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病虫害防治“包干制”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模式创新,形成双重驱动的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彰显了促进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纳米农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年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位列植保类首位。该技术既解决了传统农药制剂因微粒尺寸大和分散性差导致的农药利用率低的难题,又保障了不同类型农药混配后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包干制”服务模式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支撑。传统农药从厂家到田间地头,全过程只是商品流通,缺少应有的技术服务。“包干制”创新了农药经营体系,从“卖农药”变为“卖农药+服务”,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为驱动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化管理助力病虫害防治环节技术服务的效果发挥、解决“包干制”服务模式监管困境。“包干制”示范区的精准农业模式,采用人机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环节融合方式,实现了病虫害监测由“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线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到“线下”人员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落实,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同时,“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有效降低了分散作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保驾护航。
(摘编自徐志刚《技术变革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防病治虫除草、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大,大都在微米级以上,药效和利用率低,导致过量施用,由此带来环境污染。而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领域的应用,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开辟了新路径。
创新应用纳米农药技术,破解农药滥用顽疾。长期以来,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已成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加工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农药剂型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已有研究和文献显示,当将农药微粒由微米级降至纳米级时,可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具体表现为对病虫害的总体活性平均提高31.5%,田间测试活性平均提高18.9%,对非靶标毒性降低43.1%,因光解、挥发等造成的有效成分损失可降低31.5%,淋溶损失降低22.1%,并可延长有效成分的持效期。
撬动行业底层技术变革,激发新质生产力。纳米农药技术的先进性,体现为纳米农药产业化底层技术的创新性及绿色化。创新性主要体现为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层面的应用。农药生产分为两类,一类是原药的生产,另一类是制剂的加工。原药是指高纯度的有效成分,制剂是指将具体品种的原药按规格制成特定形态、特定使用方法和用量的剂型。大多数农药原药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剂型加工技术能直接影响农药制剂施用后的药效和持续释放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甚至一些使用多年的原药,经过新的加工技术能“老树发出新芽”。绿色化主要体现为利用纳米农药技术加工或预混后的药剂,基本以水为分散介质,不使用高毒的溶剂或有害的助剂,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既“减量”又“控害”,能够满足植保绿色防控、农药“零增长”的要求,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摘编自黄啟良《纳米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农药过量使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农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使用——都建立在“产品销售”的逻辑上。这一逻辑的核心是“多卖药、多盈利”,正是这种利益驱动,使得农药过量问题看似难以根除。
“包干制”的制度设计为解决过量施药的利益驱动机制提供了思路借鉴。在这种模式下,服务主体收取的每亩服务费用是固定的,在扣除防治成本之后剩余收益归服务主体所有。对于服务主体来说,使用更少的农药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因此他们具有内在动力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不同于政府部门运用惩罚和补贴等强制手段推动减量,“包干制”巧妙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农药减量,产生了很多积极效用。
未来,这种模式和付费机制,还有利于国家推进在农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各类专业化服务企业,并引导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纳米农药技术创新引发的模式创新和付费机制革新还是新事物,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需要各方更多关注,同心协力助力发展这一新质生产力。
(摘编自郜亮亮《农业服务市场化新模式解决生产难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虫害防治“包干制”在科技与生产模式上皆有创新,它建立的技术基础是纳米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B. 纳米农药产业化底层技术的创新性和绿色化是农药技术先进性的体现,是农药剂型在加工层面的技术创新。
C. 农药过量使用的根源是常规农药制剂产品中的微粒尺寸过大,药效和利用率低,这会带来环境污染。
D. 利益驱动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就会产生很多积极效用,并有利于农业领域的改革。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下面的内容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一:我国土地存在细碎化问题,细碎化的土地难以进行病虫害的同一控制,植保服务组织的防治成本会增加。
B. 与材料三不同的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总分”结构,这两则材料的分论点句式相似且都位于段首,直观明了,易于读者进行快速阅读。
C. 材料二第二段通过罗列大量数据,具体说明纳米技术在农药制剂加工领域的应用是如何为农药剂型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的,增强了说服力。
D. 材料二中的“老树发出新芽”与材料三中的“产品销售”两处的引号都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包干制”明显不同。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新质生产力”的一项是 ( )
A. 某公司以“地热+”为主营业务,积极构建“以地热为引领,以氢能为方向,以风电光伏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绿氢炼化开创新的发展路径,标志着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B. 非遗民俗文化馆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场所。这些文化馆通常包括各种手工艺品、剪纸、泥塑、年画、刺绣等非遗类民俗物品,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区的民俗生活。
C. 2024年,全国舞台剧演出市场持续繁荣,在剧目和演出场次较多、行业规模较大的上海人民广场一带,已经逐步形成为外地“入沪”观众提供餐饮、住宿等观剧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D. “流水线生产”指每一个生产单位只专注处理某一个片段的工作,各个工序之间紧密配合,让工人更加专注地进行操作,减少了错误的发生,同时避免等待时间过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4. 材料一和材料三均提到“包干制”,但其目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 三则材料为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线(节选)①
王宗仁
转眼就是1954年国庆节了,这个生辉的日子连天上的云彩也乐得咧开了嘴。祖国内地的人们无不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激情的车间奔流着钢水,丰盈的田野翻涌着稻菽,庄严的军营嘹亮着军歌。
可是唐古拉山完全是另一种情景,修路人又一次面临断粮,他们被难熬的饥饿折磨着,惆怅着,闹心着!
这是出现缺粮后的第二天夜里。一碗稀得可以照见天上星星的面糊汤打发了每个人,晚饭后,每个帐篷都静静地忧伤着。修路工程队的两位负责人任启明和宋剑伯,他们躺在地铺上就是无法入睡,忧虑犹如重山压在他们的胸膛,又火燎般地烤着他们的心。
宋剑伯:“有信儿吗?”
任启明:“没有。”
问者和答者谁也没有点明是什么,但他们的心里都很清楚说的是什么。口粮一天比一天紧张,可运粮的人还没信儿!
两人再不吭声了,帐篷里很静。
一顶帐篷里最少要睡十几个人,此刻肯定没有谁能安然入睡。帐篷顶有几个小小的破洞,洞里含着几颗冷冷的星星。肯定会有人不厌其烦地反复数着那几颗星。越数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片青秃秃的夜空。断粮了,星星也饿得逃走了!
谁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破洞里那片饥饿的夜空被薄云遮住了。帐篷里开始有了鼾声。搞不清是哪一位贪睡者第一个抽起鼾声,随之就一声接一声从各个角落里应和着响起来。此起彼伏的鼾声几乎要把帐篷抬起来。劳苦了一天的修路人是该痛痛快快地休息了。乍听起来这鼾声很酣也很香,但细细辨味就能听出一种无奈的酸楚。
时间磨蹭着牙齿,有气无力地瞅着唐古拉山。任启明和宋剑伯还在费脑伤神地为解决断粮问题熬得嘴唇起泡。
“这样干熬下去,我们会憋死在唐古拉山的。”
“如果真的憋死我们,首先会把慕头②气死的!”
“气死慕头我们还会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他不是说过了吗?不把公路修到西藏,我们找根绳子大家一起吊死算了!”
久久不语。这个话题太沉重。
民工小杨忽然从地铺上坐起来,说:“二位领导,我一直听着你们的谈话,心里也和你们一样没着落。可咱们就是把头发愁白了又有什么用?把大家都哄起来开会,你出一个主意,他拿一个点子,总是能走出这难关的。”
还没等两位领导开口,哗啦一下,地铺上的人全像弹簧似的弹坐了起来,一双双饥渴的眼睛盯着他们的领路人。原来谁也没有入睡,那鼾声是装出来的。
关于解决吃饭问题的会半夜三更进行。两位领导都不想说些大话空话,他们每人只讲了二三分钟。大意是说,死等下去,只能饿死在山上。眼下,只要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各人身上有的或者修路队可以设法得到的,都应该毫不吝啬地拿出来或说出来。
为了活命,活命为了修路,谁都不回避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后,就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的令人奈何不得的充饥措施。
从骆驼嘴里匀出一部分食料来补充筑路人胃里的亏损。这个建议是经过任启明批准的。他批准的理由是:眼下是特殊时期,骆驼与人相比,保住人活命最当紧。没有人只有骆驼,哪来公路?让人活着,不但能把路修起来,也会有骆驼的。
炊事员把喂骆驼的黑豆瓣煮成稀糊汤,分给大家吃。很不见外地说,这是猫食猪食,哪能算一餐饭?好处是不定量,可以敞开肚皮喝。不过放一泡尿肚皮立即就见瘪。
强烈的重体力劳动使这些修路汉子们的胃囊变得锋利无比,饥饿袭来他们巴不得吃铁咬钢。为了活命,大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想办法解决吃饱问题。有的人在山坡下草滩上挖地鼠;有的人在野外用绳子套寒鸦;山中有一条河流到低处形成一个死水湾,那里有许多鱼。臭水,鱼的味道不好,放进嘴里像嚼棉花。最难下咽的要数地鼠肉,那股腥鼻咬肠的酸涩味倒腾得肠肠肚肚都要起鸡皮疙瘩了……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能充饥的东西都弄来塞进了肚里。
这里没有等价交换,更不存在超前享受。只有苦涩,只有忍耐,当然还有在别处绝对难以找到的超拔的乐观。你瞧那些满嘴嚼着地鼠肉,唇边流淌着生涩鲜血的民工,心不由己地直说“好吃,真好吃!”为了修路,都得活着。艰难地却是顽强地活着!
所有的野味,一律只用白水煮,没有任何佐料。即使这样的食物,分摊到各人手里的也非常有限,吃个半饱就不错了,剩下的那半饱凭各人丰富的想象去填充。乐观地活着有时比挨饿重要得多。值日班长吹哨子不喊“开饭”,而是嬉皮笑脸地大喊一声:“开肉了!”大家也跟着喊:“开肉了!”其中最数那些兵们喊得有味道,好像他们真的享受在家乡过年过节才可以吃到的鲜嫩可口的菜肴。“开肉,开肉!”肉声此起彼伏,荒原香气四溢。
生活确实很苦,大家也确实很开心。这些在唐古拉山上修路的汉子们,不管填在肚里的是什么东西,也不管填多少,施工始终未间断。即使大雪下着冷风刮着,也在干活。路,一点一点地向西藏延伸。
(有删改)
【注】①《青藏线》是王宗仁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讲述了“青藏线之父”慕生忠率领千余名筑路工人修通被称为“西藏生命线”的青藏公路的故事,首次出版于2011年。王宗仁于1958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青藏线上的汽车兵。②慕头:即慕生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交代故事背景,通过拟人、排比等手法渲染国庆节喜庆、热闹的氛围,是为了衬托下文修路人仍然坚守在建设一线的宝贵品质。
B. 结尾写筑路工人勉强用难以下咽的食物来果腹,却想象正在享用平时也难吃到的美味菜肴,表明此时极度的饥饿让他们出现了幻觉。
C. “时间磨蹭着牙齿,有气无力地瞅着唐古拉山”化抽象为形象,生动表现时间缓慢流逝的状态,暗示修路人此时面临的困境之严峻。
D. 本文围绕“饥饿”这一线索展开,将人物置于客观存在的极端处境中,突出筑路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建设祖国的热情。
7. 关于文中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启明和宋剑伯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完全相同,读者在欣赏的时候,可以将二人合而为一。
B. 小杨一直在听任启明和宋剑伯谈话却未在最开始出声,说明他已有主意,只因顾忌领导而不敢开口。
C. 炊事员从“人命关天”的角度出发,将原本用来喂骆驼的食物匀出一点来给人充饥,体现了他的急中生智。
D. 虽然慕生忠没有直接出场,但文中对话从侧面反映出他意志坚定、在部下心中有着极高威望的特点。
8. 文中画横线句与前文信息有诸多照应,请找出两个相关细节并简要阐述。
9.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乐观的心态回忆这段艰苦岁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聂以道宰江右一邑,日有村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钞①十五锭,归以奉母。母怒曰:“得非盗来而欺我乎?纵有遗失,亦不过三两张耳,宁有一束之理?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急速送还,毋累我为也。”言之再,子弗从。母曰:“必如是,我须诉之官。”子曰:“拾得之物,送还何人?”母曰:“但于原拾处俟候,定有失主来矣。”子遂依命携往。顷间,果见寻钞者。村人本朴质,竟不诘其数,便以付还。傍观之人皆令分取为赏,失主靳曰:“我原三十锭,方才一半,安可赏之?”争闹不已。相持至厅事下。聂推问村人,其辞实。又密唤其母审之,合,乃俾二人各具“失者实三十锭,得者实十五锭”文状在官,后却谓失主曰:“此非汝钞,必天赐贤母以养老者。若三十锭,则汝钞也。可自别寻去。”遂给付母子,闻者称快。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贤母辞拾遗钞》)
材料二:
君秉正直而济以刚柔,罔有败事,尤尊礼贤士大夫,如宗令尹道传,张太常图南,以风厉四方。罪状常宁、安化诸豪,根株痛断,屏之远方,豪党为绝。掾史湖广时,湖广盐法②废坏已久,从参政海南,以上命榷牢盆,尽除老奸宿蠹,拔塞本源无遗余者。
授承务郎道州路江永县兼劝农事,以兴学校劝农桑为急先,归流民三百余,户垦良田十余顷,豪民自归其诡寄,奸民自绝其讼狱。奉使入境,遣骑邀迎,议谳疑狱,所平反皆允当。废黄泥渡,别通道使民运米盐。水潦至,不为民病。夺豪民三百年占民水利,还溉良田数万顷。岁旱,民不为忧。去之日父老童稚涕泣邀遮塞道请必无弃我。
(节选自刘岳申《元故中顺大夫广东道宣慰副使聂以道墓志铭》)
材料三:
聂以道,吉水人。少倜傥,耻为污行,尝录永丰儒学,弃之去。为吏从参政,整治海南盐法,尽除宿弊。天历中,中书奏以为武昌推官③,上惊曰:“是非不要钱聂以道耶?向者使岭南廉能吏也,今始为推官耶?”其所扬历,无不可书者。
(节选自《万历吉安府志④·卷之十八 列传一》)
【注】①至元钞:元代纸币。②盐法:国家对食盐生产和销售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③推官:即元代路总管府推官,掌管地方刑狱,到元代中后期还参与地方建设及军事活动。④府志:一般是指府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田赋等基本介绍的总集,人物列传部分多记录当地名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去之A日B父C老童D稚涕E泣F邀遮G塞道H请必I无弃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竟,竟然、居然,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不同。
B. 罔,无、没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罔民而可为也”的“罔”意思相同。
C. 潦,通“涝”,指积水成灾,与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潦”意思不同。
D. 弊,弊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中的“弊”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聂以道在断“遗钞案”时重视多方调查,并注意保留书面证据,最后以巧妙的说辞成功断案并获得好评,让奸猾之人自行停止了诉讼,他对其他疑难案件的处理也很适当。
B. 在聂以道做江右县令的时候,一个村民外出捡到十五锭纸币,后来这位村民在母亲的坚持下把钱送了回去,却和失主发生了纠纷,这宗案件最终由聂以道亲自裁断。
C. 聂以道为人正直且刚柔并济,他特别尊重和厚待有才能的士大夫,并以此激励四方,但在面对侵犯百姓权益的地方豪强时绝不心慈手软,通过多种方式削弱他们的势力。
D. 聂以道是吉水县人,他在岭南为官时,廉洁和能力强的名声都传到了皇帝耳中,以至于皇帝在中书省奏请任命他为武昌推官时十分诧异,以为聂以道早就升迁。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于原拾处俟候,定有失主来矣。
(2)少倜傥,耻为污行,尝录永丰儒学,弃之去。
14. 材料一为什么不像后两则材料一样,对聂以道有誉美之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叶
吴融①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注】①吴融:唐越州山阴人,龙纪初进士及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红叶经霜露浸染后又在斜阳映照下鲜艳夺目,像被炉火烤过一样。
B. 尾联抒情方式多样,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化用前人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C. 颔联写红叶在风中飘落又随浪漂泊,动静结合画面饱含诗人浓烈的情感。
D. 本诗情感基调与刘禹锡《秋词》相似,不见一般文人咏叹秋天时的凄凉。
16. 诗题为“红叶”,颈联却未提到“红叶”,这样写是否偏离主题?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秋天的苍凉与江水的奔腾两种景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壮美萧瑟的独特意境。
(2)假期“余额”不足,班主任刘老师在班级群中发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劝勉同学们从享乐中及时收心,为新学期做准备。
(3)古诗词中的叠词常用来描写事物,“瑟瑟”即指微风吹动的声音,如“________”;“依依”则特指轻柔的样子,如“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第一次,她到姑母家里来。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环绕着矮矮的白石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齐齐整整的长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
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18. 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人来再正常不过。每天都有数十个外乡人经过马孔多,从未引发混乱。
B.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
C.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D. 你们这样拖延时候,不过是想去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墙里的春开到了墙外,满山都是野杜鹃,一直开到了山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的文学会把生活的复杂性告诉我们,我们很难做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①但是在今天的网络社会,人们不耐烦听你慢条斯理讲道理,喜欢直接表达观点。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文学科或者文学艺术所倡导的对社会和个体的多元化理解和深度认识,与多数网络平台的运作逻辑不大合拍。③各种自媒体也好,各种微信群的话题讨论也好,无论是出于追求流量的动力,还是为了表达的刺激或强度,大都倾向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夸大意见的分歧,并且不断加深加固各自已有的观念甚至感情的鸿沟。④
我认为,人文学科是鼓励多元化解读的。假如说我们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接受多种不同的解读,承认别人论述也有其合理性,我们就不会那么偏执,也可以去除掉一些戾气。我们不能说人文学科的边缘化导致了如今的精神危机,但无疑,如果我们对人文学科有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我们今天的社会氛围就更祥和一点。
21. “严密论证是讨人嫌的,甚至是迂腐可笑的。”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2. 请概括第二自然段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的同学会用不少时间积累“写作素材”,包括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热点新闻等。这样是否有助于写作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