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安徽高三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3-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姑且把诗人所要说的思想和情调叫做意境,把他所说出来的叫做语言。这两种成分本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剖。不过为说话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来说。诗的难懂在语言亦在意境。中国人向有言近旨远的说法。在言近旨远时,语言的易懂不能保障意境的易懂,陶渊明的诗可以为例。但是旨远有时可以言近,亦有时不可以言近。意境难,语言也往往因之而难,李贺和李商隐比元稹、白居易难懂,是同时在意境和语言两方面见出的。

语言可分义的组织和音的组织两点来说。前者属于文法,后者属于音韵学。义的组织大半取决于文法的惯例。这在每国语言里都根深蒂固,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写,都因习惯成为自然。诗人在大体上都得接受这个习惯,纵然在选字、配字两方面每人有每人的个性,总不至于把文法的基础完全放弃。所以诗在语言方面的难懂,起于义的组织者非常微细。纵然偶有困难,那也是读者可用努力征服的。

音的组织可就不然。这是情调思致所伴的生理变化的微妙痕迹。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这是诗的命脉。读一首好诗,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意味。不幸得很,诗的这个最重要的成分却也是最难的成分。大多数人对于声音的反应都非常迟钝。心理学家对于不能辨别红绿青黄的人有色盲一个名词可用,我想他们也应该造音聋一个名词,这是很需要的。我们大部分人多少都是音聋。这并非说对于一切诗都聋,只是对于某种音无感觉力。比如英国批评家约翰逊博士只喜欢听联韵诗,而不能欣赏弥尔顿的无韵五节格,便是音聋的好例。音聋有起于先天的,有起于种族差别的,也有起于习惯与修养的。中国人读外国诗,或是英国人读法国诗,无论修养如何深厚,在声音上总有一层隔阂。读惯旧诗的人一读诗就期待五七言的音的模型,对于本有音乐性的新诗总觉得不顺口不顺耳。这只是就粗浅的说。如说得更严密一点,每个诗人甚至于他的每一首诗,因为是一种特殊个性与特殊情趣的表现,都有他的特殊的声音节奏。这是自然流露,不必出诸有意造作,所以诗人自己也往往不能加以分析说明,甚至于有些诗人因没有意识到音乐性的存在而根本否认它的存在。诗的最难懂的——一般人所谓晦涩的——一部分就是它的声音节奏。现在一般谈诗的清楚与晦涩的人们根本就不提这一点,他们仿佛以为只要语言意义明白清楚了,诗也一定是明白清楚的。这似乎是没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摘编自朱光潜《谈晦涩》)

材料二:

著名美学家赫斯曾对文学文本的意义作过意思意味的区分。意思即作者写进文本并要借助文本加以传达的原意,而意味则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所认定的文本意义。赫斯所作的区分启发我们,与非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鉴赏,绝不仅仅只是从语义的理解到文本意思的把握这么简单。文学语言并不仅仅只是要完成一种单纯的语义传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的特殊运用,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情调和韵味,以引导读者在对语言的感受中体悟到某种特殊的意味。对诗歌这样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而言,尤其如此。诗歌的欣赏不能纯粹依靠语言的逻辑分析来完成,也不能单纯通过语义的准确理解来实现,原因也正在这里。所以,唐代司空图才会有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说法。

在语言中,除一些谐声字可以由声见义外,绝大多数语词的语音与词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它们的读音与意义无关。这是一个常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其他文本类型如科学文本中无关紧要的语音的组合,在文学文本中却是十分重要的,语音的精心组织仍然是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文本独特审美效果的重要构成层面。正如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所指出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我们可以补充说,从这个声音系列中再生出来的意义,正是需要我们去细心体味的情调韵致或者说意味。

那么,语音的巧妙组合何以能够再生出丰富隽永的意味呢?这和语音具有的调质有关。比如:委婉直率清越铿锵柔弱刚强局促豪放沉落飞扬和蔼暴躁徐缓迅疾,不只在意义上对立相反,而且从调质上来说,也有明显的反差。由于语音的长短、疾徐、高低、轻重与人的情感、情绪的运动节奏和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物理层面的声音,节奏的选择、组合等音律技巧的运用,也就能够通过调质形成一种特殊意味的暗示,并唤起某种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往往能营造出独特的情绪氛围,引导读者去体味文本特殊的情调韵致。

(摘编自《文学欣赏导引》)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诗言辞较为浅近,然而意旨深远,李贺和李商隐的诗通常意境和语言相对难懂。

B. 各国语言里文法都有其惯例,诗人选字和配字时虽然各具个性,但大体上仍须遵循该惯例。

C. 即便修养深厚的人读外国诗,在声音上也会有隔阂,可能是因为他的母语和外国语有差别。

D. 有些人认为一首诗清楚与晦涩是由语义决定的,所以他们否认诗歌存在音乐性。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同一文本而言,文本中的“意思”与“意味”虽有差别,但不大可能截然不同。

B. 阅读非文学文本时,人们一般可以通过准确理解字词、语句的语义,从而把握文本的“意思”。

C. 语音的组合对于文学文本非常重要,但是写作科学论文时,就无须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D. 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如有多个词语或句子可供选择,语音效果通常是作家的重要考量之一。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约翰逊博士不能欣赏弥尔顿的“无韵五节格”的例子,有助于理解“音聋”这个词。

B. 材料二多用引用论证法,引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观点,以使论证更为有力。

C.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地论述了语言问题。

D. 材料二运用“绝大多数”“往往”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注重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 请结合材料二,从“调质”方面分析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 在校园诗歌节上,你应邀就“诗歌语言”的问题进行发言。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拟写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公差(节选)[注]

[俄]契诃夫

侦讯官睡得不安稳。屋里热,不舒服,在睡梦中他觉得自己不是在达乌尼茨家里,不是躺在一张软和干净的床上,而是仍旧在地方自治局的小木房里,躺在一堆干草上,听着那些证人压低嗓门说话。他觉得列斯尼茨基好像就在近处,离他十五步远。①他在睡梦中又想起地方自治局的保险代理人,那个黑头发、白脸、穿着扑满灰尘的长筒靴的人……后来他梦见在田野上,在雪地里,列斯尼茨基和乡村警察洛沙津仿佛在肩并肩地走路,互相搀扶着,暴风雪在他们头上飞舞,风吹着他们的后背,他们一边走一边唱着:

我们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你们那儿温暖,你们那儿明亮,你们那儿舒适,我们却在严寒里,在暴风雪里,在深深的雪地里奔走……我们不曾有过安宁,不曾有过欢乐……我们肩负着我们和你们的生活的全部重担……呜——呜——呜!我们往前走,我们走啊走,走啊走……

雷仁醒了,在床上坐起来。多么混乱的噩梦啊!怎么会梦见保险代理人和乡村警察在一块儿呢?多么荒唐呀!这时候雷仁的心怦怦地跳着,他坐在床上,用两只手抱住头,觉得那个保险代理人和那个乡村警察在生活里确实有一种共同点。他们之间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然而有意义的、必要的联系,甚至在他们和达乌尼茨中间,在所有的人中间,在各式各样的人中间,也有这种联系。在生活里,甚至在最荒凉的穷乡僻壤,也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一切事情都充满一个共同的思想,一切事情都有同一个灵魂、同一个目标,要理解这一点,光是思考还不够,光是推断也不够,大概还需要有一种洞察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显然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把自己的生存看做偶然的人,才会认为那个不幸的、伤透了心的、自杀的、医师称之为神经衰弱患者的人和那个一生当中天天为人奔走的乡村警察,是偶然现象,是生活的片断;而把自己的生活看做整个有机体的一部分,并且理解这一点的人,则认为他们是这个神奇而合理的整体的一部分。雷仁这样想着,这是一个早已深藏在他心里的思想,只是现在才在他的意识里充分而清楚地显现出来罢了。

他躺下去,开始昏昏入睡;忽然,又梦见他们在一块儿走,唱着:

我们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我们承受生活中最深重的苦难和哀痛,而把轻快和欢乐留给你们,让你们在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可以冷静而头头是道地议论为什么我们受苦和死亡,为什么我们不像你们那么健康和满足。

他们歌唱的内容也是以前他想到过的,不过这个思想在他的头脑里不知怎的总是隐藏在别的思想背后,胆怯地闪现一下,好比大雾天气里远处的一个灯火。他感到他对这桩自杀案和那个农民的痛苦负有责任。这些人顺从自己的命运,承受生活中最沉重最黑暗的一切,而我们却熟视无睹,这是多么可怕呀!一方面对这些熟视无睹,一方面又巴望自己在幸福满足的人们当中过一种光明而热闹的生活,不断地渴望这样的生活,这就无异于渴望新的自杀案,渴望那些被劳动和烦恼压倒的人或者那些软弱而被抛弃的人一个个地自杀。关于他们,人们只有偶尔在晚饭桌上谈起,有的人心烦,有的人讥诮,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去帮助他们。……接着,又唱起来:

我们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

仿佛有个什么人用小锤子敲他的太阳穴似的

(有删改)

【注】保险代理人列斯尼茨基为生活所迫,在地方自治局的破烂小木房里开枪自杀了。侦讯官雷仁和医师斯达尔倩科在暴风雪中前往验尸,尸未验完,他们就到地主达乌尼茨宽敞、温暖、明亮的家中宿夜去了。乡村警察洛沙津是一个善良贫苦的老农民。

文本二:

致玛·符·基谢廖娃(节选)

人性并不完善,因此在世界上只看见正人君子反而是奇怪的。如果认为文学的职责就是要从许许多多坏人中发掘珍珠,那就是否定文学本身。文学之所以叫做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实,是无条件的老老实实的真实。如果用采取珍珠这种专门工作去缩小文艺的功用,这种做法对它来说会是致命性的,就好比您叫列维坦画树,但事先又吩咐他别画污秽的树皮和发黄的树叶一样。珍珠是好东西,这一点我同意,但是要知道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既然他已经干了起来,他就不应该打退堂鼓,因此不管他感到多么痛苦,他也该克服自己的洁癖,让生活中的肮脏事儿来玷污自己的想象……他同任何一个普通的通讯记者一样。如果一个通讯记者出于他自己的洁癖以及要使读者高兴的愿望,而只描写一些廉洁奉公的市长、道德高尚的太太和品行端正的铁路职员,那么您又会说些什么呢?

在化学家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干净的东西。文学家应当像化学家一样客观:他应当摒弃世俗的主观性,他应当懂得,粪堆在风景画中的作用很大,而凶恶的感情同善良的感情一样,它们也都是生活中所固有的。

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因而他们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应当服从外界的社会生活条件

如果听任个人观点随便处置文学作品,那么,文学的命运将会是可悲的,这是一。其次,没有一种警察会认为自己在文学事业上是内行。我同意:没有约束和棍棒是不行的,因为骗子手也会钻进文学界来。但是,对文学来说,不管您怎么想,您想不出一种比批评和作家本人的良心更好的警察来。不是吗?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想,可就是没有找出一个什么更好的东西来……

尊敬和忠实于您的安·契诃夫

1886929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淡化情节冲突,弱化外部事件,以主人公雷仁的梦境和内心独白为主,并通过雷仁的思考揭示社会问题。

B. 尽管外面风雪肆虐,达乌尼茨家中却很热,这种温度反差使得雷仁不舒服,虽然在舒适的床上也睡不安稳,噩梦连连。

C. 文本一中医师斯达尔倩科并未露面,但他称列斯尼茨基为“神经衰弱患者”,这句话突出他是一位专业的医生。

D. 从文本二中可以看出,契诃夫不赞成将作者个人的观点融入文学作品之中,他认为“文学家应当像化学家一样客观”。

7. 对文本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在刻画列斯尼茨基的形象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扑满灰尘的长筒靴”暗示了他为生活奔走的辛劳。

B. 句子②是雷仁梦中列斯尼茨基和洛沙津唱词的重要部分,在文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敢于迎难而上的决心。

C. 句子③形象地表达了雷仁做梦后难受的心情,句中的“小锤子”可视为列斯尼茨基和洛沙津唱词的喻体。

D. 句子④中的“应当服从外界的社会生活条件”,不是指文学家应屈服于现实,对社会的不公、黑暗采取隐忍甚至肯定的态度。

8. 乡村警察洛沙津”在选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文学家“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在契诃夫小说创作中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而祠之,礼也。由汉以来,牧守有惠政于民者,民或为立生祠。虽非先王之制,皆发于人之去思,亦不可废也。然年时浸远,人浸忘之。惟唐狄梁公为魏州刺史,属契丹寇河北,梁公省彻战守之备,抚绥凋敝之民,民安而虏自退,魏人祠之,至今血食。

熙宁初,河北水溢,地大震,官寺民居荡覆者大半。诏以淮南节度使、司徒兼侍中韩魏公为河北安抚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公既爱民如爱子,治民如治家,去其疾忘己之疾,闵其劳忘己之劳。未几,居者以安,流者以还,饥者以充,乏者以足。群心既和,岁则屡丰。在魏五年,徙判相州,魏人泣涕遮止,数日乃得去。魏人思公而不得见也,相与立祠于熙宁禅院,塑公像而事之。后二年,公薨于相州,魏人闻之,争奔走哭祠下,云合而雷动,连日乃稍息。自是,每岁公生及违世之日,皆来致祠作佛事,未尝少懈。

噫!公之德及一方,功施一时者,魏人固知之矣。至于德及海内,功施后世者,亦尝知之乎?公为宰相十年,当仁宗之末,英宗之初,朝廷多故,公临大节,处危疑,苟利国家,知无不为,若湍水之赴深壑,无所疑惮。故能光辅三后,大济艰难,使中外之人伂啜嬉游自若,曾无惊视倾听窃语之警,坐置天下于太宁,公之力也。呜呼!公与狄梁公皆有惠政于魏,故魏人祠之。然其为远近所尊慕,年时虽远而不毁,非有大功于社稷,为神祇所相佑,能如是乎?况梁公之功显,天下皆知之;魏公之功隐,天下或未能尽知也。然则魏公不又贤乎?宜其与梁公之祠并立于魏,享祀无穷。

公薨后九年魏人以状抵西京俾光为记将刻于石。窃惟梁公之二记,乃李邕、冯宿之文,光实何人,敢不自量?顾魏人之美意不可抑,又欲以其所未知者谂③之,故不敢辞。时元丰七年六月丙戌,涑水司马光记。

(节选自司马光《北京韩魏公祠堂记》)

【注】①狄梁公:狄仁杰,睿宗朝追封梁国公。任宰相时曾力劝武则天立其子李显为太子,为李唐王朝的再建奠定了基础。②韩魏公:韩琦,英宗朝封魏国公。③谂:知悉。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薨后A九年B魏人以状C抵西DE俾光FGH刻于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牧伯”一词也可指称州郡长官。

B. 和,和悦、和乐,与《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和”意思相同。

C. 苟,如果、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苟有能反是者”的“苟”意思不相同。

D. 为神祇所相佑”与《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的“相”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制中有为去世的有功者立祠祭祀,但现实中也存在立生祠之事。唐代狄仁杰对魏州百姓有大恩,因此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直到宋代还在祭祀他。

B. 韩琦在相州任上去世,魏州百姓得知噩耗后悲痛不已,接连数日到熙宁禅院魏公祠中痛哭。自此以后,魏州百姓每年在魏公的生日和忌日都来祠中为他礼佛。

C. 狄仁杰与韩琦同受魏州人的祭祀,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狄仁杰更加贤明,且功劳明显,众人皆知,韩琦功劳隐晦,世人未必都知道。

D. 司马光自谦不敢为魏公祠堂作记,但是不能拂逆魏州人好意,他也想借此机会,让他们知晓韩琦隐晦不彰的功劳,所以没有推辞,写了这篇祠记。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非先王之制,皆发于人之去思,亦不可废也。

2)在魏五年,徙判相州,魏人泣涕遮止,数日乃得去。

14. 宋人吕中评价韩琦德才兼备,文中韩魏公的哪些事迹可以体现?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其五)

陆游

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

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

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

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

【注】①庆元四年(1198)夏,作于故乡越州山阴。②定军山:在今陕西省沔县西南。山下有诸葛亮陵墓及庙宇。③河潼:黄河与潼关。④管乐:春秋时名相管仲和战国时名将乐毅的合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中相”指诸葛亮,他曾在隆中高卧。叠词“凛凛”突出了其威严之状。

B. 首联次句写诸葛亮病逝于军中,“遂”是竟然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痛惜的心情。

C. 颔联描写诗人当下所见景象,《出师表》上布满尘埃,定军山中草木丛生。

D. 颈联时空对举,下句将诸葛亮与“管乐”并列,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16.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说,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来理解诗歌。请据此谈谈你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指出了诚恳与谦虚的重要作用。

2)在《燕歌行并序》中,高适以深秋枯草、黄昏落日渲染悲剧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宋诗词中有很多写到管乐器(如箫、笛)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摘了眼镜后,听力下降相关词条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近视星人在评论区称,自己不戴眼镜时,确实有时会既看不清也听不清

视觉真的会影响听觉吗?专家告诉我们,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系统(甲),各个感官系统并非弧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在经过动态、复杂的整和分析处理后,大脑最终形成对事务的全面感知。

专家介绍,人们在交流时,眼睛能看到对方的体态、表情、口型等,这些视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近视者摘掉眼镜后,视觉系统接收信息的能力减弱,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看清。这时,大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视觉系统,(乙),所以会出现听力打折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只是短期的,不代表听力真的下降,我们不必过分担忧。随着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大脑会重新分配注意力给听觉系统,以帮助人们听清外部声音。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口型”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山                                 B. 崔嵬                                              C. 地震                                              D. 飞禽

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打折”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22. 生活中,人们发现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往往格外敏锐,请结合文中信息简要解释这一现象。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不得也急不得;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内蒙古一湖两海污染防治,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成事之道。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安徽高三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