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
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取材于蒋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距今10万至1万年前,黄河及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桑干河等支流以洪荒之力横切太行山脉,形成一条条深深的河谷。这些与太行山近于垂直的河谷被称为“陉”,是穿越山脉的天然通道,先民们巧借这些河谷,开拓出用于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这里的陉就具备了陉道和陉关两个要素。太行山的主要陉道有8条,约每百余里一条,被称作“太行八陉”,从南向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如果把太行“S”形脊梁分成三段,北太行为颈椎,中太行为腰椎,南太行为尾椎,那么这些陉道就是要命的椎间盘。陉并非宽阔平坦的河谷,太行八陉也多与曲折幽深的曲峡相伴。学界普遍认为,这些曲峡是在早期古平原曲流的基础上,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最后切穿太行山脉时形成的。
这些陉道彰显了开拓进取的太行精神。为打通这些陉道,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移石填沟,可谓手胼足胝,筚路蓝缕。正是通过这些陉道,位于洛阳盆地、被认为“最早中国”的二里头文化,在距今3500年时传到了晋南;明代晋商贩运茶叶进入山西,并把山西的煤炭、池盐等运回中原。这些陉道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条陉道上的陉关多为军事设施,如北京的居庸关、山西的天井关等。
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穿过太行山后,在山口地带形成冲积扇。冲积扇从顶部到底部,沉积的物质由粗大变细小,地下水位由低变高。冲积扇中部土质较细,地下水位、土壤酸碱度适中。大小冲积扇连成冲积扇裙,将其中部连成一线,在山前形成了一条“S”形的“都城廊道”,和太行山的“S”形脊梁并行,成为挺立起华夏文明的另一条“脊梁”。这条廊道与呈东西走向的太行八陉一起,组成了开辟年代最早、使用年代最久的国家级道路系统,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取材于姜剑波、韩茂莉、郭永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盘古山,盘古道,盘古山下娘娘庙。娘娘就是女娲皇。河边水和黄土墚,遍地都成黄人样。”这首流传在太行山区的儿歌把太行山的伟大造化潜移默化为坚韧而富有开拓力的太行精神。华夏先民们以这座大山为脊,谱写出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史诗。
中国古诗文中,以“太行”为咏颂对象的诗文比比皆是,如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陆游的“马声萧萧阵堂堂,直跨井陉登太行”。这些诗歌表面上慨叹太行山之险峻,实则表达了一种雄豪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馁的精神,积淀出“太行意象”的双重内涵,构成了“太行意象”的阳刚之美。
伴随着时代的演进,“太行意象”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陈毅元帅等深入前线,在战斗中留下了凸显“太行意象”的光辉诗篇。和平建设时期,不论是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是被誉为“太行明珠”的挂壁公路,都在述说着太行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太行山因此更显巍峨,“太行脊梁”也愈加坚挺。
(取材于侯文宜、杨丽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行”之名体现了古人对太行山绵长且广大的认识。
B.“太行地貌”具有雄奇、险峻、形态复杂多样的特征。
C.太行山东侧的华北平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是一片海洋。
D.由于东侧沉陷、西侧抬升,太行山两麓地貌差异巨大。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太行八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河流横切太行山脉后,天然形成的便利道路系统。
B.是太行山“S”形脊梁上的“椎间盘”,地理位置重要。
C.有陉道和陉关两个要素,兵家常通过占据陉关来控制陉道。
D.和太行山前“都城廊道”一起,连接了东西南北多个方向。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河的支流和黄河横切了太行山脉,将其分为北太行、中太行、南太行三段。
B.地壳抬升未破坏河的曲流形态,加强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典型的曲峡景观。
C.流出谷口时,河流所携带的物质由小到大依次沉积,在山口地带形成了冲积扇。
D.冲积扇在不同部位存在沉积物差异,这会使人们选择在其顶部和底部进行耕种。
4.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不能体现“太行意象”双重内涵的一项是( )
A.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白居易《初入太行路》)
B.举首见太行,逸翠蜚万丈。爽朗肝胆张,豁达气宇旷。(郝经《去三汊见太行》)
C.乡信还千里,寒蝉更一声。太行山色好,向我碧无情。(董潮《晚霁》)
D.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朱德《太行春感》)
5.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太行被视作“脊梁”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思者,名知默,其先蜀郡阆州人也。曾大父省华,仕至左谏议大夫,大父尧叟为真宗相。父师古为郎中。而尧叟两弟,尧佐为仁宗相,尧咨为节度使。方其家盛时,子孙仕宦满朝,至监司、郡守者数十人,治甲第京师,车马、衣服、声伎之奉,时无比者。而子思已好学,不肯为子弟游。家人欲官子思,子思曰:“吾学从科举,所以为官也。斋郎监簿,只辱吾志。”乃让其兄子之孤者。家人强之,子思终不肯受。子思既长,举进士,十余年不第。治平元年,再举进士,就试尚书省,复不得第。乃退曰:“吾老矣,不可犹举进士。”因尽弃其所好,携妻子之汝,居灵泉山,治宅种田,往来于山中。子思举进士时,尝为诗。及居灵泉,不治他文,专以诗为事,期年,诗大行。汝、许、襄、邓、陈、郑之人,皆知子思善为诗,慕其名,日有以诗交子思者,子思皆报之。
子思为人,高远有志,尚气,非其人不与游,与游者虽甚贵,不少下之。至居田里,与父老亲故相过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毕仲游兄弟居阳翟,有诵子思之诗于仲游者,仲游以为唐人诗,而怪未尝见也。问之,乃子思诗,大惊,乃尽其诗纵观之,而与兄弟学诗于子思。子思之论诗曰:“吾中有所期者,志也;谕吾之志于外者,言也。比吾之言可以咏歌则为诗,凡如吾之所欲道而雅言者,皆诗也。而世人之诗,反若非其语言,何哉?”故子思之作诗,凝思澹视,俯首少顷,或杯行笑语,伸纸和墨,如不经意,而章已就矣。人初以为易,而其和之者,虽累月终不及。故子思之诗,温润纵恣,自然不类世俗作者。
子思居灵泉二年,有病,因入阳翟,谓毕仲游曰:“我死,无忘吾诗。”毕仲游曰:“不敢!”后一年,子思平居无事,谓其妻曰:“吾体不乐,殆死乎。”乃之贾延年家,捣纸欲次其诗,未成而子思病,遂卒。子思既卒,其家乃尽取其诗稿及他文章,纳诸棺而葬之,曰:“无使人得也。”是时仲游去阳翟,行至长葛,闻子思卒,哭甚哀,曰:“嗟乎!子思之卒,吾不在此者,亡其诗矣。”使人问之,果然。乃抵其子迟及诸交游,得子思二百篇,居灵泉作者百篇而已,曰:“犹可以遗后人。”子思之亡,年三十八云。
(取材于毕仲游《陈子思传》)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吾之言可以咏歌则为诗 比:依据,依照 B.吾体不乐,殆死乎 殆:大概,恐怕
C.捣纸欲次其诗 次:列为第二等 D.乃抵其子迟及诸交游 抵:拜访,造访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学从科举,所以为官也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B.而怪未尝见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
C.问之,乃子思诗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D.乃之贾延年家 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让其兄子之孤者——于是推让给他兄长的遗孤
B.非其人不与游——不是身份尊贵的人,子思不与他们交往
C.凡如吾之所欲道而雅言者,皆诗也——凡是我想说的话用雅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都是诗
D.纳诸棺而葬之——将子思的诗稿和文章放在棺中随他安葬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父老亲故相过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
B.与父老亲故相过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
C.与父老亲故相过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
D.与父老亲故相过无所择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
10.“赞”是写在人物传记结尾的文字,用于总结、评价人物生平经历、品行成就等。请根据全文,用自己的话为这篇传记写一段简短的赞语。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看牡丹三首【1】
苏轼
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2】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秾丽,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3】。
注释:【1】此组诗为作者于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所作。【2】的皪(dì lì):明亮的样子。【3】牛酥煎落蕊:用牛酥煎落花做成美食。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写牡丹在濛濛雾雨中由盈盈带露到花重欲倾的变化。
B.其二“清寒”二句,写牡丹在雨后晨光中临寒自守之态。
C.其三写牡丹异于千花百草,即使凋零,也不甘堕入泥沙。
D.三首诗从色与香、开与落等多个角度写出了牡丹的风韵。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洗”字用得传神,生动地写出雨中牡丹秀而不妖、清新脱俗之美。
B.其二“一笑”句用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牡丹趁正午暖阳尽情舒展之姿。
C.其三首句与其二尾句形成顶真,衔接紧密,诗人的情绪由叹惋转为昂扬。
D.诗人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广。
13.联系三首诗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解说。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古代诗人常于月下歌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用月下环境和听众反应侧面表现琵琶女技艺的精湛;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孤光自照, ”,借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景象抒写高洁的品性、坦荡的胸襟。
(2)古人设喻,或以说理,或以抒怀。如荀子《劝学》中“ , ”,以“木”“金”为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苏洵《六国论》中“以地事秦, ”,讽刺了六国割地求和的荒谬;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 ”,借物之细小感慨个体之微末。
(3)在高三新学期励志班会上,学习委员引用“有善始者实繁, ”与同学们共勉。
五、整本书阅读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林黛玉 、 、 、 的形象特点。
(2)选文中多处写到了“流水落花”,请结合《红楼梦》中其他相关内容,谈谈“流水落花”在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岚起处有茶香
①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显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通向山岭高处的路径似乎都不曾开发,便给了小动物们更多穿行的空间。有登山癖好的人来此,也只能囿于一隅,静观四围之景象,不行路时也是可以生出许多念头的,尤其安然坐下时,比行色匆匆时有了更多的松弛——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在于内心。
②对于岚起寨的暮春,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乔治·吉辛说:“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个人如此呢?”我想,此时的我,或许是五万人中的那一个幸运者。
③如果不是下起春雨,岚起寨的茶园里便都是一些忙碌的身影,她们的指腕灵活地翻转着。积年的经验,使她们采摘鲜叶时不必经过思索,便能做到准确而且迅捷。在指腕的翻转中,外人看到了美感,她们则看到了日常的真实不虚。鲜叶及时地由露天来到车间,开始了由润泽到干燥的历程。
④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从鲜叶脱离母树后,他们的辛劳就开始了。许多程序,一一做去——我只记下了揉捻、炒青、烘焙。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在一起其实是各自展现差异。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寨,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茶树一畦畦的,看似天生天养,从远处望去都如同无数的卧龙纹丝未动,然草木有本心,每一株茶树内部也各有差异。天下植物千万,人确认茶为饮中上品,一定是历经了无数的试验,然后开辟茶山,种植培养,各出滋味。茶农之于茶树可谓知音,知其所喜高度、方位、土壤。那些试图探求无限者,会不囿于既往的经验,脱略旧辙而开新径。身在井隅,心怀璀璨——我想,每位师傅在制茶过程中都会有如此向往。
⑤我在岚起寨顶楼的阳台上坐下来,而不是匆忙地赶往某个景点。出外旅行时,所思所想异于平素,想的总是“松弛”“闲适”“岑寂”“清旷”这些字眼,便有了“坐下来”这个安放的姿态。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元人杨载曾如此形容:“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迅疾”相反的趣味。如我在岚起寨的这些日子,说起来没有什么工作成效。闲坐花了不少时间,品茶又花了不少时间,没有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感悟一时也说不出有多少——它们潜沉于深处,不知何时才会砉然天开。不过,闲散地坐下来,加上茶水的浸润,的确使人松弛了不少。以前我觉得自己写文、写字在结构方面都有点紧,后来松了许多,我以为是慢功夫的成全。
⑥古人认为山以不动为法。它的厚重、沉实、坚硬,和人的生存相仿,很实在、真切,也都向前延伸。正如每个人都需要踏实劳作,方能实现生存的延续。然而,一座山的灵气,往往是由岚气来承担的,它缥缈随风,无一定之规地漫起、游移,任意西东。袅袅而起的岚气在情调和色调上都异于火烧云,它薄纱一般洁净、素淡,人于远处静静地欣赏,甚至不愿开口评说什么。岚气所形成的氛围,无法让人说明白,那些说不明白的部分——只可意会,让人心怀一种朦胧的陌生感、新鲜感。
⑦夜半醒来,觉得满室茶香。心想,人是让茶香唤醒的。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香气,茶香为人所喜,起始可能是偶然,慢慢地,不可替代。从鲜叶到此时的茶香弥漫,我想是接近圆满了——楼下的制茶师傅已经很多个夜晚没有合眼了,如此茶香可以视为回报。一批茶做完的时候,他们的心绪便舒展起来。和茶香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书香,它们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来自植物。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大红袍异于白鸡冠,半天妖异于铁罗汉。每一本书也都有自己的风格承载,旧版书不同于新版书,雕版印刷不同于激光照排。文士于书斋斜靠着,翻翻书,品茶,而后又翻翻书,甚觉畅适。
⑧“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是苏东坡说的,然而制茶师傅似乎不认可此说,嘱我还是先喝去年的茶,新茶放一段再说。关于理由,他只用了“退火”两个字。天下道理大抵相通——我到文房四宝店挑了一些宣纸回家,并不急用,而是囤起来,日后再说。待旧宣纸用完了,新的宣纸也火气销尽,平和温润,此时下笔便觉畅快。经过时日磨洗的纸,居然有这般效果——时日无语而行,某些因素于其中悄然化解,于是品质被提升了。有人来,送了一些老纸和老墨,它们还达不到古纸古墨的等级,却也使我期待之至。很迫切地就把老墨研了,把老纸摊开了,写一首清冷的宋词,感觉还真不同于以往,其中就有我对过往时日的敬畏,时间让这些纸和墨都有资格冠之以“老”。新茶做成后,也在静静经历时日之变,这就不需人工参与了——如同青铜器爬上锈迹,八仙桌漫上包浆,全是时日的拿手好戏。当然,茶叶不需放置那么久长,它们在适宜的时候被饮用,韵致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⑨我离开岚起寨时已是立夏之后。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只能囿于一隅 囿于一隅:局限在一个空间
B.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不允许提出不同意见
C.脱略旧辙而开新径 脱略旧辙:打破旧有规则或传统
D.不知何时才会砉然天开 砉然天开:一下子就领悟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写“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来表现岚起寨暮春时节说不尽的美。
B.第⑤段写人在“只争朝夕”的劳作中无法体验松弛闲适之趣,从而否定忙碌的价值。
C.作者由新茶退火想到新宣纸火气销尽,进而产生了许多事物需经历时日之变的思考。
D.本文画线的三处引用,或凸显情感,或增添形象性,或引发进一步思考,各得其宜。
18.第⑦段写到“夜半醒来,觉得满室茶香”,请联系全文,谈谈“茶香”缘何而来。
19.文章①⑥⑨段都写到了“岚气”,请联系全文,分别回答这三次写岚气的作用。
七、语言文字运用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的过程。②语言材料汗牛充栋,在表达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③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可以用肯定句说“我向来遵守纪律”,也可以用否定句说“我从不违反纪律”;“她明眸皓齿,秀外慧中”使用了整句,“她不光漂亮,而且从里到外透着聪明劲儿”使用了散句;可以【甲】地说“这小孩活泼灵敏”,也可以【乙】地说“这小孩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④不同的说法各有其用,各有其妙。⑤能否迅速地找到最准确、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能力强的表现。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修辞”后须加上“的过程”。 B.第②句“汗牛充栋”一词使用错误。
C.第④句两个加点词应删去其中一个。 D.第⑤句表意准确清晰,不存在语病。
(2)请在第③句【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词语,并对画线处进行改写,使之与前后分句结构一致。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八、作文
21.在奥运的赛场,在科技的殿堂,在文化的舞台……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格外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中国青年的特点,你会选哪个词?请写出这个词,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2.不少地方的宣传用语都巧妙使用当地名称介绍地域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如成都的“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常熟的“世上湖山,天下常熟”。请你巧用“海”“淀”二字,为海淀撰写一条宣传语,并进行简要解说。要求:构思合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3.请以“远方的问候”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4.根据要求作文。
“淬火”是将高温金属放入冷却剂中,使其快速冷却,以增加其硬度和强度的工艺。在人生成长、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淬火”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请以“说淬火”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5.根据要求作文。
“入境”一词指跨越界限,进入另一国国境;现在也经常用来形容进入另一种状态,如“高三入境”“读书入境”等。
请以“入境”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2025年高三八省联考T8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1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湖北省荆州沙市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阶段性调研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湛江市2024-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
高三2025届高三·十一月·广深珠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