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03-29 下载支付: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解读文明形态一定要着眼于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的统一。文明形态不管如何千差万别,总是不可能完全偏离社会形态的大框架,这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而文明形态的千姿百态,则是积淀在现实道路中的文化传统的表现,这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的丰富性。

文化传统在文明形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构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脉,通过最为深沉持久的价值追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源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经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最深厚的根源就在于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次,它孕育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文明传播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滚雪球般的拓展中形成的,其最大特色在于这一文明的拓展过程主要依靠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交流交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亲和交往、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正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价值的体现。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旦融入时代潮流,必然为当代人类文明走出困境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社会形态决定了文明形态的生命力和前途。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是判断文明进步的基础”的观点没有过时。我们确定的文明古国,就是那些因生产方式先进而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国家;我们讲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我们赶上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潮流;我们认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遇到的种种挑战,从根本上说源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无论从世界还是一国的视角来看,能否顺应历史潮流都是文明进退乃至存亡的根本。

社会形态也决定了文明形态的转型和基本走向。从根本上说,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两次飞跃,决定了人类文明的两次转型和飞跃:其一是借助资本的无限扩张活力,社会生产力由此而跃升为社会化生产力;其二是借助经济全球化引领力的转变,社会化生产力由此而开始向全球化生产力跃升。进入21世纪,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这不仅是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新。

(摘编自侯惠勤《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王治河:您如何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您认为这种新文明与现代文明应该有哪些不同?

柯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述,它昭示着我们要与旧文明告别。与旧文明膜拜财富不同,新文明应该将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放至首位,优先考虑个体和共同体的共荣与幸福;与旧文明膜拜竞争不同,新文明应该推崇合作,全球人类社会必须纳入更大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正确地指明了这一方向。长路漫漫,如果人类不想毁灭的话,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个正确的方向,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樊美筠: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的“有机过程哲学”与中国文明非常契合,您认为拥有有机过程思维,对中华文明在化解文明冲突方面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吗?

柯布:答案是肯定的。在有机过程思维看来,正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合作互助关系构成了事物本身。在深层的意义上,任何真实的存在一定是“关系性的存在”。相信对于这种思维,中国人一定不陌生。从中国道家思想先驱庄子的“齐物论”,到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到明代大哲人王阳明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无不体现了这样一种有机过程思维。我一直认为这种有机过程思维也会给中国的科学家带来优势,使他们有别于西方同行的碎片化研究,得以用一种动态的、整全性的视野指导自己的研究。

王治河: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在您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为创建生态文明能作出什么样的独特贡献?

柯布:如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那我举双手赞同。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人仅仅是宇宙的一个构成要素。这一点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在那里,人物居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美丽的植物、动物和山水则成了主角。这样一种认真看待自然、敬畏自然的传统,在中国一直没有中断,它直接影响着中国向生态文明迈进。这样一种思想上的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所不曾具备的。除了思想资源上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方面还具有一种后发优势,她可以充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沉重教训。当然,中国还可以利用高科技特别是绿色科技、绿色能源实现弯道超车。此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也为创建生态文明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摘编自王治河等《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生态文明--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访谈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形态由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构成,从二者出发研究文明形态,可以发现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丰富性。

B. 文化传统孕育了民族的文化基因,而植根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往往正是支撑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

C. 在社会化生产力、全球化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资本无限扩张活力与经济全球化引领力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以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先,将全球人类社会纳入更大的生命共同体,应该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她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交流交融关系密切。

B. 对文明古国的确定和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审视,都证明社会形态是判断文明进步的基础。

C. 理解“齐物论”等传统思想对“物”的论述,应是深刻把握有机过程哲学的先决条件。

D. 如果善于吸取他国教训、利用绿色科技,且重视制度保障,就能更好地创建生态文明。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人的宇宙观”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用箭射九日以救众生,大禹亲自率领民众与汹涌的洪水作斗争。

B. 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上,武士威风凛凛,身着明光铠,双手扶剑,头顶凤翅盔,脚踏牛形怪兽。

C. 北京古城因中轴线的确立而形成独有的壮美秩序,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建筑体型和空间分配都以中轴线为依据

D. 《五牛纳福》盆景的主体是一块造型奇特的山石,其间五只神牛各具神态,牧童趴在牛背上,只露出头部和衣服。

4. 比较是一项基本的思维技能,也是进行复杂思维活动的必要基础。材料二中柯布反复运用比较的手法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旦融入时代潮流,必然为当代人类文明走出困境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请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对解决当代人类文明面对的问题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巴金

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像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阿李的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

篷舱里直伸伸地躺着两个客人。一个孩子坐在船头打盹。船夫阿李安闲地坐在船尾抽烟。客人都是老客人。那个年轻的客人是乡里的小学教员,另一个客人是城里的商店伙计。

奇怪,根生这个时候还不来?小学教员低声自语道。他向船头望了望,然后推开旁边那块小窗板,把头伸了出去。

四周很静。路空空地躺在月光下。在船边,离他的头很近,一堆水莲浮在那里,有好几朵紫色的花。

他把头缩回到舱里就关上了窗板,正听见王胜(那个伙计)大声问船夫道:喂,阿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

根生还没有来。还早,怕什么!船夫阿李在后面高声回答。

根生每次七点钟就到了。今晚——小学教员接口说。他就摸出了表,然后又推开窗板拿表到窗口看,又说:现在已经七点八个字了。他今晚不会来了。

会来的,他一定会来的,他要挑东西进城去。船夫坚决地说。你们不要着急。我天天给小火轮接送客人,从没有一次脱过班。

小学教员说:根生从来没有迟到过,他每次都是很早就到的,现在却要人等他。

喂,阿李,根生来吗?一个剪发的中年女人,穿了一身香云纱衫裤,赤着脚,从岸边大步走来,走上石板道就唤着阿李。

根生?今晚上大家都在等根生,他倒躲藏起来。他在什么地方,你该知道!阿李咕噜地抱怨说。

他今晚没曾来过?那女人着急了。

连鬼影也没看见!

糟啦!根生嫂叫出了这两个字,转身就跑。她已经跑上岸,就沿着岸边跑,忽然带哭声叫起了根生的名字。

根生,根生!女人的尖锐的声音在静夜的空气里飞着,飞到远的地方去了。于是第二个声音又突然响了起来,去追第一个,这个声音比第一个更悲惨,里面荡漾着更多的失望。它不曾把第一个追回来,而自己却跟着第一个跑远了。

阿李注意地听着女人的叫声,他心上的不安一秒钟一秒钟地增加,忽然说:不行,她一定发疯了!他就急急往岸上跑去。

阿爸!那个时时在船头打盹的孩子立刻跳起来,跑去追他,你到哪里?

阿李只顾跑,不答话。空气倒是给女人的哀叫占据了。一丝,一丝,新的,旧的,仿佛银白的月光全是这些哀叫聚合而成的,它们不住地抖动,这些撕裂人心的哀叫,就像一个活泼的生命给毁坏了,给撕碎了,撕碎成一丝一丝,一粒一粒似的。

三个人在泥土路上跑,一个女人,一个船夫,一个孩子。一个追一个。但是孩子跑到中途就站住了。

阿李在一棵树脚下找到了那个女人。根生嫂,你在干什么?你疯了吗?有什么事,你讲呀!阿李跑上去一把抓住她,用力摇着她的膀子,大声说。

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女人疯狂似的叫着。

抓去?哪个抓他去?你说根生给人抓去了?阿李恐怖地问。他的心跳得很厉害。根生是他的朋友。他是个安分的人。人家为什么要把他抓去。

一定是唐锡藩干的,一定是他!根生嫂带着哭声说。昨天根生告诉我唐锡藩在县衙门里报告他通匪。我还不相信。今天下午根生出去就有人看见唐锡藩的人跟着他。几个人跟着他,还有侦探。他就没有回家来。一定是他们把他抓去了。她说了又哭。

唐锡藩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他派人暗杀义先生,没有杀死义先生。倒把自己的乡长弄掉了!这几天根生正跟着义先生的兄弟敬先生组织农会,跟他作对。我早就劝他不要跟那个老龟作对。他不听我的话。整天嚷着要打倒土豪劣绅。现在完了。捉去不杀头也不会活着回家来。说是通匪,罪名多大!根生嫂带哭带骂地说。

阿李的脸色阴沉起来。快起来,即使根生真的给抓去了,我们也得想法救他呀!你坐在这里哭,有什么用处!他把根生嫂拉起来。两个人沿着河边急急地走着。

他们走不到一半路,正遇着孩子跑过来,高声叫着:阿爸,脸色很难看。根生……一张小脸现出恐怖的表情,结结巴巴地说:根生……在……他拉着他们两个就跑。

在河畔一段凸出的草地上,客人都蹲在那里。草地比土路低了好些。孩子第一个跑到那里去。阿爸,你看!……他恐怖地大声叫起来。

河边是一堆水莲,紫色的莲花茂盛地开着。小学教员跪在草地上正拿手拨开水莲,从那里露出了一个人的臃肿的胖身体。它平静地伏在水面上。香云纱裤给一棵树根绊住了。左背下衫子破了一个洞。

根生!女人哀声叫着,俯下去伸手拉尸体,伤心地哭起来。

根生嫂的哭声不停地在空中撞击,好像许多颗心碎在那里面,碎成了一丝一丝,一粒一粒似的。它们渗透了整个月夜。空中、地上、水里仿佛一切全哭了起来,一棵树,一片草,一朵花,一张水莲叶。

静静地这个乡村躺在月光下面,静静地这条小河躺在月光下面。在这悲哀的气氛中,仿佛整个乡村都哭起来了。没有一个人是例外,每个人的眼里都滴下了泪珠。

这晚是一个很美丽的月夜。没有风雨。但是从来不脱班的阿李的船却第一次脱班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客人直躺着、孩子打盹、船夫抽烟等细节,表现出人们安逸闲适的心境。

B. 通过小学教员和船夫对话,可以看出根生是一个严谨、守时的普通农民。

C. 孩子去追船夫,但跑到一半就站住了,说明孩子跑累了,不想再去追赶父亲。

D. 根生因为跟着敬先生组织农会而被唐锡藩派人杀掉,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一船人都在等待从未迟到过的根生,在寻常等待中孕育着不寻常的气氛,也预示着下文根生命运的陡然生变。

B. 小说以寻找根生为中心事件,依次记叙了等待根生、得知根生失踪、发现根生尸体等三部分内容,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C. 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根生这一人物形象,通过阿李和根生嫂的对话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农民形象。

D. 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小河边,虽然使故事场景相对集中,行文更加紧凑,但是限制了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8. 小说划线句描写了根生嫂的三次哭声,请问这三次哭泣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评论家认为“优美和残酷的结合是这篇小说的特色”,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端拱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岁余移解州。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傅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如孙何、丁谓辈,多游其门。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一生几日?八年三黜。始贬商於,亲老且疾;再谪滁上,吾亲已丧;令去齐安,发白目昏。於戏!令尹无愠,吾之所师,下惠不耻,吾其庶几?慕康侯之昼接兮,苟无所施,徒锡马而胡为;效仲尼之日省兮,苟无所为,虽叹凤而奚悲!夫如是,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节选自王禹偁《三黜赋》,有删减)

[注]①)齐安:隋代以前黄州地属齐安郡,故在古人常称黄州及黄冈为齐安。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共3分)

禹偁抗疏[A]雪铉[B]请论道[C]安罪[D]坐贬[E]商州[F]团练副使[G]岁余[H]移解州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器,文中指看重、重视,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器”意思不同。

B. 见,文中指彰显、表明,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的“见”用法不同。

C. 涉,文中指关联、涉及,与《氓》中“送子涉淇”的“涉”意思相同。

D. 锡,文中指给予、赐给,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禹偁才华横溢,九岁即能作文,后来还因才思敏捷而受到皇帝的褒赞。

B. 王禹偁遵循礼法,在孝章皇后葬礼一事上,他认为应当按照旧制,以示尊重。

C. 王禹偁为人刚直,曾因参与编修《太祖实录》时坚持秉笔直书而受到宰相的训诫。

D. 王禹偁仕途坎坷,一生中多次被贬,被贬黄州时,他已经头发斑白,两眼昏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

(2)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14. 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自杭州调往密州任知州,在苏州虎丘寺看到王禹偁的画像,感叹“见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愿为执鞭而不可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苏轼为何有此评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①阙下:宫阙之下,借指朝廷。②长乐:汉朝宫名,这里指唐宫。③捧日:三国魏名臣程昱,年轻时曾梦见两手捧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赠”字表明这是一首投赠之作,“阙下”二字暗示了裴舍人地位显贵。

B. 首联写上林苑中黄鹂翻飞,清早的紫禁城内树荫斑驳,描绘出一幅明丽的宫苑春景图。

C. 颈联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虽有怀才不遇的感伤,但保持着为君王效命的热忱。

D. 整首诗语言清新典雅,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穷且益坚的高洁情怀。

16. 前人评价本诗颔联“特出意表,标雅古今”,请据此赏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女子回忆年少时和男子欢乐相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揽镜自照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最新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②截至20246月,③短视频用户达10.50亿人,④占网民整体的95.5%,⑤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使用时长稳步增加。而网友与知识类短视频双向奔赴,平台算法可谓    A    ,贡献良多。

弦理论作为理论物理的分支学科,确实有高冷之姿。但是拥有120万粉丝的弦论世界博主,用最基础的物理学概念作切入口,将原本高深的知识在云聊天中传递出去。不同文化背景的网友纷纷留言看完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并且产生了一种弄懂它的强烈欲望。有人看完一条宇宙速度的视频后仍然觉得不过瘾,找来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概论》阅读。此外,还有古典哲学、量子隧穿、真空灾变等各类知识在短视频平台    B    ,网友频频追更。

这些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知识,(  甲  )?算法推动了知识传播的开源与引流,这让知识找到了真正感兴趣的人。对于视频而言,受众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受众来说,相似赛道的系列视频也会不断出现。此外,更有便捷的主动搜索、热门推荐、用户分享等算法机制,吸引观众从不同渠道汇聚而来,让这些冷知识重新沸腾了起来。

算法为视频创作者提供了更清晰的用户画像,也在影响着科普的创作方式。从超硬核软科普,再到同网友们分享学术见闻、同行聊天、博物馆游览经历,短视频平台既创造了新的知识消费者,(   乙   )。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加点的“冷知识”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样的效果?

22. 下面的文字是一则关于蛤蜊的“冷知识”,文字不够简明扼要。请对这则“冷知识”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在学习海洋生物的时候,人们会常常提及蛤蜊。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蛤蜊可能已经生长了好几百年。冷知识告诉人们,蛤蜊贝壳的边缘有一条活性的生长带,与木本植物木质部外生长层的功能一样,这条生长带会随着贝类动物的生长也不断地向外生长。由于一年内的生长速度不一样,从生长纹理上还可以看到疏密相间的年轮。比如一只命名为的蛤蜊,科学家根据其壳上的年轮认为它活了405年,后来更认定它活了507除了确定贝壳的年轮之外,科学家透过对蛤蜊壳上纹路的研究,还可以推算出一个乃至多个世纪前的气候变化。这一点无疑更为重要。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碎片化时间,因其零散短暂而难以利用。有人在时间的碎片里自在欢歌,抛撒生命的花瓣;有人在时间的碎片里耕耘不辍,铸造登月的阶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