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新世代的“90后”“00后”青年群体的“断亲”,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与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青年“断亲”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化理解,需要从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大环境和新世代生活方式变化等多个方面去思考。亲戚是一种基于血缘联结的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亲戚关系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基本指向,即围绕着血缘亲属的排序,形成社会关系距离的圈层形态。中国民间有一句老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形象地表达了亲戚关系的客观弱化现象。随着家族的代际延伸,人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增加,导致了“亲不过三代”的社会现实。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占据主流。较少的亲戚网络与少子化,让原本具有黏性的亲戚关系加速淡化,并逐渐出现了“亲不过二代”的紧缩化形态的亲戚关系同时,亲戚相互之间的攀比也在磨灭亲情。当人们赚到钱之后,会与亲人对比,对方过得好自己不高兴,自己过得好对方不高兴,因此这种攀比的心理割断了亲情,使彼此之间情感淡漠。孩子也变成相互攀比的工具,逢年过节总会听到“你家孩子成绩怎么样”“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等,这些举动让孩子们抗拒走亲访友。因此,在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的式微,亲情的淡漠,成了新一代青年群体“断亲”行为的客观原因。
(摘编自胡小武《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
材料三: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尔克在《群体性孤独》中认为,人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陪伴,但不幸仅是一种虚幻的陪伴,沉浸越多,在现实中越找不到亲密感。网络社交多集中于无实际内容的表情包互动、机械式无需思考的点赞、泛泛的赞美、空洞的祝福、广播式的交流。美化过的生活和滤镜下的面孔,这些弱联结无法替代现实面对面的强联结,人们需要握手时笃定的眼神、怯弱时好友的鼓励、生病时家人的叮嘱。
所以,人类最终无法离开线下交流,仍需偶尔小聚、时常碰面。况且全面、深刻而急遽的社会转型中蕴含了高度不确定性,更容易在心灵上造成一种深刻的无常感和无力感,这些更需要紧密地联结而形成稳定的线下人际支持,打破自我蜷缩,通过人与人活跃而健康的联结化解风险,心意相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拥有亲缘家庭的支撑,能够通过固定的仪式形成关联,如红白喜事的人情开支、春节走亲访友的礼尚往来,并在差序格局的涟漪之中依关系的亲密程度满足人情的交换需求。
诚然,社交需要浓稠,但是边界感十分重要,保持合适的边界感实际上就是一种运用情境判断评估社会关系的能力,也是洞察社会关系的能力,而能力越强的人,其宜人性水平越好,受欢迎程度也越高。清晰的边界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体面与礼貌,过于干涉他人,分不清楚边界,看起来不求回报、不遗余力,实则是高度控制欲的显现,是越界不自觉地对他人的干扰。社交原则需要让自己舒服,也需要让他人舒服,懂得合理建立个人边界,学会如何尊重他人边界,致力于形成人际联结中的有序生态,在个体关联中成就群体,同时在群体互动中成就个体,拒绝无边界的人际黏稠,学会用智慧廓清交往边界。亲近而不逾矩,熟悉而有距离。人生如尺,理应有度。
(摘编自管健《“熟人社会”到“日常注重边界感”:当代青年社交需求的变化与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根据生育与婚姻事实结成的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性质,其边界具有伸缩性,可以不断向外延展。
B. “90后”“00后”青年群体“断亲”成为普遍现象,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他们的亲戚关系网络不断缩小。
C. 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的陪伴是虚幻的,它无法替代现实中面对面的强联结,反而可能让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亲密感。
D. 现代人际关系需要清晰的边界,再亲密的社交关系也需要建立边界感,这样有助于形成有序的、舒适的人际联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用“差序格局”描述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它具有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及他人的特点。
B. 材料二中作者借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观点,为后文阐述“断亲”行为的原因提供了理论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材料二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传统家族的代际延伸与现代家庭成员的紧缩进行对比,突出亲戚关系弱化的客观事实。
D. 材料三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述雪莉·特尔克的观点,分析了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
B. 视人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墨子》)
C. 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
D.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学术性文章的论证力求严谨,也可兼具生动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脉络
钟兆云
时序更替,一年四季中,秋天的步履最是轻盈。没有如麻的雨脚,没有暴跳的沙尘,没有繁弦急管般的电闪雷鸣,连昼伏夜行的桂轮也温柔体贴。秋天君临时也最是兼容并包,可以雁字横秋,可以天地一沙鸥,任万物竞相起舞,齐飞共长,和气致祥;由山川草木接踵染色,无争先恐后之状,无添足插队之扰,倚红偎翠,各领风骚;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扑鼻的稻香里品盈枝硕果、菊黄蟹肥。成为主角的秋天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喜不悲,不焦不躁,不温不火,随缘起落。
秋天的形象和气质似乎都无关脑满肠肥、膀大腰圆,时常还得贴秋膘。它没有春天湿答答的水汽,没有盛夏盐津津的汗珠,没有冷冬硬邦邦的冰霜。它身上鲜有多余的脂肪,像一个成功瘦身的淑女,轻提罗裳,巧笑倩兮,神采飞扬。秋天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秋天挑着收获,掠过茫茫的风雨,与行稳致远挂钩。“秋”就是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日午担禾上场晒,也喜年丰欲还债”,只要火种不熄,来年丰收可望。李绅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是这样的收获。常言“春华秋实”,不经春天的播种耕耘、夏日的栉风沐雨,秋天焉能坐享其成?所以,秋天面对再盛大的丰收,也不致忘乎所以,更无从忘本,知道自己受孕在春天,也明白要往何处去。它郑重地接纳每一份馈赠,却不任性挥霍,而在倍加珍惜中,留赠每一个冬天以厚积丰藏,继往开来地迎春接福,维系人类和大自然的瓜瓞绵绵。
与其他季节总不失轰动的开场不太一样,秋天更喜欢缓步迈近,有时还蹑手蹑脚,没有非此即彼的变天,不带凌乱的节奏和呛人的气息,甚至并不泾渭分明。第一片叶子飘落时还是绿中带黄的,草色荣枯也在悄然中过渡,凉风送爽之初还夹杂着一丝温热。转身间,金黄已不觉充盈了世界的眼睛。摩肩如云的秋叶,不管是在枝头叠翠流金还是将要融入土地化作养料,每一片都在俯仰中寻找生命的源头,在秋天圆满自身的意义。繁茂时成就枝干,引来百鸟朝凤,赋予生命欣欣向荣之形态,并为于树下乘凉的万物遮风挡雨,却并不借高枝炫耀自己;需要推进树木的新陈代谢时,独独忘了自己,顺其自然地纵身一跃,甘愿零落成泥碾作尘,前仆后继地回报根的情意,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以一叶之春秋,晓谕荣辱兴衰皆生命常态的常理,如此知足知止,恰如得道高人的一生一世。
一叶落,冷不防便是天凉好个秋。秋天的意境却不是凉。农家争相“晒秋”,那些善于创造美好的人则把准脉络,呈献对秋天的另类致敬,或在一片新叶上吹奏出四季不同的曲调,或在一枚旧叶上剪裁出美丽的山河和万象筋骨。而在他们之前,这一叶扁舟已载上无数为秋而生的惊艳诗行和锦绣文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面对秋风秋雨,人们不免想到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也想到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再及辛弃疾的“水随天去秋无际”。往事越千年,毛主席独立寒秋而高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如此蔚然大气,辽阔壮美,远非李煜的“冉冉秋光留不住”可比,也就不难理解五千年来中华大地何以在“萧瑟秋风今又是”中“换了人间”。
在乡村入秋,总可见王绩笔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也可见王勃笔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景象。置身城里江畔,远眺“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醉心于秋色天空、缱绻闲云,清词丽句同样随风而来,欲罢不能,可谓秋风起兮相思长。“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一如唐寅,古今之人感怀身世际遇时难免伤秋。刘禹锡虽然称“我言秋日胜春朝”,到底不免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于我,却更愿听杨万里的规劝:“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诗词歌赋里对秋天的咏叹,莫不展现出作者人生的经纬,而秋天自身的脉络却比人生的经纬更有条理。秋天从立秋、处暑、白露一路走来,“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在秋分拉开了一年中最美时节的序幕。2022年秋分时节,恰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从北方稻谷飘香的田野刚回到南方,目光落向后花园中栽种数年后终于结下的饱满的瓜果,不觉满心欢喜。当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最终,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可收获的果实。好些年的秋天,是被刘禹锡的《秋风引》引来的,“何处秋风起?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如今在自己辛勤造就的庭院眼见风动,却无木叶萧萧之感,这已是心灵的一大收获,不怜情深一往已白首。这世界自古至今都是有因果的,我们应看重自己种了哪些因,滑过哪些轨迹,秋天的味道才算尝得通透。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雨脚如麻,夏天沙尘暴跳,电闪雷鸣,对比之下,秋天显得更加温柔体贴,天高云淡,不急不躁。
B. 秋天的收获源于春天的播种耕耘,因为秋天挑着收获,所以秋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能够掠过风雨而致远。
C. “日午担禾上场晒”与“晒秋”中的“晒”一样,“晒”的不仅是收获,还是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D. 相较城市而言,乡村满山遍野的草叶更能让人体验到秋的脉络,更能让人体验到诗词歌赋里的醉人秋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融抒情、议论、描写、说明于一体,展现了秋之脉络,表现了由秋引发的哲思。
B. 文章句式灵活多变,句子长短不一,整散结合,流畅自由,节奏轻快;全文用语典雅,表意含蓄。
C. 文章文采斐然,作者综合运用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写出了秋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D. 文章在艺术风格上以冷峻、严肃为主,通过理性分析来阐述秋天的特质,来表达作者对秋的热爱之情。
8. 本文大量引用古诗词有人说是的一大亮点,也有人说是一大败笔。请谈谈你的认识。
9. 同是写秋,有读者认为《故都的秋》更有深度,本文则更显温度。请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晋司空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上,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兵贵为主,不贵为客。贵速,不贵久,何也?”靖[注]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为客且久哉。《孙子》曰‘远输则百姓贫’,此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此不可久之验也。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太宗曰:“何谓也?”靖曰:“‘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太宗曰:“古人有诸?”靖曰:“昔越伐吴,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以中军潜涉不鼓,袭败吴师,此变客为主之验也。石勒与姬澹战,澹兵远来,勒遣孔苌为前锋,逆击澹军,孔苌退而澹来追,勒以伏兵夹击之,澹军大败,此变劳为佚之验也。古人如此者多。”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指大凡、大概,与《琵琶行》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不同。
B. 或,指有人、有的,与《登泰山记》中“或曰,此东海也”的“或”意思不同。
C. 垂,文中指将近、将及,与成语“功败垂成”的“垂”意思相同。
D. 鼓,指击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勒认为,深挖沟、高垒墙的坚守策略并非应敌之道,而应充分利用姬澹大军远路而来,精疲力尽,号令不齐等劣势,将其一举打败。
B. 姬澹受司空刘琨派遣,率领十余万大军讨伐石勒,却被石勒诱入所布设的军阵之中,遭遇伏兵夹击,腹背受敌,最终落得大败而退。
C. 李靖认为,只有不得已之时才能进行战争,且不应处于客势并久拖不决,又援引《孙子》关于粮食运输、兵员征集的观点加以佐证。
D. 李靖认为,越国从侧翼佯攻,用主力中军偷袭并击败吴军,是变疲劳为安逸的例证;石勒以伏兵击败姬澹,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例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
(2)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
14. 关于用兵“主客迟速”的问题,李靖最终给出了怎样的结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叙雪寄喻凫①
方干
密片无声急复迟,纷纷犹胜落花时。
从容不觉藏苔径,宛转偏宜傍柳丝。
透室虚明非月照,满空回散是风吹。
高人坐卧才方逸,援笔应成六出②词。
【注】①喻凫:唐朝开成年间的诗人;②六出:雪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密”字表现了雪势之大,“无声”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和环境的静谧。
B. 诗人将“落花”和“落雪”进行比较,以一“胜”字表现了对纷纷落雪的喜爱之情。
C. 月光和雪花相互映照,室内外变得十分明亮,这让诗人能够在夜晚赏雪花纷飞之景。
D. 在诗人看来,这一雪夜美景应该会引发才情,希望友人请高人提笔写出赞美雪花的诗篇。
16. 颔联中“藏”“傍”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登高》中“______________”写木叶摇落之景,表现出杜甫悲凉的心境;《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写落花堆积之状,寄托了李清照难解的愁绪。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无疟疾认证,成为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30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以前,许多人因疟疾死亡,很多家庭经历___①___,父母们为孩子能否活过5岁___②___。
青蒿素,这一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药”,问世50多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疾,至今仍是全球抗疟利器。根据《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2000至2022年间,全球预计减少了1170万疟疾导致的死亡。其中,非洲地区疟疾平均死亡率从每十万人0.14%,下降到0.055%。青蒿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在抗疟形势转变中___③___。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多处运用了数字,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数字在文段中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约公布,韩国作家韩江成为新晋的诺奖得主,她也是韩国乃至亚洲首位获得诺奖的女性作家。就在八年前,韩江凭借小说《素食者》击败曾经的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奥尔罕·帕慕克以及因“那不勒斯四部曲”风靡全球的埃莱娜·费兰特等知名作家,成为首位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作家。
韩江已受到同行和众多读者的赞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将韩江视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直言她是韩国当代作家里最有可能斩获诺奖的人选。 ① ,她已经拿到了韩国小说文学奖、李箱文学奖、金万重文学奖等诸多韩国大奖。 ② ,中国读者早已对韩江、孔枝泳、李沧东等韩国作家津津乐道,尤其韩江笔下对东亚社会女性处境的探讨更是得到了大批女性读者的共鸣。
韩江的写作手法将极简推向极致,在沉默安静的世界中凝聚了生命的重量和真相。她的文学, ③ ,内里涌动着强烈的情感与反思。在她笔下,黑暗不再只是吞噬,我们有能力从中开启一扇通向理解、接纳与重生的门。她将平凡生活中的隐痛提炼成了令人惊叹的文学宝石,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打破自我防线,感知生命的脆弱与韧性。这种寂静的共鸣,恰恰触及灵魂最隐秘的角落。
20. 请指出文中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赏析。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下列选项中,与第一段中加点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汉字“蜀”曾多次出现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B. 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C. 一个组织也送来信和礼物,还称我是“活菩萨”。
D.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就是……
请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或者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语文模拟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洛阳一高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固始县部分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达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苏省G4联考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