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3-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 、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 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 、 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 而中国诗则 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 。 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维吉尔、 但丁 、 莎士比亚、 弥尔顿和拉辛诸人, 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 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 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 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 。 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 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 。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 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 中国原来也有一 个神话时代, 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 。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 。 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 老早就把婴儿时代 的思想信仰丢开, 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 西方史诗所 写的恰不外“ 怪力乱神” 四个字, 在儒家教化的“ 不语怪力乱神” 的中国, 史诗不发达, 自 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 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 一种描写个人内心 的挣扎 。 没有人与神的冲突, 便没有希腊 悲剧; 没有内心 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 。 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 下 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 。 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 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 、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 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 他 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 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 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 打过无数的胜仗, 杀过无数的猛兽, 如果没有他们, 全民族就要灭亡 。 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 帝三王, 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 下治” 的君主, 敬天爱民之外, 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 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 。 中国社会安定极早, 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 所 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 无为而治” 的“ 太平天子” 。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 所需要的人物是“ 杀人莫敢前, 须如猬毛磔” 的战士。 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 。 史诗和悲 剧都必有动作, 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 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 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 主 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中国“ 无 为而治” 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 的时代, 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 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 诗——抒情诗, 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 甚至除散文外, 它是唯一的类 型, 赋 、 词、 曲, 是诗的支流; 一部分散文, 如赠序 、碑志等, 是诗的副产品; 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 方式夹杂些诗 。 诗, 不但同化了绘画, 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 和许多工 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 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 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 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 南宋的词已 经是强弩之末 。 就诗本身说, 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 重复的, 以后的更不必提了 。 本来从西 周唱到北宋, 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 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 。 到此, 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 假如不是 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 早在旁边静候着, 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 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 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 。 对于讲故事, 听故事,

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 就是纪实的历史, 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 、 听故事的兴  趣。 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低级的 。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 、 戏剧, 其本质是平民的, 诗的本质是  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 而且推到极端, 可能还是反小说、 戏剧的 。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 而且自 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  的 了, 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 ·说储》, 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 。 然而本土  形式的花开到极盛, 必归于衰谢, 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 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 以致新的异国形式  必然要闯进来, 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中国没有悲剧, 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 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 且中国人容易妥协, 避免了冲 突和挣扎。

B. 不同的社会, 需求不同 。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 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 但社会一旦安定, 就需要敬 天爱民的圣人。

C.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论中维持 观众的兴趣。

D. 小说 、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 归于衰谢。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 的概念不尽相同, 前者包括抒情诗 、史诗和戏剧等, 后者特指抒情诗, 相当于材料一 的“ 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偏向抒情诗, 而无戏剧。 

C. 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 的中国, 史诗不发达, 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 脚踏实地地 过着成人的生活。

D.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 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 、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 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 戏剧的。

3. 闻一多认为, 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 。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 一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 《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 不是故事。

B. 《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 为纪实的历史。

C. 《窦娥冤》是元杂剧, 《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 均非故事。 

D. 《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 不是单纯的故事。

4. 朱光潜认为“ 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 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 二人的观点是否矛 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4 分)

5. 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 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6-9 题。

                                         寻找生命的主宰

                                                        李林峰

庄周写完《逍遥游》和《齐物论》之后, 决定先辍笔一段时日, 整理一下心绪 。这天, 梓庆邀请庄周去他家喝 酒。现在的梓庆已经七十多岁, 可面容不显老, 看起来和庄周差不多大 。他很热情地接待了庄周, 并且亲自给庄周 斟上了一杯米酒。 庄周端起酒杯, 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 大声赞美道: “ 嗯, 好酒! 好酒! 就像我的文章! ”

梓庆有些诧异: “ 先生, 你的什么文章? ”“近 日 闲来无事, 我便写了 两篇文章, 今天还带过来了 。 ”庄周将 写有《逍遥游》和《齐物论》 的帛从怀里掏出来, 笑道, “我读给您听听, 看有没有什么意见 … … ”

庄周神情悠然, 一口 气将两篇文章读完了, 然后喝了一口酒, 等待梓庆的回应 。梓庆还沉浸在美妙的文字里, 脑袋摇晃着, 像乘鲲鹏遨游于天际, 又像入无我之境。 半晌后, 他才拍案叫绝道: “真好文章啊! 就像我的酒一样 香醇醉人! ”

“ 能够得到您的赞誉, 我也心满意足了 。 ”

“我虽然是一个木匠,不懂什么风雅,可是听你的文章,比起孔墨的言论,不仅意境更为深远, 而且文采飞扬, 真乃天下至文啊! ”

“真是过奖了, 不过我这些天都没有写 。 ”庄周有些疲倦道, “不知道应该如何另辟蹊径, 写点更有意义的东

西。 ” 

梓庆想了想说: “ 先生, 不如你从养生的角度去写一篇如何? ”庄周顿觉明朗, 站起身来道: “真是高见啊! 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 ”

梓庆大笑, 又给庄周斟上一杯酒 。 两人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 聊 了很多养生的话题。

庄周回到家, 来不及和蔺且①打招呼, 就开始伏案疾书。 他害怕灵感跑掉, 首先将《庖丁解牛》 的故事写了 出  来。在写作过程中, 他感觉自 己手中的笔, 变成了庖丁手中的刀。庖丁的刀在牛的筋骨中游走, 而他的笔在绢帛上 游走。

放下笔后,他又起身望着浩瀚的蒙园,只见园内叶子翠绿葳蕤,点缀着明黄的小花,树下绿草如茵,蜂蝶翩跹, 时而吹来一阵微风, 让人心旷神怡。

这时, 蔺且走了过来, 问: “ 先生, 您又有什么感悟了吗? ”庄周淡然道: “世上的人大多瞧不起那些匠人, 将他们视为社会的最下层, 可是凭双手劳动却能带来美好的享受, 而且他们还能够在各种技艺中悟出心手合一、物 我两忘的境界。相比于那些整天只知道谈养生而没有任何现实体验的人来说,匠人们是不是更接近道呢? ”蔺且说: “ 无论哲人, 还是君王, 都喜欢着眼于大处, 什么朝代更替 、 国家兴衰, 可是按先生所说, 好像日常生活中的一举 一动才蕴含真理。 ”

庄周说: “ 其实, 只要能够抛开那些身外之物, 安安分分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专心投入, 物我合一, 物我 不分, 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养生之理 。你看梓庆, 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 了, 可是精神矍铄, 童颜鹤发, 完全没有显出 老年之态 。 只有当人清静淡泊时, 才能够活得轻松自在! ”

随后, 庄周给这篇文章加了一个题目: 《养生主》 。之后几天, 庄周都在修改润色 。 当他觉得差不多时, 一位 从魏国归来的生意人, 捎来了惠施的一封信 。他激动地打开绢帛, 上面写道: “ 与你告别归魏后, 仍然被魏襄王冷 藏, 抑郁不得志。 突然忆起濠梁之游, 真想归宋隐居啊! 然而内心壮志未酬, 世间又生灵涂炭, 不忍就此隐居 。 所 以寄书一封, 以释心愁, 我想庄兄一定能够理解我吧? ”

庄周一直不喜欢入仕, 面对好友惠施的遭遇, 再想想天下之士的遭遇, 不禁发出声声叹息 。他想为这些人写一 篇文章, 希望他们身在仕途, 却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 于是, 他拿出笔绢, 写下了 第四篇文章的题目: 《人间世》 。

蔺且看到这个题目后问: “ 先生, 《人间世》 写的是如何处世吗? ”

庄周回答: “ 可以说是, 也可以说不是 … … ” 蔺且皱眉道: “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

“这篇《人间世》 既是处世之道, 又是为身在仕宦的人写的。 ” “ 先生, 您现在也要主张出仕了吗? ”

“这与我是否主张出仕并没有关系, 我写书, 是想让天下人都能找到一条出路 。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是为了 百 姓的幸福才去谋仕的, 要说服他们隐世是不可能的 。 ”

蔺且问: “ 先生, 您所说的是惠先生那样的人吗? ”

庄周沉默片刻, 回答说: “ 只希望今后世人都能够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吧! ”说完, 他又望着蒙园上方的天空,好像在向上苍祈求什么。

庄周在《人间世》 里写了游说、 出使 、 出仕的一些寓言故事, 讲了有用和无用的道理。世人看完这些故事后, 或许会认为庄周尘心未脱, 竟然教人如何做官 。 可是, 庄周的一片苦心, 又有几人能够读懂呢?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 世界上, 只有接受眼前的现实, 才能超然于世 。如果一味地劝勉世人放弃自己的仕途, 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要那些 为 国为民的仕途之人能够保住自 己的血肉之躯, 庄周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人间世》 完成之后, 庄周又写了《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 谈天下大道, 谈得道之人, 谈君王治 世之道, 其文汪洋恣肆 、仪态万方, 令人心旷神怡 。 七篇文章花了庄周整整三年时间, 他写完《应帝王》之后, 两 鬓 已经斑白了。

此后, 庄周所著那七篇文章便在各国流传开来, 士人们相互传阅 。有的人认为庄周所言都是无稽之谈, 简直就 是异端邪说; 也有的人将它视为神仙方术, 为旷世至文。

(选自李林峰《逍遥人间·庄子传》, 有删改)

【注】①蔺且: 庄周弟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 一是庄周的写作进程, 以时间为序; 一是庄周的思想发展, 由庄周自我进行评价。

B. 小说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庄周《逍遥游》和《齐物论》文字的美妙, 其中对梓庆的神态描写显得风趣传神。 

C. 画横线句子以比喻写出了庄周在写作时的纯熟与得心应手, 表现了他对养生问题感悟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D. 小说通过惠施的来信将蒙园与外界相联系, 展示时代背景, 描述社会现实, 使小说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7. 关于文中庄周与蔺且谈论《人间世》 的部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该部分以一问一答对话形式展开, 逐步引导读者了解《人间世》 的写作目的。

B. “可以说是, 也可以说不是 … …”, 以对话揭示庄周写《人间世》 的复杂心理     C. 该部分照应了标题并引发下文议论, 展示了庄周寻找生命的主宰的心路历程。 D. 庄周终于明白了出仕的人并不都是追求名利之徒, 决定由反对转为主张出仕。

8.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十分出色,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 (6 分)

9. 对于结尾段, 评论者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可以删除, 有人认为很有必要 。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 。 (5 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42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 “始怀王遣我, 固以能宽容; 且人已服降, 又杀之, 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 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 樊哙、 张良谏, 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还军霸上 。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诽谤者族, 偶语者弃市。.                                                                                                                             .                 .   .

吾与诸侯约, 先入关者王之, 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 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  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 为父老除害, 非有所侵暴, 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  与秦吏行县乡邑, 告谕之。 秦人大喜,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 曰: “ 仓粟多, 非乏, 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 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 无内诸侯军,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  月 中, 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欲入关, 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 大怒, 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 十二 月 中, 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 欲攻沛公, 使人言项羽曰: “ 沛公欲王关中, 令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 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 号二十万, 力不敌 会项伯欲 活张良,夜往见良, 因以文谕项羽, 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余骑, 驱之鸿门, 见谢项羽 。项羽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言之。 不然, 籍何以生此! 沛公以樊哙、 张良故, 得解归。 归, 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 · 高祖本纪》, 有删改)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 谢曰: “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卻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 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 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 、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 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3 分) 秦王子婴素车 A 白马 B 系颈 C 以组 D 封 E 皇帝 F 玺 G 符节 H 降轵道旁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封, 指“封存”, 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中的“封”意思不同。

B. 族, 指“被灭族”, 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中的“族”意思不同 。   

C. 弃市, 古代一种刑罚, 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以警示大众。

D. 意, 指“料想”, 与现代汉语“ 出其不意” 中的“意”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沛公进入咸阳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 在樊哙 、张良的劝阻下, 沛公封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 军队退回 到霸上。

B. 沛公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 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护, 秦地百姓争着送来牛羊 、美酒 、食品慰劳士兵 。 

C. 曹无伤想要求得项羽的封赏, 把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一事告诉了项羽, 不料项羽把曹无伤告密一事告诉了沛 公。 

D. 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 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了项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2 分)

( 1) 会项伯欲活张良, 夜往见良, 因以文谕项羽, 项羽乃止。

(2) (原创 ·教材第 14 页) 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

(3) (原创 ·教材第 4 页)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

14. 沛公为什么不杀子婴?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 (4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 完成 15-16 小题。

             鸿门

                    【唐】 胡曾

项籍鹰扬六合晨, 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 岂作阴陵失路人。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 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 拔山盖世故应亡。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胡诗中“鹰扬六合晨”与张诗中“拔山盖世”都凸显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B. 胡诗中“樽前若取谋臣计”指的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听取范增建议一事。

C. 胡诗将“鸿门开宴” 时的项羽与失败时的项羽对比, 张诗将沛公与项羽对比。 D. 两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均是咏史怀古诗, 借评价历史人物给人以启迪。

16. 两首诗都写到了项羽, 但表达的情感并不一样, 请简要分析 。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 8 分)

17. (原创)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8 分)

( 1)《侍坐》 中, 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2)《侍坐》 中, 孔子对子路不满的原因是: “                                       ,                                         ”。

(3) 六朝旧事随流水,                                         。 (《桂枝香 ·金陵怀古》)

(4)                                        , 乾坤日夜浮 。 (《登岳阳楼》) 

(5)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 (《念奴娇 ·过洞庭湖》)

三 、语言文字运用 (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20 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 哲学家的形象一般都是刻板的、 严肃的。

不过, 在哲学王国里也不乏幽默风趣的人物,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就是一位幽默大师。 伏尔泰身体  羸弱,却是一个工作狂。他如同一台锈迹斑驳的柴油机, 虽然看起来一副破败相,但一旦开启引擎,“ 突突突 ”的, 能量不小 。一次, 他在指导排戏时, 要求一位女演员动作更敏捷 、 更到位些, 逼得那位女演员大声抱怨: “ 照你那  样的要求, 非得魔鬼附身才行。 ”伏尔泰咧嘴笑着说: “你说得对呀, 干任何事情, 若想获得成功,   甲  。 ”

①他一生笔耕不辍, 著作等身 。 ②宫廷贵族尽管把他关进巴士底狱, ③但他仍旧谈笑风生, 不停创作。 ④他 的文学作品, 浸润着诙谐因子 。⑤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是誉为悲观主义的“ 圣经 ”。伏尔泰在玩笑中结束 了 自 己的生命 。在他弥留之际, 当牧师来听他忏悔时, 他却问: “ 谁派你来的, 牧师先生? ”牧师说: “是上帝派 我来的, 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用尽最后的力气, 微睁眼睛说: “  乙  ? ”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伏尔泰比作“锈迹斑驳的柴油机”, 语言生动形象, 饶有趣味 。请另选喻体, 仿照原句再 写一个句子 。要求: 本体不变, 语意完整, 表达流畅 。 (4 分)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体现伏尔泰的幽默,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 (4 分)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 意 。 (4 分)

四 、写作 (60 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 (60 分)

《典籍里的中国》 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 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 使观众产生  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 其中刺绣、剪纸 、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春晚体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意境的舞蹈《只此青绿》成为最受欢迎  的节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 ”开始到“立春 ”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  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 “奥运五环 ”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构  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 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越来越多地展现了  魅力, 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看完这则材料, 你有何想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