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一带,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茂密的森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因为木材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用,而且木材也比较容易加工,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所以,木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一直以来广泛采用的主要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的结构方式使用范围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多使用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井干式木构架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
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这种榫卵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固的。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拱。拱本是用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位的节点上。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到了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构件了。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将建筑等级按照斗拱的用材分为八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多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屋角方面,汉代的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唐宋时建筑屋角起翘已经成为定规,以后更是如此。南北方的建筑屋角起翘幅度不同,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相对比较平缓,外观庄重,如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东烟台市蓬莱阁等。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比较陡,外观活泼,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建筑的“组群布局”指的是由一个个建筑的单体组合成一个大的群体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形式多样,但是各地建筑的组群布局有一些共同之处。像住宅、宫殿等组群建筑一般是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一切组织都按照中线来发展,整个布局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布置井然有序,统一了建筑群的艺术面貌,体现出庄重的氛围,如汉代陵墓、故宫、天坛等。另外,像悠闲的庭园建筑在组群布局上则与上述内容不同,一般不采用对称布局,而是选择比较随意的自由变化的布局,如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等就是自由布置的,没有中轴线。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装修和装饰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古代建筑的装修具有很多功能,可以在采光、通风、保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古代建筑的装饰是传统美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的建筑匠师们非常有创造力,他们创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建筑装饰艺术形象,其中使用色彩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古建筑的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有红墙碧瓦,也有颜色各异的琉璃瓦。民间的建筑的颜色就相对比较朴素淡雅,对比和谐,如江南住宅的白色粉墙,青灰瓦顶,色调素雅,具有秀丽灵动的特点。
(摘编自唐剑、周凤《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传承和记忆。
木结构之所以在我国建筑史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于它的取材、运输、加工都比较容易。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木结构固然有易朽易燃的缺点,但是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即使毁坏,重建也比较容易。
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组群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以说,建筑组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和卓越的创造。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如紫禁城宫殿的屋顶就是典型的大屋顶。当然,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也很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它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古代文人将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鞪斯飞”,如鞪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杰出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
(摘编自贾西沙《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三种重要结构方式,抬梁、穿斗、井干曾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古建筑之中。
B.斗拱在唐宋前用料大,主要起承托和支撑作用;明清后斗拱用途发生改变,成为建筑物上的装饰物件,用料变小。
C.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体,这一特点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与古代建筑相关的装修、装饰的发展。
D.与其他建筑相比,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更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绘了大屋顶的特点。
2.下列有关两则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述的对象相同,即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但二者行文结构不同,材料一是“总一分”式,材料二则是“总一分一总”结构。
B.两则材料在开头部分都论述了木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材料的原因,材料一只谈优点,材料二还涉及木材的缺点。
C.两则材料都写到组群布局,材料一解释了组群布局概念并介绍了两种组群布局的形式,材料二从总体上概括了组群布局的优点。
D.两则材料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都使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在行文中拿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对比。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出材料一第七段所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园林中的假山流水,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B.江南园林中的木质窗棂,图案繁复,透光通风兼具美感。
C.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以木结构为主,装饰细腻雅致。
D.丽江古城的木质门楼,雕刻繁复,色彩鲜明,充满民族风情。
4.下图是兴建于宋辽时期的山西应县木塔。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我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特征。(4分)
5.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
每天上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克利斯朵夫不得不坐在折磨人的乐器前面,大颗的眼泪顺着脸颊和鼻子流下来,冻得又红又肿的小手,在琴键上东奔西走,生怕弹错了一个音就要挨一戒尺。他自以为恨透了音乐,但他拼命用功,那可不是单单怕父亲的缘故。祖父有过几句话给了他深刻的印象。老人看见小孙子哭,就郑重其事地和他说,为着人间最美最高尚的艺术,为着安慰苍生,为人类增光的艺术而吃些苦是值得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音乐所引起的某些情绪深深地印在心头,使他不由自主地留恋音乐,把一生奉献给这个他自以为深恶痛绝、竭力反抗而无效的艺术。
依照德国的惯例,城里有座戏院,演着歌剧、喜歌剧、轻歌剧、话剧、喜剧、歌舞、杂耍以及一切可以上演的东西。每星期表演三次,从下午六点到九点,老约翰·米希尔每次必到。有一次他带着孙子一起去。 好几天以前,他先把情节详细解释了一番。 克利斯朵夫一点也不明白,只记得有些可怕的事;他知道剧中要有一场雷雨,他就怕给霹雳打中。他知道剧中有一场战争,他就怕自己会被杀死。①到了上演的日子,他几乎希望祖父有事不能来。可是开演的时间近了而祖父还没到,他又开始发愁。终于老人出现了,他们俩动身了。
他到了那座神秘的屋子,祖父坐在第一排紧靠乐队的地方。他凭着栏杆,立刻和低音提琴手拉不断扯不断地谈起话来。这儿是他的天地了;以他音乐方面的权威,这儿可有人听他说话了。克利斯朵夫以为所有的目光都盯着他一个人,他哆哆嗦嗦地把小鸭舌帽夹在膝盖中间,圆睁着眼睛瞪着那个奇妙的幕。
终于台上敲了三下。祖父擤过鼻子。掏出脚本,那是他一字不肯放过的,有时倒反因之不注意台上的戏文。乐队开始演奏,一听开头几个和弦,克利斯朵夫就安心了。这个音响的世界可是他的世界了;从此以后,不管演的戏多么离奇,他总觉得很自然的。
一开幕便是些纸板糊起来的树,和差不多跟这个一样假的东西。戏剧的情节发生在假想的东方,那是他连一点观念也没有的。诗歌体的台词全是无聊的废话,叫人摸不着头脑。克利斯朵夫什么也看不清,扯着祖父的衣袖提出可笑的问句,证明他全盘不懂。可是他非但不厌烦,倒反看得出神了。他根据这个荒唐的剧本,自己编了一个故事,和台上演的并没有什么关系;台上台下随时会闹矛盾,他就重新来过,这并难不倒他。演员们叫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他从中挑了几个他喜欢的角儿,提心吊胆地注意他们的命运。他尤其为一个美人儿颠倒,金黄的长发,大得有点过分的眼睛,光着脚。不近情理的怪场面并没使他觉得刺眼。儿童尖锐的眼睛对这些都没有注意到。他好似一个动了爱情的人,看不见爱人的真面目。孩子生来就有奇妙的幻想力,②不等不愉快的感觉接近,就先下手点石成金了。
这些奇迹原是音乐促成的。它把所有的东西罩上一层薄雾,使一切都显得高尚,美丽,动人。小克利斯朵夫脸一忽儿红一忽儿白,脑门上全是汗。歌剧到第四幕,照例有桩不可避免的祸事要临到一对爱人头上,让男主角与女主角有个尖声大叫的机会,但那时孩子觉得要闭过气去了。他喉咙像着了凉一样难过,双手掐着脖子,连口水都咽不下了;他胀饱了泪水。幸而祖父感动的程度也和他不相上下,他装作若无其事地轻轻咳嗽,遮掩心中的激动;克利斯朵夫看得很清楚,觉得很高兴。他一心一意地想着:“希望它不要完呀! ……”
可是,突然之间一切都完了,幕一闭,心荡神驰的境界给打断了。
一老一小的两个孩子在夜里回去。③多美的夜!多恬静的月光!他们俩一声不出,翻来覆去想着他们的回忆。终于老人问道:“你快活吗?”
克利斯朵夫一时答不上来,他深深叹了口气,声音很轻地回答说:“哦! 是的! ”
老人笑了笑:“你瞧,做个音乐家多了不起! 造出这些奇妙的场面,不是最大的光荣吗? 简直跟上帝下凡一样。 ”
孩子听了大吃一惊,怎么!这是人造出来的?他真没想到。他几乎以为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天造地设的⋯⋯原来一个人,一个音乐家,竟能造出这样的作品! 唉! 他自己有一天也要成为音乐家的! 哦! 总有一天,哪怕只有一天! 而以后呢……以后,随便怎样都不要紧! 就是死也不在乎! 他问:“祖父,这是谁作的呢?”
祖父告诉他是弗朗索瓦,一个年轻的德国音乐家,住在柏林,④他从前认识他。克利斯朵夫忽然又问:“祖父,你是不是也创作了什么? ”“当然。”老爷爷硬起头皮来回答。
这是他一生的憾事。他一直想为剧院作曲,可是灵感老也不来。他的硬纸夹里的确有创作的一两幕乐曲;但他对乐曲的价值不存什么幻想,从不敢拿出来见人。他们两个再也不说一句话,一直走回家里。两个人都睡不着。克利斯朵夫在床上回想当晚的事情,一点一滴他都记得起来,光脚跑的美女又出现了。 当他昏昏欲睡的时候,耳边忽然响起了一个乐句,清清楚楚,仿佛乐队就在旁边;他高兴得颤抖了;他靠着枕头坐了起来,头脑陶醉在乐声中,心里想道:“总有一天,我也要作曲的。噢! 我会写得出吗? ”
(选自《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由练习弹琴、看戏剧、祖孙交谈三部分情节组成,充分展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对音乐又恨又爱的复杂内心世界。
B.祖父在引领约翰·克利斯朵夫走向音乐道路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让孙子认只到音乐的伟大、树立了理想。
C.祖父一直想为剧院作曲,可是灵感总也不来;克利斯朵夫在昏昏欲睡时耳边却响起乐句,这种对比彰显命运的不公。
D.小说对德国城市演出的剧种和时间的介绍体现出浓郁的社会艺术氛围;这种氛围是引领主人公追寻艺术理想的因素之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通过写小克利斯朵夫怕祖父来又希望他来,表现其对歌剧又害怕又期待的心理。
B.句子②中“先下手点石成金”指的是克利斯朵夫运用想象力将剧情引向愉快的方向。
C.句子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均用烘托,并且间接说明祖孙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是相同的。
D.句子④说明祖父以认识优秀创作者为傲,这就越发衬托出他因创作匮乏产生的失落。
8.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请指出小克利斯朵夫类似的表现,概括其精神实质。(4分)
9.文章用大量篇幅写戏剧的荒唐、粗糙、老套,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小克利斯朵夫的主观感受?请简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阖庐劙①子胥②之教,行有日,发有时。子胥战于就李,阖庐伤焉,军败而还。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子胥内忧:“为人臣,上不能令主(逞志快意),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三年自咎,饥不饱食,寒不重彩,结心于越,欲复其仇。二国争疆③,未知存亡。子胥知时变,为诈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勾践大恐,振旅服降。进兵围越会稽填山。子胥微策可谓神,守战数年,勾践行成。子胥争谏,以是不容。宰嚭许之,引兵而还。夫差听嚭,不杀仇人。兴师十万,与不敌同。
哀哉! 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嚭,极凶悖于人理。古人云:“苦药利病,苦言利行。”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此其可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节选自《越绝书》)
材料二:
越王请籴于吴。申胥曰:“今狐雉之戏也,狐体卑而雉信之,夫兽虫尚以诈相就,而况于人乎?”太宰嚭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④乎? ”申胥曰:“太宰嚭面谀以求亲,乘吾君王,币帛以求,威诸侯以成富焉。今我以忠辨吾君王。語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吴王曰:“嚭止。子无乃向寡人之欲乎? 此非忠臣之道。”太宰嚭因逊遁之舍,使人徵告申胥于吴王曰:“申胥进谏,外貌类亲,中情甚疏,类有外心。”吴王曰:“夫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太宰嚭对曰:“有知不竭,是不忠;竭而顾难,是不勇;下而令上,是无法。”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
申胥逊遁之舍,叹曰:“君王不图社稷之危,而听一日之说。不听辅弼之臣,而信谗谀容身之徒,是短命矣! 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我王亲为禽哉!”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劃(zhuān):专行。②子胥:即伍子胥,也是材料二中的申胥。③疆:同“强”,强大。④翙翙(huì):此处形容话多。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的序号。( )(3分)
以为A 不信B胥愿廓目C于邦门D以观E吴邦之大败也F我王G亲H为禽哉
11.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的“被”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意思不同。
B. “此其可以卜祚遐长”的“祚”指福运,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相同。
C. “殆”有“危险”的意思。比如“胥殆不然乎哉”与“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中的“殆”。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后来“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就李之战,阖庐受伤,伍子胥自责不已,三年间,肚子饿了不肯吃饱,身上冷了不肯加衣服,专心一意考虑复仇。
B.材料二吴王夫差面对越王勾践的请求,伍子胥坚决反对,宰嚭却支持,最终吴王夫差未能采纳忠言,而听信了太宰嚭的谗言。
C.材料二太宰嚭退朝回到家里,就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以子胥不讲君臣恩遇,表面亲近实有异心,来劝说吴王应善待越王之请。
D.勾践灭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两则材料中伍子胥和太宰嚭的劝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吴王的选择令人深慨国君知人任贤的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
(2)今我以忠辨吾君王。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
14.两则材料都写了引起吴国臣子矛盾的事由,请分别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寒 食①
陆 游
峡云烘日欲成霞,濃水生纹浅见沙。
又向蛮方作寒食,强持卮酒对梨花。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
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注】①这是赋闲4年后陆游任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农事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作开篇写景,峡谷中的云彩在阳光映照之下,似要化作彩霞,溪江微波荡漾,清澈见底。
B.诗人于偏远异乡又迎寒食节,勉强举杯面对绽放的梨花,“强”字直抒其身处边地的心境。
C.诗人以每年都要迁徙的燕子和四处游走的僧侣自比,表达出客居他乡、心怀故土的心绪。
D.诗作音韵和谐,韵脚给人响亮悠长之感,叠词的使用,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意味。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江老师使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话,告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观察周围的人并作出判断,择善而学。
(2)《大学之道》中说“ , ”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3)古代诗文中,女子的头发常被比喻成云朵,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按照制作工艺与品质特征,(甲) ,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一带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野生大茶树数量最多、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泛、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等,从生化角度分析,该区域茶的成分更加原始。因此,世界公认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不但是物质的,(乙) 。茶最早拿来药用,先民直接食用茶叶,后来演变为烹煮饮用。唐朝以后,许多中国人离不开茶,认为茶是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明代之前的茶主要是团茶,后面变成散茶更多。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纳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为什么能进入非遗这个名录里面去呢?固然它是世代传承的,它有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它有很多的技艺,它也通过中国的“谦和礼敬”这四个字对我们道德修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中国茶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新茶饮等茶的创新产品影响了年轻人对茶的认识,饮茶者的平均年龄由30岁降至 18岁左右,18岁至40岁的这批人是消费的主力,这对于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很有意义。
18. 下列句子中的“左右”和“饮茶者的平均年龄由 30岁降至 18岁左右”中的“左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B. 他想左右目前的形势,没那么容易!
C. 在这里,想要上学必须要经过五十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够到学校。
D. 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真诚待人。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 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我晓得屋里的惨凄,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可是我更感觉自己的悲惨,我冷,饿,没人理我。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
2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B. 特别由南方来的那些,如白玉兰、栀子、茉莉、小金桔、茶花……也不怎么就叶落枝枯,悄悄死去。
C. 她说:“妈, 你不许打我, 你如果打我那我就……”
D. 我每次看到“生命的意义”这四个字就会想起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2. 若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我记得戴着一顶妈妈给我缝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的蓝布小帽”,则表达效果不及原句, 请说明理由.(6分)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没有人迈出第一步,也就永远成不了路。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过道原理”.指的是过道里的感应灯平时都是关闭的.人们只有走到相应的位置,灯才会为你照亮前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