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2-02 下载支付: 0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境之中,发现社会生活的表达,使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这就告诉我们,社会调查要在情境和过程中加深对的理解。

首先要在情境中看观念的形成与意义的建构。情境是时空、文化、习惯的集合体,既受到客观、外在力量的影响,也受到主观动机、经验愿望的影响。我们通过社会调查要着力把握的,就是在情境陶冶之下,人如何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做法;人们如何选择意义工具箱,为自身的境遇提供文化解释和精神支持;当人们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感到无力时,如何寻找安顿、达成自洽。例如,分析今天的就业问题,不仅要看到岗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结构性问题,还要挖掘人们对于一份好工作是如何认识的。正是通过跟踪式调查,我们发现,年轻人对职业价值中的自我彰显尤为重视,既希望通过慢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又希望可以真正发现自己

其次要在过程中看认同的产生与共识的建立。过程意味着持续的时间维度,既包含人的互动以及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包含不确定性与非预期后果。社会调查可以沉浸于过程当中体察人们在外界冲击下微妙的情感变化、思想转变。例如,观察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我们发现,有社区业主自发建立流动车位登记系统,解决社区停车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各行动主体直接互动的过程,这当中激发出的情感黏性,回应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关怀需求,社区变成了家园,信任与认同逐步得以建立。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

首先,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调查,挖掘中国人如何理解人、事、物、环境、关系、情感等,展示中国人看待这些问题的原则、特征及侧重点,再梳理整合建构中国叙事。其次是提炼概念框架。概念的提炼,不必强调其解释机制是否符合某种特定标准,关键在于其能否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情理和风貌,是否凝结了生活的陶冶和社会的底蕴。最后要建立理论体系。通过社会调查,扎根社会现实,在中国社会的主体性当中确立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宏观结构到微观心态,构建出向世界介绍并解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

材料二:

对调查对象的态度,决定着调查的成功与否。毛泽东的调查,具有一种自然无饰、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和谐融洽的特点,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他和劳动人民的天然感情,在于他对普通大众发自内心的同情、尊重和理解,在于他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真诚动机。在他那儿,不存在为调查而调查和为个人名利而调查的情况,这样的态度,就必然使他在调查中和作为被调查对象的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早年的调查,经常和农民、矿工同住同吃同劳动,而且在调查中帮调查对象干农活、补习文化,指导罢工等,调查中总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虚心听取各种各样的议论。亲身的经历,使毛泽东在总结调查工作时,反复强调谦虚和真诚的重要性,他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就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对于毛泽东同志的这种风格,费孝通先生十分尊敬,他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取得重大的调查成果,靠的是两条:一是他本人出身农村,对农民十分了解;二是他十分虚心,使农民体会到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费先生这样评价毛泽东,他本人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如果说他早期调查的认识目的更浓一点的话,那么80年代以来的调查,几乎完全不是为纯学术的目的,而是为了探索如何使中国农民、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使中国农村牧区发展得更快,即他本人所概括的志在富民。拳拳爱民爱国之心,体现在调查过程中,就形成了他不计个人得失,谦虚、平实和睦的调查风格,深受人们的尊重。在理论上,他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调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研究者的调查态度,而正确调查态度的建立,依赖于对群众的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我们要得到真实客观的资料,就得虚心诚恳地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做他们的小学生,立足于为人民服务,做群众的知心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有诚恳的态度,社会调查的成功才有保证。

(摘编自段继业《毛泽东和费孝通社会调查的共同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情境关注时,不可忽略被调查者受到的客观与主观等的各种影响。

B. 年轻人想找到适合自己                                               工作,也想“真正发现自己”,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得到。

C. 费孝通认为,对农民了解以及虚心的态度是毛泽东使用简单的调查之法也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D. 费孝通早期和后期调查的目的与方式的截然不同,导致他调查的意义与作用也不尽相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人们在具体情境下认识世界、解释境遇以及安顿自我的方法是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

B. 社会调查的沉浸过程使得人们的思想、情感会在互动、信息传递以及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产生变化。

C. 立足于社会调查的中国叙事的建构、概念框架的提炼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国社会学自身的完善。

D. 那种能够虚心聆听并与被调查者打成一片的不为个人名利的调查者往往拥有为大众谋利的动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根据调查,居委会跨社区联动,修建睦邻门打破老旧小区与新建商业住宅空间壁垒。

B. 根据民意,社区联合物业,将废弃公共场所修整为广场舞或亲子驿站等活动空间。

C. 根据规定,社区要求各居委相关部门提供清除辖区内各种小广告的具体思路与措施。

D. 响应民声,借助商业、学界举办将环境保护、亲子教育、睦邻友好等融为一体的活动。

4. 两则材料都对调查研究做了相关阐述,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 请根据两则材料的观点或思路,为下面活动的具体展开提供一些调查研究的指导。

活动内容:请就高中生手机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目的是引导高中生恰到好处地使用手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许是不至于罢(节选)

王鲁彦

风在四处巡游,低声打着呼哨。屋子惧怯地屏了息,敛了光伏着。岸上的树战栗着,不时发出低微的凄凉的叹息;河中的水慌张地拥挤着,带着一种几乎听不见的呜咽。一切,地球上的一切仿佛往下地,往下地沉了下去。

突然一种慌乱的锣声被风吹遍了村上的各处,惊醒了人们的欢乐的梦,忧郁的梦,悲哀的梦,骇怖的梦,以及一切的梦。

王家桥的人都在朦胧中惊愕地翻起身来。

乱锣!火!火!……

是什么铜锣?大的,小的?

大的!是住家铜锣!火在屋前屋后!水龙铜锣还没有敲!——快!

王家桥的人慌张地起了床,都怕火在自己的屋前屋后。他们开了门出去四面地望屋前屋后的红光。——但是没有,没有红光!屋上的天墨一般黑。

细听声音,他们知道是在财主王阿虞屋的那一带。但是那边也没有红光。

自然,这不是更锣,不是喜锣,也不是丧锣,一听了接连而慌张的锣声,王家桥的三岁小孩也知道。

他们连忙倒退转来,关上了门。在房内,他们屏息地听着。

这锣不是报火!他们都晓得。这一定是哪一家被抢劫!

并非报火报抢的锣有大小的分别,或敲法的不同,这是经验和揣想告诉他们的。他们看不见火光,听不见大路上的脚步声,也听不见街上的水龙铜锣来接。

那么,到底是哪一家被抢了呢?不消说他们立刻知道是财主王阿虞的家了。试想:有什么愚蠢的强盗会不抢财主去抢穷主吗?

他们恨强盗,他们怕强盗,一百个里面九十九个半想要做财主。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驱逐强盗呢?甚至大家不集合起来大声地恐吓强盗呢?他们和财主有什么冤恨吗?没有!他们尊敬财主,他们中有不必向财主借钱的人,也都和财主要好!他们只是保守着一个原则:管自己!

第二天,财主失窃后的第一天,曙光才从东边射出来的时候,有许多人向财主的屋内先后地走了进去。

他们,都是财主的本村人,和财主很要好。他们痛恨盗贼,他们都代财主可惜,他们没有吃过早饭仅仅洗了脸便从财主的屋前屋后走了出来。他们这次去并不是想去吃财主的早饭,他们没有这希望,他们是去慰问财主——仅仅是慰问一下。

昨晚受惊了,阿哥。

没有什么。财主泰然地回答说。

这真真想不到!——我们昨夜以为是哪里起了火,起来一看,四面没有火光,过一会锣也不敲了,我们猜想火没有穿屋,当时救灭了,我们就睡了……”

哦,哦!……”财主笑着说。

我们也是这样想!别一个人插入说。

我们倒疑是抢劫,只是想不到是你的家里……”又一个人说。

是哪,铜锣多敲几下,我们也许听清楚了……”又一个人说。

真是,——只敲一会儿。我们又都是朦朦胧胧的。又一个人说。

如果听出是你家里敲乱锣,我们早就拿着扁担、门闩来了。又一个人说。

哦,哦!哈哈!财主笑着说,表示感谢的样子。

这还会不来!王家桥的男子又多!又一个人说。

昨夜到底有几个强盗?一个人问。

一个。不是强盗,是贼!

呀,还是贼吗?偷去什么?

偷去八只皮箱。

贵重不贵重?

还好,只值一二百元。

是怎样走进来的,请你详细讲给我们听听。

好的。于是财主便开始叙述昨夜的事情了。

下午,在人客繁杂间,来了一个新闻记者。这个新闻记者是宁波S报的特约通讯员,他在小碶头的一个小学校当教员。财主照前详细讲给他听。

那么,先生对于本村人,就是说对于王家桥人,满意不满意,他们昨夜听见锣声不来援助你?新闻记者听了财主的详细的叙述以后,问。

没有什么不满意。他们虽然没有来援助我,但是他们现在并不来破坏我。失窃是小事。财主回答说。

有些人又以为本村人对于有钱可借有势可靠的财主尚不肯帮助,对于无钱无势的人家一定要更进一步而至于欺侮了。——但不知他们对于一般无钱无势的人怎么样?先生系本地人,必所深识,请勿厌啰唆,给我一个最后的回答。

唔,唔,本村人许是不至于罢!财主想了一会,微笑着回答说。于是新闻记者便告辞退了出来。

慰问的客踏穿了财主的门槛,直至三日五日后,尚有不少的人在财主的屋中进出。听说一礼拜后,财主吃了一斤十全大补丸。

(有删改)

文本二:

王鲁彦描写家乡的风俗民情,一方面对那片土地有深刻的眷恋,用人道主义的情感去抚摸农民的累累伤痕,去舔干农人伤口的积血,另一方面,用无情的笔尖去挑开农人心灵创口上的纱布,用批判嘲讽的目光来藐视国民的劣根性,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精神。符合茅盾所言: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性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的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的要求。

(摘编自周春英《论王鲁彦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

6.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家桥村中的锣声,不同的节奏有着不同的内涵,这已经成为村民们约定俗成的传统。

B. 最后的“财主吃了一斤十全大补丸”言简意丰,突出了财主表面镇静实则内心惊恐的状态。

C. 王家桥村所呈现的社会氛围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镇所呈现的特点有着某些相似性。

D. 在茅盾看来,乡土文学中那种特殊的风土人情除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几乎没有太大用处。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有关风、树、屋子等的描写,渲染出村庄沉闷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情感基调。

B. 作者通过语言、心理以及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王家桥人从听到锣声的惊慌到各行其是的过程。

C. 慰问的客踏穿了财主的门槛”极具讽刺意味,与前面的“听不见大路上的脚步声”形成对比。

D. 小说基本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展开,中间借助王阿虞之口插叙了被盗的具体过程,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8.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记者”的作用。

9. 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阐释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夫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人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古之为天下者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以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从生之害者甚盛,是天下之大贼也。汰流淫佚侈靡之俗日以长,是天下之大祟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泛败,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天下之势,何以不危?汉之为汉几四十岁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也。故失时不雨,民且狼顾矣;岁恶不入,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贴危若此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何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何以馈之矣?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勇力者聚徒而横击。政法未毕通也,远方之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为人上者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贾谊《新书·无蓄》)

材料二:

桓公问管子曰:佚田谓寡人曰:善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何不因诸侯权以制天下?’”管子对曰:佚田之言非也。彼善为国者,壤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且无委致围,城脆致冲。夫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佚田之言非也。管子曰: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故视岁而藏,县时积岁,国有十年之蓄,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有义胜无义,练士胜驱众。凡十胜者尽有之,故发如风雨,动如雷霆,独出独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权舆。故佚田之言非也。

(节选自《管子·事语》)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之为汉A几四十B岁矣C公私D之积E犹可F哀痛G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敌附远”的“附”与《苏武传》“宜皆降之”的“降”用法相同。

B. 从生之害者甚盛”与《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从”含义不相同。

C. 卒然边境有急”与《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含义相同。

D. 则,表示承接,与《五石之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的“则”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贾谊看来,只要有足够的积蓄,不论是进攻敌国还是进行自我防卫,甚至让敌对的人顺服,都是能够做到的。

B. 贾谊引用管子有关治理天下要注重考虑周密的观点,进一步结合当下的实际来阐释蓄积之少的危害。

C. 佚田认为善于治国的人能够运用不属于他的资财和人力,建议齐桓公利用诸侯的权势来控制天下,桓公以此询问管仲。

D. 在向执政者进言有关“蓄积”的具体策略时,贾谊重点阐释不蓄积的危害,管子重在为齐桓公勾画未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勇力者聚徒而横击。

1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  武

张澍

北海移来卫律谋,天低四野动羁愁。

手持秃节羝鸣泽,壁挂觞弓雁叫秋。

去日麒麟那识面,归时霜雪已盈头。

茂陵荒草寒烟外,塞上孤儿系念不。

[注]①觞弓:野兽的角制作的弓。②茂陵:指的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苏武返汉后曾去祭奠。③孤儿:苏武曾娶匈奴妻,生一子,名通国,回汉为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秃节”是对《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直接概括。

B. 壁挂觞弓”与“醉里挑灯看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苏武的满腔愤慨。

C. 持节”的坚守与“满头霜雪”的现实相映衬,丰富了苏武忠贞的人物形象。

D.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既写了苏武在北海的生活,也再现了苏武返汉后的情景。

16. 诗歌尾联内涵丰富,写出了苏武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的爷爷道:“忧劳好处大,安逸坏处多,所以我才闲不住。”这让小明一下子想到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当校长问为什么这座新落成的教学楼叫“弘毅楼”时,王小敏脱口而出曾子《论语·泰伯》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又称布谷、子规,发出的声音哀切,犹如盼子回归。因此,杜鹃在古典诗文中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表达思归的心情,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恩格斯曾用一段话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进行了阐释。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伟大人物的出现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在科学地阐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正确地论述了伟大人物的产生。

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或早或晚地出现。①伟大人物是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为目的而产生的,②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③这种人物如果没有,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④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⑤实践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⑥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⑦因为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⑧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

    甲    ?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存在的。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    乙    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理解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鸿昌和霍金龙在长廊上泰然地走着。两旁的铁栅门里,挤着许多男女政治犯。他们用尊敬的目光送着这两位英雄。女监房的栅栏内,陈玉玲和孙队长站在最前面。

军长!霍师长!……”陈玉玲热泪盈眶地高喊着。

不准喊!监狱长严厉的吼声。

吉鸿昌望着她,慈祥地笑了,又向旁边的孙队长道:我这个兵,不能再上阵了。他拿出那块金怀表来给她:这块金表是我最后的一点财产了,就算我交给党的最后一次党费。你拿着,卖了给大家添菜吃。养好了身体,将来好出去打鬼子!

孙队长接着,压制着悲痛,点点头:是,军长……”吉鸿昌走到旁边男监房铁栅前,老周泪水盈眶地站在前面泣不成声:军长,让我跟你一块儿死吧!……”

老周,吉鸿昌亲切地微笑道,咱们一块滚了几十年。你要是听我的话,就别再死呀活的,能出去就替我狠狠地打鬼子吧!

我听话,军长……”老周悲痛地说道,可你也该提提家里孩子的事……”

吉鸿昌凝思一瞬:他们不会是孤儿……小虎的咳嗽又犯了,定要想法治好,往后注意着凉

是,军长……”

这个你留着。吉鸿昌把一个纸包递给他。老周打开纸包,里边是一束大白马的鬃毛。吉鸿昌继续道:有空替我到它坟前看看……”

21. 请赏析文中加点词语“滚”字的妙处。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注意着凉”,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袁枚在《纸鸢》一诗中说: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云霄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棱嶒:比喻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成才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