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吉林省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3-30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 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 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 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 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 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 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   )

A. 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 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 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

D. 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异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

B. 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 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 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贯穿事件始终。

5. 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通往滴水泉的路

李娟

最早的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而更早的时候,在这茫茫戈壁,所有的路都只沿着其边缘远远绕过。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滴水泉的传说了吧?那时,只在牧民之间,寂静而神秘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戈壁滩最干涸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股奇迹般的泉水。

每个牧民在荒野深处寻找丢失的羊羔时,都坚信滴水泉就在附近。他四面呼喊,又饥又渴地走过一座又一座沙漠的高地,垫足遥望。野地茫茫,空无一物,但他仍坚信着滴水泉。

滴水泉如同这片大地上的神明。①它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

然而战乱使大地上不再存在安静的角落,滴水泉最终还是从牧民世代口耳相传的秘密中现身了。乌斯曼的烈马走出了一条忽明忽暗的道路,笔直地戳向滴水泉。那些烽火连天的年月里,他一手持匕首一手握马缰,无数次孤身前往这隐匿的绿洲,休养生息。然后北上南下,穿梭战事。在当时,除了官道以外,居然还有一条路也能使人在荒原上来去自如,这是乌斯曼的传奇,也是滴水泉的传奇。

在我很小的时候,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只能搭乘拉矿石或木材的卡车,沿东北面的群山一带远远绕过戈壁滩,一路上得颠簸好几天。我永远忘不了中途停宿的那些夜晚,那些孤独地停留在空旷雪白的盐碱滩上的破破烂烂的土墙房子旅店,还有旅店上空辉煌灿烂的星空。

那条被称为“东线”的漫长道路,只能在夏天通畅。到了冬天,大雪封路,去乌鲁木齐只有走通过滴水泉的那条路。

司机们路过滴水泉,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天色早晚,都会停下来歌一宿。打水洗漱,升火烧茶泡干粮。等过了滴水泉,剩下的路程将是几天几夜无边无际的荒凉。

后来,有一对夫妻经历种种辗转来到滴水泉,在泉边扎起了帐篷,还挖了地窝子,开了一家简陋的小饭馆。菜蔬粮油全都由过往的司机捎送。这样一个小店对于司机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司机们也不用睡狭窄的驾驶室了,新的小饭馆还有住宿的地方,虽然只是地窝子里的一面大通铺。总会有一些时刻,大家都约定好了似的,突然间会有很多人同时光临滴水泉。那时,饭桌前的板凳都不够用了,吃饭时大家黑压压蹲了一屋子。睡觉的地方更是不够用,女主人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把饭桌拼起来,还在地上铺塑料布和毡子。

那一年,从乌鲁木齐到富蕴县的班车也开通了,每星期对发一趟。两人的生意极好,滴水泉从未如此热闹过。于是他俩决定把店面扩大。

整个夏天,当车辆改道穿行在东线的群山中时,滴水泉是悄寂无声的。两个人决定利用这段时间盖几间新房子。

大地上雪白的盐碱地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他们把泉水下的水坑挖成深深的池子,又挖了引水渠一直通向店门口。泉水很小,他们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水池一次次蓄满,用这水和泥巴打土坯。晾干后,土墙很快砌了起来。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一整个夏天,房子起来了,新的饭桌打制好了,新床也添了两个。他们坐下来等待冬天,等待第一辆车辆在门口鸣笛刹车,等待门帘突然被猛地掀开,等待人间的喧哗再一次点燃滴水泉。

但是,他们一直等到现在。就在他们盖好房子的第二年,新公路在戈壁另一端建成通车了,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了。

新的道路如锋利的刀口,笔直地切割在戈壁腹心。走这条路,一两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一切都在上面飞速地经过,不做稍刻的停留。滴水泉的故事结束了吗?再也不需要有那么一条路通向它了吗?再也不需要艰难跋涉和挣扎的生活来换取它的一点点滋润了吗?

还有两个人,至今仍留在那片小小的绿洲上,仍然还在泉水边日以继夜打土坯,并在等待土坯晾干的时间里,冲着天空仰起年轻的微笑的面孔。④只有他们仍然还在无边无际的等待之中,美梦不受丝毫惊扰。

(有删改)

文本二:

正如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感情的表现中间。”新疆的散文作家在观摩与描绘生活时注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也关注形而下的现实困境。他们在生活与写作时,与这些当地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李娟为了保持这种恰当的距离,则是刻意不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将他们的生活写给别人,以此来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书写过程中,新疆散文家没有对新疆生活进行丑化或是美化,而是把一种原本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

(节选自刘扬《1990年代以来新疆散文作家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将滴水泉传说和乌斯曼的传奇相交织,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滴水泉的神秘而崇高。

B. 在“中途停宿”时,作者既看到了荒凉与破败,也发现了绚烂与美丽,通过亲身经历体现出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认识。

C. 文中描写简陋的小饭馆中旅客满堂的热闹场景,可见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也传递出人间温情。

D. 新公路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但通往滴水泉的路却被抛弃了,无比荒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失落和不满。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反复使用“一滴一滴”,突出滴水泉的珍贵,它是困境中滋养生命的希望之光。

B. 句子②在语义上和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转折语气和所表达出的感情更加强烈。

C. 句子③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锐不可当的时代发展给戈壁滩带来深刻变革。

D. 句子④写年轻夫妇的期待和坚守,与现实状况形成对比,这种反差体现了文章的张力。

8. 文章标题“通往滴水泉的路”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新疆散文家在书写过程中“把一种原本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是怎样实践这一观点的。

二 、古代诗文阅读 ( 35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分)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C寒者D则衣E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敬爱兄长称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时。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末秋初的雨后,幽居的村舍周围蝉声杂乱、衰草肆生的景象,流露出词人的失意情绪。

B. 词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在他手拄藜杖,缓步慢行于城边小道至日暮时分的行为中窥见一二。

C. 天公饶有情义,下的这场好雨使得词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进而生发出飘然如仙的快意。

D. 全词先写游赏村景,最后点明游赏之景与昨夜之雨有关,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

16. 多角度描写景物是本词特色,试结合“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孔子出场时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温和自谦、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风衣防风又防寒,是很多人的出门首选。我们会发现,风衣后面有一块多余的布料。这块布料有什么用呢?对普通人而言,这块布料似乎只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不过,在设计者眼中,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许多人进入工厂工作,他们需要一件合适的衣服通勤,而传统外套笨重又不实用,于是,风衣这一服装品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风衣在战场上迎来高光时刻。凭借保暖、防雨、抗风等性能,风衣成为英国士兵    战壕装

额外的风衣背后布料,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的目的而设计的。士兵们既要面对寒风,还时常在雨中作战,而这片布料恰好起到了分化雨水的作用。同时,在长时间行军中,汗水容易在士兵背后积聚,使衣物粘在士兵的皮肤上。在行军过程中,这块布料会在士兵活动时不断摆动,使其背部空气流通,从而避免汗水积聚。更重要的是,这块布料(甲),早期风衣设计更多考虑士兵在野外作战。他们不仅要应对恶劣天气,还要面对飞溅的泥水、沙尘甚至一些战斗中的飞溅物,而这块布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更多防护。

虽然现代风衣不再是战袍,(乙),只不过它主要出于美学设计,是风衣设计的点晴之笔,也是功能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甲____________

21.请结合文章第三段,概括风衣背后的布料的作用,要求包含三个能构成递进关系的分句,不超过45个字。(5分)

答:______

22.下列选项中的活动,与文中加点的活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教室里面坐久了,我们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

B.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向学生推广环保理念。

C.为了能让小明出国深造,父母四处活动。

D.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经常有游击队活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吉林省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