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悬疑剧以悬念为核心特征,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紧张刺激的节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但随着这一类型作品的饱和,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表现疲软,单靠破解一桩离奇案件已经很难吸引观众。近年来,许多悬疑剧中加入了爱情、喜剧、家庭伦理等因素,以此来丰富剧情看点,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
在悬疑剧进行类型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悬疑+爱情、悬疑+喜剧、悬疑+家庭等创新路径,其中“悬疑+少年成长”这一类型,犹如一匹杀出重围的黑马,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也给新悬疑剧作开辟了一条叙事创意的新思路。从2021年的《隐秘的角落》到2022年的《回来的女儿》,再到今年播出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少年叙事”逐渐由题材演交为一种类型。
有别于以往以成年人为主导情节走向的绝对主角,少年视角不仅全面介入案件始终,更成为了撬动犯罪事实浮出水面的关键因素。从《隐秘的角落》中无意间目睹嫌疑人作案经过的三位少年朱朝阳、严良、普普,到《回来的女儿》中只身从孤儿院逃离苦苦追踪闺蜜去向最终发现真相的陈佑希,再到《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意外卷入案件的小七,他们都通过不同角色共同扮演着“新侦察者”这一形象,即少年们既参与了犯罪事实的发现、追踪、斡旋,又最终辅助侦破了案件,为悬疑剧故事生发、情节衍生拓展了空间。
如果说电视剧《回来的女儿》缺乏对少年的内在关照,使得作品立意略显空洞,《隐秘的角落》《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则巧妙的置入了少年成长的叙事线,与现实家庭教育紧密连接。审视家庭语境中的各种教育病点,甚至触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隐秘心理。《隐秘的角落》讲述了三位无意中卷入谋杀案的少年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三个孩子都没有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因此都有一些心理创伤。《看不见影子的少年》通过描述一桩少年失踪案件,刻画了不同家庭的孩子的成长问题。三部电视剧都将目光对准青少年成长和家庭关系上,深刻探讨青少年这一群体在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以身犯险时的心理状态。
这些剧作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多条线索并行,将悬疑氛围拉满,增加了剧情的层次感和悬疑感,让观众在层层的转丝剥茧中获得解谜的快感。《隐秘的角落》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也因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而具有了不同的可能性和答案,同时也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丰满。《回来的女儿》以倒序和插叙的手法来结构整个故事,剧情在不同时空的来回切换中被推动,在不同线索的交叠中完整地勾勒出人物关系以及案件全貌。《看不见影子的少年》采用多线叙事手法,剧中边杰、杜一、金燕都有各自的成长线,侦破案件的同时也还原了少年们的成长过程,如此,观众才能够真正看清“417”案件的全貌。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革新,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同时使得剧中人物在不同的视角和线索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摆脱了扁平化的人物形象。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叙事体系也为犯罪悬疑剧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类型。当然,悬疑+少年这一类型剧还在探索与发展阶段,也出现了套路化、雷同化的情节与人物等问题。但是、作为新种类的悬疑剧,还是要靠悬疑站稳脚跟、守住阵地,言说少年只是向着青春与成长的命题寻求新的生长空间以突破陈旧套路,而不是两种类型模式的简单拼接。因此,避开既有人物关系模式,深入现实生活、发掘新型的人物关系、人性的新问题才是“悬疑+少年”这一类型不断发展的进阶之道。
(张仕稳《言说少年:悬疑剧呈现出新的表达方式》)
材料二
《微暗之火》集中叙述了刑警林方路回到故乡清水镇派出所历练,侦破南雅丈夫徐毅被杀一案的全过程。透过这桩扑朔迷离的案件,该剧揭露了小镇“熟人社会”之下盘根错节的关系、用既具有诗意又跌宕起伏的剧情构成全剧鲜明独特的叙事特色,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剧热情,并表达出多重深刻寓意。
该剧对叙事方式进行了结构性创新,即破案过程并不采用平铺直叙的“交待线索—揭开谜底”方式,而是以多个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陈述,“拼凑”起对案件真相的拼图。这一破案方式本身就带有迷惑性,观众可能要和破案者一样对当事人的表达进行判断和区分,因而也具有一定的观剧门槛。同时,剧中还加入了倒叙、播叙等多种手段,对当事人南雅的一生以及周遭人等的经历进行了“回看”。
该剧叙事方面的创新体现在充分利用了两重时空叙事的分割和重构:第一重是主人公周洛从大学退学后回到小镇复读的当前时空,另一重则是南雅和林方路高中时期的回忆时空。剧集有意识地安排悬念、闪回和推导等镜头组合,使当前时空与回忆时空形成了跨时空对话和交融的关系。通过两重时空叙事,该剧不仅揭开了案件的真相,更呈现出了当代个体的欲望及其对社会造成的连锁反应。全剧以南雅为中心、营造出了一个圆心型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结构、她所遭遇的一切像“杠杆”一样产生连锁效应,形塑了整个小镇的社会风气。清水镇上那些看似公正无辜的人们对南雅的无端诬蔑和指责组成的“街谈巷议”,正是干扰南雅与小镇上其他人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由此,该剧表达出了对于人性的反思以及建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强烈诉求。
讲故事也好,谈人性也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该剧主要角色特征鲜明:最引人瞩目的女主人公南雅,既美丽、善良,又坚韧、孤傲。而周洛在被南雅吸引之后,显示出潜在本质上的纯真、善良,以及为爱牺牲的决心。刑警林方路敏锐、善感又世故,他为了自己的前程违心回到家乡小镇历练,与周洛为了帮助深爱的人放弃自己的前途形成强烈的反差。
为了让人物更加立体,该剧还别出心裁地以诗歌穿针引线,层层深入剧中角色的精神世界,铺设大量的悬念和伏笔。例如周洛对南雅的情感萌生就受到诗歌的影响。那本留有南雅借书记录的诗集,汇集了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菲利普·拉金等人的作品,诗句中燃烧的情感令周洛吃惊和震撼,于是他跟随这些诗歌,一步步走进了南雅的内心。刑警林方路,也曾在夜晚坐在台阶上阅读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提升了作品的美学境界。
该剧还具备心理剧的鲜明特点:由刑警林方路的心理分析和推导来揭示案件真相,在此过程中刻画出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追踪其微妙、细腻的神态变化以及无意识的心理根源。例如案件侦破后期最关键的一步,是林方路根据自己对周洛、南雅二人的心理推导,用计“诈”出真相。剧中林方路在河边两次将火柴点亮的细节,似乎也象征着他运用心理学知识。从幽暗中洞悉案件真相的意图。
正是由于这种层层深入的心理推导过程。该剧的片名“微暗之火”释放出了多重深刻寓意:第一,在看似流光溢彩的小镇千禧夜里,埋藏着凶案的暗流:第二,在看似幸福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人性的欲望和恶意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潜流;第三,作为办案人员的林方路,内心深处的记忆和信念在推动他寻找真相;第四,在看似晦暗的人性挖掘过程中蕴蓄着通向光明的希望。片头“微暗之火”字样出现时,由粉色向黑色,再到红色的色彩变换,正是上述多重寓意的暗喻。
近年来,国产剧艺术水平稳步提升,精品化趋势日益显著,在叙事文本、创作理念、审美取向等维度呈现出电影级质感。《微暗之火》可视为悬疑剧创作中寻求创新并取得进步的重要成果。
(王一川《〈微暗之火〉:双重时空叙事的创新表达》,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托悬念、情节、节奏等因素,悬疑剧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也产生了作品饱 和、同质化严重、市场表现疲软等现象。
B.《隐秘的角落》《回来的女儿》《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三部剧作虽无内在关联、立意单薄,但因置入少年视角而别具一格。
C、悬疑剧《微暗之火》以刑警林方路侦破南雅丈夫徐毅被杀一案为视角,用跌宕起伏且有诗意的剧情演绎出独特的叙事特色。
D.《微暗之火》铺设的悬念和伏笔,以诗歌引线深入剧中人精神世界,以心理分析和推导揭示人物内心等都具有独特审美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情、喜剧、家庭伦理等因素的加入、使得悬疑+爱情、悬疑+喜剧、悬疑+家庭等创新路径给悬疑剧开辟出了一条新思路。
B.少年在悬疑剧“少年叙事”中,以不同角色扮演新侦察者形象,既参与案件发现、追踪、斡旋过程,也辅助侦破案件。
C.《微暗之火》采用多个当事人主观陈述“拼凑”案件真相的拼图方式,使观众必须沉浸式地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判断区分。
D.《微暗之火》以两重时空叙事的分割和重构呈现出叙事上的创新,而对南雅、周洛和林方路的人物塑造,更是角色特征鲜明。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微暗之火”的叙事创新的一项是(3分)
A.《微暗之火》没有采用“交待线索一揭开谜底”的叙事结构,并以倒叙、插叙等方式对南雅等人的经历进行“回看”。
B.剧集以悬念、闪回和推导等镜头组合的方式,形成当前时空与回忆时空的对话与交融关系,揭开真相,凸显剧作主旨。
C.剧作叙事上还擅长心理刻画,以林方路夜读《恋情的终结》的细节,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提升了剧作的美学境界。
D.“微暗之火”的片头颜色呈现由粉色到黑色再到红色的变化,表达了剧作于晦暗的人性挖掘过程中隐藏着通向光明希望的寓意。
4.阅读材料一、简要回答“少年叙事”模式的叙事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两则材料均以“悬疑剧”为主题,请比较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有何差异?(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旷野的耳语
籽落
①与我上班的地方相邻,有一片旷野。这些年,我已经习惯了每隔几天去那里走一
走。
②我是一名警察。警龄:十年;工作地点:监狱。你不必讶异。对于一个工作如此封闭、单调又繁复,目之所及都是栅栏、电网的人来说,一片旷野的出现是值得感恩的。
③单位东接高速公路,往西走三公里就是公园和城市,它们一个通往时尚、繁华、生存、社交,一个用来满足我的远行。以我每天上班的民警办公楼为圆心,往北方向的半径分别是:高墙、服刑人员改造场所、高墙、旷野:往南的半径分别经过:民警备勤房、家属区住宅、场区外的家属菜地、村庄、旷野。工作解决了我的稻粱谋,承载了我于社会的担当;而旷野盛放的,是那些在人群中的欲说还休,静谧的治疗与修复。
④亲爱的旷野,每当这个世界露出它粗暴、狰狞,或者模棱两可的面目时,总是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替我和现实拉开一段适宜的距离,为我梳理凌乱,怀柔炊烟一般袅袅升腾的哀伤。
⑤旷野深处究竟有什么呢?三小片野松林;一大片野草与杂芒错织的原野;几块百来平方米的池塘;几十亩不规则的稻田;数百畦大大小小的菜地;无数条土马路、蛇形小道以及田埂。
⑥稻田像一口口炖锅,从一片漠漠平滑的绿渐渐煮沸为一湖金黄;草丛间轻摆一小截腐木、瓢虫家族一厘厘行进,耗费秋日暖阳;芒草反射层层阳光通往远方,一头小牛崽在璀璨中满地撒欢儿;“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蓝天倒映池水,水面上几只灰鸭子,如在天空中凌波微步:村庄里,不断有人建红墙琉璃瓦的小高楼,另外一些数十数百年的老房子,因无人打理变得破败,在岁月吹拂中渐渐剥落,长满野蕨和青苔;一蓬蓬不知名的花朵如粉白炸弹,蜜蜂军团一群群进袭,将其引爆。一只白色小柴火路过,竖起耳朵,半晌未发出一声吠叫。断壁颓垣处,乱花迷眼:蓟、臭牡丹、母菊、白檀、野蔷薇,乃至数不清的无名之辈,到了属于它们的季节,都在拼尽全力地绽放。……
⑦我像是一个行旅者,又像是一个归乡人,总是轻易地激动,感怀,目瞪口呆。时间开始行走得缓慢,让人渐渐回到一种肉身的、温润的状态,像一个恢复喘息的孩子。
⑧生活并非历历分明,不会因为遇见一个好人、一件好事就一劳永逸。它布满了细节和褶皱,枝条横生。糟糕的是,在不短的时间里,我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厌倦,甚至叛逃的念头。
⑨谁不曾梦想着成为生活的英雄?而我的工作呢?即使在兄弟队伍中,与电视镜头里公安民警惊心动魄的抓捕、法官扣人心弦的审判相比,我们注定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封闭、枯燥、高危和寂寞。
⑩不堪重负的时候,我只有旷野。
⑪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傍晚,我带着一群孩子在监狱大门外的空地上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院子里,几乎同时,墙内响起一阵整齐的踏步和嘹亮的歌声。那一刻,我抬头看见明月高悬,清寂不语。我忽然想,在所有宏大叙事、神秘猜测和人们暧昧的言语背面和无处不在的栅栏内部,他们终归要把日子过回日常。没错,月光同样照耀在这里。清风的吹拂如是,花朵的盛开如是。
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适应了一名监狱警察的角色和节奏。当真的有机会离开的时候,竟有了些不舍。是的,罪恶与拯救,自由与束缚每天都近在咫尺地上演。我发现,我守着一座黑漆漆的宝藏。
⑬我关注的是,面对这一大群特殊的“病人”,直面他们人生阴郁的底色和改造的日常。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才能在平常中传递威严?贪嗔与理智对峙,慈悲与法度平衡,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内心力量,才能让光源充沛?
⑭旷野,从万古洪荒中铺展而来,历经了朝朝代代的兴衰,被烈日炙烤,被风雨暴注,被野火焚烧:今日依旧将怀抱无限敞开着,生生不息。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这颗星球上始终留有一片片旷野,拽住时间的脚步,让生命接受天道人心的审问。
⑮旷野中的人,如果有幸可以生出一种新的视角——跳跃一具肉体,一层关系,一段历史,一颗星球,回归一个最朴素的命题:秩序。秩序存在人的心里。在追逐唯美和轻盈的时刻里,总还需要有那么一些人,逆流而上.把崇高和严肃这样老掉牙的字眼刻在心上,践履躬行。
⑯我终于明白,比获得多少更值得借鉴的,是我们能以多少良知、怜悯和魄力来填充自己的生命。
⑰忽又想起了小时候,那个扎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每一年的四月,她都要行经很长的一段原野走到外公家。大人们在前面走,地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像是放飞的鸟儿,一会儿把枯枝折断,将鼻子贴近深嗅它的芬芳,一会儿为出岫的一朵白云心旌荡漾。童年,似乎就是在大人们交在后背的手和她不断迷失、追赶的那一段又一段田野的距离。
⑱时间过去很多年,她再一次被召唤进一片旷野。脚步不复几时的雀跃,曾经提出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全部的解答。只是每一次从那轻柔的耳语中归来,她都觉得,呼吸得到了再一次均匀,行走尘世的步调得到了一次微小的修正与更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笔触细腻,写出了“我”与旷野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B.文中第④段“亲爱的旷野”这一称呼,将旷野人格化,使用亲切、平静的语气和口吻,与旷野进行了直接对话。
C.文中第⑪段写当“我”与孩子们游戏时,高悬的明月忽然触发了“我”的深思,使“我”对生活的认识又一次得到升华。
D.本文情景交融、寓理于景,将“旷野”视为“我”的“精神栖居地”,在这点上与《我与地坛》有异曲同工之妙。
7.关于文中第⑤⑥段对“旷野”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对旷野深处景物的交代,表现了旷野景物的杂乱和寻常,突出了旷野的自然
“野”趣。
B.无人打理的破败的老房子与红墙琉璃瓦的小高楼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沧桑变化的感伤。
C.第⑥段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旷野的热闹景象。
D.作者调动视觉、听觉,从植物到动物,细致入微地揭示了旷野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
8.文中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为何在最后两段却改用第三人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旷野的耳语”这一标题耐人寻味,它包含着哪些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则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气,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谨养勿劳,斗气积力。”
(节选自《百战奇略·养战》)
材料二:
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竞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翦[A]日[B]休[C]士[D]洗沐[E]面善饮食[F]抚[G]循之[H]亲与士[I]卒[J]同食[K]久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壁,文中指营垒、营寨、军营,与《促织》中“见虫伏壁上”的“壁”意思不同。
B.谢,文中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C.益,文中指增加,与班固《苏武传》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的“益”意思相同。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越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与敌作战时若我军曾受挫,需审察士气,士气旺盛则激励再战,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士气的重视。
B.材料二中秦始皇起初未采纳王翦的意见,而李信和蒙恬果然大败楚军,塑造了李信年轻果敢、勇于担当的将领形象。
C.秦始皇在李信失败后亲自向王翦道歉并请求其出山,王翦坚持需六十万大军,最终带领秦军大败楚军,平定楚地。
D.材料二通过对比李信和王翦的不同用兵策略及结果,以及秦始皇前后态度的变化,强调了审慎用兵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法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
(2)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14.王翦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养战”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元日述怀①
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②,归耕有外臣③。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日感怀④
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⑤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⑥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注】①唐高宗咸亨三年元日,卢照邻秩满去官,由蜀中返回洛阳,归隐山林,与家人团聚。②中秩:中级官职。③外臣:隐居不仕者。④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本诗作于被贬朗州后的来年元日。⑤湘南:指屈原被流放湘沅间。⑥燎火:指除夕祭祀的香火。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诗首联“筮仕无中秩”直抒胸臆,言己无缘高官;刘诗首联暗用屈原典故,抒发被贬
之愁。
B.卢诗颔联“花舞大唐春”以花拟人,绘春日盛景;刘诗颔联“身加一日长”以时间流转,衬内心感慨。
C.卢诗颈联“草色迷三径”与刘诗颈联“燎火委虚烬”均从自然景象入手,前者显春意盎
然,后者显节日余韵。
D.卢诗尾联祈愿岁月静好,年年更新;刘诗尾联直抒被贬异乡之孤寂。两诗尾联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16.两首诗都写“元日”,但所“述”之怀与所“感”之怀语言风格、情感迥异。请简要概括并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能指望这个世界给我们永远不竭的光明,而要让自己的生命发出襟怀坦荡之
光,像宋朝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
(3)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太阳系外是否存在像地球这样适宜居住的行星?在解答这个问题前,科学家首先要搞清楚,该行星是否具有可宜居性,①。若行星发生大气逃逸,则会变得像火星一样荒凉,不适宜生命居住。
众所周知,地球大气遮蔽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保护了地球的生命体。然而,地球大气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总有一些粒子的速度可以超过地球的逃逸速度,就像我们发射的飞行器可以摆脱地球引力束缚一样,逃逸到太空中。
有人难免担忧,地球是否会变得像火星一样荒凉?对此,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首先,除了太阳的加热外,②。火星是比地球小得多的行星,它的大气很容易逃逸。而地球抓住大气的能力比火星强很多。其次,地球大气主要是比氢气重很多的氮气和氧气,它们的流失率相对于氢更高。最终,地球受到磁场的保护可以抵挡太阳风的侵蚀,从而使地球大气在将来可以保留。因此,天文学家认为,在未来数十亿年后, ③,但也许不会像火星那样荒凉。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重庆很多人都慕名“西师的园子”,慕名它的绿树成荫、花草掩映、鹭飞虫鸣。西师的校园本就很大,每年寒暑假期间,整个校园出奇地安静、空旷!而这样的氛围到了晚上就更加浓烈,尤其是春节前后那几天,整个校园简直①,却又亮起了一排排的灯笼,挂起了一串串的彩灯,感觉西大的新年,在人间以外!
桃花山的夜晚孤独而寂寞,远远的几盏路灯默默地照着空旷无人的马路。零星的几家小卖部里透出灯光和人声,我从某个黑暗的角落走到另一个黑暗的角落,却又有无比的温馨和安全感。此时思绪也在黑暗与寂静中翻飞,看见一排黑漆漆的房子就想到《呼啸山庄》,感觉到一些奇怪的动静就想起《百年孤独》,那些历史和文学中的幽灵开始在我眼前闪现,在我耳畔漫语……
西大张老师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也经常看见张老师手不释卷地在走廊上不紧不慢地踩着步子,嘴里念念有词,或是点着根烟独自在一旁沉思……他上课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不需要那些张牙舞爪的“现代武器”助阵。张老师学贯中西,承接古今,博览百科,他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各种知识典故他②,各种诗词古文他倒背如流……但他绝非卖弄知识,而是把渊博的学识都融入到他独特的教学中,常常新见迭出,③,这都源自他善于独立思考。张老师善于讲故事,他讲他喜爱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讲屠格涅夫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人生,讲自己上大学时是如何受到李泽厚的影响,讲钱理群退休以后到处去宣传鲁迅精神……
然而,真正更大的收获恰恰还在课外。如果张老师觉得你还不错,他就会跟你多说点话,有时候甚至是在早自习上,他也不管学生要背英语或做数学题,经常跑到我跟前来好一通发挥,让我感觉到,原来课堂上的他不过是冰山一角!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结合语境,赏析画波浪线语句“桃花山的夜晚孤独而寂寞”的妙处。(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发挥”与文中加点的“发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云:“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B.发挥好支持政策对住房租赁产业的推动作用,完善住房租赁金融体系。
C.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D.细读文本,对文本要有一种敬畏意识、尊重意识,不得按照自我意愿发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AI时代,要在时代的大单元里,守住自己的单篇。
有人说,AI时代,要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真正点亮黑夜的并不只有太阳,还有内心的火、眼中的光。
有人说,AI时代,每个渺小的个体,都能写下大时代中的愿望与倔强;要做系统的变量,让存在有意义。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校际联考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