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2025年1月份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1-05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劳模、工匠始终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擎起中国制造,诠释中国创造,书写大国重器奇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也需要广大产业工人矢志奋斗;既需要一流的科学家队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支持鼓励广大职工和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精神源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求真务实、执着探索、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都一脉相承、息息相通,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弥足珍贵,历久弥新。

(摘编自郭振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材料二:

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915日晚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出色,在全部59个项目中共获得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

作为最高层级世界性青年职业技能赛事,世界技能大赛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水平,反映了全球领先行业企业的水准与要求,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在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技能健将们以昂扬风貌、优异成绩,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写下生动注脚,彰显了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姿态,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欣欣向荣。

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选手操作娴熟,一抹一划堪称雕刻般精细;美发项目选手动作利落,造型设计让人充分领略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选手有条不紊地完成多个模块任务,让机器人拥有聪慧的大脑和灵活的肢体”……每一个项目中,中国青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打磨每一个细节,用青春演绎了的无尽魅力。

比赛不仅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场国家荣誉的角逐,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充分的准备和最佳的发挥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要素。我国代表团通过将世赛标准引入教学、企业实际应用案例引入日常训练,不断提高选手实战和应变能力……一系列举措,为选手更好地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参赛选手坚定信心,不惧挑战,精诚团结,奋勇拼搏,展现出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在此次世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世赛的项目设置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涵盖了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代表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发展的前沿水平。世赛的评判标准极其严格,不仅要求选手具备精湛的技艺,更注重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从传统的家具制作、烹饪,到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云计算,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可以说,世赛不仅是一场技能较量,由各国技能顶尖选手在比赛现场创造的新纪录、新标准,正迅速成为引导行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不少技能人才载誉归来后,或重新穿上工装,迅速成为服务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或执教技能院校,成为培育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源头活水。以世赛为牵引,随产业而动,向实践而行,必将搭建起多层次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深入,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赛代表了全世界职业技术先进水平,通过参加世赛,不仅可以培养锻炼青年技能人才掌握技术创新,推动我国职业技能培养教育,而且致力于推动世赛成果转化,可以把世赛先进的标准、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要求、先进的职业技术操作理念,导入到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当中。这场万众瞩目的技能盛宴也启示我们,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掌握技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打破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让技能人才获得与学历人才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才能更好地培养技能人才,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中国创造引领未来。

世赛火热的背后,折射的正是从行业到产业求贤若渴的人才热。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技能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黄宗跃《技能报国,匠心筑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擎起中国制造、书写大国重器奇迹的进程中,既需要一流的科学家队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B.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这体现了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

C.世赛的评判标准极其严格,不仅注重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求选手具备精湛的技艺。

D.参加世赛有助于把世赛先进的标准、先进的职业技术操作理念等导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以推动世赛成果的转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科技工作者也需要产业工人,这是因为理论创新必须由科技工作者完成,实践转化必须通过产业工人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B.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成绩优异,表明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全面领先于其他国家。

C.世赛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这与它的比赛项目设置紧密贴合市场需求,能够引导行业创新发展,为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参考方向密切相关。

D.世赛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世赛获奖者必将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比学历人才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文中画线句的论据的一项是(   

A.本届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组织选手们奔赴14个省市开展走训拉练,并利用一切机会强化国际交流切磋,选手积累了经验,在赛场上得以自信发挥。

B.中央美术学院的李老师从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成长为时装技术项目专家,既负责国内选手选拔、集训,也承担世赛赛场的技术指导等多项任务。

C.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组织制冷与空调项目奔赴英国等地参加压力测试赛,组织网络系统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等项目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国际热身赛。

D.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组建了一支专家教练团队,与字节跳动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紧密合作,邀请互联网资深工程师为集训队授课,提升选手能力。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区别和联系。

5.在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应如何培养技能人才来推动中国创造引领未来?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过几年,我们的4位班长就全都退休了,现在我正在组织大家拍视频,把他们的工作方法和绝活技巧都拍下来,作为视频教程留给年轻职工学习。大国工匠刘伯鸣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从工人岗位成长起来的副厂长,企业的首席技能大师。他最近在完成当前生产任务的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了三四年后。

认知转变

1971年出生的刘伯鸣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每天下班后做各种木匠活儿补贴家用。有时父亲忙不过来,刘伯鸣就过去帮忙。从那时起,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一门手艺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他说。然而,初中毕业考上技校学习锻工专业后,刘伯鸣的思想出现了转变。他发现,对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工作,不能只把解决自己家庭温饱作为唯一目标。

有一天我们上工艺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一重的历史,那天我才知道我们到底在生产什么。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刘伯鸣始终记得那堂课带给他的思想转变。之前没上技校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未来就是生产零件的,结果上课才知道,我们生产的是支持核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国计民生发展的重要产品。刘伯鸣强调说,他至今都记得老师给他们讲这些产品为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有力武器,是支撑我国现代工业的定海神针’时,带给他内心的震撼。从那以后,刘伯鸣在课堂之后,还会利用课余时间找来相关图书资料补充学习。我的机械制图和锻造工艺学这两门主科始终名列前茅。这两门在当时技校里被认为比较难学的课程,为多年以后刘伯鸣的创新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

成长蜕变

1990年,刘伯鸣从技校毕业来到了中国一重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水压机把1200摄氏度高温的特种钢锭捶打成轴、辊、筒、环等各类锻件。虽然从上班开始操作的就是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当一名重复规定动作的操作者。

刘伯鸣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20世纪60年代全军大比武,因枪法精准被战友们称为武状元。为什么能打得这么准父亲告诉他:只要肯动脑、肯流汗,把每一件事情做实、做细,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把分内的事做好,这世上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儿这段话,对刘伯鸣影响很大。

他在工作后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却利用工余时间勤学习、搞创新,想办法解决工作中的生产难题。在开展核电关键设备超大型锻件研制课题攻关时,他满脑子都是工艺参数、锻件成形过程。

有一天下班回家,看见妈妈正在揉面,刘伯鸣赶紧过去帮忙,不知不觉把面团揉成中间粗、两端细的低压转子形状。正是凭借着这种时时刻刻放心不下的劲头,刘伯鸣和团队的同事们最终取得了整锻低压转子锻件自主化制造的成功。这项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正是因为自己始终在工作中超前一点、多想一点,从学徒工至今的34年时间里,刘伯鸣在岗位上独创了50余种锻造方法,开发了40余项锻造技术,先后攻克了核电、石化等产品锻造工艺难关100余项,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50多项。他本人也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行为转变

现如今,已经诸多荣誉加身的刘伯呜又开始了新一轮向远方眺望。我们这几位班组长里,有两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两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还有一位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刘伯鸣介绍说,这几位班组长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多年岗位实践的优秀经验。刘伯鸣想要做的是,把他们每个人的技艺全都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还要录制不同岗位的全过程记录,比如工辅具的准备、劳保用品的穿戴、班前会的召开甚至包括在生产一线的站位这些细节都要囊括其中。为了把这些班组长身上的宝贵经验吃干榨尽,刘伯鸣开始研究怎么分版块、如何写脚本、怎样拍摄等新内容,为三四年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我们的目标是,以后新来的年轻同事,通过看这些视频就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一个岗位的操作要求、操作技巧。刘伯鸣说。这一切,都是他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做的事情。

超前一点,多做一点,始终是这位党员一直在坚持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他多次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给未来的产业工人讲述未来如何担重任、成大器。

手把手传授技艺,多年来刘伯鸣一直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岗位未来的需要,精心培育接班人要确保我们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刘伯鸣说,现在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做好产品,还要带好队伍。

(摘编自张世光《超前一点,多做一点》,《工人日报》2024715日)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伯鸣虽家庭条件不好,但他思想觉悟高,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承担家庭责任、企业责任及国家责任。

B.刘伯鸣在成为中国一重的普通工人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勤学习、搞创新,攻克了多项锻造技术难关。

C.刘伯鸣深知传承技艺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于是他选择用视频记录几位班组长岗位实践的优秀经验。

D.刘伯鸣之所以多次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的活动,是想将自己积攒多年的技艺与经验传递给未来的产业工人。

7.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本文投入大量笔墨回顾了刘伯鸣过往的人生经历,使之形象更加鲜活,但时效性较弱。

B.文中引用大量刘伯鸣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虽便于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精神品质,但不如客观叙述真实。

C.文中第八段列举“50余种”“40余项”“100余项”“50多项等数字,用事实说话,体现了严谨性与客观性。

D.文章集中笔墨赞颂了刘伯鸣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人物通讯在教育、引导、宣传、树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超前一点,多做一点为题,并于开篇和结尾部分紧扣这一主题来写,突出了刘伯鸣对技艺传承的远见卓识。

B.文中提及国家建设的相关情节与刘伯鸣在国家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体现了文章的时代性和典型性。

C.文中不知不觉把面团揉成中间粗、两端细的低压转子形状的描写,侧面展现了刘伯鸣对事业的痴迷。

D.刘伯鸣身上有着与《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相同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甘于奉献。

9.大国工匠刘伯鸣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辈师长的哪些引领?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0.作为人物通讯,本文题旨鲜明、精而不杂,且具有感染力。请从构思、选材、主题三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琮举众降A曹公B得其水军C船步兵数D十万E将士F闻之皆恐。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薨,古代称天子或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C.中国,一般是指中原地区。

D.孤,古代君主自称或者寡人,有成语称孤道寡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坚因为讨伐董卓将家迁到了庐江舒地,他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两人交情很深。

B.孙权即位后,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C.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D.周瑜部将黄盖素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2)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15.周瑜认为曹操此战必败,他依据的理由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态、神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B.上阕后三句承上字,借月中嫦娥之悔恨,风姨之善妒,突出牛郎织女爱情之可贵。

C.下阕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态,七夕相会过于短暂,而且只能增加无限新愁,于是发出不如不见的怨恨之语。

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17.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它是           

2)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士大夫对于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3)在古代诗词中,充满灵性,蕴含诗意,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常常含有比喻色彩,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从古老的《诗经》到唐诗宋词,诗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思想情感。

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它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诗人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情操;它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还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诗词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结晶。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雄伟壮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无形的 化作有形的江水,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之情。

19.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                  B.风貌                         C.不屈不挠                                 D.结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体现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B.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

C.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D.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21.请根据上文内容,为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写一段总结性文字,不超过60字。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材料二:

杨振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幸运的话就把偏好变成饭碗。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2025年1月份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