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3-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也在,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化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也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热爱这座古城,但担心它未来的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 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借助影视作品营销城市的队伍中。

B. 文化是旅游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

C. 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都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

D.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B. 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 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D. 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4. 在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方面,潮州古城带给我们哪些经验?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 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小李的家乡应如何谋求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

李广田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都很好。但我又有一个奇怪念头: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我现在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不如平原坦坦荡荡;在山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似乎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的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的喜欢一洼水,如何喜欢一块石啊。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就如爱惜他们的金钱。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滋润,一旦大雨滂沱,更要乐得发狂。他们在深仅没膝的池塘里游水,他们在小小的水沟里放草船,他们从流水的车辙想象大河,又从稍稍宽大的水潦想象海洋。远山人带来小小的光滑石卵,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说那是从什么山里采来的,为几千万年的山水所冲洗,于是变得这么滑,这么圆,又这么好看。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们便望着那云彩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先生,你几时到我们那块平原上去看看呢:树木、村落,树木、村落,无边平野,尚有我们的祖先永息之荒冢累累。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他们就已领受了这份寂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菜蔬,各色花草,一切谷类。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花草、菜蔬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景,那是梦想,也是梦忆,他们仿佛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里并不广袤,然而住在这平原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垠。我们的祖先住在这里,与一个孤儿被舍弃在荒岛上无异。我们的祖先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天地。平原的人们用铣,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凿成了一道大川流。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你还必须知道,那时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既已有了河流,然而我们的祖先仍是觉得不够美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村东,我们的祖先又在村西起始第二件工程。他们用大车,用担子,用篮子,用布袋,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又把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曰北海。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高的土山,我们的祖先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携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自鱼鳖繁殖,萍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唉唉,说起来令人悲哀呢,我虽不曾像你的山水文章那样故作夸饰——因为平原的子孙谁都得承认这些事实,而且也乐意提起这些光荣——然而我却是对你说了一个大谎,因为这是一页历史,一个故事,这故事是永远写在平原之子的记忆里的。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依然当初。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也仍是那么平平无奇。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使后人相信呢。我忆起孩提之时,我跟随老祖父到我们的村西,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尘的一块岩石说:这就是老祖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低下的地方,指点说: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东也有一条低下的去处,当然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先生”写的山水文章“近于夸饰”,是因为他夸大了笔下山水的美丽,相比之下,自己故乡平原的风景更加动人。

B. 平原的远祖来到平原后“领受了这份寂寞”,意思是他们虽然感受到了平原的荒凉,但是也欣然适应和接受了这里的环境。

C. 作者讲完远祖曾经开山辟水后,又承认“说了一个大谎”,是说祖先创造的山水是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只残存了一点可能的痕迹。

D. 作者幼年时凭借故乡的石头和土地梦想远方,凸显出作者对远方高山长水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故乡无山无水的厌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行文上颇具巧思,将平原的现实和历史交错书写,使得文章思路曲折有致,摇曳多姿,与本文委婉流动的情感表达相适应。

B. 也许文中的“先生”并不确有其人,但以此带来的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增强了文章的抒情特质。

C. 本文有娓语闲谈式的生活化语言,也有典雅整饬的文学化语言,整体语言风格素朴恬淡,富含诗意,展现了作者自然醇厚的艺术追求。

D. 作者描绘故乡山水的方式,与那些“夸饰”的文章不同。他以真诚的姿态展示了故乡的悲欢喜忧,赋予文章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8. 作者在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处谈到“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从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是否做到了“诉说平原人的悲哀”?请结合全文说明你的理由。

9. 第②段写平原的子孙,多用“他们”;第④⑤段写平原的祖先,则多带“我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材料二:

元亮当晋未衰之时,漠无宦情。迨宋之既禅,其诗愤气火发,处处见之。志子春,咏荆轲,赞夷齐,是岂以一隐为避患计者哉?初为祭酒参军,继受彭泽令,不过贫仕三径之本怀,故卒辞之。使晋大用元亮,必不肯硁守松菊,置君父于膜外,自表名高,勋烈亦必有可观,何至种种深暮年之浩叹耶!然则元亮激昂负荷,正在晚岁诗心。以未尝立一日之朝,而抱匡复之愤思,痛肉食之误国,此其纯忠,所以独标千古,诗品迥莫与京也。若只与曹刘诸诗人絜声律高下,又曷足论哉?

(节选自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

材料三:

陶靖节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繇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孔子之于阳货,往拜其门,非屈于货,屈于礼也。君臣之义,上下之礼,性也,非但不可逃也,蔑礼失义而不尽其性,过岂小哉?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注】①宋高祖:指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此言出而B长C无礼者之傲D不揣而乐E称之F则斯G言H过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赴任,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就”意思不同。

B. 卒,终竟,与《孔雀东南飞》“供养卒大恩”中的“卒”意思相同。

C. 发,揭露,与《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的“发”意思不同。

D. 屈,屈从,与《苏武传》“屈节辱命”的“屈”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基于对生活境况的考量,向亲友们表达了想要出仕的想法,执事者听说以后就任命他担任彭泽县令。

B. 黄文焕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品格高迈,无人能比,但在声律层面如果和曹刘等人的诗作相比较,则尚有差距。

C. 王夫之认为,谨守君臣礼义出于每个人的本性,一旦蔑视君臣礼法,抛弃君臣大义就是犯了非常大的过错。

D. 王夫之以陶渊明辞官托辞为例,指出对于古人的言论不能只理解其词句的表层含义,还要领会其深层意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迨宋之既禅,其诗愤气火发,处处见之。

(2)居是官者必繇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

14. 对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黄文焕和王夫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送别刘子思

张孝祥

古屋丛祠,孤舟野渡,长年与客分携处。漠漠愁阴岭上云,萧萧别意溪边树。

我已北归,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歧路。须君早出瘴烟来,江南山色青无数。

【注】①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被贬至广西桂林,次年遭贬落职而放归。他北归之后,其友刘子思被贬。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三句,描绘了送别之地的荒僻冷落,渲染出离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

B. 上片后二句对仗工整,运用叠词,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C. 下片结尾两句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友人被贬之处有青山绿水聊以慰藉。

D. 全词起于景,结于景,移情入景,虚实相生,意境悠远,感情丰富而深沉。

16. 歧路”一词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何理解本词中的“歧路”?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成年后的李密孤苦无依的惨境,作为成语一直延用至今。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菜,是生长在云南大理洱海、茈碧湖等高原湖泊中的淡水植物,系水鳖科水车前属绿藻类多年生沉水植物,喜温暖,为我国所独有。白族民歌中常隐喻四处漂泊的人生大理海子无根草,不飘不落不生根,指的就是海菜。其实,海菜在洱海水面生长、漂浮,(甲),而是根扎于泥土中,茎叶随波摇曳飘荡,花朵露出水面吐露芳华,宛如水中精灵绽放。

(乙),只有在水质优良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才能生长良好,所以也是判断水质的试金石,被称为生态美食”“环保菜。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洱海的保护和治理,濒危的海菜重现盎然生机,洱海和周边水域水质持续向好。

在中国各地,海菜被制成了许多特色美食,特别是在大连和海南。海菜的烹饪方法   ①   ,可以凉拌、炒、煮汤等等。大连的海菜包子,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馅料,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海南的凉拌海菜则是另一种风味,清新爽口,让人   ②   。面对一盘香喷喷的海菜,好像阵阵海风扑面而来,那种感觉   ③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独门独户。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春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21. 分析画横线处“呀”字的作用。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自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而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无法目见耳闻的。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