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2-07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并非陡然现世,而是在日新月异的演变中充分吸收传统矛盾修辞手法,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形成既冲突又融合的语义关系,以体现深层的辩证关系,复杂而强烈的情绪也因内聚作用而极富张力。如青年常用“朋克养生”“绝版平凡”等网络流行语标榜自己。在“朋克养生”中,“朋克”所展现的特立独行、个性和“养生”所表现的爱惜身体、乖巧听话,将青年群体高度关注健康,却由于缺乏实施养生行为的现实条件及空间而不得不妥协的情绪张力生动再现:他们甘愿熬夜,但又醉心于保养,于是“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晚的夜”应运而生;他们穿破洞牛仔裤,却又因惧冷而浑身贴满暖宝宝,于是“辣条与金银花齐飞,啤酒共枸杞一色”纷至沓来。青年们在孜孜不倦地“朋克”和勤勤恳恳地“养生”之间“反复横跳”,持续上演着大型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强烈对比不仅宣泄了青年对快节奏生活的报复性消遣,也表达了他们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必须爱惜自己身体健康的选择性无奈。这就不难看出,“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对立,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青年的施力和青年对社会的回应,表现出“不有两则无一”的丰富张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辩证思维所带来的思辨性,“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情绪价值在矛盾碰撞中升到顶峰。

“矛盾式表达”流行语虽起于“矛盾修辞”,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有了形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从“痛并快乐着”的冗长啰唆到“朋克养生”的短小精悍,“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充分融通网络社会高效沟通速率,抛却太过繁复和不易于流通传播的词语,而选择将相反概念的词根集中在一起,不仅在形式上更加简洁明快,契合互联网“短平快”的时代特点,而且其所形成的矛盾冲突效果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互联网时代大范围的圈群互动模式得以构建,网络话语系统也随着特色各异的圈群被切分成大小不一的话语体系。如“朋克养生”“讴歌型吐槽”等词源于微博“超话”,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约而同地展现了亚文化族群独具的个性和戏谑的特质,而成为特定圈群和特殊语境中的文化符号。只有“女汉子”“土豪”入选了《咬文嚼字》颁布的“2013年中国十大流行语”,其他“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暂未入选任何榜单。这也可间接说明,大多数“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并未在绝大多数网民中大幅度使用,语言使用的区隔壁垒较为明显。

在互联网和融媒体效应双重影响的智媒时代中,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语言数字化,使声音和体态语频繁缺席,语言交流过程中感情缺位、信息缺失成为常态。“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也由此根据语境和场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变异,无论是其信息的表现方式、内容的表达能力还是文本的撰写渠道,正经历着由单维向多维的衍化、由单元至多元的孵化,呈现出智媒时代多模态的新面貌。早在2015年,发源于中文网络的“笑哭”表情符号即被《牛津词典》评选为年度关键词。近些年更是出现了用文字和图片构成多模态矛盾表达的“表情包”,如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动图上写上“早点睡吧”,意在于睡前刺激人的食欲,导致其辗转难眠。这在好友间睡前聊天的场景中被视为“放毒”。还有网友给面容耷拉的橘猫配文“满脸写着高兴”,表现心情低落又不得不坚强的矛盾。简而言之,单一文字语言向多元文本符号过渡的多感官、跨模态是“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在智媒时代的必然取向。

(摘编自李少多《“矛盾式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

材料二:

矛盾格是将两个辞面冲突而辞里和谐的语义单位组织到一起,通过语义冲突的构成和消解以强化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矛盾格中的“矛盾”不是纯粹的言语命题的自相抵触,也不是逻辑矛盾,而是一种表层的语义冲突,它在深层上得以消解。言者有意制造这种冲突来表达言外之意,吸引受众注意。而逻辑矛盾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要求,而对同一论断既肯定又否定的现象。它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或思想上的混乱,在深层意义上也是矛盾的,或者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例如,“熟悉的陌生人”指曾经熟悉的人,现在由于时空、经历等原因变得陌生了。这是矛盾格。而“方的圆”是逻辑矛盾,不能成立。

如果把矛盾格还原为一个完整的表义结构,其深层语义就明朗了。例如,“贫穷的富翁”可转换成“在物质上很富有,但在精神上却很匮乏的人”,语义并未发生变化。但补足了省略的语言形式,就失却了矛盾格所带来的语言陌生化效果。这个句子将变得平淡无奇。这也说明了在解读矛盾格的语义时我们必须借助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矛盾格中的“矛盾”才能消解,而逻辑矛盾借助任何语境都无法成立。

(摘编自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朋克养生”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矛盾状态,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对立,表现出丰富的张力,看似荒诞又较为真实

B.尽管少数网络流行语如“女汉子”“土豪”被大众接受,但是大多数“矛盾式表达”网络用语仅流行于特定圈群。

C.语境是理解矛盾格语义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结合时空变迁、经历变化等信息,来理解“熟悉的陌生人”这一表述。

D.如果将矛盾格所省略的语言形式补足,矛盾格的深层语义就会被消解,而这在逻辑矛盾中是无法实现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圈群属性,如果被过度使用,可能会成为沟通交流中的“堵点”。

B.起于“矛盾修辞”的“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逐渐演变,在智媒时代呈现出多感官、跨模态的发展姿态。

C.在构成多模态矛盾表达的“表情包”中,动图不仅体现了表现方式上的创新,也往往承载了重要的表意功能。

D.在日常表达中,我们应尽量规避逻辑矛盾和表义结构不完整的矛盾格,让网络语言更规范又不失活力.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的表述未运用“矛盾格”的一项是(   )(3分)

A.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C.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D.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得很。”(《红楼梦》)

4.下文加点词语运用了“矛盾格”,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正是这无数的尘埃,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精彩。我,一个‘绝版平凡’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矛盾式表达”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爆米花

乔叶

一看到那个爆米花的老头把摊子扎在了自己的窗口边,老常就把眉头拧成了三根刺。在老常眼里,他这个窗口可不是普通的窗口,是自家连接外界的一个黄金通道。现在,这个脏兮兮的老头把爆米花的摊子扎在自己的黄金通道边儿,明摆着会妨碍到自己的生意。不过老常没有即时发言。说到底这个巷子口又不是他的地。他得看看情况再定。

巷子口是喇叭形的,左口敞得更宽些。老常家这栋楼的左侧就是巷子,退休了之后没事做,他就在左边那间小卧室的左墙上打了个窗户,装了个塑钢推拉玻璃窗,开了一个小卖部。也没有什么大货物,无非是油盐酱醋,香烟糖果,再装部公用电话。想着风不吹雨不淋又省了房租,无论挣多挣少,只要能用这个来打发打发日子,也让日子打发打发自己,也就是了。

老头把三轮车上的东西一一取下,放在了老常的眼皮底儿。老常敲了敲窗户,冲老头招了招手。老头慢悠悠地走过来。老常问他:谁让他在这里摆摊儿的?有没有跟居委会说?有没有跟城管上说?有没有跟工商上说?有没有跟税务上说?似乎他是居委会城管工商和税务的代言人。老头一个字都没吱声,等老常通通说完了,他从口袋里摸出十块钱,打窗户递了进去。老常咽了一口唾沫,接了钱道:“要什么?”“你多照应。”老头说。口音和老常推断的一样,不是本地人。“什么?”“你多照应。”老常明白了。看了看钱,有些不忍,又递回去:“其实,也不是钱的事。”“我一周就来一次。”老头又说了一遍那四个字,“你多照应。”老常沉默了一会儿,把那十块钱收了起来。老头转身离开,坐在马扎上,拔开了炭炉的塞子,开始忙活起来。

或许是因为新鲜,一开张就引来了很多看客,看客多了,主顾就多了。顾客十有八九都是做大米糕的。老头把大米装进转锅里,拧紧盖子,就开始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锅,他一边拉摇一边看着手柄上的气压表,一般快到十分钟的样子,气压就足了,老头就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烧得肚皮白亮的转锅从炭炉上取下,锅口对准一个上铁桶下麻袋的黑物事,对准了铁桶,老头就用一根铁撬杠稳稳地插进锅口的阀门开关上,身子微微后倾,静一静,聚聚神,然后突然用力一揣。轰!一声震响,黑麻袋便在这一瞬间被气浪充起,鼓囊囊,饱涨涨。与此同时,老头的脚下腾起一阵白云般的缭绕汽雾,一股浓烈的芳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在芳香里,老头迅速地解开麻袋尾部的绳子,把米花倒进大红塑料盆中。接着他在炭炉上坐上一个小铁锅,把油倒进去,又把糖放进去,开始熬糖稀。等熬得糖稀泛着白沫滚滚热的时候,他就把糖稀倒进红塑料盆里,和大米花搅拌起来,搅拌匀了,就把这些又软又热的混合物倒进那个大方白铁盒子里。然后,他拿出一个大大的带手柄的木片,把大米花在白铁盒子里一一压瓷实。这就成了大米糕,下面的事情就是等大米糕在铁盒里冷却坚硬之后,再用刀子把定型了的大米花一一割成小块,给主顾装进黑色的塑料袋里。老头在众人的眼光中一五一十地进行着一切程序。等待着的主顾们有些无聊,就会说起往日的爆米花。都是在乡下呆过的,都有过乡村生活的历史,对着爆米花自然也都有记忆。……

转眼间,老头已经在这里呆了将近一年。一周只来一次,来的那天都是周六。他的规律伴随着他的炭炉,他爆米花时的声响,和他爆米花散发的香气,逐渐也成为了周围人的一个规律。爆米花开锅时的那一声“轰”,很多人都怯,不过老常从不捂耳朵,他总是很惬意地看着,听着。老头在这里扎下的摊子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十块钱,还有无尽的乐趣。这是他当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原本预料着在这个越来越洋派的城市,谁还会稀罕吃这个土东西?没想到,这么土的东西反而成了人们的稀罕。一到周六下午,人们三三两两地就拿着东西排着队,来到了老头的炭炉前。这个爆米花的小摊,这旺旺的炭炉,似乎为这个严丝合缝又苍凉无边的城市燃出了几分悠缓奇丽的诗意。只要站在这里,人们就会感到,生活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老头的话还是那么少。不仅话少,他的表情始终也是很端庄的。这种端庄的表情很奇异,可以视为骄傲,也可以视为宽容,还可以视为严肃。总之是很尊严的,是有架子的,然而也是很大气的。谁的零钱不够,他就说:“走吧。”也不说下次再给的话。有孩子要尝,他就指指小红盆里试吃的米糕:“拿。”看孩子不动手,他干脆就抓两块递过去。老常很喜欢他这种风度。男人么,就该有个脾气,有个架子。

现在,他是说什么也不肯收老头的十块钱了。老头一定要给,他就塞给他两包“红旗渠”烟。一包“红旗渠”零售五块。他不让老头吃这个亏。看到老头偶尔抽上一两支,老常的心就会熨帖许多。有几次城管的人来盘问,他都替老头打了马虎眼。他说:“他来得少,不值得你们操心。你们抬抬手,不看僧面看佛面。他是我亲戚呢。乡下亲戚。”

因这老头和他的爆米花,周围的人们也突然变得有些亲近起来。这些原本漠不相关的城市居住者,因着这小小的火,就聚起来了,并很快溶出了一些情谊。这情谊虽然如微雨,湿一层地面就了无痕迹,但在城市这干燥焦枯的尘嚣里,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能有微雨降落已经是小小的奇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常这个人物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全文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的,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引导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B.面对老常的连续质问,老头没有辩解,而是用简短而反复的“你多照应”和递钱来回应,表明了他的低调务实和生存智慧。

C.老头每周出摊都有客人来排队,这是人们对爆米花以及悠缓生活的怀念,也体现了他们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照。

D.“最后的爆米花”暗示着传统手工业的逐渐没落,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消逝、个体命运、时代变迁以及逝去时光的思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老常“咽了一口唾沫”的细节和他收钱而后又试图退还钱的动作,都为后文老常与老头关系的转变做了铺垫。

B.结尾以“微雨”与“干燥焦枯的尘嚣”相对照,生动表现了情谊在城市环境中的短暂与脆弱,为文章增添悲情。

C.文章通过爆米花老头这一形象,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人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默默坚守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没有过多华丽辞藻,却深入人心,这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

8.请结合文本,简述老常对爆米花老头的情感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乔叶曾说“非虚构写作就是深度地、诚实地、鲜活地书写生活”,小说《最后的爆米花》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始皇帝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馀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凡说之: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桓_yǐ),秦国名将。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善刑AB法术之学C见韩D之削弱E数以书干F韩王G王不能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号称,与《琵琶行并序》“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名”意思相同。

B.诚,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相同。

C.以,用作介词,按照,与《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的“以”用法相同。

D.难,难点,与《孔雀东南飞》“君家妇难为”的“难”意义与用法均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痛心韩王治国不重用贤才,反而推举浮夸不实者,养与用脱节的现象,于是发愤著书,撰写了《孤愤》等五十六篇著作。

B.秦王欣赏韩非子的贤能,韩非子便趁机向秦王力陈破合纵之策并以性命保证自己的忠心,但最终因遭李斯诬陷而未获赏识。

C.司马光援引《大道之行也》说明君子应由热爱自己的国家到热爱别国。所以,他认为韩非子通过灭亡韩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其惨死是罪有应得。

D.韩非子认为,游说者在面对表为美名实为厚利的对象时,若单纯地以美名或厚利进行游说,最终都不会被接纳,游说者要仔细辨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游说”,韩非子和扬雄持不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祝融峰

齐己

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

四边空碧落,绝顶正清秋。

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

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

【注】①祝融峰: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山顶有青玉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夸张的手法写猿鸟难至,与李白的《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浮”字更给人以轻盈、超脱之感。

B.“宇宙知何极”一句,诗人由登顶引发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即对于宇宙广阔无垠的好奇,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登顶感受。

C.由“华夷见细流”一句可见诗人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反是涓涓细流,这说明诗人对于山川大地观察细致。

D.尾联“久”字写出诗人久久沉浸于山河美景之中,心中澎湃汹涌,任凭日落西山也始终不愿离去。

16.境界阔大是本诗的重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大片青绿色,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概括了“青”的来源和特点。

2)“人才强则国家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言,要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尽其才。

3)古代文人在诗歌中常描写邻里、朋友间请客宴饮的场景,字里行间显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社交媒体时代,以“通哈膨胀”为代表的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学家李安宅曾指出:币制是交换财富的手段,语言是传递思想的媒介;正如币制与财富不匹配会引发经济通胀,(甲)。以前我们只要打出“哈哈”两字就能表达出当下快乐的感受,而现在我们似乎要打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才能表达出与过去程度相同的开心。不仅如此,“网生代”的“语言通胀”还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很好吃”“真便宜”,可能只意味着“不难吃”“不太贵”;“好吃到哭”“爆炸便宜”,(乙)。甚至用以表达震惊的叹号、用来表示疑惑的问号也“成群出现”。

在社交媒体的娱乐化表达中,主动打出“哈哈哈哈哈”,能让人变得有亲和力。①“哈哈哈哈哈”的修饰,②文字表达的棱角被弱化。③但是,④堆叠的词汇和夸张的情感表达会不会弱化我们精准表达的能力,⑤使我们陷入自己编就的“文字失语”?

(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夜晚的田野虫声连片,各种各样的虫鸣交织在一起。“有一丈厚的虫声。”虫子多的年成父亲说这句话。“虫声薄得像一张纸。”虫子少的时候父亲又这样说。父亲能从连片的虫声中听出田野上有多少种虫子、哪种虫多了哪种少了。哪种虫一只不留地离开这片土地远远走了,再不回来。

我从没请教过父亲他是咋听出来的。我跟着他在夜晚的田野上走了许多次后,我就自己知道了。你听的时候其他东西也在倾听。这片田野上有无数双耳朵在倾听。一个突然的大声响会牵动所有的耳朵,一种东西的A也会引来众多的惊恐和关注。当一种东西安静下来,它不是死了便是进入了倾听。它想听见什么。它的目标是谁。那时所有的倾听者会更加B,不传出一点声息。听的时候耳朵和身体要尽量靠近地,但不能贴在地上。一样要闭住气。一出气别的东西就能感觉到你。吸气声又会影响自己。只有静得让其他东西听不到你的一丝声息,你才能清晰地听到他们。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用这种方式倾听,他很少教给我绝活。也许在他看来那两下子根本不叫本事,看一眼谁都会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加点词“厚”和“薄”的妙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续使用三个句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了见世面,有人热衷于各地旅游打卡,有人穿梭在各种展览活动之间,也有人追逐各种热点、体验各种新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说:“我是见过世面的人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