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 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 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 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 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越是要有坚定的文化 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 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
(摘编自2022 年 7 月 7《人民日报》,蔡文成(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成功塑 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 1961 年的《小蝌蚪找妈妈》 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 ”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 形象,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 气韵生动 ”留下最初的注脚。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旨在说明形象表 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的民族风格表现为浓重、 绚丽的格调。在山川、石头、草木等景物以及宫殿建筑的造型设计上,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 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 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这些 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美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的原则。以历史反观当下, 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象,以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涵养人,仍是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 宝贵经验。
在今天,动画电影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承载的价值观念。呈现与表达价值观念,是典型形象塑造 的 目的。近年来,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赓续传统,从传统题材中寻找素材,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创造 出贴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表达方式。这既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 从上世纪的《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形象内涵也 被赋予新价值、新理解和新呈现。
(摘编自2022 年 6 月 2 日《人民日报》,饶曙光《中国动面: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
材料三:
近些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 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 出圈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从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 活化 ”文化经典 的重要方式。《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 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 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 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 ”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 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 ”方式。一些节目“解码 ”文化基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 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家宝藏》通过“ 国宝 ”的“前世今生 ”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文化类节目在进入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场 域后,也尝试以更具“ 网感 ”的表达方式阐释传播传统文化。然而,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 侃、玩“梗 ”、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 如何既能适应网络文化审美特征,又在创新表达方式中坚守传统文化根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圈层化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 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舞千年》就是跨圈传播的产物。该 节目追求的国风表达和审美旨趣与当下古风圈、汉服圈高度契合,以精准的圈层定位,成功吸引互 联网年轻受众的注意。同时,节目也通过挖掘古凤视觉符号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小众文 化进行大众化转译,从而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跨圈层运作的关键还在于借助圈层 粉丝赋能,提升节目的传播力。《舞千年》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设置互动活 动号召不同文化身份的网友录制节目“反应视频 ”,以他们的二次创作打通圈层壁垒,激发更多年 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 世代 ”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 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 传播路径。
(摘编自2022 年 7 月 3 日《光明日报》,马立、周星《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 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既立足自身、薪火相传,又汲取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中守护我们的优秀 传统文化。
B .《小蝌蚪找妈妈》形象地诠释了画家谢赫“气韵生动”的观点,体现了传统美学对中国动画的 深远影响。
C .《舞千年》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重现古人生活图景,节目感染力 大大提升。
D .文化类节目可以通过精准的圈层定位、挖掘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设置互动活动等策略实 现突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二中动画电影塑造典型形象的做法,有力地印证了材料一中关于立足传统文化、与时俱 进的阐述。
B .近年来孙悟空、哪吒的形象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对高层次审美意象的追求,更是对科技进步 的有力促进。
C .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先贤自述、经典内容再现、跨时空对话有机结合,可谓叙 事视角多元。
D .文化类节目如果过度追求趣味性、高流量,就可能会消解文化的深度和意蕴,难以坚守传统 文化根脉。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 .1979 年版的《哪吒闹海》中,著名画家张仃设计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脱俗气质, 又有了“人”的生活气息。
B .《新神榜:杨戬》中二郎神杨戬,一反所向披靡、震天撼地的英勇神将形象,随着故事的进 展,奋起抗争,显示了向真向善的追求。
C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融通了时代元素与创作理念,塑造出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强化了经典原型充满战斗意志的特征。
D .《白蛇:缘起》在借鉴经典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讲述许仙与白蛇的前世传奇,传达 出现实中“亲、友、爱”的价值观念。
4 .论证是思维的核心环节,论证的严密性也是论述类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4 分)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当代文化产品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梁 衡
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 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 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 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 家“ 穷则独善其身 ”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 兼济天下 ”,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
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几多 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 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 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 ”。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 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 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 ”,“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 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 ”。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 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 营种树的情景。
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 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 ”。到他离开 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 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 公绿柳之路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 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 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 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 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 ”,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 定期向社会开放。
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 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 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 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 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 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 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 左公所植 ”。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 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 棠门 ”,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 1945 年初版于重庆, 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 1984 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 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 ”,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 极“左 ”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 树的湖南人。
⑧岁月无情,从 1871 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 树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 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 而 1998 年 8 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 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 1998 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
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 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 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 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 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 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 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 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文本二:
①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 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
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 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 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 以史明思 ”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 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B. 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 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
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史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 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 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 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
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 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 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
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 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
8.文本一在选材上体现了文本二中的“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 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 ”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的叙事艺术。(4 分)
9.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 ·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 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 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既 A 来 B 之 C 则 D 安 E 之 F 今 G 由 H 与 I 求 J 也 K 相 L 夫 M 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社稷,“社 ”指谷神,“稷 ”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 ”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 .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 ”,又称“屏 ”。这里比喻内部。成语“祸起萧墙 ” 即出于此。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 ”,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 ”,是指
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 人 ”的政治思想。
B .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 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 ”既有子路“率尔而对 ”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 ”置于“勇 ” 后的原因。
D .《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 人不倦的一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4 分)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4 分)
14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 日暮长江空自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 ”,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苏子与客任凭小船儿 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越过苍茫万顷江面的情景。
(2)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写出作者孤单无依靠地独 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凄凉情景。
(3)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可以发现,望月怀远,将情感投射给明亮的月光,这是古诗中常见的诗意 表达,如:“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长大的青年一代,“Z 世代”被称为“ 网络原住民” 。在网络空间里,人们 对“得 Z 世代者得天下”这句话不再陌生,可谓 ① 。那么,重大主题主线报道如何“ 圈粉”青年?怎样推动“Z 世代”健康成长?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什么?4 月 21 日,“青春律动 ·Z 世代网络空间新表达”平行论坛在南京举行。和其他群体标签不同,“Z 世代”所勾勒描绘出的 青春画像,其内涵超出远远字面上的理解。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追捧二次元动漫,也愿意给《觉 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大剧点赞;他们时不时在朋友圈发出“ 心灵鸡汤” 式的感悟,也踊跃在 全国两会的网民建言活动栏目里写下自己的 ② , 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对现象的剖析不 仅正确,而且深刻透彻……不管从何种角度去界定“Z 世代” ,有一点很明确,他们将担当着未来网 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生态文明建设重任,起着 ③ 的作用。这提醒着网络空间要去关注年 轻群体,去关爱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表达、展示他们的才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下面是《中国教育报》的报徽。请写出该报徽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 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 ”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 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 日肥 ”“过年肥 ”,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 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 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 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 18.5~23.9 ,如果 低于 18.5 ,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 23.9 ,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 ”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 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 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 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 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 ”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A.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 ”演讲比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2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校际联考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