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观赏之道,提出了“卧游”的概念。他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山水之间,便将自己的游历所见绘于画中,然后挂于居室四壁。通过凝视绘画作品,在心中畅游山水,达到超越现实、神游物外的精神享受。 这种“卧游”实际上是对山水画内在生命力和虚拟空间性的深度挖掘。强调的是画中山水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在想象中游历和居住。而“可游” “可居”的美学观与宗炳提出的“卧游”的理念密切相关,都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理论中对于山水画功能和观看方式的重要诠释。
“可游”强调的是画中山水的动态体验与虚拟游览性。在一幅山水画中,画家不仅要描绘出自然景色的形貌,还要使其具有空间感和深度,让观者仿佛能置身其中,沿着画中的山路、水道或小径游走欣赏,体验那种行走在山水之间的逍遥自在之感。 “可居”则注重于画中山水与人文建筑、生活场景的和谐共生,它要求画面所呈现的环境宜人且宜居,即山水之中要有适宜居住的元素,如屋舍、桥梁、舟船、耕读游玩嬉戏之人等,使观者看到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想象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修身养性。这种审美观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向往田园隐逸生活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蒋梦婷《北宋山水画中“路”的表现研究》)
材料二:
山水画“可居” “可游”的前提是“可行”: “可行,意味着山水并不只是一种自然的景色, 而是要有人的路径,勾连着浅谷与深壑、矮丘与高峰,人行于其中,方得切身的体悟。” (渠敬东)道路为人进入山水提供了可能。
道路往往会从画幅的前端或偏左或偏右的画框之外,深入画面,渐细渐上,是将画面推进纵深的一条重要视觉线索。山水画的可游、可居既指画面空间能够被想象为“可居” “可游”,也指观者以特定的方式“进入”特定空间,并且置身其中。我们以目光游移在山水画面之际,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知觉。
实践性和超越性是山水画中形而下之“道”的重要特征。 “可行”是指山水画在意识中唤醒的行走的想象。对于山水画的观看,会为我们提供一种类似于行走的心理知觉,而山水画中的道路,是我们获得这种心理知觉的重要契机。山水画空间中的“游”和“居”,虽然不伴随生理层面的躯体的挪动,却和中国古代审美传统中的“感物” “游心” “畅神”这一过程相契合,是一种“感于物而动”。
古人将这一过程称为“卧游”。道路在这里既是可行之路的视觉符号,也成为感发我们从现实世界通往虚构山水空间的契机和通道。
行进俯仰并由此形成视点、视角、视平线的变化和调整,是中国山水画面独特的空间构成方式,称之为散点透视,这反映在山水画空间建构之中,即郭熙所说的“山形步步移”。路是山水画空间的视觉线索,具有组织画面的功能。散点透视的建构方式使得山水画面突破视点甚至视野的限制,将不同视线所获得的画面纳入同一个框架之中,使观者在静止过程中,也能获取由视线移动产生的视点和视角的转换,进而产生动态感知。散点透视同时也意味着取舍和重构,将值得停留的山水串联起来,以便我们能在咫尺之上领略到游观的意趣。
如果说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让观者不由自主地陷入画面空间之中,停留在某个视点;那山水画的独特透视方式,则营造出一种游观的可能,也使得山水画本质上不只是一个凝视的对象,同时也是“实践”对象。 山水在我们的知觉中,是可以行走于其中的一个空间,通过道路从画面边缘向纵深行进、延伸。画中的山水可行,然后可居可游,这也是山水画之所以拥有超越性的重要原因:当我们面对山水的时候,山水画空间也向我们敞开,我们得以在画中山水中游观,同时将身处其中的现实空间搁置;从具体事件,从现象之网,甚至从现实的叙事中摆脱出来,并远去。
如此,可行性道路为观者的超越性意向提供了一个“实践”的维度,加之画面溪桥、道路、树木之大小、远近、错落,使得山水画空间符合我们的知觉逻辑并符合我们安顿其中的意向;因而,观者不只是空怀隐逸之梦、林泉之心,也能看见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并随之进入画面所呈现的纵深天地,仿佛可以从现实空间踏入画面空间。感知并超越一直是中国绘画审美中的古老传统。甚至,因为山水中的屋舍树木山石,不那么逼真清晰,山水才更加真切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漫游者眼中的世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可见,山水中的行者所关注的,往往不是一草一木,也不是一房一舍,而是一个被称为意境的整体空间。 “疏林远岫见微茫”更符合倪瓒心中的真实山水的样子。 山水画上的道路呈现为多种形态:由台阶组成的山道,由人行走而成的泥土混杂着草木的坡道,也可以是连接坡岸的石板桥、独木桥,甚至是水上的舟船。无论何种道路,无论怎样的行走,都只能是个体的体验过程,被每一个个体所独自领悟,这正是中国哲学中的“独往”。
(摘编自沈亚舟《山水何以可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可游” “可居”的美学观都强调画中山水的动态体验、虚拟游览性及其和人文建筑、生活场景的和谐共生,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向往隐逸的思想。
B. “可行”是山水画“可居” “可游”的前提,山水画中的道路让我们在观画时产生类似于行走的心理知觉,为人“进入”山水提供了可能。
C.中国山水画面散点透视的空间构成方式,让观者在静止中也能产生动态感知,所以山水画在本质上不是凝视的对象,而是实践的对象。
D.山水中的行者关注的往往是被称为意境的整体空间,越不逼真清晰的山水就越能真切地给我们展示漫游者眼中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炳《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系统阐述山水画理论的论著,诠释了山水画的功能价值和观看方式,表明山水画具有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意义。
B.山水画中的游观不是躯体的移动,而是“感于物而动”的心神畅游,深度挖掘了山水画的内在生命力和虚拟空间性。
C.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让观者停留在某个视点,而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却能突破视点和视野的限制,所以后者比前者更加高明。
D.山水画中的道路不仅仅指山道、坡道,也包括各类桥和舟船,观画者在道路中的行走是个体独有的体验和领悟,是一种哲学上的“独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 (《红楼梦》宝钗论画)
B.画屋要设身以处其地,令人见之皆可入也。 (清代龚贤《龚安节先生画诀》)
C.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D.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唐代王维《山水诀》)
4.请解释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实践性”和“超越性”的内涵。 (4分)
5.小刚喜欢画中国山水画,最近他想依据王维的《山居秋暝》画一幅山水画,但在如何组织画面、营造空间时却犯了难。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所阐释的理论,为他提供几条具体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小提琴的砌砖工①
马晓康②
砌砖工的教室是教学楼中间一块水泥铺的大空地。 同学们在空地上三三两两地站着,在我的右边,那些肤色偏黑的是印度人或斯里兰卡人,棕色或金色头发的是欧洲人, 而我的左边则是几个越南人; 中国人最多, 大家站在中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在我们后面还有韩国人和日本人。
有人穿着红黑色或绿黑色的工装,有人穿着轻快的帽衫,脚上蹬着大头靴。宋润理和我穿着那身旧抹布,就是从越南临期超市买来的一澳元一件的劣质聚酯纤维外套。只有吉龙,黑色风衣、黑衬衫、黑色裤子、黑皮鞋,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黑围巾。他站在宋润理旁边,左手高右手低,左手手指像盘核桃一样来回动弹,右手起起落落地来回比画。
哟呵,你现在还拉琴?我记得你爸妈小时候送你和你哥去学琴,你哭着不去,用手扒门框,把指甲都抠坏了。宋润理问。吉龙的父母曾经是乐团的提琴手,单位改制后下海经商,逼着吉龙和他哥哥学过提琴。
拉。前阵子又重新拉起来了。 出国前,我妈把琴给我, 让我想家的时候就拉一下。
每逢课间,我们这帮同学在楼外的花坛那儿蹲成一排,聚一堆儿抽烟,用蹩脚的英语交流,聊得最多的是找工作。 吉龙很少参与我们的讨论。他最多过来一起抽烟,抽完就走。等吉龙走远一点儿,我就会调侃他,瞧,风衣男孩又要犯病了。
所谓“犯病”,是指吉龙拉小提琴。他的手里明明没有琴,却躲在角落里摇头晃脑,扭来扭去。他的琴盒就放在一边,宝贝似的,从不打开。每次拉琴前,他先去洗手间反复洗手,整理发型。回到空地的工位后,左手拿起一块砖,手指有规律地活动着;右手什么也不拿,却不断做出拉弓的动作,好像在剧场里进行隆重的表演。
一个好事的人逗吉龙,喂,你的小提琴呢?是不是忘家里了。
吉龙指着远处的小提琴盒子,在那儿呢,我每天都带着。
打开看看。让我们见识见识。
不行。
你应该去市区的酒吧表演,那儿挣钱多。
吉龙没有理他。
你怕拉得不好酒吧不要你吧?
吉龙白了他一眼,没说话,仍旧低着头踱步。
吉龙,你一个大艺术家怎么来砌砖呢?
吉龙闭上眼睛,双腿紧绷,身体向前微微倾斜,似乎在做演奏结束后的鞠躬。
好事的人给吉龙鼓掌,其他人跟着起哄。吉龙刚挺直身体,只听好事的人大叫——
这里面什么都没有呀!
琴盒摔在地上,空荡荡的琴盒像一颗被割掉舌头的头颅;吉龙爬过去,像母亲抱起一个跌倒的孩子,将琴盒盖上,搂进怀里。
吉龙跑了。
我和宋润理追了出去。
吉龙并没有跑远,他坐在学校外面的长椅上。他的风衣很脏,宋润理帮他拍打身上的灰。吉龙呆呆地望着马路上来往的车,眼睛里充斥着泪水,随时都能溢出来。
琴盒怎么是空的?我问他。
琴, 当了。 吉龙长吸一口气, 哆嗦着说出这三个字。
我这才知道吉龙也是个不幸的人。吉龙母亲那头有个厉害亲戚,靠着这层关系,吉龙的父母经营起一家贸易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去年,那位亲戚落马,他的父母为了保住财产服毒自杀。奈何人心不古,公司账上的钱被股东和被托孤的老员工们里应外合瓜分个干净,留下一堆烂账,别墅和车都被查封。亲哥哥志大才疏,想用剩下的钱重振家业,跟着别人炒期货,几次杠杆下来,亏得血本无归。他自知没脸见吉龙,干脆断了联系。
出事前,家人曾计划帮吉龙在墨尔本买房子,趁着汇率低的时候换了一笔钱存在他的户头里。这笔钱刚好够他买雇主担保。为了凑技校的学费,吉龙便把自己的小提琴当了。
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接到了属于自己的活儿,一栋三层别墅的墙面加大院墙。我们的风衣男孩吉龙专门买了一身绿黑相间的工装。他给自己准备三条毛巾,分别用来擦汗、上午擦手和下午擦手。休息时,看到吉龙去洗手,我们便知道他要开始拉那把空气提琴了。
有一天,我们正在干活。突然我的眼前闪了一下,抬头望去,原本深蓝色的天空多了一层浓密的黑色,是一朵横跨天际的巨大的乌云从东面升起,仿佛有什么灾难发生。天空深处传来沉闷的雷声。乌云下面的天空是淡黄色的,像一张被水浸过的宣纸。远处传来密集的嘈杂的声音,像是千军万马的呐喊。
糟了,这是预报提过的大暴雨。潮湿的狂风从头顶吹过,屋顶的棚子发出尖锐的啪嗒声,好像一个又一个拳头落下,随时都能把棚子砸破。屋檐上涌下一股股急切的水流, 院子里的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高。我们站在屋门外,看到洪流从较高的西面涌上街道,浪越滚越大,越滚越急。 由于没有盖院墙,一股分流涌进院子,在台阶上拍打出几米高的水花。我们三个被淋成了落汤鸡。等我们抹掉脸上的污水,发现吉龙不见了。
在那儿呢!宋润理指着院子东侧。吉龙正在漫过腰的水里一步一步朝自己的车子挪。刚才那股洪水把他的车子冲跑了。
别管车了,快回来!我从屋里找出一根长绳子,准备随时接应吉龙。
吉龙没有回答,一阵急流将他冲倒。等他再次浮出水面的时候,他自己也被冲到院墙边上,脸上多出一道血红的伤口。
快回来!车子已经没救了,快回来!我把绳子捆在腰上准备冲下去接吉龙。街道上的水流正在加速,一些断木和铁皮跟着漂下来,这意味着更大的洪水即将涌来。
扶着院墙,吉龙来到车子旁边,打开车门,水灌进车里。他从车里翻出那个小提琴盒,爬上车顶, 又掏出毛巾,拧干,擦拭琴盒。
快回来!命要紧!我用力朝着吉龙喊道。雨水隔断我的声音,无论我怎么喊都无济于事。
吉龙扶着院墙,在车顶站了起来。他被淋透了,可他还是伸出双手,借雨水洗手,反复揉搓了几遍, 又整理一下被雨淋湿的头发。
整个世界都被闪电照亮,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天空深处不断有雷声传来。乌云一层叠一层,仿佛一艘迎面驶来的巨舟。在滂沱的大雨里,吉龙抬起头,任凭雨水落在脸上。不知过了多久,吉龙向自己的正前方鞠了一躬,接着向左边鞠躬,又向右边鞠躬。他挺直身子,双腿微微分开,抬起双臂,做出拉琴的姿势。
在闪电照亮的蓝光中,吉龙的两只手时快时慢,左手频繁地切换和弦,右手的琴弓大幅上下,拉到忘情处,身体不自觉地摇晃起来。
在滚滚的雷声中,在浩荡的雨水里,我听见了琴声,激昂的琴声,仿佛那洪水只是从他指尖流出的音符……
(原载《青年文学》2024年第5期,有删改)
注:①小说书写了中国青年在艰难境遇中的海外留学生活。我和宋润理曾一起在墨尔本东部郊区读高中。高二那年,我的父亲生意破产,宋润理的父亲肝癌去世。宋润理是吉龙的堂哥,俩人只在小时候见过。宋润理的奶奶去世后不久,吉龙一家搬走,慢慢没了来往。时隔十多年,两人在澳大利亚重逢。为了生存和学业,他们不得不先去当砌砖工。②马晓康,一九九二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在读博士,曾有过七年的留澳经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描写了各国留学生聚集教学楼空地的场景。大多留学生穿工装或帽衫,只有吉龙穿着黑色风衣、黑衬衫、黑色裤子、黑皮鞋,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黑围巾,非常讲究。
B.吉龙拉琴前的仪式感很强,反复洗手,整理发型,而所谓“拉”是在空气中不断做出拉弓的动作。这导致他经常被工地上的人调侃,甚至被嘲弄成“犯病”。
C.小时候吉龙因为不愿学琴哭着用手扒门框,把指甲都抠坏了,长大后他总在砌砖的同时“拉小提琴”,可见人的兴趣爱好是会发生转变的。
D.几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都经历了生活的变故,又同在异国他乡,于是他们在现实困境中互相扶持,负重前行,字里行间体现着动人的人情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中国留学生异域谋生的故事, “我”是“讲故事的人”,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一个次要人物,起到了烘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B.在好事人逗吉龙的情节中,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揭开了空琴盒的秘密以及背后的家庭故事,展现了吉龙遭家庭变故,但对往日的优渥生活依然充满了眷恋与不舍的心理。
C.小说运用了各种色彩词语和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大暴雨的场景,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吉龙站在车顶迎着雷雨拉小提琴流露出不向命运屈服的悲壮感。
D.小说题材独特,笔触细腻婉约,情感丰富饱满,情节起伏中有着缜密的逻辑,显示了作者对现实冷峻而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8. “拉小提琴的砌砖工”作为小说的标题,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9.评论家说, “吉龙这个人物是比较罕见的,他总在抗争命运”。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吉龙是如何“抗争命运”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 “卿所设施, 以何为先?”安石对曰: “末世风俗, 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 “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 以收利权。”帝纳其说。
安石乃复言: “人才难得, 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 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 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
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 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
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 “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 “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吕惠卿言: “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 ‘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 ‘刑罚世轻世重’ 是也。 光言非是, 其意以风朝廷耳。 ”帝问光, 光曰: “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周置A泉府之官B以榷制C兼并D均济E贫乏F变通G天下之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言于帝”与《苏武传》 “欲因此时降武”的“因”用法相同。
B.约束,规章法令,与成语“坚明约束”中的“约束”意义不同。
C.治,治理,与《屈原列传》中“治乱之条贯”的“治”用法和意义相同。
D.敝,破旧,破败,与《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认为任用人才,不能因为人才的失误和舆论的影响随意任免官员,而要权衡利弊才行。
B.在议论推行新法时,王安石建议修订泉府之法,收回掌管财物之权,皇帝采纳了他的提议,而后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C.变法过程中吕惠卿和曾布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王安石的建议及奏章大多出自吕惠卿之手,反对王安石的朝臣均遭到曾布的阻止。
D.针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法,吕惠卿认为先王之法是常变的,司马光这样说是为了在朝廷中掀起风波。
13.把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 (4分)
(2)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 (4分)
14.变法中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目的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对此持反对态度?请根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 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 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①罗含:东晋耒阳人,不慕荣利,布衣蔬食,安然自得,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 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融融”二字采用通感手法,在视觉里传达出触觉的感受,十分细腻精妙。
B.颈联明里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前句“重露”比喻官场黑暗,暗含作者的不满,后句流露出时光流逝才华不能施展的担忧。
C.尾联中的“金鹦鹉”指酒杯, “白玉堂”指朝廷。这两句诗把菊花拟人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
D.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16.本诗的颔联化用了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来到瓜步山旅游时,不由得想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社日的场景,“ , 。”
(2)家长会上,班主任建议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呵护其天性,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主人公那样, “ , ”。
(3)班级开展“寻找古诗词里的沧海”班会活动,小刚在主持稿中写到: “‘沧海’这一意象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有时用以展现宽阔胸襟,有时用以寄托 怅惘思绪,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绝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相反,“情绪价值”这个看起来非常像心理学术语的名词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营销学概念。其本身的含义是指在营销的过程中,情绪受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
①比如在一次购物中,无论交易是否最终达成,②只要销售方提供给消费者的积极情绪体验大于消极情绪体验,③消费者就增强了正面情绪价值,这是一个对销售方有利的结果。④反之,则对销售方不利。⑤在销售行业中,这个理论经常被用于潜在客户的固定和转化。⑥不过现在,“情绪价值”这个概念似乎被滥用了。
在几乎所有的人际交往领域,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因索取情绪价值不及预期而产生的各种抱怨 A :抱怨同事无法提供情绪价值,抱怨恋爱对象无法提供情绪价值,抱怨父母无法提供情绪价值,甚至抱怨偶有交集的陌生人无法提供情绪价值。
这时, “情绪价值”从一个营销学理念变成了一种能力,一种( 甲 )。无论这种语言是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也不管其说辞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只要能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就是具备了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
其实,在生活中惯于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管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但一定要求对方具备这种能力。一边在公共生活中 B ,一边又抱怨他人无法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这种既强横又脆弱,既要索取又不愿付出的心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易燃易爆的火药桶,随时随地爆炸在他们失去奶嘴的瞬间。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个体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不断解体的共同体也让个体变得越来越孤独,人们最终成为了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原子化个体”——( 乙 ),但实则又彼此孤立。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 序号: , 修改为:
(2) 序号: , 修改为: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A B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甲 乙
21.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火药桶”“奶嘴”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它们各自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5分)
22.当前,生活中普遍存在“惯于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的倾向,请根据文本,提几条改变这种倾向的合理化建议。 (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2日, 《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 “班味”和“松弛感”入选。 “班味”是指上班工作后, 由于任务繁重、条件艰苦、 关系复杂等,人们表现出的疲惫憔悴的状态; “松弛感”一般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已、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
这两个词折射出目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有人认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甘人后就要奋力拼搏, “班味”是必然产物;有人认为,去除“班味”保持松弛,才能从承压状态下解放出来,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人认为,应该在紧张疲惫的工作和松弛从容的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上述观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语文模拟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洛阳一高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固始县部分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四川省达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苏省G4联考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