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仙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和雄奇飘逸的风格,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千百年来,人们采用笺、注、疏、解、通等方式,校理文辞,疏解意旨,彰显其艺术神韵,创造了诸多阐释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明代画家沈周却另辟蹊径,以图像为载体,通过飘逸灵动的线条、匠心独运的构图,将《蜀道难》中的巍峨山川、幽深林木具象化为一幅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这幅图画承载着画家对李白诗歌的认识、对自我人生际遇的感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丰富内涵,是考察李白诗歌传播与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之一。
《蜀道难图》是画家根据诗歌绘制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歌的内容,但它并不是诗歌内容的完全再现,这和诗、画两种艺术的不同特性有关。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抽象性,除了符号理性意义之外,还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记忆,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使是描绘性的静态名词,所包含的义项也不止一个,但在诗意画中,图像却只能表现出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因为“图像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它在使诗意绽开的同时也会屏蔽另外的部分”。图像作为表意符号,表现的是静态的瞬间性,并且依靠视觉展现和接受,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具体可观的元素来表达画家的个性。比较而言,诗歌除了有具象的“境”,还有抽象的“意”,语言符号可以表现动态的叙述性,还可以超越视觉,通过描摹听觉、嗅觉和触觉意象等多重途径表达诗意。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不同特点,造成了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
(摘编自罗丹《沈周〈蜀道难图〉的诗意再现与游离》)
材料二: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增殖等维度上,展示了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沈周的《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如“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准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之感,这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然而,在沈周的艺术创作中,他巧妙利用图像的构图审美与瞬间视觉性特征,不仅忠实于《蜀道难》的文本精髓,更融入个人的独特理解,使得《蜀道难图》在视觉形象上实现了“增殖”。画面中,骑驴旅人、道店歇息、童仆饲驴、驿馆楼阁等生动细节纷纷涌现,共同描绘了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世界。沈周为何要如此“无中生有”地增加这些诗歌中原本未有的内容呢? 从画卷的整体观感来看,这些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蜀山的巍峨险峻。这种疏密相间、繁简有致的笔墨运用,使得全卷画面更为“悦目”,令人陶醉。从叙事策略角度看,沈周的这一安排为幽深艰险的深山环境增添了几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使得诗中与外界隔绝的蜀地,展现出历史变迁的痕迹;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微妙的联系,使得“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与琐细的生活世界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节奏。这种情感节奏与沈周笔墨的节奏发生共鸣,产生了美妙的“和声”。这种“和声”不仅与李白原诗的韵律遥相呼应,更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而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语言不只含有符号理性意义,还积累着某些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化记忆,诗意画的图像并不能将它们全部表现出来。
B. 虽然《蜀道难》与《蜀道难图》的载体在本质上有诗画之别,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相同的。
C. 《蜀道难》中的听觉描绘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然而绘画存在局限性,诗意画难以将声音的悲戚之感充分传达出来。
D. 《蜀道难图》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了蜀山的巍峨险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画作,但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B. 由材料可知,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也不可能完全再现苏轼《后赤壁赋》的内容。
C. 王维是诗人和画家,如果由他来图绘《蜀道难》,会比只是画家的沈周更成功。
D. 《蜀道难图》的“增殖”效应,与画家沈周对丰富画面层次感的考量不无关系。
3. 下列对《蜀道难图》的描述,能够体现“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的一项是( )
A. 行旅之人在山道上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
B. 险峻的高山之间,壮观的瀑布飞溅而下,冲击着山崖上的黑褐色巨石。
C. 狭长曲折的山谷中,无数的波涛在翻腾回旋,烘托出地势的险峻陡峭。
D. 整个画面远景由山峦陡峭高峻,近景古树挺拔,营造出雄奇深邃的意境。
4. 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互文”是什么意思? 请简要分析。
5. 北宋时,画院曾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考查画家。有一位画家别出心裁,画的是夕阳西下时,一个少年骑在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几只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幅“诗意画”的构思之妙。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清晨(节选)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狗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①的哭声。柳莎②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②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③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走向了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狗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④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
文本二:
我们是很崇敬火神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营地的火就没有熄灭过。搬迁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驮载的是玛鲁神,那头驯鹿也被称做“玛鲁王”,平素是不能随意役使和骑乘的。其后跟着的驯鹿驮载的就是火种。我们把火种放到埋着厚灰的桦皮桶里,不管走在多么艰难的路上,光明和温暖都在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还常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喜欢闻香味。火中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些规矩,我和列娜从小就懂得,所以尼都萨满给我们讲火神的故事时,我们都很入迷。
听完故事,我和列娜各自说了一句话。
我的话是对尼都萨满说的:额格都阿玛,是不是每天晚上火神都从里面跳出来跟你说话?尼都萨满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火,摇了摇头。
列娜的话是对我说的:你将来可一定要保护好火种啊,别让雨浇灭了它,别让风吹熄了它!我点了点头,就像夕阳对着要坠入的山谷点头一样。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注】①玛克辛姆是“我”的小侄子,其母妮浩为部落的萨满(巫师)。妮浩去世后,玛克辛姆常有些怪异的举动,这预示着他要成为新萨满。②柳莎是“我”的儿媳妇,月圆之夜因思念逝世的丈夫而哭泣。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老熟人”表现了“我”和大自然的亲近熟悉,“看老”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小说的叙述基调。
B. 第②处,大地旱得出现裂纹,玛克辛姆“哭”,“我”却“不怕”,因此“我”看不起玛克辛姆的胆小懦弱。
C. 第③处,连用三个“一定”,通过设想下山后身体器官功能的必然损坏,表示“我”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D. 第④处,亲人们搬离营地之后,“我”就把故事讲给雨和火听,可见在“我”眼中,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将拘束的城镇生活与自由的山野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前者的排斥与对后者的依恋。
B. 选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安草儿的勤劳、质朴与善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老人的视角叙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D. 文本一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展开叙事,交代了故事背景,延长了叙事时间线,概述了部族的发展变迁史。
8.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请结合文本一,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艺术。
9.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会上,你所在的小组要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撰写一则读书札记。请结合节选部分,分条列出札记的要点和依据。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①,其容造②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③’,戒之以‘六邪④’,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瞽瞍:人名,古帝虞舜之父。②造:局促不安的样子。③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本来,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B. 富,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中的“斗”用法相同。
C. 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D.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子认,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 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这会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产生非常危险的事情。
C. 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D. 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夜即事
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在外漂泊,夜晚之际火炬余光相伴,流露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B. 颔联描写鱼在清澈的水中吃食、鹭在暖和的沙上不眠的景象,表明诗人乐观闲适的心境。
C.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迟疑不决,也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原因。
D. 整首诗写景紧扣“夜”字,通过“火炬”“鹭忘眠”“欲晓天”“枕上”写出诗人所见夜景。
16. 诗的尾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李老师应约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名人画展,其中有一幅山水之作,令人震撼,其山峰之高与绝壁之险,不由让她想起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用“泪”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直击人心。比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次见到它是去年的十月。我是来看江岸线的,因为适逢枯水季节,水位低,江岸之美此时就显露出来。它呈梯田状,上面几层很粗糙,但下面几层却越来越精致,那真是风与水流共同雕刻出的杰作,有着无穷的韵味与魅力。那天的天气晴好,江水清湛,整个天地间充满着一种和谐怡然之美。我正沉迷在欣赏江岸之美的时候,却听到苍鹭“啊”的一声。我一抬头,只见它正贴着水面飞行, A 、从容大气,像是一个大将军在检阅军队。它的块头真不小,是一种罕见的大鸟,漆黑一团,连我这个高度近视的人都能看到它。它的声音中带有某种大自然的刚健、清新、纯粹的品质,( 甲 ),就像大自然的风景有时并不悦目,但依然让我们为之心动一样。
第二次见到它是在菜籽湖湿地公园,寒冷的十二月。菜籽湖公园是由大湖和众多池塘构成的。在一个池塘边的一片枯荷中我发现有一株就像一位披着黑色大氅背对着你的武士的枯荷非常有意思。我停下车,正准备取相机拍它时,那株“枯荷”却动了起来,它那黑色的“大氅”猛然撑开,成为一对硕大有力的黑色翅膀,伴随着一声“啊”的鸣叫,它翩然而起,泰然地飞向远方的湖面。不用说,那是一只孤高傲然的苍鹭。——也许苍鹭就喜欢那样,安安静静、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卓尔不群地活着。它真像我们人类的一些高洁之士,不愿同流合污、 B ,不愿活成低俗浅薄的模样。
东北朋友在朋友圈帖出几张照片,有几张全是苍鹭鸟巢,密密麻麻、高高低低地挂在树上,原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才是“苍鹭之乡”。如此看来,苍鹭也有过快乐的集体生活。它们在春天来邻的时候回到北方,相爱,筑巢,孵化,养育,把小苍鹭训练得身手矫键。( 乙 ),分散到全国各地,演绎着它们孤高的生活传奇。它们的性格,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枯瘦、冷傲,有八大山人名作的韵味。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修改。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大氅”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式 语文试卷(word试卷+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吉林省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名校联盟2025年3月校际联考名校卷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2025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