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二:
话说匡太公自从儿子上府去考,每日眼泪汪汪,望着门外。忽听门外一片声打的响,一个凶神的人,赶着他大儿子打了来,说在集上赶集,占了他摆摊子的窝子。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那人把匡大担子夺了下来,那些零零碎碎东西,撒了一地,筐子都踢坏了。匡大要拉他见官,口里说道:“县主老爷现同我家老二相与,我怕你么!我同你回老爷去!”太公听得,忙叫他进来,吩咐道:“快不要如此!我是个良善人家,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况且占了他摊子,原是你不是,央人替他好好说,不要吵闹,带累我不安!”他那里肯听,气狠狠的,又出去吵闹,吵的邻居都来围着看,也有拉的,也有劝的。正闹着,潘保正走来了,把那人说了几声,那人嘴才软了。
(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有删改)
材料三:
大邑县地处成都远郊,常住人口54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传统行政区划被打破,熟人社会环境瓦解,新的社会关系亟待重建,聚集城乡社区的物业服务、邻里纠纷等日渐增多。几年间,大邑县法院受理案件总量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2016年8月,大邑县开始探索“无讼社区”等新的城乡社区治理实践。大邑县建立了以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金牌调解员等为主体的调解专家库,面对面参与调解所辖区域内疑难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引导各地德高望重、善于调解的居民成立品牌化调解室。通过树立道德典范,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将德治的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实践中,明显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自“无讼社区”建设以来的3年间,诉前分流16358件,同期法院民事受案数6974件,70.11%的矛盾纠纷在镇、村(社区)得以化解,法院司法确认案件806件。据大邑县法院提供的数据,仅2018年通过综合性调解平台调解案件6271件,调解成功5749件,城乡社区居民对无讼社区”的认可接受度稳步提升。
(摘编自《嵌入与自主:转型社区纠纷化解的内在逻辑》)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认为打官司是一种可羞之事,因为这意味着教化不够,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B.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强调通过外在的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C.理想的礼治秩序是每个人都能够自动地遵守规矩,不需要外在的监督。
D.维持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主要依赖于个人的良心和内在的习惯,而不是外部的权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重在强调中国乡土社会通过内在的道德教育和习惯来维持秩序,从而使百姓都能够自觉地维持了礼治。
B.材料二中匡大与邻居发生争执并试图通过诉讼解决冲突,被太公阻拦,首要原因是匡太公更加信任保正的调解作用。
C.材料三展示了大邑县“无讼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调解专家库并成立品牌化调解室都在德治化乡村治理实践中起到了作用。
D.材料三通过大量数据说明大邑县有效地减少了法院的案件负担,提高了司法效率,建设“无讼社区”的主要目的已经实现。
3.某校高一年级将举行“乡土中国”综合学习活动,活动现场的大屏幕投影要显示具有“无讼”思想的古语,下列古语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B.但存父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
C.以德去刑
D.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4.乡土社会中的“无讼”观念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为大邑县“2024年度金牌调解员颁奖典礼”撰写一段颁奖词,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对获奖者的专业精神进行褒奖,并对这项工作的社会意义给予肯定。(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北平
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有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有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儿,可是此地的“草花礼”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系连着园林,菜园,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到了北平的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等,这些地方既有人为建设的痕迹,又有自然的韵味,体现出北平城市建设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
B.作者写到了北平很多细节情境,如小胡同的房子、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等,展现了北平平凡中的美,表现出作者对北平的熟悉。
C.作者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是因为作者对北平的爱太过深沉,不知从何说起,也体现出作者在表达情感时的苍白。
D.“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作者以此强调北平特有的生活品质和文化氛围,即便是物质上不富裕的人,也能在这里找到慰藉和乐趣。
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荷塘月色》通过对月下荷塘细致入微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放松;本文作者则在对一草一木等平常事物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B.本文将北平与巴黎、伦敦等城市对比,突出了北平的特点;《故都的秋》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C.作者写北平“像太极拳”,以独特的比喻,体现北平动中有静的特点,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述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北平的城市韵味。
D.在本文中,作者从大处着眼,用全景式的视角描绘北平的整体风貌,展现出北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雄浑壮阔。
8.老舍在文中划横线部分说“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通过阅读全文,你是否认为《想北平》也是一篇带着诗意的散文?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9.请你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任选一篇文章,结合其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本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子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苛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李太白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之意盖自太白诗句得来,夫风月不用钱买,而取之无禁,太白诗之所言信矣。然而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有闲居无事遇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而不知此乐者是自生障碍也。
(节选自[明]高濂《遵生八笺》
10.材料二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闲居A无事B遇此C清风D明月E不用钱买F又无人禁G而不知此乐者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民间一般把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叫作“望日”,而“酶”则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B.斗牛,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与成语“气冲斗牛”中的“斗牛”国
C.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宾语前置句。
D.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他们举杯畅饮,歌吟咏志,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B.客感叹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的英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苏轼认为客对曹操的怀念是不必要的,因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自己的不能强求。
D.苏轼和高濂都认为,尽管清风明月免费,但并非人人都能意识到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4分)
(2)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4分)
14.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化用李白的诗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表达了多重含义,请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短歌行
(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仿短歌行
(当代)无名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星辰大海,奔赴不辍。慨当以慷,伯乐难忘。为君解忧,何用杜康!
青青子衿,君心我心。我为君子,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嘉宾即至,德音孔昭。
明明如月,随时可掇。鼓瑟吹笙,绵绵不绝。越陌度阡,惺惺相存。契阔谈,永念深恩。
星汉灿烂,鸿鹄北飞。振翅高远,良木可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公吐哺,天下归心。
15.下列对曹操《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以古乐府歌行体形式创作的诗歌,与《琵琶行》和《登高》一样都是近体诗
B.诗歌在感时伤乱的基调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宏愿。
C.这首诗中多处使用出自《诗经》《管子》和《史记》中的典故,内蕴丰厚,情思深沉。
D.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这首诗刚健有力的艺术特点体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
16.有人说,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曹操的《短歌行》,它应该是一篇诚意满满的招聘人才启事,于是有一位年轻人“跨越时空”,仿照原作创作了《仿短歌行》这首诗,向曹操表达了应聘的意曌,请结合其中的具体诗句概述这位应聘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荀子在《劝学》中说,即使不善奔走,只要借助舆马,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即使不善游泳,只要借助舟楫,也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生活中,有人喜欢( ① ),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出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 ② )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有许多誓言舍身为国的人能够身体力行,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 ③ )。
18.请在文中( )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炼成长。
《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
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 ① 。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不仅如此,其实青少年也不会劳动,因此,学校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 ② ,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 ③ 。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节选自张凡《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21.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的学习中,我们仿佛跟随着桐城派大学者姚鼐的脚步告别了京师的官场,一路顶风冒雪登上了“明烛天南”的日观峰;我们也好像曾独立在寒秋的橘子洲头,与意气风发的毛泽东一起抒发着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憧憬一个新世界的诞生;而当我们与摇着轮椅的史铁生缓缓走进地坛公园时,他那种告别过往,善待命运的赛智又不禁令人深深折服……在2025新年伊始,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告别与迎新,对“辞旧迎新”这个古老的话题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