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插图艺术从综合性展览中分离出来,不断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呈现,甚至出现了插图艺术馆,在唤起观众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启发着人们进行有关插图艺术的思考。
插图尺幅虽小,却是典型的大众文艺门类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插图艺术在书籍报刊中地位显著。对于文艺类书刊而言,插图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以图画来阐发文章主题或文字内容,既美化了版面,又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当时形容某家刊物办得好,最常用的词汇就是“图文并茂”。出版社、杂志社经常邀请画家为书籍报刊创作插图,以美添彩;而画家们也因此在插图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赢得读者和艺术界一致认可。
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末,插图艺术呈现萎缩态势,创作者数量锐减,文艺书刊中插图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但也有一些期刊依然坚持图文并举,团结了一批优秀画家,也培养了一批创作新人,刊物插图因此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准。近些年,插图艺术迎来了新发展机遇。有的期刊拿出较大版面配发插图,有的约请画家为重点作品绘制题图和插图,并在封面上登载该刊历史上的插图佳作,颇有些温故知新的意味。许多出版社、杂志社逐步与插图画家建立起合作关系,一些美术院校也加大了对插图人才的培养力度。
如今,在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插图艺术如何以新作为展示新魅力?
发挥美育功能,播撒美的种子,是插图艺术的根本属性。近年来,我国少儿出版行业日益活跃。少儿读物的插图创作,也引发大众关注。优秀的插图,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书籍内容,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文化观。为少年儿童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有赖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出版社来说,应当尽可能组织优秀画家为少儿图书创作插图,或广泛征集画稿,确保优中选优。对于插图作者来说,要创作好少儿读物的插图,必须先成为一名好读者。用造型语言来阐释文学作品的插图创作,是一种以阅读为基础的再创造。在深入理解文本后,画家创作的插图作品才能在带给小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让他们拥有更深入丰富的阅读体验。在面向海外的少儿读物中,插图也有着超越文字的天然优势,以精美插图讲好中国故事,是沟通中外的艺术桥梁。目前,已有出版社尝试提升海外少儿出版物中的插图比重和品质,成效初显。
壮大插图创作队伍,提升作品水平,是促进插图艺术繁荣发展的途径。从造型手段来看,“插图”包含范围极广。无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素描,还是剪纸,都可以作为插图的创作形式。近年来,还有一些青年艺术家使用平板电脑等媒介创作插图,促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倡导各画种画家加入插图创作队伍,将有助于丰富插图艺术面貌,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参与插图创作也可以使画家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许多插图创作都可被视为小型主题创作,它要求作者在准确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以相对简括的手法表达艺术构思。这一过程,能够锻炼画家的感受力、思想力和表达力。插图作者群体中,一些对创作主题性绘画巨构游刃有余的名家,都在一幅幅小型创作中汲取了成长养料。
当下,传统出版业面临挑战,有人担忧插图艺术会因此受到影响。总体来看,人们的阅读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阅读方式由“读纸”向“读屏”扩展而已。今天的插图艺术,应当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顺势而为。不少期刊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新尝试:编辑摘取重点文稿的精彩片段,配以插图,在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随着读者指尖的滑动,图文精粹尽收眼底。与纸质印刷效果相比,电子屏幕上插图的呈现更具透明度、鲜活感,公众号的页面版式也常常与期刊设计风格趣味接近。浏览时,仿佛有淡淡书香溢出屏幕。
历史悠久的插图艺术,作为文学作品的视觉化呈现,其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时下,在建设书香社会的潮流中,美术与文学携手并肩,插图艺术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选自徐沛君《插图艺术新作展现新魅力》)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类书刊的插图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B.插图艺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获得新发展机遇,如今不少期刊尝试利用数字技术为插图艺术赋能,效果明显。
C.新时代优秀插图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面向海外的少儿读物的插图也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D.要成为插图名家,离不开主题性绘画巨构创作的历练,这一过程能够锻炼画家的感受力、思想力和表达力。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插图在文艺类书刊中用以阐发文章主题或文字内容,读懂插图是读懂文章的前提。
B.各画种的画家参与插图创作,既有利于插图艺术发展,又能提升画家的创作能力。
C.近年来,随着插图创作形式的发展,用平板电脑创作插图已成青年艺术家的首选。
D.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插图更具透明度、鲜活感,促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2015年11月20日,“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插图艺术第一次作为独立性的艺术门类,跻身全国大型展览。
B.北京印刷学院联合中国插图装帧艺术专业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高校插图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专业的发展和插图人才的培养。
C.沈尧伊为创作连环画史诗巨著《地球的红飘带》,曾多次沿着长征路进行采风,考察沿途的自然风貌、建筑、民俗等,为文学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D.旅美插画师乔依利用AI加PS技术,创作出了大量与丝网印刷作品相媲美的插图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引领了当前插图艺术创作新潮流。
4.(4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5.(6分)2022年,“毒教材”事件刷屏。这些教材里的插图人物形态扭曲、表情怪异、动作不雅,毫无美感,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应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水村的好日子
王跃文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溆水河从南边深山里奔腾而下,流到我的村子漫水,水势早已平缓。河两岸是宽阔绵延的平地,田里的水稻、玉米、红薯、油菜、甘蔗、橘子、西瓜,四季不绝。老辈人没出过远门,直把家乡当平原。我同老人谈天,告诉他们溆水流入沅江,沅江入贯洞庭,洞庭汇入长江,长江奔向东海。
漫水真是个美丽的村子。记得小时候,老木屋家家相连,窄窄的村间小路多铺着石板。我夏天喜欢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梆梆响。遇着村里的长辈,必站在路边行礼。隔上三五家,便可见大大小小的池塘,塘里养着大白鹅和大麻鸭,卸犁的耕牛泡在塘里戏水。鹅和鸭喜欢把头插进翅膀里,安闲地浮在水上睡觉。我夏天常常跳进塘里玩水,梦想自己也能有鹅鸭的功夫。村里最大的塘在王家祠堂前面,名字就叫大塘。乌桕树、松树、柳树,沿塘坎长着,树上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一条小溪从大塘穿过,满塘清澈的活水,引得孩子们最爱在大塘游泳。
村里人每天都下地做事,勤快是受人敬重的。小时候,妈妈夸我肯做事,我便越做越起劲。半夜醒来听得刮大风,我有些睡不着。村外山上必定落满了松茅。天刚微明,我就从床上滚下来,取下竹筢子和筲箕,飞跑着上山去。路上会遇着些大人或同龄人,他们也是去筢松茅的。各自心里都藏着一片山坡,那是大家多年筢松茅常去的老地方。有时起大雾,筢松茅的人鼻子碰鼻子,才看清对面的黑影是谁。相互玩笑着打个招呼,又消失在严雾紧锁的松林里,山里远近都听得见竹筢子的响声。
新鲜松茅的清香很好闻,颜色嫩黄也好看。筢松茅时,倘又遇着一窝好枞菌,那天便是好运气了。我那会儿虽然力气不大,但挑着满满一担松茅也不觉重。松茅原本就不怎么砸秤。我把松茅稀里哗啦地倒在场院里,用扁担挑开摊匀,好让日头晒干。妈妈已做好早饭,我三扒两咽吃过,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坐在课桌前打开书本,身上还满是松茅的香。
松茅毕竟不经烧,家里要有足够的柴火,还需要上山砍柴。山林都是封禁的,只能砍松杉之外的杂木。离家近的山上,稍高大些的杂木早已砍尽。我人小,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只能在离家最近的山上,砍贴地生长的檵木丛。偶尔会砍伤手,有一回,伤口砍得太深,我用柴刀刮下油茶树皮上的黄色粉末,涂敷到伤口上,居然把血止住。事后伤口亦无感染,大概是油茶树的植物碱能杀菌消炎吧。
当时,农村节能很受重视,不断推广各种节能灶。那些年,原是县里干部的父亲已回家当农民。他是读书人,手又灵巧,就自己动手打节能灶。父亲按新介绍的灶型,打了一款牛尾灶,引得村上的人都来学习。原理大致是两锅串联,共一孔灶眼烧柴。第一口锅煮饭,第二口锅炒菜,烟囱装在灶尾。用牛尾灶做饭炒菜,需主妇事先盘算清楚,眼快手疾,行云流水。
我那时除了上山砍柴,别的农活也干,插秧、薅田、锄草、刨草皮、捉棉虫、收稻子,只是没资格鞭牛耕地,那是成年男人干的事。我想等自己长大,不会再用牛耕地,我会去开拖拉机。那时,力田劳作的社员都相信,手头很多事以后都是机器干的。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尔后,离家越来越远。父母仍在老家,我有空便回去探望。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大塘坎的树上仍是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塘坎边的坪上却像城市小区公园,装有各种健身器材。晚上,村妇们在坪里跳广场舞,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跳绳。男人们爱玩着健身器材摆龙门阵。池塘里的大白鹅依旧伸长脖子高亢地叫,一只鸭捉了一条鱼引得一群鸭争抢。塘里却不见耕牛。村里早已没有牛耕,而耕地的机械却比当年的拖拉机更先进。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不知何故过去竟有多年被人改作“万水”。许是有人写字偷懒吧,但村里人仍把“万水”读作“漫水”。2012年,我创作了中篇小说《漫水》,用的就是家乡真实的地名。这篇小说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并在英国翻译出版。乡亲们很高兴,又把村名改回漫水。
父母都已是九旬老人,不肯出远门。母亲说,乡下同城里也差不多,又比城里清静。又说,如今村里人住得舒服,不要去井里担水,不要去山上砍柴,都用自来水和液化气。娘是劳动惯了,只道如今日子过得轻松,会不会把年轻人养懒了。
有年春上,我回家看望父母,饭菜刚刚上桌,五只燕子飞进来,脆亮脆亮地叫,绕飞三匝,又翩然而出,像极了时下流行的快闪。妻惊呼:五燕旋堂,好吉祥啊!是啊,如今漫水人幸福吉祥的日子,不正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吗?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历数漫水村地里的庄稼、四季的瓜果、沿塘的树以及树上的鸟,在客观上展现了家乡美丽宜人的生活环境。
B.文中两次提到“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作者在为家乡变化高兴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将村名由“万水”改回“漫水”,既有以“漫水”命名的作品获奖的因素,也是基于对老村名根深蒂固的心理认同。
D.文中的父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村庄,体现出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详略结合,既有对家乡风物的简单罗列,又有对筢松茅、打节能灶等的细致描述。
B.与“我离开漫水村”的表达相比,“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饱含着依恋不舍之情。
C.文中用了“薅田”“砸秤”“塘坎”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口语,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D.文章结尾的五燕旋堂画面含有象征意味,含蓄地提醒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8.(4分)文章标题为“漫水村的好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好日子”的含义。
9.(6分)本文入选《记得住乡愁》一书,如果你是该书编辑,请说明入选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
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①刍荛(chú ráo):割草采薪。②弘:广大。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宁使学[A]终不进[B]不欲虚[C]以下人[D]此为害[E]于心术者[F]大[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指“没有用来……的”,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义相同。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而下”是说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是”“非”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侣”和“友”用法相同。
D.师心自用,意思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陈规,能独出心裁,自成一格。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B.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提升自己修养和学业,堪为今人典范。
C.针对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轻视不如自己的、戏弄同等水平的怪现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的严重危害。
D.因为人非圣贤,学无止境,所以问也一定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像《师说》中所讲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为学”现象。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
14.(3分)如何通过“善问”达到提高自己修养与学业的效果?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5.(3分)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芳草香花赠送“同心”之人,但长路漫漫,欲赠不能。
B.《庭中有奇树》中的“盈”字,明写馨香满衣,暗写主人公手执花朵久立庭中的姿态。
C.“涉江采芙蓉”“攀条折其荣”这两处动作描写,都暗示出主人公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
D.两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分别以乐景“芳草”“绿叶”“黄花”来衬托主人公的哀情。
16.(6分)有人评价这两首诗“辞浅思深,语短情长”,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有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回忆,如前者通过写儒者装束“ ”赞美周瑜的儒将风度;后者运用比喻修辞“ ”赞美刘裕的威武豪迈。
(2)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经常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内容勉励学生,如只要“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学习亦如此;像君子那样做到“ ”,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3)苏轼《赤壁赋》中,“客”遥想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 ”,堪称一代枭雄,如今却已然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歌嘹亮,舞姿轻盈,芦笙悠扬,鼓声阵阵……前不久,一场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雷山县白岩村举办的音乐会给线上线下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场名为“村響·梯田上”的活动中,苗绣、铜鼓舞、芦笙制作、蜡染、银饰锻制等多项非遗也一并集中展示,让众多游客在文化的浸润中感受乡村文旅的独特魅力。
发展乡村文旅,( 甲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乡村旅游 A 的资源。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使不少人从乡村来到城市,②但埋藏在心底的那份乡愁虽然不会随着时间被遗忘,③而且会转化为回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直接驱动力。④而对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成为出发去乡村的重要理由。这种“不一样”,正来自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正基于此,守护好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厚植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吸引游客 B 。
发展乡村旅游不意味着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关键。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同质化建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应当认识到,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中,只有足够的特色才能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而特色往往建立在乡村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上。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产业的兴旺、环境的优美,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精神的富足。这就要求( 乙 )。曾经贫困落后的贵州省雷山县白岩村,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三星的产业帮扶下,从发展民宿产业到探索多产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致富之路越走越顺;借助直播带货让农特产走出山乡,利用先进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广大“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活水……广袤乡村是一个无比广阔的施展才干的舞台,当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汇聚于此,当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于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画卷将更加壮美。
18.(3分)下列句子中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
B.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D.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19.(4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4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5分)请对文中加点的“同质化”一词作出解释,并列举生活中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现象进行说明。
四、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赤壁的舟是要去泛的,泰山的顶是要去登的,老杜的诗、易安的词,也是要去读的。没有“诗和远方”,内心就不能够安静。你认为呢?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语文模拟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洛阳一高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固始县部分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达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苏省G4联考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