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1-28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大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意大利的一些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体现了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成功正在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更为从容淡定;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让我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翻译、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我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就非凡的工匠技术,天赋与后天的努力,二者不可或缺,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

B.在当今,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成为工匠坚守传统工艺的重要精神支柱。

C守破离三位一体,以理想、思考、创新为重要素养,可为所有行业的匠心之道。

D.两则材料以工匠精神为话题,前者强调坚守的意义,后者还阐释了创新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行为都是质变的基础,必须允许它们的存在。

B.名利是干事到极致的绊脚石,工匠精神与之完全矛盾。

C.因前人的技艺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寻求的横向进步。

D可能会遭受到同行的攻讦,这时也需的精神。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观点的一项是(   

A.绒花非遗传人将水墨画表现方式与绒花制作手艺巧妙结合,设计出诸多备受当下喜爱的新样式。

B.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深耕古建筑彩绘修复领域,探索并掌握了点睛技巧——沥粉工艺。

C.袁隆平顶着来自权威学者对遗传学的无知的指责,依据实践,成功研究出优势杂交水稻。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如何体现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新闻品格。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请谈谈两则材料对青少年自身成长的启示。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28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裕链。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鸭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Q云中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暗示在地震后云中村被毁坏和遗弃。

B.小说前半部分写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寄托带回云中村。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对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裕链、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通过云中村阿巴的视角,写出人和故土的深挚联系,写出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的一种心灵,写出守护精神家园的一种态度。

D.小说不去写那些痛苦不堪的死难场面,而更注重描写生者如何经历死亡经验,如何面对死亡经验而能重新活着。

8.试鉴赏文中画线处句子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

9.本文叙述云中村的故事时,让现实与回忆交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己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不宣。轼再拜。

(节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材料二:

某启:远蒙差人致书问安否,辅以药物,眷意甚厚。罪戾远黜,既为亲友忱,又使此两人者,跋涉万里,比其还家,几尽此岁,此君爱我之过而重其罪也。 以此居之泰然。 不烦深念。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某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贽之学,殆不传于世。老病且死,独欲以此教子弟。岂意姻亲中,乃有王郎乎! 应举者志于得而已。今程式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未必得也。如君自信不回,必不为时所弃也。勉守所学,以卒远业。人还,谨奉手启,少谢万一。

(节选自《苏轼全集·给王庠书》

【注】此文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他的弟子秦观写信宽慰他,苏轼看完后写了这封回信。太虚,秦观的字。此文写于1094年苏轼左迁惠州后。王庠为苏轼侄婿,以文见爱于苏轼。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侪A渐衰B不可复作C少年调度D当速用道书E方士之言F厚自养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书信,成语有鱼雁传书,其中字的意思与此相同。

B.比,近来,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意思不相同。

C.过,过错,与小说《促织》中裘马过世家焉意思不相同。

D.殆,大概,与《六国论》中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材料分别表达了对秦观、王庠的赞美。材料一夸赞太虚超绝的才华,材料二夸赞王庠的文章有古代作者的风骨。

B.两材料均体现了苏轼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材料一鼓励太虚多写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材料二认为王庠文章空洞不实用。

C.在与秦太虚、王庠的交流中,苏轼虽然是长辈,却十分谦逊,表现出其谦谦君子的风范。

D.材料二体现了苏轼的批判意识,不仅指出读书人多空话的缺点,还批评了千篇一律的应试文章。

13.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2)如君自信不回,必不为时所弃也。勉守所学,以卒远业。

14.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研读文本,根据材料分析苏轼这两种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喜雨 杜甫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

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了南国长时间的旱情,为后文的喜雨做了铺垫。

B.颔联运用叠词漠漠”“纷纷,生动地写出了云密、雨多之貌。

C.尾联用听觉描写表现雨势持久。联系首联,也暗示对农事的关怀。

D.这首诗歌语言浅易晓畅,清新明快,与《登高》的语言风格相似。

16.诗中不着一个字,但喜悦之情却跃然纸上,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使用了《劝学》中               两句,用木头、金属的例子告诉同学们学习的意义。

2)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传神,如《登高》中                 两句,突出了秋天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特征,静中有动。

3)侧面烘托,指以旁人的表现或对其他事物的描写等来衬托出想要表现的内容,这种手法在诗歌中常常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4题。

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也叫掌中木偶,是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神秘的布袋木偶戏,吸收了各种戏曲的精华,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雕刻形神兼备,其服装多沿袭明清服饰风格,道具有桌椅、文案、扇子等;武器有刀枪、剑锤、判官笔、雌雄剑,可谓 A 。对于观众而言,布袋木偶戏就像是神奇的小魔术,舞台上人物活灵活现, B

布袋木偶戏被赞誉为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在闽南地区,百姓们在生辰、祠堂祭祖,以及新屋落成等重大时刻,常聘请木偶戏班来增添喜庆气氛。然而,进入新时代,(               ),举步维艰。传统与流行,木偶戏将何去何从?

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庄晏红深知,只有将木偶戏融入流行元素,就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所以,她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寻找木偶戏老艺新生。如今的庄晏红,已经成为厦门闽南文化的一张名片。她曾多次出访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美的演出,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艺脉相承,永无止境,布袋木偶戏在闽南拥有延续的魅力。台上的人,把人生演绎成故事;台下的人,(            )。一场震撼心弦的布袋木偶戏,不知道会勾起多少闽南人对童年的记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至少改出两句),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21.请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中加点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入秋,天气多少有些凉意了。

B.毕竟有那么多年的情谊,多少帮助他一些。

C.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D.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望月抒怀,哀叹生命的短暂。

不论是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回国探亲,还是远嫁的女儿回到老家,抑或在外务工的儿子瞒着父亲提前回家,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为什么?其实,归根结底,每个人心底都有对团圆的渴望,都有对家庭温暖的希冀。再遥远的物理距离,也阻隔不了亲人之间的眷念与深情。

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用心良苦,其目的就是给亲人们不期而至的惊喜。在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不对称,可是长辈非但不会责怪晚辈,反而会。在我们没有看见的幕后,还有无数人在,期待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天。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许多留守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与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存在着物理距离,春节成为团聚的契机。偷偷回家给家人惊喜通过戏剧效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情感互动。在这样一个的时代里,有些东西却未曾改变,那就是对家庭和亲情的向往与追求。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文中人称代词从人们转变为每个人,然后又转变为我们,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学术研究中,有些学者坚持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验证,认为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而另一些学者则更加注重理论的构建和思想的创新,认为理论先于实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