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堪称现代全球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历史性成就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不懈努力,更深刻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魅力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探索与实践中,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得益于“两个结合”的核心理念。对此,许多人心中存在这样一个难解的疑惑:源起于西欧的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既没有在其源发地成为主流思想,也没有在苏联得到健康的延续发展,反而是在与西方社会文化存在根本异质性的东方大地生根发芽,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②众所周知,自“西学东渐”始,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思想运动,与其在西方世界的接受与传播状况基本相似,然而后续发展路向却是分道扬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中国也因此走上一条按照马克思主义理想进行实践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造的现代化道路;而在西欧美洲等地,马克思主义却逐渐演变为一种边缘化的、左翼的、非建构性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西方世界如此,对比苏联70年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实践中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个结合”,而不是所谓广为流传的“救亡压倒启蒙”论。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下,这是基于西方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想的说法,相关的概念内容与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存在显著的文化区隔。换言之,同样的思想对西方是“启蒙”,对东方的中国则很可能不是,因为社会大众接受教育的水平与历史文化条件不同,对于西方世界而言属于同质文化内部的革新换代的思潮传入中国则有不同的表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都昙花一现或隐退到边缘,而唯有马克思主义成功占据主导地位。对此,我们需从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历史辩证法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对一定社会存在的作用首先还是取决于社会存在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独特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存在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中国等东方社会设计的,因而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充分证明“中国化”的成功,即“结合”的成功;而且,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进行这样的历史辩证分析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如何“结合”的内在机制作出深刻阐释。
③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其在西方、苏联等其他地方的传播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现实结果,追根溯源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这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扎根与生长发展的过程,就是结合中国国情并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其要点是“中国化”,即本地化。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过程,就是基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实际进行创造性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而“时代化”就是根据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创造性阐释马克思主义,并运用于实践。作为百年历程的理论结果,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符合中国具体历史文化与实际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了中国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
(摘编自2024年12月4日《岭南学刊》刘华初《“两个结合”的历史辩证法与方法论启示》)
材料二:
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②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③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例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国家或少数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是一个新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不正确,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去检验,只有帝国主义时代的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实践,才能证明列宁这个学说是真理。
(摘编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绩,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理念。
B.虽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没得到健康的延续发展,但在我国落地扎根后,最终发展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C.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说法是真理。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度概括了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真理,是批判修正主义的利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主导意识形态,在西方世界却逐渐被边缘化,说明中国较西方世界更具先进性。
B.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之所以昙花一现或隐退到边缘,与中国独特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存在需要有关。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
D.只有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并从研究所得的实践经验出发,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
3.下列选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无关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B.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C.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深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1977年2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
4.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请简要分析这两则材料是如何引入虚拟论敌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4分)
5.材料一第②段谈到了“救亡压倒启蒙”论,该观点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民族危机和救亡任务的重要性超过了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该观点的提出者李泽厚认为,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启蒙运动让位于爱国救亡。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作者反驳该论点的角度有哪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①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②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③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④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室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
⑤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
⑥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⑦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⑧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⑨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⑩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⑪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⑫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北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舅舅家的“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说明“我”小时候就懂得了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也开始明白了喝酒的真谛。
B. “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记忆深刻,虽然只是年少轻狂的举动,但是值得回忆和留恋。
C. “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恶俗,表现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
D. 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理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
B. 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C. 文章语言生动,如“醍醐灌顶”,生动形象,体现了“我”看到前辈作家陆文夫孤独喝酒时,受到极大启发,懂得这是一种安静与享受。
D. 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8. 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管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有删改)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柯A之会B桓公欲背C曹沫之约D管仲E因而信之F诸侯G由是归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齿,“没”,尽、终,“齿”指年龄,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的意义相同。
B.区区,小,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的意义各不相同。
C.度,法度、制度,与《离骚》中“竞周容以为度”的“度”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小,小看、轻视,与《鸿门宴》中“此志不在小”的“小”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因为管仲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为自己聚敛财富,又不知节俭,甚至还有僭越的行为,这些都与孔子重视的“礼”相悖。
B. 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宪问》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但当被问及管仲时,孔子只说虽然管仲夺取了伯氏的封地,却能让伯氏对他没有怨言,此处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春秋战国门·屈原
唐·周昙①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屈原
近现代·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②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注】①周昙,唐末诗人,曾为国子直讲,以创作咏史诗而闻名。②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周诗“江上流人真浪死”中的“江上流人”指的是屈原,这句诗写他被放逐江上,白白死去的命运。
B.周诗风格独特,直陈史事,品评得失,总结教训以裨补当代,这在忧患深重的晚唐具有深远的意义。
C.毛诗第一句中的“赋”,指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文体。
D.毛诗中的“杀人刀” 喻指屈原的《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前两句间接称颂了屈原的人品和诗品。
16.这两首诗歌都是关于屈原的咏史诗,在表现手法、表达情感上还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写女子婚后整日操劳、被虐待的境遇,兄弟不了解她的遭遇,还讥笑她。这种情况下,女子只能“ , ”
(2)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两句,将扬州城昔日长街繁华的景象与今日野草丛生的景象进行对比,表达痛惜之情。
(3)“杜鹃(子规)”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如“ ”(李白《蜀道难》)、“ ”(李商隐《锦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 题。
很多人在晒完太阳后不仅有放松的感觉,还会感觉疲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晒完太阳后感觉疲倦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就是脱水。①待在户外的高温环境中会导致身体通过出汗而迅速失去水分。②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脱水也会显著影响身体的能量水平,③导致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情绪改变。④由于身体依靠水来调节体温和支持关键的生理功能,⑤因此当体内含水量不足时,就会出现懒散。
体温调节是晒太阳后感觉疲劳的另一个原因。当你暴露在阳光的高温下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努力降温,并将更多的血液循环到皮肤表面。由于这个过程耗费了能量,因而会让人感觉疲倦。即使你没锻炼身体,晒太阳也会迫使身体使用额外的能量。在炎热环境中待的时间越长,身体工作起来就越费劲,这就解释了在海滩上放松晒太阳一整天反而让人感到疲惫的原因。
紫外线不仅影响皮肤,而且影响能量水平。当身体试图修复紫外线造成的损失时,就会引发免疫反应。即使没有明显的晒伤,身体依然要消耗能量来应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阳光照射引起的免疫反应会让人感觉疲劳。另外,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 甲 ),褪黑素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睡眠,这就导致了瞌睡感。
身体的昼夜节律(或称生物钟)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而阳光对生物钟的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A 暴露在阳光下通常会通过增加血清素来促进清醒, B 长时间晒太阳会扰乱昼夜节律,干扰身体保持清醒的自然信号, C 引发疲劳感。 D ,晒太阳要避开中午到下午3点阳光最强的这段时间。
晒太阳会造成身体出汗,从而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电解质,钾、钠、镁等营养物质对肌肉功能和能量生成至关重要,当( 乙 ),耐力也会降低。如果没充分补充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全身无力的症状。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生物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及时雨 B.闪光点 C.东道主 D.耳报神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4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体温调节”,有人认为应该是“调节体温”,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分)
小得圆满,不求盈溢,胜于万全,这很能引起现在追求松弛感的人们的共鸣。但乐小满而不求盈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校际联考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