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1-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艺术领域并在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人工智能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共同体的一员。于是,一个人工智能美学的难题产生了:人工智能艺术中是否存在美感?

如果我们承认人工智能与人的基本差别,就可能澄清很多误解。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论假定了艺术作品来自独创性,来自深深的内在感受或饱满的心灵,而人工智能则向我们提出一个新挑战,没有这些同样可以生成艺术作品。这就让我们反省,我们在作出美学判断的时候,到底是依据哪种标准进行判断。如果我们把人的能力看作身体与大脑、感觉与理性的双向结合,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很难具有人类的广泛感知力,那些能够被演化为计算的感知力将被人工智能所掌握,而那些不可转化为计算的感知力只能归自然人类所有。由此而论,似乎某些身体感觉是无法被计算化的,从而人工智能也无法具备感觉的直接性。

人工智能无疑要去模仿人的能力或功能,但把人的功能转运到人工智能上需要一个预先设定的结构。人工智能模仿,是美学感觉上的效果探究。人工智能能够达成某种美学效果,但人工智能的感觉不同于人的感觉。人工智能的某种美感并非人的审美感觉,但它们之间有相似性,这一相似性不存在于两者的作用机制中,而存在于美学效果中。我们可以说,这一美学效果是仿若如此的,它好像人的美感,但并非人的审美感觉。

人工智能美学与现行美学观念大相径庭。用简单的话来说,人类与美的关联完全不同于人工智能与美的关联。当我们把美学功能当作一种可以展现出来的基于计算模型的所有可能性的时候,人工智能的介入让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它以人的能力的方方面面为模仿对象,在某些层面上甚至超过人的具体能力,但是它的模仿并不是对人的能力的无限模仿,而是有所限制的模仿,这一限制无疑来自人工智能的美学表达模型,而这一模型的基本规则必然出自我们对美学原理和规则的理解。

美学感是一个新词,完全为人工智能美学而造设。这一概念有利于区分人工智能与人的美感概念。美感是一个重要的人类学概念。我们假定,在美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美的体会,这些美的体会一定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我们就假定它不具有真实性,不具有直接体验的含义,即身体触发的意义。因而,美感既是由感受而发的,又是我们在美中能够获得所有感受性的保证。

美学感”这个词是为了表达人工智能判断中既接近于人的审美判断,但又不同于人的审美判断的那样一种状态。这个概念的特殊之处在于,从表面上看,它直接呈现了机械复制的内涵。如果我们承认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艺术创造,那么它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素质无疑与人的艺术创造是相当接近的。我们以前认为艺术创造是饱满心灵外化的表现,不可以用规则进行陈述和标明,但人工智能艺术却明确反驳了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观念。当然这一反驳并不说明人类就此走上以规则为主导的艺术创造,对人类来说,那依然可能是错误的方向,但是对人工智能来讲,这却是唯一的、不得不如此的方向。不可能脱离规则来谈论人工智能的创造,甚至更进一步判断,人工智能的创造本来就是以遵循规则为基础的计算模型的建造和实践。任何一种美感的成熟都离不开某种明确的美学倾向。因而,当我们陈述美学感的时候,其内涵是以规则为基础的,而从具体的美感呈现来说,没有美学规则,我们就难以有明确的美感。

从“美学感”“黄感”这两个概念可以发现人工智能与人的审美感受的不同,从此我们可以将非人的艺术与人的艺术进行对照,它们在效果上是相同或相类的,而这样的相同或相类都离不开人这个中介。没有人类活动,就根本不存在艺术活动,不存在人工智能艺术,也不存在美感以及美学感这样的形态。

人工智能的美学感既顾及了人类美学观念当中美感的生成,又指出了人工智能艺术创造或美学效应中所包含的根本性差异的基础,虽然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人类主义美学观念当中是被贬抑的,但是借着这种被贬抑的观念,我们可能走向广阔的人工智能创造与人的创造相互促成、和谐共进的未来。

(摘编自王峰《仿若如此的美学感: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凭借它具有的美感已深入艺术领域,逐渐成为艺术共同体的一员。

B. 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时不需要像人那样有深深的内在感受或饱满的心灵。

C. 人工智能美学表达模型决定人工智能对人的能力的模仿是有所限制的模仿。

D. 美学感的概念既顾及人类美学观念,又指出人工智能美学效应的根本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无论多么强大,终究不能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完全计算化。

B. 人工智能的某种美感与人的审美感觉只是相似,并不相同,所以不能称为美感。

C. 人工智能艺术完全颠覆了不以规则而全凭饱满心灵外化进行创造的传统艺术观。

D. 美学感概念的提出,可以让人们正确区分人工智能和人的艺术创造的美学价值。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美学感”的一项是(   )

A. 杜甫感时伤世而创作《登高》

B. AI画出精美的《清明上河图》

C. ChatGPT创作美丽的童话故事

D. 小冰”软件写出《长江赞》

4. 材料最后一段运用多重复句进行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美学问题”的研讨会上,有人说人工智能的美学是“基于人类审美形态的理解之上而进行的计算性模仿”,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有扶苏

段吉雄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和父亲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情景。

满眼的绿色像头顶的云彩,一泻而下,劈头盖脸地俯冲下来,漫山遍野紧密缠绕在一起的树木和灌木层,一浪又一浪地扑过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和浓烈灌进我干涩的眼睛里。从树林里呼啸而出的气息带着潮湿的猛烈,夹杂着浆果的醇厚、青草的甜香、松木的浓郁,还有动物的腥臊,把我团团裹住。远远的,我被这种从未闻到过的气味给彻底征服,像是第一次见到大海似的有些窒息。我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这样的场景。

爹,这就是森林?

听到我的问话,父亲模棱两可地说出了一句:这才是山!

是的,这才是山。我们那儿只能叫做石坡,而且是一座座光秃秃的石坡。

石坡上只长石头不长树。那些石头似乎是商量好的,清一色地阴沉着脸。人们依然要在这黑山上讨生活。能开荒种地的,自然不肯放过,不管是不规则的小盆地,还是脸盆大小的石窝。即使那仅能种上几窝红薯的石缝,乡亲们也会弯着身子在旮旯石缝里探寻希望。那些实在太高的坡顶上,人们栽上了洋刺、枣刺等生命力强、繁殖快的植物,希望它们能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吸收阳光,沐浴雨露,能够感动黑山。那些植物果然没有让人们失望,蓬勃兴旺起来。它们依靠浑身尖锐的刺物尽可能减少了外界的干扰,在地面上嚣张地向着太阳奔去。

只是,面对残酷的生存压力,人们这点奢望变得苍白而又十分可笑。毕竟,锅底无薪的窘迫和飘渺的理想相比,人们还是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尽管这些植物有着尖尖的芒刺护体,但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面前,却显得柔软、无力。不仅如此,那些好不容易在地层里扎下的树蔸,也成为人们冬天深夜里打发时间的最好的伙伴。

一时的温暖换来的是年复一年的荒芜。黑石山不仅没有改观,脾气还越来越坏,稍微有风的日子,村子里便漫天黄沙,风凌厉地哭着,柴扉晃动着快要散架的身躯无力地看着风来回游窜。夏天的时候,黑山坡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把炙热毫无保留地反射到村庄里,瞅着那发光的石头,心里是莫名其妙的慌乱和愤怒。

《诗经》里的那首《国风·郑风·山有扶苏》,我已记不得全文,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两句从一开始就记得清清楚楚。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在想象着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就像神话故事里描述的那样:绿荫成片,流水潺潺,鸟儿在树林里唱歌,鸭子在水塘里和荷花共舞。但回到现实,我知道那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特别是我的家乡。

直到父亲带着我走亲戚时遇到了那片森林,我才相信,原来山有扶苏是真的。那片森林让我惊艳,让我欢喜,我真的喜欢那绿色的气息。

回到家里后,冬天的时候我再也不去砸树蔸了,家人以为是我变懒了。平时放羊的时候,我也不再去折断一棵树苗做一杆让别人羡慕的鞭子,小伙伴们有些纳闷,把我一个人丢在了石板上。躺在光滑的石头上,从天上变幻多端的云层里,我看到了森林,也看到了水塘,还有荷花,鸭子,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春雨蒙蒙的早晨,父亲扛着镰头,招呼我跟他一起。一抹绿色滑入眼帘,我看到他手上攥着一把柏树苗,青翠欲滴还带着水珠。出了门,才发现原来不止父亲一个人,漫山遍野的黑石山上,到处人头攒动。如同冬天一样,他们也挥舞着工具,使劲地朝着地下挖去,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再是索取,而是栽下了一棵棵绿色的幼苗。天下着细雨,人们顾不上打伞,像种庄稼一样寻找着土壤,深深地挖上一个窝,再把树苗放进去,手扶着树苗,用脚把周围的土划拉到树窝里,一下一下地踩实,末了还用镰头在周围轻轻地砸几下。那还顶着雨滴的树苗便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了,有微风过来,树苗只是点了点头,身子纹丝不动。我看到父亲的脸上有水珠滑下,头顶上腾起了一层层薄雾,那一层层的薄雾汇聚到了一起,袅袅升起,在黑石坡的顶部聚到一起,罩在整个山顶上,缥缥缈缈,竟然有点仙境的感觉。

树苗在一天天地长大,开始有新鲜的风从山顶上刮下来。人们不再死守着几分薄田,有人去远处打工,有人做起了生意,还有人引进生态农业,那片黑石坡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从满山的黑色,到一片蓬勃,然后青绿、苍翠、密不透风,似乎就是一眨眼的时间。没有了破坏和毁损,森林仿佛从一夜之间就可以长出来。

再次见到这座黑石山的时候,我确信它就跟我当年第一次见到“森林”的感觉一模一样:我被裹进了绿色的云团里面,从树林里呼啸而出的气息同样带着潮湿的猛烈,夹杂着浆果的醇厚、青草的甜香、松木的浓郁。

站在这片属于自己家乡的“森林”面前,气息里除了那些味道,还有一股亲切的浓郁。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描写我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情景,为下文写“我”的家乡黑石山变成森林作了铺垫。

B. 作者写自己“冬天的时候再也不去砸树苑了,家人以为是变懒了”,那是因为作者对家乡的山真的不抱希望了。

C. 文章意蕴深刻,让人回味。篇末作者感叹自己家乡的“森林”里,“还有一股亲切的浓郁”,蕴含了作者对家乡深厚的情感。

D. 文章描写了家乡黑石山不同时代的景观风貌,融入了作者对新时代家乡的赞美以及对故乡深层次的思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物描写细致灵动。开篇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对“森林”景色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绿色之浓郁、气息之浓烈让人浮想联翩。

B.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黑石山过去环境恶劣和现在环境优美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和对美丽乡村的欣赏。

C. 倒叙手法引人入胜。开篇描绘一幅“森林”的绝美画面,直接切进描写的核心对象,制造悬念,与黑石山形成对比,引人入胜。

D. 文章语言表现力强。“风凌厉地哭着,柴扉晃动着快要散架的身躯无力地看着风来回游窜”运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

8. 文章以“山有扶苏”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写作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村·乡情·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扶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又议重贿唃厮啰使讨贼,得地即与之。琳曰:使唃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大谋哉?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欲得精兵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匄(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②曹玮,北宋将领。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巩固E吾宇F恶容G小不忍H以乱大谋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查办,与成语“按图索骥”“按兵不动”中“按”的意思均不同。

B. 不如因而抚之”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

C. 诚哉其不可与谋也”与《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的句式一致。

D. 矜,怜悯,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来朝中觐见,众人要求将使者诛杀,程琳起先拒绝,后因使者过于骄横,便建议公布其恶行并诛杀他

B. 众人建议贿赂确厮啰,利用他讨伐叛贼,所得土地均归他所有;程琳并不认同,认为这会让他成为下一个“李元昊”。

C. 王夫之认为,《春秋》中对“伐丧”行为的贬低是有条件的,若两国关系友好,那么违背约定、趁人之危确为不仁。

D. 王夫之认为,李元昊已沦为夷狄叛贼,不值得体恤,程琳反对“伐丧”的错误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义而未加辨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

2)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

14. 材料一中,议者认为程琳反对“伐丧”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时机。王夫之是否认同议者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因雨和杜韵

王阳明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上疏论事,得罪宦官刘,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写下此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韵”指依照他人诗作的押韵创作的诗,本诗既使用了杜甫诗工整端严的“韵”,也写出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神”。

B. 第三句的“生白发”用语新奇巧妙,既是拟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雾苍苍茫茫,就像是沧江生出的白发。

C. 全诗皆从主观写景,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没有明诗常见的理学味道,以情驭笔,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D. 整首诗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将客途所见之景与由此引发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动人。

16. 《文心雕龙》中说,诗文应“情以物迁”,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个人成长到国家发展,辩证地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指出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会走向灭亡。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         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         的佳作。画中四将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         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展示  不可多得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15尊不同时代的

B. 展现  不可多得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15尊不同时代的

C. 展现  屈指可数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15尊

D. 展示  屈指可数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15尊

19.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冒号                                 B. 引号                                              C. 省略号                                              D. 书名号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B. 以便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C. 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D. 以便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______①______,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荒谬之谈,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这个三段论就是:

(   ),

(   ),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它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来,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______②______,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因此,墨家的兼爱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的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争论。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③_________,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 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将孟子的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补写完整。

四、作文(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你会发现屈原、苏武、陶渊明等众多人物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忠贞爱国的高洁品质书写了人生精彩的华章。以史为鉴,面对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也想过如何书写自己的精彩华章,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自己的一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