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诗学教育的层面来看,孔子诗教是一种古典儒学的哲学教育,不同于现代学科教育形态的知识教育。从教学内容来看,“诗”不再像周人诗教一样,仅作为培养贵族子弟的文本,而是获得了“仁”之本质规定。“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同样以“仁”点醒了“诗”,赋予了“诗”以儒学生命。从教学方式来看,孔子诗教注重平等式教学方式与启发式教学方式。平等式教学方式即在教诗、学诗过程中,孔子师生是平等的,他们共同探讨诗学命题,共同推进对道德命题的理解;启发式教学方式即说孔子并非居高临下,一味传授诗学知识,而是通过诗性智慧的启发,互相兴起心中“向善”的道德意志,召唤内心的道德精神。从培养目标来看,孔子诗教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孔子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愚”,即敦厚之失;“深于《诗》”即通过学诗、用诗,一方面涵养内心的道德精神,另一方面引导外在的行为举止,由此才能养成“温柔敦厚”之君子人格,形塑孔子诗学意义上的君子品质。
从诗学阐释方法的层面来看,孔子诗学创立的先秦儒家诗学传统,都不同程度地对“诗”进行了经典阐释,其中“断章取义”与“情境生义”是经常运用的阐释方法。“断章取义”脱胎于春秋时代诗学传统的“赋诗断章”,但春秋时代诗学传统中的引诗赋诗之“取义”更多是一种官方活动中的政治意义,而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取义”已指向先秦儒家的个体道德精神与道德意义,是一种更为广阔和开放的取义。“情境生义”则是先秦儒家引诗传统中更常运用的一种阐释方法。“情境”或“语境”,可分为“客观情境”与“主体情境”两个方面。所谓“主体情境”,即诠释者自身的思想立场与价值取向,引诗者依此对“诗”之“义”进行一种诠释,这种诠释更多属于一种主体性的理解与创发。所谓“客观情境”,包括诠释者的身份、地位、修养;与其共同引诗的对象,这种对象也许是他们的弟子、朋友;还有引诗、释诗、论诗的场合和背景等,也许是一种文化场景。先秦儒家正是运用“断章取义”与“情境生义”这两种阐释方法,塑造、生成了“诗”之新的意义世界。
(摘编自王欣《春秋时代的诗学传统——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思想基因》)
材料二:由孔子发端的复礼观念,其关注重心发生由外向内的转化,这一思想特点被孟子继承,他的文艺观念强调内在的充实与外在的和乐,从文艺主体内部阐发中和之美。孟子十分注重人性之善的彰显,提倡以善为美的人性修养。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内在人格品质是外在体貌彰显的决定性因素,相对于“礼以节情”,孟子倾向于以人心的良知本性去节制过度的欲望。“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目的在于使人格主体具有深厚刚健的道德涵养,以内制外,美之于内即正与和。而人心之正是以善为基础的精神充实和洋溢,在此前提下进行的文艺创作,自然能够产生平和充沛的动人力量。孟子还提出了艺术审美的同一性原理,他认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基于人性为善的理论观点,审美追求的“同”具有内在的决定性和必然性,因此孟子在社会秩序层面上力主统治者与民同乐,这是实现王道仁政的必然途径。由此发之于文艺,谓“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道在文艺中的实现,必然是言与意、情与理等内外辩证统一,平和畅达而无偏倚的艺术升华。孔子论乐,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舜时之乐不仅形式雍容和美,同时尧舜之德深蕴其中,达到了美善两全。而武王之乐尽管有盛世之采,但因其征伐所至,故不以为善。“有德者必有言”“依于仁,游于艺”,孔孟的文艺思想在德与文相统一的维度,建立起儒家中和的艺术美学。
对于艺术形式本身而言,先秦儒家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于是孔子提出“辞达”的标准。“达”是“言”与“意”配合恰到好处,实现以文辞表情达意的最佳境界。如果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那么文艺表达功能的整体机制就得不到有效发挥。能够准确而不失文采地传达出文章情理,才符合执中守和的美学要求。进一步,“文质兼胜”是孔子中和文艺观的集中体现,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统一于个人的整体道德修养,而文艺审美中“文”与“质”的交相辉映、协调统一才能实现“达”的艺术目标。
(摘编自高尚杰《论先秦儒家中和文艺观及其诗学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诗教是古典儒学的哲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以“仁”赋予“诗”儒学生命,与知识教育不同。
B.先秦儒家运用“断章取义”与“情境生义”,对“诗”进行经典阐释,塑造、生成了“诗”之新的意义世界。
C.孟子的文艺观念强调内在的充实与外在的和乐,这一观念是对孔子复礼观念由内向外转化的继承。
D.基于人性为善的理论,孟子在社会秩序层面上力主统治者与民同乐,这是实现王道仁政的必然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教学方式来看,孔子诗教有独特的方法,它通过全面地传授诗学知识,从而兴起向善意志。
B.“情境生义”中的“客观情境”涵盖诠释者的身份、引诗对象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诗的诠释。
C.内在人格品质是外在体貌彰显的决定性因素,孟子倾向于以人心的良知本性去节制过度的欲望。
D.如果“言”与“意”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那么文艺表达功能的整体机制就较难得到有效发挥。
3.下列选项中,属于利用“情境生义”来阐释诗歌的一项是(3分)
A.在两国诸侯会盟的场合,鲁国大夫叔孙豹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表达对他国诸侯的欢迎之意。
B.一位学者在研究《诗经》时,根据《诗经》中字词的古汉语含义、语法结构及诗歌的押韵规律等,来推断诗歌的原始意义。
C.宋代诗人读到《诗经·卫风·考盘》“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时,因自身的遭遇而将诗理解为在困境中自我安慰、坚守自我的一种表达。
D.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时,播放芦苇、露水、美人的图片,采用逐字逐句翻译法解释诗句的表面意思。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孔子诗教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与孟子文艺观念中“以善为美”的人性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先秦儒家的中和文艺观对当代文艺创作和鉴赏有何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岐 黄
揭方晓
河络街虽然只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可在整个陇西郡却鼎鼎有名。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被称为“河络双神”。不论是富贾贵胄,亦或平头百姓,大凡遇上什么疑难病症,别处瞧不好的,只要来到这两位郎中这,一号脉、一开药,包管药到病除。
街南的这位,姓齐,是中医世家,祖上以“一勺蜜”的故事名扬天下。说是有一天,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前来瞧病。齐祖一眼便知这位体有邪热,需用泻药助其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恐身体受不了。他沉思半晌,取来一勺蜜,微火煎熬成粘稠团块,待其稍冷,捏成一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
街北的这位,姓黄,亦中医世家,祖上以“一根葱”的故事广为人知。说是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他瞧病。黄祖上见他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痛苦不堪,便想先助其将尿排出来,可到哪儿去找那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他眼光一扫,突然看到厨房里有一根剩下的细葱,便将其取来,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身体也好受多了。
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
一天,齐郎中山中采药,不小心让当地一种名叫“萝卜头”的小蛇咬伤了脚。他并不以为意,自己虽说不是特别擅长治蛇伤,可好歹也懂得一些。当即挤去蛇毒,在伤口上涂抹好药膏,休息了一下,看没什么反应,就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起来,身体也发起了烧。妻子担心地说:“要不要请街北的黄郎中来看看。”齐郎中摆了摆手,轻声说道:“没事,这点小毛病难不住我。”就自个儿开起了药方,煎药、服药,忙碌了一晚。第二天,齐郎中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满身乌黑,命若游丝。
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黄郎中打开齐郎中开的药方,丁是丁、卯是卯,完全没有毛病。他又仔细向齐妻子询问了齐郎中出事的详情,略一沉思,提笔在药方里加了一味剧毒的木须子,并再三叮嘱齐妻不得将实情告诉齐郎中。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
黄郎中是位大孝子。多年的操劳使母亲身患妇热之病,辗转于蓆褥之间,痛苦不堪。黄郎中虽穷尽一切手段,只勉强使母亲可以起身行走,病根始终未能除尽,时不时发作一阵。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
黄郎中为此事烦恼,经常去街头的“二马酒馆”喝闷酒。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说是他们那盛产一种叫小胡笼的藤本植物,性阴而不寒,街南的齐郎中常去采摘,用以医治妇热之病。黄郎中一激灵,拍案而起:自己替母亲治病,多以阴寒之物攻其湿热之气,可母亲年老体衰,受不了大寒,因此自己用药不敢太猛,所以绝不了病根。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
多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齐郎中自南向北踱着步,黄郎中由北而南随性走,不多时就碰上面了。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齐郎中开口道:“那年我被蛇咬伤,是你帮着治好的吧。我查看了药渣,多了一味木须子,只有你才会如此用药,以毒攻毒。”黄郎中也开口道:“是你故意让人在我耳边提起小胡笼吧,多亏了这东西,治好了我母亲的病。”
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尾写道两位医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照应开头二人分别居住在街两端的事实,又符合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颇有深意。
B.文章开篇对河络街及两位神医的介绍,充满传奇色彩,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又为下文二人互不主动求助的描写做铺垫。
C.“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
D.黄郎中醉意朦胧之际听到的药方之事,是齐郎中找人透露给他的,原因就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描写齐郎中、黄郎中救治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医者的医术高明,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B.小说善于通过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如“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的描写突出了齐郎中的人物性格。
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颇具匠心,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两位医者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共通之处。
D.从小说结尾“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的环境描写,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
8.小说没有对两位主人公的正面冲突进行直接性描写,只在结尾处安排了二者正面交谈的情节,但其实文章多处体现了二人的“紧张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小说具体如何表现这种“紧张关系”。(4分)
9.结合文本二关于“岐黄”由来的论述,请谈谈文本一以“岐黄”为标题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二:
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
——节选自苏洵《权书·子贡》
材料三: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与夫仪、秦、轸、代①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②曰孔子使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子贡论》
【注】①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②矧:况且。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因使练兵A搜乘以俟B齐衅C诛乱臣D而定新主E齐必德F鲁G数世之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文中意思是安慰、慰问,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不相同。
B.肉,解释为吞并,名词作动词,与《苏武传》“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相同。
C.其,作代词,指代子贡,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不同。
D.“然孔子之贤弟子也”与《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然”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想要篡权夺位,但忌惮高、国、鲍、晏的势力,因而让他们出兵讨伐鲁国。
B.鲁国危在旦夕,孔子希望众弟子能为国家挺身而出,引发了弟子们的积极响应。
C.苏洵认为,子贡只要游说齐国四家,不必借助齐国以外的势力,就可安齐保鲁。
D.王安石认为,为国解忧是“卿相”的职责,布衣子贡游说各国,不合“颜回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
(2)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
14.针对《史记》记载的子贡游说四国之事,苏洵和王安石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①(节选)
杜甫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②,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③。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④不可掇。
[注]①本诗作于天宝十四年十月初。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②舍一哀,用《礼记》中的典故,表达不能压抑悲哀之意。③杜甫时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④澒洞,广大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一进家门就遇见幼子因饥饿而夭折的凄惨景况,邻居们也呜咽,作为父亲压抑不住满腔悲痛。
B.秋禾丰收,却发生饿死人之事,免租税的官员家尚且不免如此遭遇,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更为辛酸了。
C.诗人从失业之徒进而想到久役不归的兵士,忧思堆积得像终南山一样高,以景结情,引人深思。
D.诗歌写从京城回到奉先县家时的见闻感受,推己及人,平实的叙述中夹杂议论、抒情,自然而巧妙。
16.前人评点此段诗歌叙述家事,仍归结到忧怀百姓,“乃是‘咏怀’本意”。诗人抒发了哪些“咏怀”本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作比喻,说明治学做事要靠自己坚持,如果“ ”,停下来,其错在自己; 而“ ”,也能够前进一步了,进益在自己。
(2)《将进酒》中的“ ”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 ”一句表达了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3)《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年轻的毛姆曾执着于改善自己的写作语言, ① 地阅读了大量名家作品。他被斯威夫特的散文迷住了,“认定这才是从事写作最完美的方法”。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毛姆发现“完美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很容易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将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家,永远达不到王羲之从容变化的妙境。是什么造成了二者的高下之别?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当别人还在教学生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将笔画赋于自然物态,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 ② 。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见识、胸襟和气度,而不是刻意于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
写作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关系是天然的,是勾股定理一般的“公然存在”。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美本 ③ ,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手不释卷,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世人皆知诗人余光中是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看夕阳要看到黯然神伤才归去?又有谁知道,为了把握夕阳西下时的变化,他那驱车追逐夕阳的激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小题。
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 ① ,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有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在内。毛泽东认为《水浒传》是有“民主性精华”的古典文学作品,它的故事情节“有着民主含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民主要求。毛泽东的这种评价,实际上把《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对于 ② ,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上井冈山后,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但在更深层次上, ③ 。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有一个“分田地”跟在后面,就与宋江等人不同了,我们将田地分配给大多数农民,让他们发展生产,以作持久之计。我们从根本上实现并且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但为根据地的存在打下了经济基础。这一点,宋江等人是做不到的。
20.下列句子中的“对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对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烦您给对付二条好烟。 B.这件衣服还能对付着穿一年。
C.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 D.他俩一向不对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语文模拟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洛阳一高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固始县部分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达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苏省G4联考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