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3-28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鲁迅不忌惮暗黑,他在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野草》里多次提到夜,一半以上篇目是写夜间或是与夜梦相关的景、情和思,在“昏沉的夜”,追逐着“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的“碎影”(《好的故事》) ,在“奇特而高”的“鬼䀹眼”的秋夜里,目睹各种生命化的场景,感知各种蓬勃的生命现象碰撞和交汇(《秋夜》) ;怀抱着希望,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希望》) ;在深秋的夜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腊叶》) ……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不同常人的世界。夜,消停了噪杂,隔绝了纷扰,却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丰富新空间。习惯于为熟睡人们疏忽、或无感的夜的时空中,鲁迅发现了此间有着白昼一般挣扎的生命气息,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夜,夜的暗黑,是鲁迅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夜以及暗黑的夜景,是鲁迅构筑的别样的文学景观。

显然,无论借助实景还是虚设幻境,鲁迅于夜的意象,夜间的场景的钟爱,甚至对夜晚的迷恋,不同于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也远离了“仲夏夜之梦”式的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鲁迅的“夜”,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鲁迅之爱夜,爱夜间的真实和赤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不管是怎样的目的,夜都能给与人们内心真实的需要以庇护。夜,即使暗黑,却呈现了世界和人心的真实样态,这是白天的各种社会面具和角色装扮后所看不到的真实。相对于虚伪矫饰和伪装成光亮、实则为真正大黑暗的白天,鲁迅更喜欢夜,更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光明”,也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恩惠” (《夜颂》) 。以此曲笔赞颂暗夜而直抒胸臆地祈盼光明,在鲁迅看来,向往光明是人们共有的,而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能够直面黑暗,在暗夜中生存、探索或抗争才更为紧迫。愿意直面真实和直面真实的黑暗的承担和勇气,正是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此番直面真实和危险的勇敢的战士姿态,才能欣赏和认同在暗黑的夜,并在暗夜里进行决绝和不懈地抗争。与此审美观相对应,鲁迅直面暗黑和无惧暗黑,更深切地理解黑暗以及处于黑暗中的人们的困境——那些被抛入黑暗的,被黑暗吞没后,一种极度无助或者疯狂的人性。由此,他刻画和记录大量被暗夜吞没的生存状态,描摹各种“类暗夜”的社会空间中的民众苦难。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成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作品中的祥林嫂、陈士成、孔乙己、子君、阿Q、吕纬甫、魏连殳等,都是被暗夜吞没和在暗夜中挣扎摸索的典型人物。另外,他还塑造了一批抗争暗黑直至疯狂甚至不惜毁灭的悲剧形象。无论是《药》中的夏瑜还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们都在暗夜中强烈抗争,成为不惜与旧时代一同毁灭的战士。能够刻画如此鲜明又生动又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表明作者鲁迅拥有直面暗黑、深刻理解暗黑(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实在情景)的勇气和表现力。也因为完整系统和理性解读暗黑,鲁迅才会以敏锐的认知和批判的精神确立现代文化立场,洞开传统封闭世界。在为习惯所忽视和漠视的暗黑空间里,也是丰富繁丽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独特和奇异的景观。深谙夜的场合,才能理解与白天的深切联系和洞察细微变化,才有了《影的告别》中的甘愿沉没黑暗无地,而不愿彷徨于明暗的决绝心境,情愿孤独而不愿苟且的深刻; 在“全没月光”的夜里,才从历史的字缝里看出字来,发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多‘吃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狂人日记》) 。

(摘编自陈力君《鲁迅与夜,及暗黑》,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鲁迅来说,中国由古老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际遇与他自身的痛苦经历,赋予了他来自外部现实与内在生命的超常黑暗体验,正是这些黑暗体验淬炼出了其精神的硬度与广度、培植出了其心灵的纵深度,并由此奠定了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开创者无比深广的精神根基。历史——现实体验意义上的黑暗书写实现了鲁迅对社会变革过程的深度介入,在对民族根性、文化基因、专制政治、知识分子劣根性、殖民地心态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的批判中,充分显示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度智慧与责任感。生命体验意义上的黑暗书写则开启了以文学探索内在生命奥秘的先河,那些盘根错节看似深深沉睡在无意识深处的怀疑、恐惧、绝望、虚无,并非空穴来风,也同样沉淀着既往的毒气与鬼气。介入现实的战斗精神保证了其生命探索不至于陷入玄学化的泥潭,而对个体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强化了其社会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不至于失之肤浅与粗暴。内外两面的“黑暗”互为参照,互相促进,在文化批判与自我解剖两方面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是鲁迅的黑暗书写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摘编自王海燕《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诗集里多数篇目写到与夜相关的事物和情感,这正说明鲁迅不忌惮黑暗。

B. 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在深秋的夜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这表明了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与常人不同的世界。

C. 鲁迅刻画和记录大量被暗夜吞没的生存状态,正是因为他更深切地理解黑暗以及处于黑暗中的人们的困境。

D. 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开创者,其深广的精神根基由中国从古老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际遇与他自身的痛苦经历奠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理解世界的视角是夜和夜的暗黑,而这又构筑起鲁迅别样的文学景观。

B. 鲁迅对于夜的描摹和钟爱不具备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和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

C. 鲁迅以敏锐的认知和批判的精神确立现代文化立场,正是因为其能够直面黑暗。

D. 鲁迅社会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深刻而温和,因为他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得以强化。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在暗夜里进行决绝和不懈地抗争”的一项是(   )

A. 《铸剑》中的“黑色人”帮助少年眉间尺复仇,最后“黑色人”的头与眉间尺的头战胜了王的头。

B. 《祝福》中“我”与四叔谈话总不投机,无法回答祥林嫂的问题,觉得不安,过了一夜,“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C. 《秋夜》中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夜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D. 《孤独者》魏连殳“两眼雀黑气里闪闪地发光”,生活在“独头茧”中 ,由对社会极端憎恶转变为不择手段报复。

4. 材料一认为暗黑的夜与白天有着“深切联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联系。

5. 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哪些特有的价值取向?请综合两则材料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到马边【注】有多远(节选)

林雪儿

你去哪儿?

马边。

马边在哪?

小凉山区一个边城。

出任封疆大吏?马格的语气带着调侃。

差不多吧,第一书记算不算?林修说。

第一书记?!哈!

一个村的。

村的?你这官儿也忒小了吧?你一地道的北京人、北大高材生,工作单位是中纪委,跑去农村不耽误吗?再说农村那些事儿,你懂吗?

去了,不就懂了?”“去待两年,大山深处,与青山为伴,想着都美。林修对未来的时光充满向往。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

远到远方。

文艺青年一枚。马格的话怎么听都有讽刺的味儿。

文艺青年怎么啦?我就文艺了。

那天,一路颠簸之后,他坐在进山的小车里,兴奋地看着一道又一道山扑面而来,一座又一座山变成低处,群峰在太阳之下如莲盛开。秋天的阳光,给迎面而来的树叶涂了亮闪闪的光,林修睁着眼,看满眼的绿,闭着眼,梦里也是绿的。醒来,下雨了,但还是一道又一道的山,仿佛无路了,峰回路转,又有一座山在前面,山生长着山。这重重叠叠的山会把他送到怎样的远方呢?离开北京时表哥马格的话,反复回响在林修耳旁。司机好像很喜欢听一首名叫《万物的签名》的歌,一直重复着。

……

刚刚入冬,山里的天气就冷了。村委会修好以后,金雨生和李克住进了村委会,林修仍然住在曲别大叔家。村小学校的修缮与扩建也在进行,林修说必须加快建设,争取在明年下半年,雪鹤村的孩子们能不出村就上学。曲别拉迪说修几间教室很容易,学生在哪里?教师又在哪里?林修说招。拉迪说他不清楚情况,有哪个师范毕业的学生愿意来山里工作,他们一来可没有回到城市的期限。林修想起市级医院定向培养雪鹤村村医的事,教师可不可以定向培养?林修想这个问题不仅是雪鹤村的,是马边所有的山村小学的,也是中国所有山区的。他设计了一张表格,交给在乐山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在大学生中做调查广泛征求意见。

林修问金雨生和李克:我们来这山里两年,再回到单位,也许原来的同事升职了,人脉广了。你们后悔吗?

金雨生和李克说:不后悔。你呢?你后悔吗?

林修说:不后悔。在北京的时候,我也许不好意思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在这里,前线对吧,可以这样说吗?由不得要生出使命感来,因为与你们在一起。

三个人的手又叠在一起,他们记得初来的那一天,他们的手叠在一起,是刚开始的喜悦,而今天三个人的手叠在一起,才真有战友的味道了。

林修和金雨生、李克商量,为了确保明年学校能够开学,决定在全县有学校的村庄选拔一批人去乐山定点培训。具体怎么选送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定。

林修回到村里,说了县里的决定,可选谁呢?他们商量,说那就考试吧,择优录取。

林修说既然是考试就通知愿意参加的人都来。他们在村委会贴出通知,金雨生出了题,其实都是简单的语文与数学。考试那天,来了好些青年。

雪鹤村的冬天多雾,整天雾茫茫的,难得看到太阳,特别阴冷,人和土地都早进入了冬眠。快到年底,林修和金雨生们的工作也进入另一种模式。今天这个单位要扶贫资料,明天那个单位要扶贫人数,还有每天的驻村工作日志台账,加上不断来访的各方热心扶贫的社会人士。他们来自不同的级层,侧重点不一样,又希望能为扶贫事业做点事,每次发言稿都认真对待,有时候,三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准备资料,连中午饭都是端进去吃,一天下来,手脚都有些僵硬。

他们在村委会外面做了宣传栏,把村里的基本情况,扶贫资金的应用,各种产业都写在村务公开栏里。村民们都冷得躲到火塘边时,村委会的灯还亮着。村民们回家抱来了干柴,就在院坝里架起柴火,大家蹲着烤火,火光把人的脸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说一些笑话。有人提议说:林书记,你给我们说一说北京吧。

说说北京,这话把林修难着了,北京从何说起呢?说高楼林立,说长城雄伟,说国家歌剧院,这些离村民们太远了。

林修说:有去过北京的,举个手。都说没去过。

林修看了看时间,快十一点了,问大家:现在晚不晚?

一个年轻人说:半夜了,以往我们早睡了。

林修说:你们都觉得现在很晚了对吧?但我告诉你们,这个时候,在北京很多的写字楼里,许多年轻人都还在上班。拼,都怀揣一个梦想,想有一个好的前途,必然会付出。

北京有高楼,更重要的是有梦想。在古时候,北京叫幽州,是契丹的一个藩镇,就在那个时候有了马边这个边城。马边与幽州相比,面积小不了多少。时代走到今天,幽州变成北京,相信大家也看了电视,北京已经成为世界大都市。你能想到的北京都有,你想不到的北京也有。而马边还叫马边,时光在这里停了似的。党和国家发现了这个问题,派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让马边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国家富了带来的福利。等路修好了,房子修好了,发展养殖、观光茶园果园、农家旅游,都可以试试。我们并不是只是给你们钱,而是要给你们自己赚钱的本领。好的更好,贫困的变好,这才是我们来的目的。

大家拍起手来,有人说:林书记,真的会有新房吗?林修说:会有的,但我们必须拼。

林修把自己说得热血了,待人散去,他便回到曲别大叔的家,曲别拉迪的屋子还亮着灯,他在写作。林修看了看手机,有信息:在高楼灯光里,想念你的森林。林修回说:人睡了,万物醒来。

(有删改)

【注】马边:即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西南边缘小凉山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林修与表哥马格的对话中,表哥调侃和讽刺的态度,表明他对林修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侧面反映扶贫攻坚工作的艰难。

B. 修缮扩建雪鹤村小学时,为解决师资和生源问题,林修借鉴村医培养经验,设计表格,通过调查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他的工作智慧。

C. 小说中两次写到“三个人的手叠在一起”的细节,表现出三人到马边后的情感变化过程,展现了他们志同道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D. 小说中希望“说一说北京”的村民们与《哦,香雪》中的“香雪们”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对现代文明和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修进山时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兴奋与激动的心情,也引发了读者对扶贫工作者到达马边的小山村后工作与生活情形的想象。

B. 小说多处采用对话形式讲述故事,如围炉烤火的情节通过写林修与村民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环境特点,情节也更紧凑集中。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不受时空限制,比较自由地反映生活,展示了事件发展的过程,人物的书写空间更大。

D. 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如结尾的留白意蕴深远,隐晦表现出林修在城市中的感情牵绊,点明了他来马边参与乡村建设的原因。

8. 小说表现了北京到马边的“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远”的丰富内涵。

9. 阅读文本,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带来的力量,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试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曰:久矣夷狄之为患也!故自汉兴,忠言嘉谋之臣曷尝不运筹策相与争于庙堂之上乎?人持所见,各有同异,然总其要,归两科而已。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终始也。

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聚天下精兵,军于广武,顾问冯唐,与论将帅,喟然叹息,思古名臣,此则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也。

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黎庶亡干戈之役。

是故圣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盖圣王制御之常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国之利。呜呼!安所得亡国之言而称之邪!冒顿不灭东胡,不敢犯汉;蒙古不灭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强者也,其猝强者,则又其将衰而无容惧者也。刘渊之鸷,不再世而即绝,元昊之凶,有宁夏而不敢逾环庆之塞,惟其骤起也若夫若爝火在积薪之下日吞其俦类浸以荧荧而中国不知。如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广,人浸众,战数胜,胆已张,遂一发而不可遏。赵充国藉藉称夙将,而曰:乌桓数犯塞,匈奴击之,于汉便。【注】此宋人借金灭辽、借元灭金之祸本也。霍光听范明友追匈奴便击乌桓,匈奴由是恐,不能复出兵,韪矣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

【注】公元前78年,匈奴派兵攻打乌桓,大将军霍光想趁机出兵匈奴,曾分别向赵充国和范明友询问意见。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夫A若爝B火在积薪C之下D日吞其俦EF浸以G荧荧H而中国不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纪传体史书篇末的评论性文字,“赞曰”与《史记》“太史公曰”作用类似。

B. 从,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意思相同。

C. 则,表判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 覆,反、反而,与《苏武传》“置煴火,覆武其上”中的“覆”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认为,汉朝臣子针对匈奴之患提出的建议,都只看到了一时的利害,没有探究匈奴为患的始末。

B. 汉高祖听从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文帝则对匈奴采取武力征伐,策略的改变与国家实力强弱的变化相关。

C. 武帝征伐匈奴虽有收获,但人马损失与匈奴差不多,虽然获得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但也放弃了一些土地。

D. 材料二采用了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针对“夷狄相攻,中国之利”的说法展开分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以汉女,增厚其赂,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

(2)元昊之凶,有宁夏而不敢逾环庆之塞,惟其骤起也

14. 两则材料对于解决夷狄之患的主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温庭筠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注】①渤海,唐朝属国,与唐交往密切,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渤海国锐意学习唐朝文化,渤海王孙贵族纷至中原学习。②九门,指宫禁,此处代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明确了送别对象的身份和目的地。

B. 渤海国虽与内地的地理特征不同,但在文化上与中原同属一家,双方情谊深厚。

C. 颔联写渤海王子载誉而归,照应标题,而他美妙的诗句都留在中原,为人传诵。

D. 尾联写诗人追忆自己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回首遥望却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

16. 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离骚》同《诗经》一样有分寸、有节制。

(2)《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边境动荡,地域广阔,衬托了士兵飘零孤苦。

(3)中国神话传说是民族文化瑰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常为诗人引用,表达丰富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笑话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与    A   的交流不同,笑话以间接的、暗示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际意图。

在中国古代笑话发展的历程中,以邯郸淳的《笑林》为代表的魏晋笑话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六朝的笑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直到隋末唐初侯白《启颜录》的问世,笑话的文学天空才被点亮。(甲),唐《太平广记》中专门编纂了嘲遠逸事五卷,宋有《调虐编》《拊掌录》等。笑话在明代迎来了繁荣时期。随着明清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进一步壮大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通俗文学兴盛起来。笑话在此时和小说一样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态势,许多文人如李贽、冯梦龙等人也开始创作笑话。清代时,笑话专集《笑林广记》诞生了,其中的笑话文字简短,内涵丰富,可谓短小精悍。

从历代笑话典藉来看,笑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细究其类别,(乙):讽喻型笑话是对各种丑恶现象的讽刺揭露,起到了    B    、让人警戒的作用;启智型笑话则承栽着启发人们智惠的内容,让人们在意蕴深长地笑过后,有所启发;谐谑型笑话轻松忧默,具有较强的娱悦性,可以起到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的作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

B. 那篇刚获奖的小说写得不错,可以读一读。

C. 你把自己的行李收拾好就可以出发了。

D. 今年和往年不同,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20.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很多笑话利用谐音、歧义、熟语等方式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请据此分析以下两则笑话的表达效果。

1)有一官员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何如?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选自赵南星《笑赞》)

2)有一穷书生为好友祝寿而无钱买酒,只好奉上一瓶水祝福道:君子之交淡如。好友解其意,回道:醉翁之意不在。(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提到鲁迅拥有直面黑暗和无惧黑暗的勇气。雷军说:“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