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十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3-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古典诗词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典诗词,具有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了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古典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这种表达还富有审美意蕴。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容量,展现了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古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分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诗词总是可以激发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美的情愫。

诗词还能给予人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这位女子带着洒脱和豁达,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具有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古典诗词文化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先贤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古典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

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比如随着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果,中国人的月亮情结也被点燃。人们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有关明月的古典诗词,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家国之思,感受他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时代精神共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优秀古典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小学语文教育可以加大古典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

大众传媒能为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提供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古典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文化艺术领域,古典诗词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生命的不同时刻,古典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传承好诗词文化,注重与时俱进,让中华古典诗词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郦波《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2022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其中代表。

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优秀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做好优秀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让优秀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意义。

优秀古典诗词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其具有文辞、韵律之美,还在于其带给人们真切的情感体验。这也意味着,这份共情是助推古诗词传播的重要入口。《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取的少年”“出发等节目主题词,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优秀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

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传媒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期待看到更多节目在古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让优秀古典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文化传承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如何在内容至上、深挖内涵的前提下用好多种技术手段,准确生动地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是我们需要在传播实践中持续探讨的话题。希望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被应用到文化记忆赓续传播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廖祥忠《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作者在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才发现可以借助古典诗词来传达、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

B. 《中国诗词大会》曾以“花开四季”为主题来设置节目,容量很大,写花古典诗词原本就比写其他事物的古典诗词更多。

C. 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也要在转化、创新上有所作为,比如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

D. 数字技术和新的传媒环境为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但会削弱情感体验。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无比灿烂,古典诗词潜入我们的生命岁月,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传承好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先贤能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新时代我们可用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C. 优秀古典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些优秀古典诗词文化能与时代精神共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D. 优秀古典诗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能否做好优秀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决定着能否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古典诗词,具有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高三学生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积极投入备考中。

B. 某游客在登山过程中,面对蜿蜒的山路,他想起了李白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 某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欣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容面对生活。

D. 某党员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他用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激励自己。

4. 中华优秀古典诗词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而深受人们喜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传承中华优秀古典诗词的问题,观点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带着茉莉花儿来

扎西才让

杨恒有个写作梦想,他试图以诗歌这种文体来写他生活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桑多志》。动笔之际,却纠结于一个不得不反复思考的问题:到底该以哪个民族的身份来写这部诗歌版的地方志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得从杨恒的出身说起。杨恒是个混血儿。据父辈说,他们的先人,是明朝时从江淮那边来到青藏高原的汉人,而母族,则是桑多这边地地道道的藏人。杨恒明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得再次进入故纸堆中,翻寻深藏于史料中的往事,还原父族祖先来到桑多的足迹。想到就得做到,他行动了。

从地理位置来说,桑多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西汉时就纳入了祖国的版图。 民族间的对抗、交流与融合,成为这个地区长久的主题,衍生出千万个令人热血沸腾又唏嘘不已的故事。

先人是怎么来到桑多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杨恒把从史料里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记录在巴掌大的卡片上。仅仅一周时间,他就勾勒出了一条鲜明的轨迹:洪武十二年,即一三七九年,朱元璋认为疆域西部虽地广人稀,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要防患,战守可恃,是汉唐以来备边要地,不可虑小费而忘大虞,遂令军队就地驻防,实行屯田制。就这样,明王朝的部分精兵强将驻守桑多,成为守边护家的屯兵。有人将眷属从远天远地的原籍迁来桑多落户,有人摒弃门户之见,就地娶妻生子。他们成了明初桑多的第一批移民。屯田者战时为兵,平时务农,也守城,也耕种,也放牧,也打猎,也买卖。他们在向阳处建筑攻防兼具的土堡,将历年囤积的辎重和粮草集中于堡内,来防备突如其来的战争。于是数不清的土堡一一出现,和平时期,则成为守户居家、四世同堂的摇篮。那些战士,在边城寂然的岁月流逝中,化身为农民、牧人、猎户和商贾。而今,他们后裔的眉宇间,尚带着若隐若现的军人气息。

整理到这里时,杨恒心生感慨:历史过于遥远,但似乎凭借史料,也能看到先人的模糊的形貌。随后他就在史料中找到了先人和母族之间发生巨大冲突的尘封往事:洪武年初,桑多地区的西番十八族归顺明王朝。 多年后,受人蛊惑,又打算摆脱朝廷的统治,朱元璋派西平王沐英平乱。番人兵败,被迫迁徙到数百公里之外,沐英所率士兵占据了桑多,定居下来。 自此之后,来自江南应天府一带的士兵,和随部西迁的南京百姓,担负起落居山野河谷、垦荒种地、休养生息的使命。

杨恒继续在卡片上写道:此时的桑多,遍地荆棘,山林茂密,野兽豺狼出没其间。士兵们面临着两种威胁——严酷的气候和土著的偷袭。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杨恒找到了先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存的不易、居地的险恶,以及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使得士兵们不得不借助开国元勋的威名来镇守边塞。自十四世纪末开始,朱元璋麾下的十八位开国功臣,就被驻守在桑多的士卒尊封为十八路龙神。

杨恒惊讶地发现,这十八位将领大多数是汉人,少部分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这些不同民族的将军,在特定时期,不仅成为桑多人崇拜的英雄,还化身为呼风唤雨、护佑地方的神灵了。他郑重地在卡片上记下这么一句:十八位将领自被封神的那一刻起,就加入了桑多地区的神佛体系,享受着各个民族的共同供奉。

这些史料的发现,让杨恒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知道,自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唐朝就开创了藏汉可以通婚的先例。民国时期,桑多地区的土司为了平衡各种关系,迎娶不同民族的女子作为夫人。这种权术,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爱情与婚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民族平等、婚姻自由,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民族团结意识也深入人心。而在当下,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祖国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千百年来过着半农半牧生活的桑多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成果。一种想登上喜马拉雅山高歌的心情,促使杨恒情不自禁地写道:现在啊,仇恨被人深埋,大爱突然出现,草木枯荣之间,江水昼夜流淌,绕过雪山,遇到了更为广阔的大野。

他清楚,自己将不再纠结于用哪种民族的身份来写《桑多志》了。既然身体里流淌着不同民族的血液,思想上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那么在做学术研究时,视野应该更广阔,认知应该更深入,观点也应该更明晰。这样想着,他便情不自禁地哼起一首花儿: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茉莉花儿来。刚刚唱罢,就心知肚明:这来自南方的茉莉花儿,已经化为一缕乡愁,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恒的父族祖先是明朝时来自江淮的汉人,其母族是桑多的藏人,他准备还原父族祖先来到桑多的足迹,他倾向于以父族的身份创作《桑多志》。

B.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令军队就地驻防,部分士兵迁眷属来此或就地娶妻生子,成为明初桑多第一批移民,他们战时为兵,平时从事耕种、放牧等。

C. 朱元璋麾下的十八位开国功臣因为平定西番十八族叛乱且镇守桑多有功,所以被桑多人封为十八路龙神,他们享受着各个民族的共同供奉。

D. 爱国意识的觉醒让杨恒心情难平且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受多种文化熏陶,最后他哼起了“我带茉莉花儿来”,表明他对文化融合的认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能够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客观地呈现桑多地区的历史变迁。

B. 此时的桑多,遍地荆棘,山林茂密,野兽豺狼出没其间”,形象地描绘出桑多地区曾经的荒蛮,写出了桑多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

C. 十八路龙神”的封神故事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旨在表现桑多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且当地人民笃信封建迷信思想。

D. 文中将历史上桑多地区民族间的对抗与当下各民族的和谐共处进行对比,将过去桑多人半农半牧与如今享受现代化成果的生活进行对比。

8. 请简要概述杨恒创作《桑多志》前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文中使用了大量史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甫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客耒阳,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①上:唐肃宗。②陈涛斜:地名。③讦:攻讦,攻击。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宰相B试文章CD河西EF不拜G改右卫H率府胄曹参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开元”也是唐玄宗的年号,一位皇帝可拥有多个年号。

B. 会禄山乱”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会”词义相同。

C. 又以客董廷兰”与“以尔车来”(《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以”词义不同。

D. 甫乃厌余”中的“厌”与成语“学而不厌”中的“厌”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有才学,但考进士没考中,艰难地居住在长安。杜甫寻找机会向唐玄宗进献了三篇赋文,皇帝对这几篇赋文感到惊奇,让他待制集贤院。

B. 杜甫为被罢黜宰相的房琯向皇帝进言,受到了牵连。杜甫解释了为房琯说情的原因,皇帝因此赦免了杜甫的罪,但不再怎么采纳他的进言。

C. 杜甫流落到剑南,投靠严武。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上表朝廷任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去世,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再次漂泊。

D. 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喜欢议论天下大事,年轻时和李白齐名。杜甫的诗歌兼有古今之长,元稹称赞杜甫,韩愈在诗歌上推崇李白和杜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2)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14. 苏轼称“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杜甫有何出众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粒小松歌并序

李贺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注]①洪崖:古仙人。②州图:州县地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言交代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第一句描绘了小松的形态,枝干蜿蜒曲折。

B. 第三句中的“绿波”“浓光”,展现了松针在阳光照耀下的翠绿欲滴和光彩照人。

C. 第五句中的“州图”一般为官府所用,暗示了主人追求仕途发展,希望有所作为。

D.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也蕴含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6. 这首诗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擅长运用比喻来描摹事物,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杜鹃鸟在月夜里啼叫,描绘了蜀道空寂的环境,渲染了愁情。

2)何老师在讲述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引用了杜甫《哀江头》中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两句,它们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古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借用乐器及乐曲来表情达意。乐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涉足诗歌、戏剧、小说等多个领域,其成就    ①    ,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歌德的早期诗歌作品显示出了他对浪漫主义风格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创作风格逐渐转向了古典主义。歌德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涉足了哲学、科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的思想和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温暖,给人以信心,激励人们勇敢地前行。歌德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主选择自己的行动,并且应该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歌德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尊重,他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更加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歌德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歌德的作品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感受,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是    ②    的。歌德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努力追求,他认为通过    ③    的努力和自我发展,人们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和抱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歌德的思想和智慧给人以启迪、温暖、信心,激励人们勇敢地前行”,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和”与文中加点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歌德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

B. 他和大家讲述了十五六年前他在读大二期间与三位同学一起创业的坎坷经历。

C. 和大公司相比,这家小公司的管理更人性化,他愿意选择去这家小公司上班。

D. 不管你参加和不参加,明天的部门联席会议都将按时召开,会议议题不会更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那深邃的黑暗中闪烁着点点繁星,不禁会让人疑惑:   ①    ?天文学家和科学传播者菲尔·普莱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世纪之前,许多天文学家坚信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永远延伸。他们认为,星星就如同永恒的守护者,一直存在于浩瀚宇宙之中,从未改变。在这样的假设下,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悄然浮现。如果宇宙真的无限,那么无论我们望向何方,视线都应最终落在一颗恒星上,如此一来,天空理应被无尽的星光点亮,宛如白昼。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夜晚的天空依旧黑暗。1929年,埃德温·哈勃的一项重大发现震撼了科学界,他观测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这一发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彻底打破了以往的认知,也为大爆炸理论在后续几十年的蓬勃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而这一伟大的开端被确定在大约138亿年前,这意味着宇宙并非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在这个新的宇宙模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夜晚黑暗的天空。宇宙的膨胀如同一个巨大的拉伸器,使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也被逐渐拉伸,能量不断损失,产生了所谓的宇宙红移现象,导致遥远恒星的光线变得极其微弱,难以照亮整个夜空。同时,    ②    ,它们在燃料耗尽后便会走向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发光的恒星数量逐渐减少,宇宙的光芒也随之黯淡。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家钱学森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一条道走到黑也可能是一种固执,如果搞错了方向,就可能撞南墙

林语堂曾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保定市十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