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12-01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乍暖还寒,山路迢迢。2月6日到16日间,张桂梅拖着病躯,家访了山区104个学生家庭,这是她连续第十三年的寒假家访。

大年三十,她在福利院陪孩子们度过除夕,还亲手做了炸蘑菇和熘豆腐;大年初一,她认真巡查女子高中校园各个角落……

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创举——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沿着县城边的狮山南巷往坡上走,是张桂梅曾工作过的华坪民族中学,女子高中就在旁边。红黄色调的大铁门上,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红布标语。这所看上去不起眼的高中,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以上,全县高考升学率多年在丽江保持第一;以前农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多,现在读高中的越来越多。

华坪女子高中,就是一所因抵抗贫困而生的学校。

1996年丈夫去世后,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有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儿和角票交学费,有学生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头天晚上把大米放进暖水瓶做早点。班上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

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改变她们的命运和家庭贫困。

但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

可张桂梅不这么想,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5年间,她被人放狗咬,被吐口水骂是骗子,有一次因为太累还坐在机关大门口睡着了。姐姐心疼,骂她:这是人干的事吗?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却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把她办女子高中的梦在北京传开。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老师办校。从此,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栉风沐雨,茁壮成长。

奇迹——红色教育让“丑小鸭变天鹅”

2008年,首届100名学生招进来了,学校却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只有一栋教学楼,连围墙和厕所都没有,吃饭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几间教室,是老师们的宿舍,睡的是大通铺。没多久,17名教师就走了9个。

张红琼是女子高中的资深老师,受张桂梅一次演讲的感召,2008年建校时她坐了1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投奔张桂梅。她也曾打过退堂鼓,但当她拿着辞职申请忐忑地来到张桂梅办公室门口,看见张桂梅正在吃药,心里实在不忍。她说:“我是自愿来的,是党员,这时候不能一走了之。”

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个是共产党员。打小就读《红岩》的张桂梅,一下子找到了精神支点和工作抓手。她让人在教学楼二楼画了一面党旗,举起右手咬牙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

十多年来,女高每周开展“五个一”教育: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组织理论学习,合唱革命歌曲,看红色影片。

看看华坪女子高中的“速度和激情”吧。女生们5点半起床,晨起5分钟后洗漱完毕,跑步上下楼梯,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从下课铃响起,到跑进食堂排队、打饭再吃完,10分钟内完成。

女高不只有严苛的纪律和领先的升学率。这里的老师,像姐姐哥哥一样关心学生。这里的学生抗压能力强,还特别自信。

在北京“时代楷模”发布现场,毕业生们在荧幕上一个一个向她汇报:“我现在是医生,我现在是警察……”张桂梅忍不住举起手掩面而泣:“她们一个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丑小鸭变天鹅了。”

精神——“豁出去一点,怕什么”

2020年12月30日下午,云南省委在昆明举行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晚张桂梅就赶回了华坪,11点多到,她下车就去办公室了。

张桂梅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23种疾病,她行走困难,上下楼梯都是攥紧扶手,一步步地挪。可是每天早上5点,她都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

张桂梅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至今和学生住在女生宿舍里。她的钱都去哪儿了?原来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余元,捐献给了山区孩子们和其他需要的人。

说起为啥要办学校,张桂梅最初的想法就是报恩。中年丧夫,重病缠身,是华坪这片热土接纳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张桂梅告诉记者,山里的学生太穷了太苦了,自己想帮帮他们。县政协委员们向她鞠躬、县妇代会上给她捐款治病……回首往事,张桂梅感慨,“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荣誉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我心里始终有一股劲:你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人生老病死都正常,豁出去一点,怕什么?”张桂梅说。

(摘编自徐元锋《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

材料二:

所谓红花,指的就是我们要采访的重点对象,绿叶指的是他周围的环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情。在写作时,不仅会对主人公进行描写,还会对他周围的人、事进行描写,但需要注意绿叶是衬托作用,衬托要有度。

主人公并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和平常人一样有工作、有家庭、有喜怒哀乐,在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将工作生活整合起来进行描写,只顾描写主人公是如何刻苦工作,只展现出他在工作方面的成就,这样人物形象就不够多面。

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成的,个人是在集体中工作、生活的,人离不开集体生存,在进行人物刻画时,集体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的成就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鼓励,不能忽视集体的重要作用,将丰功伟绩都算作主人公的,要让人们看到个人背后的集体力量。

点面结合是人物通讯写作的手段方式之一,既要有面的概括性描述,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也要有点的细致描写,让文章具有可读性,点的描写也能够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点面结合,能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人物多面立体、文章生动活泼。

(摘编自陈曦《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点出了张桂梅兴办女高教育对于群体和个人的双重意义。

B. 华坪女子高中被称为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是因为它是一所特殊学校:能够免费地、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及其家庭。

C. 华坪女子高中的“速度”指的是学生们严格按照严苛的纪律来约束自己,“激情”指的是学生们为了前途理想奋斗拼搏的昂扬状态。

D.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既指张桂梅在他人的激励下立志报效社会,也指她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激励下能够志存高远。

2.下列对材料一写作技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作为人物通讯,并没有系统报道张桂梅的所有事迹,而是截取其生活断面,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彰显人物的高尚品质。

B. 材料一开头三段用高度概括的方式描写张桂梅的奉献精神,赞扬其教育行为的巨大价值和非凡意义,饱含深情,奠定基调。

C. 材料一是从两个角度描写张桂梅“豁出去”的:一是不顾病痛,在身体上豁出去;二是不顾私利,在利益上豁出去。

D. 人物通讯注重用细节刻画人物,“打小就读《红岩》”揭示了张贵梅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源不仅是出于报恩,更源于自小受到的革命教育。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讯中所描写的人物有红花,有绿叶,绿叶衬红花可以是正衬,也可以是反衬。

B. 在对主人公进行刻画时,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形象由单一变得多面。

C. 只看到主人公的丰功伟绩,忽视个人背后的集体力量,人物通讯写作就会缺乏客观性与深刻性。

D. 对于面的概括性描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认识人物的时代意义。

4.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张桂梅为什么被称为“大山的女儿”。(4分)

5.材料一采取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张桂梅的人物形象,这些小标题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略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抓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撒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怒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离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伍原“想喊一声”壮胆、解怯、泄闷,但他“不能喊,不敢喊”,体现了一名八路军战士的高度警觉。

B. 伍原始终毫无畏惧地寻找路标,追赶部队,是因为他肩负着向部队上交档案和报告老邹位置的重要使命。

C. 文中反复出现的灯光,烘托出伍原从恐惧、迷茫到惊喜、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D. 从“无月无星的夜”到“斗转星移的夜空”,暗示着伍原已找到了“路标”,坚定了继续追赶部队的信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暗环境,既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境。

B. 本文善用反复的手法来增强语势,比如第一段连用多个“没有”来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氛围。

C. 本文和《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作品,但都没有写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刻画小人物来揭示革命战争的宏大主题。

D. 本文擅于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了伍原这一人物形象。

8.哑巴这一角色着墨不多,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眼泪;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路标。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謏:小。②塾:与下面的“庠”“序”“学”皆为古代学校名。③操缦:操弄琴弦。缦,琴弦。④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夫然 A故安其学B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F其道G是以虽离师HI而不反也。

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 善良”在文中用作名词,指贤能的人,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C. 就贤体远”与“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

D. 凡学之道”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第三段连用“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五个例子,强调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B. 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C. 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D. 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韩愈的《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4分)

14.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歌,完成15~16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流”指向下行,“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原早秋》与杜甫的《登高》一样都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具体讲,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B. 首联用秋天典型的景象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一是众多花儿凋零,二是大火星向下运行。

C. 颔联使用对仗手法,“霜威”对“云色”,“出塞”对“渡河”,中“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D. 前人评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心绪高昂,诗的格调自高,显出雄健之气。

16.本诗与必修上《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写秋天,但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特点方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赤壁壮丽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在全词结构上具有过渡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叠字在表情达意中可以传达出特有的美感,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写田园生活的温馨;或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写琵琶声音的错杂。

6)猿的叫声凄厉,常在诗词中表达愁苦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4分)

某校近期开展了“微光奇迹:萤火虫的探索与保护”项目式学习,有同学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请根据材料,完成18-21题。

材料一:

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是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的。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和空气相混合从而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氧化作用”。① 萤能够发光 ,② 便是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③ 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 。④ 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 ,⑤ 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余物 。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呼吸器官的细管提供的。至于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答案。

(摘编自法布尔《昆虫记》)

材料二: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器”中有上千个发光细胞,     :一类物质被称作荧光素,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简单来说就是催化剂。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发出荧光。

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忽明忽灭,这是因为萤火虫的气管所输送的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当氧气充足时,反应剧烈,     ;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

萤火虫多栖息在隐藏度高、植物茂盛、湿度相对高的地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最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农药、化肥滥用,大部分区域已难觅萤火虫的踪影。

(摘编自张子璇、邹晓川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4月15日晚,2023邛崃天台山萤火虫文化旅游季正式拉开帷幕,森林里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带给游客浪漫的视觉盛宴。据了解,天台山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每年4月至11月,观赏期长达8个月。

(摘编自新华网《2023成都邛崃天台山萤火虫文化旅游季正式启幕》)

18.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材料一中“氧化作用”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茹志鹃《百合花》)

B.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C. 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D. 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王佐良《上图书馆》)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流畅自然。(3分)

20.请在材料二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作为“微光奇迹:萤火虫的探索与保护”项目组的成员,请你根据材料二、三,给前往天台山观赏萤火虫的游客提出两条建议,每条字数不超过30个字。(4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