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10日,“萝卜快跑”遽然登上热搜。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向媒体表示,“萝卜快跑”武汉投放了400多辆无人车。支持者为AI技术的运用欢呼,反对者则对无人车的高歌猛进表现出不安和抵触情绪,有出租车司机联名求助“给一条活路”。
10公里3.9元、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拒载、车内无异味……“萝卜快跑”着实不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出租车司机或网约车司机群体里,嘲讽“萝卜快跑”无人车不善“变通”的声音也高了起来,甚至盖过了最初的“恐惧感”。
7月16日前后,网传“萝卜快跑”停运,但官方回应称,武汉系订单被自动取消,而合肥系技术原因需要调整。短短十几天工夫,情绪的落差之大,观点的纷繁复杂,也折射着“萝卜快跑”无人车在极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丝“震颤”。但显然,当无人车恪守规则意识“不争不抢”“安全第一”却让不少人类司机感到不适应时,我们应该展开的思考显然超越了技术层面。
首先,无人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不必讳言,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撞了传统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形成直接的“威胁”。
有人说,对于新技术,就该无条件地欢迎,“有什么好嚎的?”理由是,火车和汽车代替马车时,人的感受并不重要。这当然是一种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被颠覆的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在短暂的痛苦之后,从各个方面适应了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找到了生存所需要的岗位。争议开启的思考是有益的:发自传统产业深处的痛感,是在“呼唤”一种良性的关系。这就是:在新技术力量“攻城掠地”之时,也要允许和倡导温情的力量进行某种改善和修补。
具体而言,关键是在政策层面保持开放和引导的态度。既要允许“先行先试”,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也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让无人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不至于“裸奔”。一年前,《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获得通过,该条例明确: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对汽车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这种硬性规定可大大约束无人车的“任性”,保持“在路上”的边界感。
其次,无疑,在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冲击下,传统就业方式面临很大挑战,这是生产力变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情形。生产力变革无须阻止,但生产关系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创造更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的契机。另一方面,智能驾驶不只是传统行业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传统行业的共赢者。城市应该兼顾传统行业特别是出租车行业的利益诉求,引导其与无人车行业深度合作,聚焦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探索优势互补的路径。为此,围绕生产力变革改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可谓迫在眉睫。
再次,新技术发展在引发社会变革、促进现代社会治理成效提升等方面,意义显著,但也可能诱发新的社会风险,如集体失业危机、数据安全失序等。针对产业工人失业的风险,可以通过适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规范新型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多元开发无人车行业的新岗位、新工种,吸引传统行业中的人员补充到监控、运维等程序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失业带来的震动。(摘自伍里川《“萝卜快跑”引发的思考》)
材料二:
今年以来,“萝卜快跑”在武汉加速落地,由此激发的无人驾驶相关讨论空前激烈。自5月份起,便有武汉市民吐槽自动驾驶车辆“开得慢”“停滞不动”,武汉交通拥堵情况因此加剧;此外,网上也有声音称,武汉的出租车司机对“萝卜快跑”的投放感到不满,认为其是在“抢饭碗”。
对于前者,多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是自动驾驶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自动驾驶车辆将安全设为最重要的判断因素,其他车辆稍微一别就可能将其逼停”;另据记者在广州黄埔实际乘坐无人驾驶车辆的感受来看,自动驾驶车辆速度较慢,时速大多保持在三四十公里,遇到行人和其他车道车辆靠近时有明显的减速操作。
而针对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是否会取代司机等问题,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7月9日回应称,“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该负责人介绍,“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不是网传的1000辆。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认为,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尚不会对传统出租车构成挑战,因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更多还是一项体验项目,尚未形成有效运力,出租车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内部。无人驾驶汽车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从经济全局上看,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增量,如车路协同建设,车上娱乐设施和车辆智能化带来的汽车产业的产值增长等。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长期来看,自动驾驶也许会令行业对出租车司机、货运司机等传统驾驶员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然而,这种替代并非简单的岗位消失,而是就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深刻转型。
(摘自沈钊《在挑战与机遇中前行的无人驾驶:多地试点显成效未来发展可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具有低价、高效、安全等诸多优势,现阶段被吐槽主要是不善“变通”,没有具备很好的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
B. 火车、汽车取代马车的历史类比表明,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可通过教育培训、产业升级、开发新岗位等方式应对挑战。
C. “萝卜快跑”无人车项目在武汉市引发的广泛讨论和社会反响,涵盖了技术、经济、社会及政策等多个层面,值得人们深度思考,仔细应对。
D.《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规定,主要目的是禁止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强化对无人车行为的监管,保持道路安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质生产力(如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必然给传统产业带来巨大挑战,但也可能为传统产业创造更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的契机。
B.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即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传统产业劳动者的利益,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共赢。
C.发展科学技术是大势所趋,不能因噎废食,应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武汉市民的吐槽和专家的分析,揭示了无人驾驶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挑战和局限性,也凸显了它的先进性、潜力和发展前景。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观点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非常成熟,很快就会全面取代传统的出租车。
B.无人驾驶汽车在武汉运力较低,尚未对出租车行业构成重大挑战。
C.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已经为传统产业劳动者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D.武汉出租车行业比较稳定,无人驾驶汽车不会引发任何社会风险。
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如何在政策层面推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4分)
5.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①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吹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②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也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到。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粱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③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④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种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直接点题,酝酿足了气势。
B.文章联想丰富广泛,有对人、物融入自然的态度,也有对时代洪流中的“村庄”未来的思考。
C.文中的“风”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的每一处都离不开风。
D.作家刘亮程文风独特,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句子①选取“麦捆”这一特定场景,让人感到亲切,“麦捆”被刮走后,还能在风中跑回村子,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B.句子②先是详细地描写村庄的树木,接着用“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一句引出深意:不论你身处何方,风把你刮向何处,你都应当守住自己的根。
C.句子③描写野云的“养不乖”,从而引出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的计划,衔接自然巧妙,也引出了下文对风与人的关系的描写。
D.句子④内涵深刻,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时,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
8.文中作者对“铃铛刺”有多重的身心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9.散文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等,而“苍凉美”“朦胧美”“哲思美”也是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请你从这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写一个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三: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将A乱B非命C世之才不能D济也E能F安之者G其H在君乎!(3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意思不同。
B. 降,使投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
C. 亡,逃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不同。
D. “属以河北事”与“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曹操年少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尚义任侠,放纵不拘,不被当时人认可,却得到桥玄、何颙的赏识。
B. 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击败了曹操,杀害了曹操长子曹昂,后来在舞阴一战中,曹操击破了张绣。
C. 曹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以为魏种不会离开他,但魏种却逃走了,这让曹操很生气。
D. 曹操打败吕布,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4. 曹操在《短歌行》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即竹叶青,指代酒。②殊方:异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重阳佳节,唐人有登高的习俗,诗人虽有病在身,但也登上了江边的高台。
B. 诗人看到菊花盛开,自己却与酒“无分”,索性就用命令的口吻让菊花“不须开”。
C. 第五句写江上“日落”,与“长河落日圆”一样都刻画出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
D. 第六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白雁飞来,就想到国都长安的节气变化。
16. 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结局。
(2)小强在演讲中为了阐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特意引用了《劝学》中“ , ”两句,以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3)小强在海边看日出。海天一线,忽然天边幻化出缤纷的色彩,美得无法描绘,他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登泰山记》中的句子“ , 。”
(4)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就各自用“ ”和 “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祭奠和欢聚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 ),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 )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 )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题材 司空见惯 渲染 B.题材 触手可及 浸染
C.体裁 司空见惯 浸染 D.体裁 触手可及 渲染
19.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
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
20.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C.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D.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思想。《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中心呈现类似重复。你如果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的帕特农神庙,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你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会看到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地,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塑像数量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
2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图像的对称类型。(4分)
22、请依据材料内容,分别从美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 60 分)
高三学生小文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文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周末休息,小文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文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网友丙:高三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周学习身心俱疲,去图书馆读书有个啥意思,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请你以一位高中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网友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