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03-30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①曹雪芹有浓重的崇香情结,举凡家居熏香、饮食用香、计时用香、节日与庆贺用香、陈设与配饰用香、礼物用香、药物用香以及相关的宗教活动用香等,《红楼梦》无不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大观园内几乎时时处处充满香气,诚可谓“香风飘拂使人迷”。

②毋庸置疑,《红楼梦》是小说,它描写香文化,旨在使之成为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地用以展示香文化。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③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捡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引起抄检大观园这样的轩然大波,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转折。护花主人在笫七十四回有评曰:“搜检大观园,是抄家预兆。”该事件实成为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夫人在抄检中比较怀疑晴雯,尤其不喜欢晴雯“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笫七十七回即写晴雯的抱屈而死,引出贾宝玉在下回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痛悼她的《芙蓉女儿诔》。晴雯在一定程度上是黛玉的一个影子, 因此,宝玉这篇诔,也不妨说是预先悼黛玉的。靖藏本此回脂批则说:“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此皆震撼人心。一个小小的五彩绣香囊,导致如此重要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并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这从艺术上看,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无疑非常高明。诚然,并非别的物件、事件不可以引起大抄检,但五彩绣香囊遗落在有众多不时发生真情与爱意的青年男女的大观园中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④第十七至十八回写林黛玉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于是“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黛玉之所以赌气铰剪香囊,乃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黛玉身子弱,大夫叫她好生静养。第三十二回袭人就说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因此,她给宝玉做的香袋,虽没有完成,却颇精巧,费了很多工夫,可见黛玉对宝玉用情之深。后来黛玉明白是误会了宝玉,宝玉伏低做小,央求她再做一个香囊,黛玉说“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并不拒绝,可见她心中一直有宝玉,赌气只是一时的。又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水溶送给他的蕶苓香念珠一串转赠给黛玉。北静王的蕶苓香念珠原是皇上亲赠的,自是非常名贵的香品。但是,在黛玉心中,他只有宝玉,其他什么男人,无论地位有多么高贵,都不在她眼中。因此,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竟将之扔了。这一细节,不但显示黛玉重人不重物,是个感情十分专一的人,同时也说明她甚为耿介孤高,毫不世俗。《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是一个奇迹,其自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结合香文化的叙事与描写,无疑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⑤香既是物质性的,同时也是精神性的。贾天明先生在《中国香学》一书中指出:“中国香学文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香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容和思想境界上,这同以香水为代表的欧洲香文化和以熏香精油为代表的南亚香文化有很大差异。”《红楼梦》描写了如此众多的香,可谓中国文学写香之集大成之作,其“绝大章法”,就其实际,不只是艺术描写层面的,同时也必然载“道”。

⑥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葬花吟》一诗中深情地吟道:“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所谓的“香丘”,或者说“花坟”,不是真正的坟墓,也不是佛教所谓的“香积净土”“香积世界”,而是黛玉“心中的坟”,是她一生的执烈追求却难以企及的理想。简言之,此天之尽头之“香丘”,其实是黛玉抗争荒唐现实、安顿灵魂的自由自在的遥远的心灵故乡。进一步说,林黛玉之要飞翔到天尽头,迫切寻找她心灵故乡的“香丘”,其实不只是所有天下不幸女子的理想追求,更是当时畸形、荒唐社会中人们普遍而美好的精神诉求,因此无疑具有站在时代前沿磅礴独绝的思想价值。

⑦惟是故,小说中的这一“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曹雪芹站在时代前沿,在更高的哲学境界与更深的思想蕴涵上借用香文化,包蕴着他摒弃俗世“污泥”、逃离社会“尘网”的想法,以及对个性独立、心灵自由的极为深沉而热烈的追求,由此反叛当时现实社会“反认他乡是故乡”那种荒唐的存在。这些无疑葆有焕发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哲学色彩,以及女锅补天般救世、济世那样的民族精神情怀。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是他的卓特之处。

⑧无论是生动的充满魅力的艺术描写,还是表达深邃的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西方小说绝无如此多香文化叙事的介入,而《红楼梦》之创作,则渗透了浓重的香文化思维,也深具“中国趣味”。

(摘编自钟明奇《以“芬豆之微”,写“绝大章法”——<红楼梦>香文化叙事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各种用香的活动,大观园内时时处处充满着香气。

B.以香为技,以香载道,这使香文化成为《红楼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中国趣味”。

C.晴雯抱屈而死,宝玉写下一篇《芙蓉女儿诔》,隐含他对黛玉的结局也早有预感。

D.第七段划线句子“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中的“这”,指香文化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引发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导火线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小说把“小小的五彩绣香囊”设置为导火线是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安排。

B.林黛玉扔掉宝玉送给她的蕶苓香念珠,是因为她对宝玉用情专一,重人不重物;也可能是因为她由于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而余气未消。

C.在作者看来,“‘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因为“香丘”代表着林黛玉的理想追求、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以及曹雪芹的思想价值。

D.“反认他乡是故乡”出自《好了歌注》,比喻忘却生命本源,误将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当作人生的根本。曹雪芹借此诗词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之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金钏死后,宝玉前往祭奠,觉得自己所带的两星沉速香不够好,要让茗烟去买檀香、芸香、降真香来祭奠,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

B.平儿遭误打后,宝玉将她接到怡红院,研碎紫茉莉花种后兑上香料制的花粉,让平儿妆饰,宝玉这般为平儿忙,因为他尊崇青春少女。

C.宝钗制作了一首谜底是“更香”的灯谜诗,贾政看完后,觉得“不祥”“非福寿之辈”,预示了她在宝玉出走后过着凄凉忧愁的生活。

D.宝钗要治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热毒,须服秃头和尚开的海上方“冷香丸”,兼之其平日“罕言寡语,自云守拙”,故给人的印象是“冷”。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4分)

5.路遥在谈小说创作经验时,认为“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彰显高明之处”。请结合文本中关于《红楼梦》的香文化叙事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程建华

今晚的场面稍微有点儿乱,一张仅容五人的小圆桌,硬生生坐了七个人。

坐在正中、鬓角隐隐有几丝白发的梅朵起身说:当初,是魏老师将我们聚合在一起,来,这第一碗酥油茶,我盛给魏老师。说着,一手拎勺,一手去拿报社副刊部主任魏老师面前的空碗。魏老师身材高大、手臂长,伸手挡住梅朵说:瞎扯,也不看看今晚的主角是哪个。

见魏老师眼睛瞪得像张飞似的,梅朵抿嘴嘿嘿两声,回身去抢左边陈斌的碗,说:对,第一碗茶应该盛给陈主任。陈斌是市医院的儿科主任,寸头,生得壮实。陈斌出手如风,一把夺过碗,双手抱在胸前,斩钉截铁道:老纪大雪天好容易来一趟,先给老纪。

窗外街灯下,铜钱大的雪花赶场子似的,密密匝匝地往下坠,外面早成了玉砌冰雕的世界。雪夜灯火里的这家乡间土菜馆,越发显得接地气儿。

刘大毛神情严肃:今天不是个普通的日子。益西措小朋友从甘孜草原千里迢迢来到安庆,一是看望梅朵妈妈,主要还是想感谢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我说陈主任,你就不要客气了,今晚,你就是我们的主角。

益西措低着头,身着藏袍,款款走到陈斌身边,轻声道:陈叔叔,前天,登珍翁姆听说我要来这儿,特地渡过金沙江,跑了四十里山路,送来一条哈达,让我献给您。

来,这第一碗酥油茶,就盛给陈叔叔吧!梅朵不给陈斌缓神的机会,从他手里夺过空碗,盛了满满一碗,恭恭敬敬用双手端给他。下午,益西措将带来的酥油茶煮了一个多小时。她说一定要让大家尝到纯正的草原味道。梅朵说着,转身又给魏老师盛了一碗。魏老师这回没拒绝,捧碗啜了一口,啧了啧嘴,说:香!他又盯着梅朵的眼睛说:其实和你比起来,我们都不值一提。

二十年前,江觉觉是安庆一家公司的白领,短发齐耳,英姿飒爽。一个晚上,她正看着电视,眼睛忽然就挪不开了:蓝天下,葱绿的草原一望无垠,一只雄鹰自由自在翱翔着,发出一声锐利的尖叫,那叫声清澈、干脆,像一把利剑。她恨不能张臂拥抱草原,让自己成为草原上的一株草、一缕风。第二天一早,她便独自踏上了去往甘孜草原的绿皮火车。

经过一座寺庙时,她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迎面相逢,小女孩光着脚丫,祜黄的头发打着卷儿,漆黑的眼睛怯生生地盯着,像根针,刺了她一下。

江觉觉正在迟疑,一个穿着绛红袈裟的喇嘛走过说:女孩叫益西措,是个孤儿,寄宿在此。

寺里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孤儿有地方学习、生活、成长,可牧民识字的不多,找不着一位合适的老师。

江觉觉不禁脱口而出:师父,你看我当她们的老师行吗?

喇嘛将一张手绘地图递给她,让她带着孩子们去往学校。

江觉觉兴冲冲上了汽车,草原的风撩起她漆黑的短发,她想着每天能像鹰一样,和孩子们在草原上读书游戏,心里美得像刚喝了一碗滚烫的酥油茶。

很快,柏油路到了尽头。司机将几件单薄的行李递下车,让她和孩子们搭乘拖拉机。草原渐渐被抛在身后,前面是一片戈壁,只有一条遍布碎石的羊肠小道,拖拉机冒着一串串黑烟,吭哧吭哧地又停下了。他们换乘摩托车,半天后,摩托车也跑不动了,又改骑马。天灰蒙蒙的,沙尘一阵阵扬起,马皆成了土马,人皆成了土人。悬崖峭壁出现在前方,一条巨蟒一样的盘山石子路,蜿蜒到天边去了,下面是万丈深渊,马儿战战兢兢迈不开蹄子,一行人只好手拉着手徒步攀爬。爬了大半天,鞋子磨破了,脚指头像笋一样钻出来,可算是到了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是一座废弃已久的土坯碉楼,经年的风雨已将墙体侵蚀过半,墙面随处皆是沙石剥落后的累累伤痕,角落里,油麻藤密布如网。江觉觉想起行前,喇嘛双手合十对她说:去碉楼吧,那里适合教书。碉楼,就是此地。

江觉觉为自己取了个藏名:梅朵。日子久了,碉楼里的孩子皆喊江觉觉为梅朵妈妈。

十多年里,梅朵只做了两件事:到安庆筹钱,回甘孜教书。

见窗外雪如飞絮,老纪忽然想起了什么,说:益西措,上大学后,还得多和梅朵妈妈联系呀!说着,从椅背上取下一个礼盒,递给益西措。原来,是一部智能手机。

老纪,你有点过分了,有备而来呀!魏老师笑骂道。来,我们共同敬老纪。老纪抿着嘴,笑得脸上像涂了层油彩。

众人吃得酣畅,陈斌忽然说:梅朵,辛辛苦苦十多年,孩子们都毕业了,现在有什么打算?

这批孩子是毕业了,可是,草原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我想据此写部长篇作品,为了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说着,梅朵若有心思地低下了头。

火锅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大雪下得嘶嘶地叫出了声,魏老师忽说:咦,刘大毛呢?大家这才发现,刘大毛的座位是空着的。

正说话间,刘大毛抖了抖满头雪花,拎个纸袋进来了,径直走到梅朵身边,说:梅朵,这是十万块钱,拿去吧,安心写,争取早日出版。

魏老师双手颤抖地捧起碗来,说:你还是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那条汉子。来,一起致敬刘大毛。众人齐刷刷将碗举到头顶。我也高高举起了碗,望着狠命咬着嘴唇的梅朵,想说的话仍没机会说出口。

窗外的雪像是下定了决心,下得毫无顾忌,旁若无人。我吃了一晚上的饭,快结束了,还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魏老师的肖像、语言、神态的描写,虽寥寥数笔,却表现出其人外表粗犷、性格直爽、处事周全的特点。

B. 登珍翁姆“特地渡过金沙江”“跑了四十里山路”,请益西措代敬哈达表达谢意,这是从侧面交待陈斌的情怀和事迹。

C. 梅朵讲完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后“低下了头”,在场的人非常惊讶,一时无话可说,只有刘大毛明白她内心的困惑。

D. “我”是聚会的参与者,借助“我”的见闻,展现了聚会的场面和其他人物的形象,使小说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

7. 关于文中梅朵去甘孜教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天晚上,在电视里看到的情景,让梅朵心生向往,自己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B. 梅朵确定去当老师,缘于与小女孩和喇嘛不期而遇,是她心有善念的体现。

C. 从交通工具不断更换,可感受到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支教的意义和价值。

D. 由“江觉觉”到“梅朵妈妈”,表明长久的支教生活使梅朵的形貌有了明显变化。

8. 文中反复描写雪景,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9. 小说结尾说“还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你认为主角是谁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二: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注】①二子:孔子和孟子。②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代之王。③曾巩校勘《战国策》后,为书作了这篇目录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B.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C.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D.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千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从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推行的外交策略,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秦国自西向东与各国诸侯结交,故称“连横”。

C.因:文中指依照、根据,与“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中的“因”意思不同。

D.易:文中指取代,与“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刘向认为虽然孔子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七十二贤人也都是天下俊才,但是在礼义衰落的时代,君主不尊重他们,王道也不能被实施。

B.刘向认为孔子逝世以后,道德大坏,后来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以致各国互相仿效,开始互相吞并,于是战争连年不断。

C.曾巩认为虽然二帝三王治理国家的办法不同,但他们治理天下的用意是一样的。孔孟也是为了遵从先王治国的原则,喜欢提出与世不同的言论主张罢了。

D.曾巩以孔孟为例,是为说明孔孟与策士们虽同样生活于动乱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4.刘向与曾巩均为《战国策》作了序,选文中二人都谈到了“游说家”的策略,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

鸿门

【唐】胡曾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项羽

【宋】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诗中鹰扬六合晨与张诗中拔山盖世都凸显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B.胡诗中樽前若取谋臣计指的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听取范增建议一事。

C.胡诗将鸿门开宴时的项羽与失败时的项羽对比,张诗将沛公与项羽对比。

D.两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均是咏史怀古诗,借评价历史人物给人以启迪。

16.两首诗都写到了项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一再追问孔子,孔子才说出对子路“哂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会课上,老师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诫同学们学习应持之以恒,这让大家立刻联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________”;要想国家安宁,就“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_A_,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增里_B_

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同时,_C_,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秋冬季,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②呵护血管健康。③提倡食用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如新鲜果蔬、鸡肉、芹菜、鱼虾;⑤忌食辣椒、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⑥同时可以穿弹力袜,⑦静脉回流得以增强,⑧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天在乡村听到有人挑着担子来卖鱼。叫卖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笼罩整个村子。那是一首自创的歌谣,内容不外是把各种鱼名,按发音顺口程度连缀起来,整个过程,婉转高扬,气度不凡。

琢磨很久,才知道他非这么唱不可。鱼名是顺势而为,元音必须恰好用在高音,高音才能把叫卖声往外扩散。另外,在发音方法上他故意含糊了原来的发音,一来可能是省力,二来听者会努力分辨他唱的是什么,注意力就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过去。

民间很多叫卖声都才华横溢。叫卖声一定是符合音律的特点,收破烂的——旧电视旧摩托,旧木材烂塑料,旧书旧报,旧铜沤铁,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每一字不可调动位置,像前贤所说,好的字有性,调动之后都不如原文贴切。

但最为优雅柔婉的是卖花声,吾生也晚,竟没听过。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呜鸠唤晓晴,绿杨门巷卖花声的情形,只在资料里得见。

20. 下列句子中的“含糊”与文中加点的“含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时间过去很久,很多细节都模糊不清,他只能含糊地讲述着那件事情。

B. 面对原则性问题,他立场坚定,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斩钉截铁,毫不含糊。

C. 他喝了酒,说起话来含糊不清,身边的人很难理解他到底在说些什么。

D. 他对待工作极为敷衍,任务完成得含糊草率,完全没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21. 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逗号比用顿号更具有表现力。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2. 仿照下面例句,续写一个比喻句,突出文中卖花声的特点。要求:句式一致,表达流畅。(3分)

那卖花声如江南春雨,丝丝缕缕,润人心田;那卖花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用“差不多”“尽力了”来证明自己的付出,然而这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意味。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