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语文模拟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1-31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句顿,有匀顿变顿,有大顿小顿,有跨行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倾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 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 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 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   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   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 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 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长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   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 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父亲,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 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 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 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芭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芭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

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 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忘却很多事情,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多次描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温情中夹杂着淡淡的苦涩。

C.“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形象地写出了一棵树从生长到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

D.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 树根喊回来等跳跃性的句子看似含蓄优美,实则关联性弱。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语言通俗质朴,不少地方使用了口语,乡土气息浓郁。如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等生活化的语言使人很有亲切感。

B.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往日时光的悠闲美好。

C. 文中多次写到,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平凡中蕴含着温馨,回应的是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

D.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

8.刘亮程的散文中多次写到,比如,他在《一条土路》中写道: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其余的路只通向自己。”“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这些总能走到头的路,让人的一辈子变得多么狭促而具体。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的理解。(4分)

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尾说: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彝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于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默,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髻之于御则售也,以刑齐民,髻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关。文于曰:以御官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脚者,执警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①献公:即晋献公。诬:谎言。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简子乃去ABC立矢D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    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意思不同。

B.    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奚疑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庆历三年,范仲淹力主改革被贬,无人敢言,余靖以卑微之职上书皇帝,为其申辩,亦被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残春之景,以声衬静,一春”“万古以夸张手法突出子规啼声之悲。

B.诗人听到子规啼鸣后眼泪哭干,伤魂断魄,与首联声声万古冤形成呼应。

C.尾联看似表达诗人被功名束缚的悔意及归乡之愿,实则隐含了难以言说的痛。

D.诗人缘事而发,借物咏怀,于诗中融入个人的身世遭际,给人凝练厚重之感。

16.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社会现实对诗人的压抑,让诗人到了敢怒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

2)小亮最近种了一棵小树,他隔一会儿就摸摸它,小明看到了便笑着说:你这种行为就是《种树郭橐驼传》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看起来是爱树,其实是害了树呀。

3)草木无心人有情,人常常借草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如《蜀相》中杜甫以乐景写哀情,写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景泛舟西湖之上,微风拂动衣襟,她开心地说:这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02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启动,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努力,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取得了  ①  的成就。

时至今日,饱经岁月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被  ②  ,进而成为流行于当下、传承创新的经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传承非遗老手艺的新匠人。

每晚7点,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懿曲社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都会准时登台表演。不到30岁的他在传习技艺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创作出许多紧跟时代、鲜活有趣的优秀作品,令人  ③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80非遗传承人谭佳丽跟随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贾秀兰学习。通过10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使谭佳丽的宁古塔满绣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她创作的作品广受好评,《东北三大怪》《唐卡》《马》《鹰》等作品更是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多项大奖。出生于1986年的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解永亮在注重各种表现技法的深度融合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鱼皮画作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  ①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因此,  ②  ,就会大大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另外,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也是人畜共患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弱小,无助,可怜,需要人类的保护。其实,  ③  ,是因为野生动物也在保护我们人类。当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找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才可能彻底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潘多拉魔盒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那么,仅仅靠质疑就能取得进步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语文模拟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