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真正的悲剧,最终都会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在元杂剧中,不是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也不是没有惨绝人寰的杀戮,但连一丝光明的希望都不留的“真正的悲剧”确实很难找到。像莎士比亚式的“坏人得不到好报,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好报”的残酷的坦白,是元杂剧作家们根本不愿意为之的,他们往往会安排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
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是什么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道、释三教并存,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法”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道德长期占统治地位。“和”是维护封建宗法的前提,“和”的思想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家认为人的一言一行,都有鬼神记录和裁判,结果总是做善者降之以祥,做恶者降之以灾。佛家认为今生的苦难是前世造的孽,今生种善因,来世必得善果。这些学说在人们的身心内打下了深刻烙印,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元杂剧中出现这种无往而不在的圆满之美,正是剧作家被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俘虏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天的民族,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是国民乐观精神之体现,表达了对正义力量必胜的信念,但同时也是封建文人逃避现实,不敢正视现实的结果。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四折为通例。四折通常是开端、经过、高潮、结局。元杂剧的体例决定元杂剧在第四折必须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在高潮结束后戛然而止,对于戏剧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归“圆”,对于观众来说,是留有遗憾的。这也就促使作家最后要创作一个“大团圆”结局。
元代的统一出现了各族人民间空前的融合。统治者对人民的意识形态放松了控制,逐渐摆脱程朱理学的精神控制。蒙古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让一些反封建作品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成为可能。元杂剧作家在新的文化因素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创作出了一系列反对封建礼教的作品。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的结合,《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结合等,作家对这种“无媒苟合”的歌颂,在宋代是不敢想象的。
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繁华留下了充满羡慕的描绘。此外,北方中原地区的真定、太原和南方的扬州、建康等城市经济都十分活跃。元杂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须执行它的教化功能,但作为戏剧不能忽略它娱乐的本质。《说文解字》释“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战争时的角逐厮杀,演进为和平时的模仿娱乐。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形式,需要迎合兴起的市民阶层的口味。我国广大的人民受几千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能像古希腊人一样去欣赏《美狄亚》中母杀子的悲剧,也不可能像欧洲人一样喜欢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他们能接受的是《窦娥冤》《赵氏孤儿》中的“善恶终有报”,是才子佳人的大团圆式结尾。
(摘编自崔美子《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不少剧本就其戏剧冲突来说是悲剧性的,但悲剧冲突的结果却常常被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包括王国维、鲁迅、胡适、朱光潜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这种“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的大团圆结局持批判态度。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中国古典叙事观念,它也同样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存在并未消解作为悲剧要素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悲剧形式。从悲剧创作实践来看,悲剧的确往往以不幸的结局收场,但这只是悲剧的现象而已,对悲剧本质的界定不应当只以现象为依据。同样,大团圆的结局也只是现象,对中国古典戏剧中是否存在悲剧的论断必须以悲剧的实质为依据。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是经典性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导。”悲剧作品存在于读者的体验之中,这种体验包括怜悯、恐惧、绝望等。窦娥的悲惨遭遇引起读者的悲悯,窦天章出卖女儿、张驴儿父子对窦娥的欺侮、太守的昏庸腐败这些情节在使读者感到愤怒的同时,也观照出他们内心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这种感情不会因窦娥冤屈昭雪的结局而被颠覆,在一时的欣慰过后读者陷入更为深刻的悲剧体验之中。
中国传统悲剧追求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表现的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等,是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直至近代,我国学者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我们才重视起对悲剧的理论性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是透过大团圆结局的表象,可以得出,这些戏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等都是经典的古典悲剧作品。
(摘编自曹薇等《以〈窦娥冤〉为例浅析“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合理性存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大团圆结构背后既有积极方面,如体现的乐观精神、对正义力量必胜的信念,也有消极因素,如反映出封建文人对现实的逃避。
B. 崔莺莺与张生、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思想束缚,表现出反封建反礼教的一面,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几乎不会出现。
C. 给戏剧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成为中国古代戏剧创作者常用的创作方式,这样做虽有合理性,但也使戏剧的悲剧性被消解。
D. 中国古典戏剧具有 大团圆式结局引发极大的争议,这是伴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悲剧理论的引入和对悲剧理论性研究的重视而出现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善恶有报的结局与西方莎士比亚式的戏剧的结尾并不同,但这不会影响到元杂剧艺术审美效果的表达。
B. 元朝统一后,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是元大都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最有力的明证。
C. 王国维、鲁迅、朱光潜等学者对我国古典戏剧冲突结尾加上“光明的尾巴”的做法持批判的态度,但这种艺术形式也有其合理性。
D. 读者在阅读、欣赏戏剧《窦娥冤》的过程中,会深刻体验到怜悯、失望、无奈等情感,材料二认为,这些情感体验是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3. 下列选项,不能用作论据论证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构的一项是( )
A. 戏剧《长生殿》里李隆基被迫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却又在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奉天帝旨意永结夫妇。
B. 《桃花扇》中,侯方域和李香君经历了磨难后在南京栖霞山重逢,但一位道士的斥责让他们如梦初醒,最终一南一北修真学道去了。
C. 王国维指出:“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
D. 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被封建礼教禁锢,死后变成鬼,得到冥王开恩,准其生还,最终得以与柳梦梅团圆。
4. 材料画线句中“哀而不伤”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窦娥冤》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元杂剧中大团圆结构模式形成原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内存知己
黄裳
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
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
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
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
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
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
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
1983年2月9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年来”“几次”“都”等词相互呼应,暗示了巴金、曹禺二人关系匪浅。
B. 文章对三十年前“我”在巴金家遇见曹禺的回忆,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突出巴曹友谊的长久。
C. 曹禺的诚直、天真、坚韧,巴金的热忱,都是前辈文学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D. 文章开篇用“巴老”,接着用“巴金”,最后用“老人”,可见作者对巴金的敬重没有贯穿始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力”一词在文章第②⑤段都有出现,但意义不同;第⑤段的“活力”指坚韧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B. 第⑥段承上启下,“猜测”承接上文“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没有错”为下文写曹禺重新振作作铺垫。
C. “快乐”“有意思”“受到非比寻常感动”,反复写“我”听巴曹谈话的感受意在衬托巴曹交流的融洽。
D. 第⑦段画横线处的“打气”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鼓励”“鼓舞”,引号在这里表示特殊含义。
8.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有什么含义,并简要分析“终究”“推”两词的表达效果。
9. 文章以“海内存知己”作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三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赵不救魏A魏歃盟B于秦C是赵与强秦D为界也E地亦F且岁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此处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蔽,指屏障,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蔽”意思相同。
D. “而封田文”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的现状,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而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并和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_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 颔联写诗人人至壮年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
C. 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 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 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保定市十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下学期安徽高三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