,数数多少片,再换上谷维素片。

送走老伴从火葬场回到家,女儿跟他说,以后就不要开伙了,跟我们一块儿吃,哪天累了不想动,我就做好饭菜送过来,好在只隔着一个门。老马哪有胃口,几天来都没有好好吃东西,仍然一点不饿,晚上只喝了多半碗面汤,就回到自己的家。家还是原来的那个家,却一下子变得特别空旷而陌生,实际上这也不是他的家了,小时候老娘在哪儿,哪儿就是家,老了有老伴就有家,老伴一走,家充其量就是个安身的窝。老马在火葬场没有掉泪,此时却悲从中来,躲进卫生间,关好门窗,打开水龙头,擗踊拊心放声痛哭。

直到哭够了,洗了个澡,出来换上自己最喜欢的干净衣服,坐在椅子上,对着老伴的遗像开始说话。老梁啊,算啦,还是像刚搞对象的时候叫你惠洁吧。世人都认为长寿好,可对老两口子来说,谁先走谁有福,长寿的那个反而受罪。老话说“过一不过三”,一对老夫妻先走了一个,剩下的那一个大多活不过一年,即使活过了一年也逃不过三年,我病病怏怏的,就不想再多受那一年的罪了!六号楼的老杨,比我大两岁,自年初老伴死后就不出门,谁劝也不行,理由很奇怪,怕丢人现眼,没脸见人,总觉得心里冤屈得慌,还老哭……谁都不理解,说他脑子出了毛病,我现在倒觉得有点理解他的感受。四号楼的大老王,跟我是一个单位的,每天早晨买一大堆菜、肉,有时还有水产,下午估计儿媳妇们快下班了,就出去溜了。两个儿媳妇特别团结,下班后都到老公公这儿来,两个人合计着把饭菜做好,两家人吃完,再各自带着明天中午吃的,当然也给老头剩一点。等儿孙们都走了,老王才回家,说回家早了看见儿媳妇们连吃再带,怕人家不好意思。他每个月把自己那点退休费花得精光还不够,老伴活着时攒了一点钱,等把那点存款花完,还不知该怎么办。说起来还是咱的闺女好,他两口子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少,外孙子已经上了大学,咱们算是没有牵挂了,只有我是她的累赘。人想人是天下最苦的事了,特别是想死人。这些天我翻过来调过去,前思后想,决定跟着你一块儿走,比赖赖巴巴活着强。你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来。

他从抽屉里找出那小半瓶安眠药,从柜子里拿出整瓶的直沽高粱,他打听过了,就着水服死不了人,反而又吐又难受白折腾一通,用白酒送服安眠药则必死无疑,舒舒服服就睡过去了。他去卫生间,把体内的脏东西打扫干净,再穿上几乎没怎么穿过的那身西装,将安眠药全倒进嘴里,扬脖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白酒,险些没被呛着。随后慢慢仰面躺好,欢欣鼓舞地等着去见老伴了,给她个惊喜。

在去见老伴的路上并不舒服,肚子不好受,脑袋又疼又胀,有一段时间感到身体似乎是飞了起来,显然是要进天堂了……四外一片亮堂,想必天堂已到,他猛地睁开眼,没有万丈祥云,没有五彩霞光,跟人间差不多,心里还有点失望。女儿开门进来,一手端着豆浆、一手拿着烧饼、油条……他大叫一声,你怎么来了,你娘呢?眼睛瞪得老大,中邪一般。

女儿放下早点,顺手把酒瓶子放进柜子里。昨天晚上自己一个人又喝酒了?怎么穿着衣服就睡了?以后馋酒在吃饭的时候喝,不能一个人喝闷酒。她又拿起安眠药瓶晃了晃,说道,安眠药没了,以后睡前我给您拿过来,一次只能吃一片,不能多吃……这时老马清醒过来,自己没有死,只是睡了一大觉,到天堂边上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他把女儿赶走,起来看了看安眠药的瓶子,又到放药的抽屉里翻了半天,没错,就是这一瓶,他数过一共二十七片,足以置人于死地,为什么对他无效?

(选自《小说月报》2021年第1期,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从主人公老马的情况写起,具体交待了主人公的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同时还交待了他老伴儿的病情,不禁让读者心头一紧。

B.小说以主人公老马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老伴儿让女儿把安眠药换成谷维素片的情节虽没有老马直接参与,但仍是围绕老马展开。

C.“白天趁你爸在医院的时候你回家一趟,把安眠药片倒出来,数数多少片,再换上谷维素片”,临终前的交待反映了老伴儿对老马关怀备至。

D.结尾写“他数过一共二十七片,足以置人于死地,为什么对他无效?”,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为惨淡的故事增添了一点喜剧效果。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设置老马对老伴儿的独白,“没有你我可没法活,闺女忙,谁管我?”,揭示了老马被照顾惯了从而不愿老伴儿先走的自私心理。

B.小说写女儿让老马“以后就不要开伙了”以及最后女儿对老马自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情节,体现的是对老人的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

C.小说语言有特色,出自《孝经·丧亲》的词语“擗踊拊心”既贴合语境,又增添了文学色彩;而“过一不过三”的俚语又浅显易懂。

D.小说介绍老杨和大老王在老伴儿死后的生活状态,看似赘余且无足重轻,实则让老马在比较之后产生自杀念头的情节变得顺理成章。

8.画横线的句子叙事人称发生了改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两个角度进行探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惠帝二年,萧何卒。居无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终莫得开说。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

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竖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罔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以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

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论之。

(节选自程宴《萧何求继论》,有删改)

[注]①洗沐:指休假。②顜:明确。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标号涂黑。(3分)

若不止AB将致君CD成康之君E使民F为成康之民G是牵民H于清泠水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除,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

B. 何以忧天下乎”,与《蜀道难》中“胡为乎来哉”的句式相同。

C. 以,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

D. 罔,与成语“置若罔闻”的“罔”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让曹窋私下试探他。曹参先是笞责了曹窋,后在皇帝询问时打消了皇帝的疑虑。

B. 程宴之文,从标题来看主要是评论萧何,而正文内容其实意在批评萧何“构而未覆”和曹参守随萧规。

C. 材料一在君臣父子的关系中来展现萧规曹随这一历史事件;材料二的歌词则是对二人均予以高度肯定的评价。

D. 相较而言,司马迁善于用叙述性的语言记录言行,还原历史;程宴则更善于用譬喻来实现论证的生动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2)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

14. 如何评价“萧规曹随”?请结合两则材料予以简要陈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定风波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写于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②鬼门关:指石门关(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气岸:气度伟岸的意思。④颠:头顶。⑤戏马台:晋安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    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前两句分别运用夸张和比喻,既是黔州秋日淫雨的生动再现,也点出了词人的生存条件。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所,“催醉”暗含词人被贬后的抑郁心境。

C.“鬼门关外”既点明地点,是词人登临俯瞰蜀江的高处,其险峻也可用来反衬词人得失忘怀的胸襟。 D.本词气韵豪迈,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显示了作者身处逆境而宠辱不惊的旷达气度。

16.黄庭坚的诗歌被称为“山谷体”,讲究章法。前人评本词有“一抑三扬”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在《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志士仁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思想。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夜空明净,孤月高悬的夜景。

3)古人常在诗文中借头发变白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尽管马拉松运动对健康         ,但我们亦不可忽视过度参与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马拉松毕竟是一项极限运动,当跑者过度追求跑量、参赛频次过高或在身体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强行参赛时,(  甲  )。例如,①过度的跑步会使关节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冲击力,②以至关节软骨磨损加剧,③进而引发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关节疾病,④使跑者饱受疼痛与行动不便。⑤同时,过量的马拉松运动可能使心脏长期处于过度超负荷状态,⑥增加心肌劳损、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对于马拉松运动,(  乙  ),在享受其带来的身心益处的同时,避免因过度参与而陷入健康风险的泥沼,实现马拉松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和谐共生。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正是瓜熟蒂落、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

多得几辈子也吃不完的西域水果,摆满在眼前的长条餐桌上:哈密瓜的蜜汁浓得像胶水,只一滴,就把手指粘住了;西瓜的红沙瓤紧贴着伊斯兰风格的绿皮,把中间的一层白纱挤对得涨红了满脸;紫色的马奶子葡萄宛如玻璃制品,轻轻一触就会碰碎;碧绿得万众一心的奶油绿葡萄们,则如同翡翠的雕塑,真做假来真亦假;还有粉红纷白的蟠桃,个子大者能塞满一个饭碗,据说味道比西王母娘娘的仙桃香甜多了……

最夸张的是油汪汪、一看就营养得足足的伊拉克蜜枣,多年不见,原来它们在西域还活得这么快活!说起来牵动情感,它们可曾是我们小时候的西天珍品啊——20世纪60年代某年,它们突然拥塞在北京的各个市场上,家家户户购而食之.我们孩子们享福了,蒸馒头吃,煮粥吃,上学吃,放学吃,直到把我们一代人都培养出了浓、浓、浓的伊枣情结,以至于今天一见到它们,立马就勾出了40多年前的热爱……

忙里偷闲一抬头,哎哟,原来此刻,正坐在藤萝瀑布似的葡萄架下。钟乳石一般下突,星星一般密集,列队三军一般精神抖擞的红、绿、紫葡萄串们,正互相使着眼色,看着我们的无耻吃相,笑!

21.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用法和作用最相似的一项是(   )(4分)

A.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与地坛》)

B. 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祝福》)

C. 印第安人听得目瞪口呆,说那是他们语言中最污秽的辱骂。(《百年孤独》)

D. 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宇宙的边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读来轻松活泼,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拉的进步,有人认为,已有千年传统的纸质阅读终将被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所取代。也有人认为,纸质阅读依然是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纸所阅读是无可替代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淡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交作文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