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美好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美好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王安石的《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4分)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4分)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兴安杜鹃
张港
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说实话,没几个闺女真见过杜鹃林——深山老林哪是大姑娘去的?倒是老赶山的,常常循着杜鹃树走山道,能采得着山货,找得到宝物。
一个达斡尔人,哪能不唱歌?一个达斡尔女孩儿哪能不唱歌?塔哈尔村老沃家那独生俊丫头,唱散山雾唱绿河唱肥牛羊唱谷黄的沃杜鹃,一股急火,忽地连句话都不能说了。你说说,这一家子人,日子可咋往下过?
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
齐齐哈尔城来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上下相看了沃杜鹃,拉她爹的袖子,到外头说:“不是胎带来的,是毒火攻心,能治。”
“咋治?说!”“那个啥,这个呀,找丫头最惦在心上的人,瞅冷子,使大劲儿,给她一个大嘴巴。这一激,她吐出心里的毒火,管保行。”
“啊——”杜鹃爹翻翻手巴掌,“那……那咋下得去手?”
“就是下得去手,你也不中。——丫头是不是有心上人?是哪个?叫他来才行。”
杜鹃爹唰地脸翻黑云:“唉——唉——病根儿真就在他身上。他这小子,上了北山里,两年了。”
上北山里,人人懂得,那是参加了抗联。
“哦——那个,回来没?能叫回来不?”
杜鹃爹一脚躁起沙尘:“还……还回……回个哈哟!——打日本,阵亡了呀!”
“那……那可是真?丫头,她知道不?”杜鹃爹连点三下头。老中医摇了摇头。
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
老中医听到这儿,说:“呀——是这个,那么的吧,我回城去,拿祖传天绝狠药。我去去就来。”
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
花红柳绿四月天,山上该是开出了杜鹃花。杜鹃姑娘穿了红,搽了粉,烧黑柳枝描了眉毛,一个人出了屯子,朝山里去了。屯里人说:“让她去吧,散散心也好。”
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泉水潺潺,白雾茫茫。春山是俊姑娘,俊姑娘是春山。杜鹃口不能语,心却在唱。她跟自个儿唱:“大松树刮不倒,墨尔根还扛着枪。雁去雁来,墨尔根就在山上。哥哥来,看我的新衣裳;哥哥来,杜鹃花红,红杜鹃唱……”
白桦林、落叶松之间,红杜鹃铺成宽宽的红花大道。杜鹃姑娘插了一满头红花儿,嘴唇微动,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
杜鹃姑娘在心里念叨:“也就是打日本打累了,墨尔根睡着了,他们就说那个了。瞎说,胡说,瞎说,胡说。墨尔根哥哥就在前头,扛着枪在前头……”
太阳爷儿跟着杜鹃姑娘走。杜鹃姑娘累了,太阳爷儿也靠山头歇了。杜鹃姑娘坐在石头上,眼睛搜寻着,她要采一朵最大最红最好看的杜鹃花。她比划着,想象着把花插墨尔根军帽上,又插墨尔根胸脯上……
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我的妈呀!白桦树下,钢盔闪闪,黑枪筒子从榛柴棵里伸出来,啊——是日本人!
顺日本人枪管所指,杜鹃看到一个人:灰军帽,端大枪,站在大松树下。啊——墨尔根!墨尔根?墨尔根咋这么瘦?墨尔根咋这么矮?墨尔根咋这么黑?啊——杜鹃使出全劲儿,可是,嘴喊不出声。
忽地,榛柴棵里起来一片黄衣鬼子,刺刀闪闪亮。“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杜鹃姑娘喊出来了,声震林海。砰!砰!砰!枪声响了。
“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大山中声音回荡,杜鹃姑娘躺在杜鹃花丛中。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
那个哨兵很惊讶:“她为啥冲我喊出‘墨尔根’这仨字?怪了!”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
杜鹃爹拿手挡了,说:“俺闺女没病,俺闺女嗓门儿亮得很。俺闺女还是抗联的人,戴着灰军帽。”
“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老中医惊疑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品能吸引人,能激发人,也能鼓舞人,关键是体现出了一种时代的价值、时代的精神、时代的主题,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精神的力量,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人民美好生活,表达了现实的温度。
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温度,既有题材本身的温度,这种温度,既能读出温暖,也能看出温情;也有故事的温度,能激发出一种力量,让人们从精神上、从力量上、从生活中都能获得一种激励。
事实上,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既能表达现实的温度,又能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文化的厚度,不仅让人们受益匪浅,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聚了能量。
(节选自白峰《好的作品要有生活的温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不惜笔墨描写兴安岭上的杜鹃花,而不着意对杜鹃姑娘进行肖像描写,妙在以花写人,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
B.“招儿用尽了”,与下文的“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都表现出杜鹃爹对女儿的疼爱与求治的急切。
C.杜鹃姑娘失去语言能力却不治而愈,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增添了情节的波澜,也使小说主题的表达撼人心魄。
D.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失语又复语的故事,既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表现出兴安岭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大爱。
7.关于文中杜鹃爹与老中医讨论女儿病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断定杜鹃姑娘是“急火攻心”,可见他医术精湛。
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
C.老中医认为杜鹃姑娘的病“能治”,并回家取药,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两人的对话使墨尔根的身份逐渐变得清晰,也暗示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
8.文本一开头描写兴安岭的杜鹃花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4分)
9.文本二说“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部电视剧,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温度”,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温度”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曰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每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启言者A路B故群臣敢论C得失D若黜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绝,指超过,高于,与《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涩弦凝绝”中的“绝”意思不同。
B.擢、拔,都指提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相同。
C.明年,指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D.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和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B.宰相嫌弃他越职言事,流言说他违反孝道,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于是白居易被黜为州刺史。
C.白居易因性情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而多次遭到排斥,于是便纵情于饮酒作诗。
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
13.下列对课内古诗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一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曹操借此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B.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委婉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表达了怀古、忧世、抒志等多重主题。
D.《声声慢》开篇使用多个叠词,描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感。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4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歌,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转而写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感叹贤者如月,不知“ ”,内心惆怅,接着想象老朋友远道来访,众人“ ”,重温往日恩情。
(2)古人常借助猿啼来表情达意。由于个人遭际不同,传递的情感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写猿啼,杜甫《登高》中的“ ”就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钟扬的“暖”是 ① 的。这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 ② 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这所他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学府”。钟扬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回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由于这些同学底子薄,上海本地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
于是,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 ③ ”,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显而易见 对症下药 各显神通 B.有目共睹 量身定制 各显神通
C.显而易见 量身定制 大显神通 D.有目共睹 对症下药 大显神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上海本地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
B.由于这些同学底子薄,上海本地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
C.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在知识基础上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
D.由于这些同学底子薄,在知识基础上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我们今天的农历新年,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确立的,从汉朝开始,岁首朝廷举行大朝会,君臣相贺。“ a ”写的就是,在吉利的新年,皇朝举行盛大的宴会,人们穿着干净漂亮的衣裳,享受着珍奇的美味,徘徊在装饰华丽的殿堂之上。
元日新年,迎新驱邪的爆竹,首见南朝梁人的诗文。唐朝传承了这一元日习俗,元日爆竹、悬幡迎年。过年燃爆竹的情形,可从“ b ”中窥见。岁首元日家人团聚,最可欣慰。“ c ”长安居大不易,形骸潦倒的白居易虽然心有戚戚焉,但逢岁日有家小相伴,家人团圆的幸福使白居易温情顿生。正如湖北英山民间俗谚云:“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最盼望年节的到来,唐朝人亦然。“ d ”虽然年月催人老,但好在人们度过了难熬的冬季,值得举杯庆贺。那些无忧无虑、欢呼雀跃的少年真令人艳羡。
在歌咏新岁的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伴随着新年到来的是脆响的爆竹与温暖的春风。为了迎接新年,在天色朦胧的早上,千家万户都挂出了新的桃符,以祈求新年家人吉祥如意。
21.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老虎就有武松,有困难就有英雄。
B.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爪子,忙忙的爬拉完了。
C.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
D.大点儿就大点儿吧,买下算了。
22.下列诗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②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
③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④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A.a①b③c②d④ B.a③b②c①d④ C.a①b④c②d③ D.a③b④c①d②
四、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8月初的某天傍晚,西工大西门口。
一位妈妈问我“为国铸剑”的雕塑在学校什么地方。指着身边的儿子说孩子中考完了,她带到西安来转转,儿子执意要来西工大看看这个雕塑。我告诉她们,这个雕塑不在这个校区,在长安校区,坐公交要一小时,今天晚了,你们明早到西工大新校区去看吧。
你也应该有看过或想去看看某处景观的想法。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要有合理的景物(场景)描写或动人的细节描写;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武汉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